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中秋是賞月的佳期,亦是人月兩圓的時刻。
千裡萬裡,家在心裡。中秋是億萬國人的鄉愁,亦是中國人的一種永恆的情結,它飽含著對故鄉深沉的愛,是一種美的積澱。
然而,翻開歷史的長卷,回望那些和中秋有關的詩句,卻總能看到些揮之不去的寂寞。
或許是因為,不是每位漂泊的遊子都能在此時回到家鄉,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此時和家人重逢。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何夜無月明?只是在李白的筆下,月成了思鄉的載體!中年的李白,在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再也沒有了小時候那樣「呼做白玉盤」的童稚,也沒有了 「疑是地上霜」那般直白。
人生來就孤獨,與其說月是思鄉的載體,不如說李白把月亮當成了朋友!
「月下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伴隨他的是孤獨,是深入骨髓的孤獨。
李白在這個多思的季節,遠離故土,平添了幾分愁緒。
月是故鄉明!峨眉山的明月,悄然至中天,思鄉之情,開始氤氳。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詩仙的孤獨,悽涼中帶著豪邁。
唉,「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軾的孤獨,少了些李白的傲氣。他將思念化作了期盼。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首小詞,是蘇軾與其弟蘇轍久別重逢,在中秋佳節共同賞月時寫下的。中秋之夜,明月皎潔,還有比「此生此夜 」更「好」的嗎?兄弟難得相聚,一定要開懷暢飲,才不負今宵的美好!然而美好的日子皆是短暫的,誰又曉得明年的中秋夜會不會有至親相伴呢?
月如鉤,月如盤,月如璧,只有經歷了月圓月缺,吟唱她時才能夠感受到她的寒意。
孤獨真的是無解的嗎?且看歐陽修如何將孤獨化為快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慶曆五年,歐陽修因受慶曆新政失敗的牽連和所謂「張甥案」的影響,面臨著政治上的打壓,同時歐陽修的愛女也不幸而亡,在此等心境下,北宋朝廷把歐陽修貶到了滁州,任知州。
然歐陽修卻能以既抗爭又韜晦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花開鳥語輒自醉,醉與花鳥為交朋。」他感於山水之美,禽鳥之樂,遊人之歡,何等開懷?
醉翁亭,因為有了醉翁,而變得不同。
月,可以徘徊於鬥牛之間;可以千裡寄相思,共享嬋娟;可以灑滿西樓,伴離人等待錦書……
今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遠方的遊子啊,即便有家難回,也要記得「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人世間的溫暖,在某種意義上說,恰如我們對團圓、圓融的期盼。
祝大家中秋快樂,闔家歡樂!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