合陽脫貧攻堅故事系列報導(一)|新池鎮牛莊村第一書記張王濤:扶貧路上踐初心
張王濤,合陽縣財政局駐新池鎮牛莊村第一書記。2017年6月,響應號召,主動請纓,放棄城裡優越的工作條件,奔赴到脫貧攻堅戰最前線,立志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功立業。
踐初心,訪貧困
到村後的張王濤,始終站在貧困群眾中,和貧困群眾在一起。三年來,張王濤通過走訪座談,成了「地道」的牛莊人,也成了貧困戶「知心人」,對貧困戶的信息更是如數家珍。
在遍訪貧困戶時,了解到李曉峰母親身體不好,他隨後就聯繫村醫到家裡為老人檢查身體,並自掏腰包,給老人送去藥品。往後的每周,他都會抽空去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家常,幫老人整理房子,並不斷鼓勵她積極樂觀的生活。
張王濤(右一)雨天到馬新智家查看住房安全情況
多次到貧困戶馬新智家裡,張王濤發現他總是穿著那一件衣服,也不怎麼洗,張王濤也有幾次試探著問了一下原因,看著馬新智不自然的表情,他也就沒有繼續追問。回到村部的他,把這件事記在了心裡,去城裡辦事時,專門為馬新智買了一身新衣服,並回家把自己不穿的衣服整理好一同送給了老馬,送衣服的時候老馬激動地說:你真是個大好人呀,比我親兒子都好。
抓黨建,聚合力
「自從張書記來到我們村後,經常喊我們這些老黨員參與村發展的謀劃和決策,時常叮囑我們一定要發揮好一名老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盡餘熱,積極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為我們村的建設發展貢獻力量」。今年73歲的老黨員董均才會後同其他黨員議論說道。
到村後的張王濤,始終把抓基層黨建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著力提升黨支部引領脫貧攻堅的能力。雖然村裡只有27名黨員,常年在家的還只有十幾個,但他找到了這些黨員的關鍵——老幹部。牛莊村的黨員裡有退休鎮領導、退休教師、離任村幹部,都是在村裡有一定威望的老人。為此,但凡遇到大事、難事,他總是會主動請教這些老幹部,並動員他們一道,主動參與村級事務。在村裡,總能看見張王濤和這些老幹部們忙碌的身影。在他們的帶領下,牛莊村幹部的幹勁更足了。
今年5月,張王濤又組織召開全村黨員及群眾代表大會,對牛莊村脫貧攻堅無縫對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各位黨員及群眾代表商討,並誠懇地聽取意見和建議。
強基礎,謀幸福
說起變化,尤其是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牛莊村村民李如意豎起了大拇指:「近兩年來,我們村子的建設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啊,機井及配套設施、進村路、巷道、生產路、下水道、土地流轉、香菇產業、大批扶貧項目等,樣樣都飽含著張書記的辛勤與汗水啊!」截止目前牛莊村已完成進村路、巷道、生產路硬化12.5公裡;綠化4600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10盞,發展集體經濟產業園區2個。
張王濤同志剛剛入駐牛莊村時,幾乎沒有任何產業,全部為傳統的農業模式,整個村的耕地全部用於種植傳統農作物。他深深意識到,要想脫貧致富,產業是關鍵,牛莊村必須轉變傳統農業的現狀,發展新型特色農業產業。為此,他和村支部書記一道,經過多次的探討、實地考察、外出學習,在他和支書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牛莊村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牛莊村香菇產業合作社。從2018年7月至今,全村共流轉土地500畝,建設成設施冬棗冷棚100畝,建設香菇產業園區設施冷棚56座。2019年,在蘇陝扶貧項目的支持下,又建成了香菇溫棚14座,吸納17戶貧困戶入股,33人長期在園區務工,真正實現了牛莊村人「家門口」的「增收路」。今年,在張王濤的積極協調下,牛莊村又落地了239萬元香菇菌棒加工車間和香菇加工車間項目2個,該項目的落地預示著牛莊村的穩定增收帶貧益貧機制已經穩定形成。
張王濤(左一)在香菇園區詢問務工群眾收入情況
老百姓吃得好了,收入高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問他們對幹部的滿意度,他們連連點頭說好,看到他們眼神中那種由衷的喜悅,張王濤知道,這就夠了,工作沒有白做,努力沒有白費。在扶貧工作中,張王濤將繼續走下去,用真心溫暖牛莊村,用真情鋪就扶貧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黨徽在扶貧一線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