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近,筆者悔昔作詩道:家家戶戶齊相聚,男女老少賞月圓。葡萄架下相對望,笑談月餅來與源。中秋,是個團圓,是個喜慶的節日,在這一天,家人們都會在一起聚餐,而後坐於院子裡相談,拉家常,談理想,吃著中秋標配的糕點月餅,仰望天空,欣賞那輪最圓,最明,最乾淨的月亮。
賞月,是中秋佳節必備的節目,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賞月的習俗由來已久,自古至今,代代相傳。賞月的習俗傳承於古時「祭月」之行,在古代,祭月是一種神聖而莊嚴的舉止,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被後人所傳承,寄託了人們的願望,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向「月神」祈禱,希望她能夠降下福瑞,恩澤人間,保佑萬民的一種美好心願。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祭月的習俗逐漸被演化成賞月的習俗,圓月,代表團圓,寄託人們渴望團聚的美好思想。
然而,雖然中秋月圓夜,是團聚之夜,但是總會有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人,在這天,家庭成員聚在一起,有吃有喝有笑,而有的人,在這天,家庭成員各分東西,相隔千裡,如此,只能通過明月寄相思,以月傳達思念之情,此時,見得圓月心不歡,心中憂愁月成刀。親人離散隔萬裡,明月之下淚成殤!今人如此,古人如此。
中秋夜,宋代大詞人蘇軾月下獨酌,舉杯大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高興嗎?非也,蘇軾此時卻是感嘆傷懷,中秋月,月成刀,兄弟遠離不在側,東坡居士心已傷,唯有舉杯望明月,作詞作詩嘆弟遠離旁。
唐代詩人杜甫中秋之夜,則是遠離家鄉,伶仃漂泊,見著明月愁思不斷,念家鄉,思家人,月已成刀,杜甫感傷,心懷歸鄉情卻難於歸鄉,身處遠離故土的偏遠夔州,唯有大吟:「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作為大才女的李清照,中秋之夜,則是在感傷與夫婿離別之情,她獨自一人走上蘭舟,觀景看月排遣內心的憂愁,直至月滿西樓時,她還依舊毫無歸家之意。一首《一剪梅》成為名作:「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詩仙李白,相對於他人而言,更加灑脫,更加放得開,心境開闊豁達,然而即便如此,在中秋之夜,詩仙也難脫傷感之苦,他不傷離別,不嘆親人遠離,而是感嘆知音難覓,他寫道:「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望月懷古,思鄉,憶人,給人感覺中秋雖說是團圓日,但卻似乎總給人於傷感,悲寂寥,然而,並非如此,中秋夜,在詩人筆下也有歡快之時,諸如辛棄疾的「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宋代陳著的「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痴頑。見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應。」還有文天祥的「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發展到明清時,它已經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而賞月,作為中秋節必備的節目,也成為了萬千詩人創作最佳、最多的素材源泉,也是他們最為喜歡寄情於景的靈感之物。(文:悔昔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