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秋這一天,李白蘇軾沒有歐陽修快樂?

2020-12-18 蘭陵文錄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中秋是賞月的佳期,亦是人月兩圓的時刻。

千裡萬裡,家在心裡。中秋是億萬國人的鄉愁,亦是中國人的一種永恆的情結,它飽含著對故鄉深沉的愛,是一種美的積澱。

然而,翻開歷史的長卷,回望那些和中秋有關的詩句,卻總能看到些揮之不去的寂寞。

或許是因為,不是每位漂泊的遊子都能在此時回到家鄉,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此時和家人重逢。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何夜無月明?只是在李白的筆下,月成了思鄉的載體!中年的李白,在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再也沒有了小時候那樣「呼做白玉盤」的童稚,也沒有了 「疑是地上霜」那般直白。

人生來就孤獨,與其說月是思鄉的載體,不如說李白把月亮當成了朋友!

「月下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伴隨他的是孤獨,是深入骨髓的孤獨。

李白在這個多思的季節,遠離故土,平添了幾分愁緒。

月是故鄉明!峨眉山的明月,悄然至中天,思鄉之情,開始氤氳。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詩仙的孤獨,悽涼中帶著豪邁。

唉,「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軾的孤獨,少了些李白的傲氣。他將思念化作了期盼。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首小詞,是蘇軾與其弟蘇轍久別重逢,在中秋佳節共同賞月時寫下的。中秋之夜,明月皎潔,還有比「此生此夜 」更「好」的嗎?兄弟難得相聚,一定要開懷暢飲,才不負今宵的美好!然而美好的日子皆是短暫的,誰又曉得明年的中秋夜會不會有至親相伴呢?

月如鉤,月如盤,月如璧,只有經歷了月圓月缺,吟唱她時才能夠感受到她的寒意。

孤獨真的是無解的嗎?且看歐陽修如何將孤獨化為快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慶曆五年,歐陽修因受慶曆新政失敗的牽連和所謂「張甥案」的影響,面臨著政治上的打壓,同時歐陽修的愛女也不幸而亡,在此等心境下,北宋朝廷把歐陽修貶到了滁州,任知州。

然歐陽修卻能以既抗爭又韜晦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花開鳥語輒自醉,醉與花鳥為交朋。」他感於山水之美,禽鳥之樂,遊人之歡,何等開懷?

醉翁亭,因為有了醉翁,而變得不同。

月,可以徘徊於鬥牛之間;可以千裡寄相思,共享嬋娟;可以灑滿西樓,伴離人等待錦書……

今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遠方的遊子啊,即便有家難回,也要記得「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人世間的溫暖,在某種意義上說,恰如我們對團圓、圓融的期盼。

