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
2.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恢復國內生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略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根據邊城玫女的《中國歷代疆域面積考》,景耀五年(262年)蜀國共有22郡,僅有益州一個洲,人口約110萬,國土面積約107萬平方公裡。

吳國有32郡及3州(後增設廣州),人口超過250萬,國土面積約145萬平方公裡。孫權據江東,蓋因孫堅、孫策之功也,作為一代君主,他不懂創業,但守業素質極佳。赤壁後,魏蜀對孫氏的江南政權刮目相看,爭相作為拉攏對象——足見其強盛之力。它的疆域承襲漢朝荊州、揚州、交州三地,與魏國分荊、揚,全據交州。黃武五年,改變州境,分交州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南海三郡,仍稱交州;另一部分稱廣州,治理海東四郡。

曹魏自建國以來,得東漢之司隸,據冀州、并州、豫州、兗州、青州、徐州、幽州、涼州全部地界,且管轄揚州、荊州江北部分,後又在涼州、司隸二地析出雍州,共得十二州。
魏國立國後,共有87郡及十二州,人口將近500萬,國土面積約291平方公裡。

三國時期北半球的溫度比現在要略高一些,那時中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如現在的福建、廣東、廣西(屬東吳)、雲南、貴州(屬蜀漢)都比較潮溼炎熱,主要被山地丘陵及原始森林覆蓋,除了個別中心聚居地外,大多人煙稀少。因此,貌似蜀、吳都有很大的腹地,但實際上蜀國比較人多糧多的地方只有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而東吳則是現在的湖北、浙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和江蘇中南部以及安徽東南部。而魏國的地盤,基本上是那是的中原大地,那時氣候適宜、物產豐富、人口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