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收取品牌費用卻不參與管理的加盟店經營模式,正式告別了北京同仁堂的歷史。昨日,記者從北京同仁堂集團獲悉,已完成物料商品採購和加盟店專項治理整頓工作,46家加盟店中除1家停牌、6家終止合同外,其餘38家均重組為直營店。
「根據企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暴
露出的因基礎管理薄弱引發的各種問題,同仁堂在去年下半年停止所有新項目審批,用這段時間進行全面整頓。」北京同仁堂總經理梅群介紹,新的一年開始,同仁堂完成了物料商品採購和加盟店專項治理兩項整頓。
物料商品採購上,各工業單位根據相關國標、行業或企業標準建立修訂了74個輔料、110個原料、71個成品的質量標準,實現了工業物料質量控制標準全覆蓋。「舉個例子,以前作為輔料之一的豆腐,我們就需要1斤、2斤,有時就從農貿市場購買,可現在,我們都是從大生產集團統一採購,人1斤不賣就買100斤,拿回來按照保質期限嚴格使用。」總工程師田瑞華介紹,在整頓中,同仁堂發現有20多家供應商存在企業不具備資質、供貨質量不再符合同仁堂要求等問題,當即對這些供應商採取「摘牌」處理,並選擇了信譽、產品更好的供應商來替代。
另一方面,對於旗下的46家加盟店,同仁堂進行了重新整頓,除因「宰客」事件而被曝光的南城天匯藥店已被摘牌處理外,1家合同到期自然終止,另有6家不符合同仁堂品牌和文化要求的被終止加盟合同,其餘的38家加盟店則計劃被重新組建為18個合資控股子公司,成為同仁堂的直營店。
「從目前情況看,原加盟店在改為直營店後,藥店經營並沒有出現波動,各位投資人也是很配合。大家都達成共識,共同維護同仁堂的品牌,是每一家藥店順利經營的保障。」梅群說,在合資合同裡,同仁堂強調了品牌保護的條款,並向合資控股子公司派出質量管理、財務等團隊。
趙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