祝大家中秋快樂,闔家歡樂!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李白@你:花間一壺酒,中秋來不來?
    李白:點讚的各位親都中秋快樂!天涯咫尺,共飲一杯!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20分鐘前 李白、杜甫、王昌齡、王維 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孟浩然 回復 李白:謝太白兄厚愛!
  • 寫中秋月,李白不如蘇軾,蘇軾不如他,熱愛生活的都喜歡
    而實際上,李白的這首詩,僅就影響廣大而言,其實甩柳永詞一百八十條街。詠月詩不論數量還是質量,沒人敢跟李白爭第一,這是定論。但是,這裡面出了一點狀況,中秋月例外。寫中秋月的詩詞,冠軍被蘇軾奪了。蘇軾也不要那麼多,只一首,就拿下了冠軍。就如張若虛,以《春江花月夜》之孤篇壓倒全唐一樣,蘇軾也是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打趴所有詠月的詩人,連李白都沒話說。
  • 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除此以外,蘇軾還寫有多首和中秋有關的詩詞,如《陽關曲·中秋月》、《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中秋見月和子由》、《念奴嬌·中秋》等等,在古代詩人中,蘇軾是寫中秋詩詞最多的一個。其中很特別的是《念奴嬌·中秋》,這首詞抄李白、抄柳永、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念奴嬌·中秋【宋代:蘇軾】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裡,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 中秋月明團圓夜,為何在李白、李清照、蘇軾等詩人筆下這般憂傷?
    中秋將近,筆者悔昔作詩道:家家戶戶齊相聚,男女老少賞月圓。葡萄架下相對望,笑談月餅來與源。中秋,是個團圓,是個喜慶的節日,在這一天,家人們都會在一起聚餐,而後坐於院子裡相談,拉家常,談理想,吃著中秋標配的糕點月餅,仰望天空,欣賞那輪最圓,最明,最乾淨的月亮。
  • 北宋的全民偶像蘇軾,用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為什麼不快樂?
    人生為什麼不快樂,是因為未讀蘇東坡。蘇東坡一生都在流浪,他將旅途之苦化作心靈識見,將豁達天性流露在筆尖。他一生都在官場上跌宕起伏,不是在被貶的路上,就是因烏臺案在監獄裡,蘇軾即使這樣,也並沒有不快樂,只因為他有一生的堅持,有胸懷天下的情懷。而我們的不快樂,大概由於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縱然要面對,也難抵心中苦悶,而蘇軾總能將逆境變為順境,究其原因,還是修行不夠,多讀書能彌補這個不足。
  • 中秋月明團圓夜,為何在李白、李清照、蘇軾等詩人筆下這般憂傷?且...
    中秋將近,筆者悔昔作詩道:家家戶戶齊相聚,男女老少賞月圓。葡萄架下相對望,笑談月餅來與源。中秋,是個團圓,是個喜慶的節日,在這一天,家人們都會在一起聚餐,而後坐於院子裡相談,拉家常,談理想,吃著中秋標配的糕點月餅,仰望天空,欣賞那輪最圓,最明,最乾淨的月亮。
  • 李白、歐陽修還是蘇軾?
    很多人腦子裡開始快速轉動,李白、歐陽修、蘇軾……一些耳熟能詳的大家的名字都浮現在眼前。其實歷史上的文章巨工、百代文宗是韓愈。蘇軾曾經說過「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文起八代之衰,是對韓愈文學成就的高度評價。
  • 李白的這首千古絕唱,僅20字一到中秋就被吟誦,寫的卻並非是中秋
    在詠月這件事上,李白一出,誰與爭鋒。余光中先生曾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雖然旨在道出詩仙的浪漫,但卻也說出了李白一生的月亮情結。李白平生共存詩作千首,與月亮有關不下幾十首,光是經典之作就有不下十首。
  • 「翰林風月三千首」,歐陽修對他評價不能再高了,此人不是蘇軾
    歐陽修在北宋,那是個牛皮哄哄的存在。從大隋朝開設科舉取士制度,一直都大清歷時1300多年。但是,真正通過考試選拔到人才的,沒有能跟歐陽修命題的那場高考相提並論的。那場高考中錄取的考生中,蘇軾、蘇轍、曾鞏被後世公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三,這還不算,後來當到宰相的,就有9人。
  • 李白文採出眾,為何沒有進入唐宋八大家?蘇軾才是文壇真正的魁首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其實這句話裡就說明了李白為什麼不能進入唐宋八大家了,李白這哥們整天遊山玩水,喝酒寫詩,壓根沒工夫坐下來好好寫一篇散文。我們的李白沒有拿得出手的散文作品,自然也就無法入選了。唐宋八大家指的主要是唐朝的2位:韓愈和柳宗元,宋朝的6位: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 李白、杜甫被譽為詩仙、詩聖,但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而且兩個人都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喝酒,李白的詩大部分都是在酒中誕生的,杜甫這個人有酒中仙之稱。但更奇怪的是,李白、杜甫的詩歌成就那麼高,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我們知道,唐宋八大家分別是指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軾、王安石、蘇轍、蘇洵、韓愈。從八大家的成員來看,很多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文人,按理說,李白、杜甫的名氣不亞於八大家,甚至超過了今天的他們。
  • 《念奴嬌·中秋》蘇軾
    念奴嬌·中秋作者:蘇軾  朗誦:張家聲 趙忠祥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裡,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 應該如何評價歐陽修?蘇軾這樣說
    蘇軾是歐陽修門生,少於歐陽修三十歲。嘉祐二年中舉後,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稱歐陽修「其為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蘇軾沒有闡開說歐陽修何以在為人上是孟、韓之徒,但大抵他這一時期對歐陽修的認識和其父蘇洵是一致的,即在「以道自任」和文章所達到的很高的水準這兩方面認為歐陽修如孟、韓。
  • 蘇軾,懷念恩師歐陽修,寫下《西江月·平山堂》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得到朝廷的批准,離開黃州,改到距離京城近一些的汝州安置,這對於蘇軾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境況得到了好轉。雖然這個時候,蘇軾的身份還是一名朝廷罪官,但是這預示著事情有了轉機。蘇軾在黃州居住了五年,這五年的時光讓蘇軾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 蘇軾在中秋節寫了哪些詩詞?為何一千年後每到此節人們還會想到他
    蘇軾一生經歷了宦官的起起落落,經歷的事情太多了,都寫了字,幾乎就是一輛車,所以今天我們只從蘇軾的中秋節說起幾件事。在蘇軾的一生中,中秋節是怎樣過團圓節的。蘇軾出生於1037年,21歲的哥哥蘇轍高中進士,在老師歐陽修的大力推薦下,「三蘇」瞬間火遍京城,所有學者都不知道蘇軾的名字。這時,正在等待蘇軾大展宏圖的壞消息傳來時,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了。
  • 李白和蘇軾誰才是「千古第一才子」?宋神宗給出了答案
    李白和蘇軾都是歷史上非常厲害的大文豪,在歷史上,李白和蘇軾都是在文學方面有很多建樹的。無論是李白還是蘇軾,人們對他們的作品都是非常熟悉的。不可否認的是,李白和蘇軾的文學水平是非常高的,給後世留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
  • 吳錚強·尋宋︱醉翁亭:歐陽修是快樂的
    一、遊飲無節歐陽修與範仲淹曾經多次並肩作戰,但他們的氣質完全不同。範仲淹憂鬱,「先天下之憂而憂」,吟的是「濁酒一杯家萬裡」,歐陽修是快樂的,宣稱「行樂直須年少」,貶到滁州還能「醉同其樂」、「樂無窮也」。
  • 蘇軾一首《水調歌頭》,道盡人間悲歡離合,送給中秋在外的您!
    可以看出是一首中秋望月思念親人之作,思念的對象是作者的胞弟蘇轍,作者在中秋佳節通過對月亮的描寫,表達對胞弟的無限思念之情。丙辰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蘇軾的父親蘇洵已經去世了十年,蘇軾在世上的親人只有胞弟蘇轍。蘇軾才華橫溢,是個很驕傲的人,能被他看中眼的人實在不多,而他的弟弟蘇轍恰恰是其中之一。
  • 《水調歌頭》之後,再無詠月詩詞,蘇軾這首詩有多牛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臨粽子佳節,大家有沒有行程是和家人團聚的呢,在古代詩人詞人們,每到這個時候就要借物思人了,那時候可謂是交通極其不便利,而男人呢就要為了自己的前程到處奔波,和親人友人分開之後,又會極其的想念,今天就來說說往後的中秋佳節了,過了端午就是中秋了,中秋則是古人最容易抒發情感的節日
  • 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這些著名詩人,為什麼有能力做官治理國家?
    有朋友問:王安石,歐陽修,蘇軾他們不都是寫詩的嗎,詩人怎麼可能有能力做官治理國家?這位朋友對「詩人」這個群體成見頗深啊。「詩人」這個稱呼相當獨特,看上去高大上,實際上不值錢。為什麼不值錢呢?為什麼豪門英才輩出?因為文化壟斷。而詩歌從早期的諷諫作用到後來詩詞的休閒怡情作用,只不過是在這些文化壟斷者手中產生了變化,並不代表向下層普及,衝破階級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