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明團圓夜,為何在李白、李清照、蘇軾等詩人筆下這般憂傷?

2020-12-11 悔昔道來

中秋將近,筆者悔昔作詩道:家家戶戶齊相聚,男女老少賞月圓。葡萄架下相對望,笑談月餅來與源。中秋,是個團圓,是個喜慶的節日,在這一天,家人們都會在一起聚餐,而後坐於院子裡相談,拉家常,談理想,吃著中秋標配的糕點月餅,仰望天空,欣賞那輪最圓,最明,最乾淨的月亮。

李白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賞月,是中秋佳節必備的節目,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賞月的習俗由來已久,自古至今,代代相傳。賞月的習俗傳承於古時「祭月」之行,在古代,祭月是一種神聖而莊嚴的舉止,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被後人所傳承,寄託了人們的願望,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向「月神」祈禱,希望她能夠降下福瑞,恩澤人間,保佑萬民的一種美好心願。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祭月的習俗逐漸被演化成賞月的習俗,圓月,代表團圓,寄託人們渴望團聚的美好思想。

然而,雖然中秋月圓夜,是團聚之夜,但是總會有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人,在這天,家庭成員聚在一起,有吃有喝有笑,而有的人,在這天,家庭成員各分東西,相隔千裡,如此,只能通過明月寄相思,以月傳達思念之情,此時,見得圓月心不歡,心中憂愁月成刀。親人離散隔萬裡,明月之下淚成殤!今人如此,古人如此。

古代中秋節影視形象(圖)

中秋夜,宋代大詞人蘇軾月下獨酌,舉杯大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高興嗎?非也,蘇軾此時卻是感嘆傷懷,中秋月,月成刀,兄弟遠離不在側,東坡居士心已傷,唯有舉杯望明月,作詞作詩嘆弟遠離旁。

唐代詩人杜甫中秋之夜,則是遠離家鄉,伶仃漂泊,見著明月愁思不斷,念家鄉,思家人,月已成刀,杜甫感傷,心懷歸鄉情卻難於歸鄉,身處遠離故土的偏遠夔州,唯有大吟:「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作為大才女的李清照,中秋之夜,則是在感傷與夫婿離別之情,她獨自一人走上蘭舟,觀景看月排遣內心的憂愁,直至月滿西樓時,她還依舊毫無歸家之意。一首《一剪梅》成為名作:「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詩仙李白,相對於他人而言,更加灑脫,更加放得開,心境開闊豁達,然而即便如此,在中秋之夜,詩仙也難脫傷感之苦,他不傷離別,不嘆親人遠離,而是感嘆知音難覓,他寫道:「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望月懷古,思鄉,憶人,給人感覺中秋雖說是團圓日,但卻似乎總給人於傷感,悲寂寥,然而,並非如此,中秋夜,在詩人筆下也有歡快之時,諸如辛棄疾的「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宋代陳著的「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痴頑。見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應。」還有文天祥的「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發展到明清時,它已經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而賞月,作為中秋節必備的節目,也成為了萬千詩人創作最佳、最多的素材源泉,也是他們最為喜歡寄情於景的靈感之物。(文:悔昔道來)

相關焦點

  • 中秋月明團圓夜,為何在李白、李清照、蘇軾等詩人筆下這般憂傷?且...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祭月的習俗逐漸被演化成賞月的習俗,圓月,代表團圓,寄託人們渴望團聚的美好思想。 然而,雖然中秋月圓夜,是團聚之夜,但是總會有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人,在這天,家庭成員聚在一起,有吃有喝有笑,而有的人,在這天,家庭成員各分東西,相隔千裡,如此,只能通過明月寄相思,以月傳達思念之情,此時,見得圓月心不歡,心中憂愁月成刀。
  • 讀王建的這首詩,感受既清冷又芳香的中秋之夜
    月亮,歷來都是文人墨客筆下最喜愛詠頌的對象,詩仙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通過仰望月亮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宋代大文豪蘇軾在中秋之夜寫的一首《水調歌頭》,通過對月亮的發問,表達了自己對弟弟子由的思念。
  • 談及「中秋」詩句只能想起李白蘇軾?與月為友的其實大有人在
    古代詩人中最引月為知己的,可能就是李白了,月夜之下,孤獨的他卻瀟灑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與李白共享著「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寂寞,成為他傾訴的對象,而在「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下獨酌》)的光影旋舞之間,月、影早已與李白融為一體,化為一個孤獨而又高潔的生命個體。
  • 皓月當空共嬋娟,中秋詩酒慶團圓,分享兩首名家詩詞為君助興
    秋濃時節、桂花飄香,花好月圓、淺吟低唱,張九齡仰望玉盤,情濃似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日月輪轉、歲月滄桑,人情冷暖、世事無常,王建走過悽風冷雨,悲喜交加,「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秋如同一杯思念的醇酒,融入了離別後相思的悲愁;中秋也似一條多情的小河,不停地唱著懷鄉的歌。
  • 中秋團圓夜 與詩共赴約:盤點中秋月圓詩句18首(圖)
    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其意境廣闊,胸懷樂觀而曠達,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歌詠中秋月圓詩詞有託月言志的,也有賞月寫景的,有望月思鄉的,也有對月傳情的,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這一首首詩詞在詩人筆下讓月更媚,情更深。
  • 唐詩宋詞話中秋
    讓我們走進詩詞中的中秋,感受古人筆下中秋月圓之夜的獨特魅力。中秋詠月:「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美,美在一輪皓月當空。「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萬裡見明時。」
  • 中秋明月靜美好,家庭團圓安康福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有五彩繽紛的美麗景色,中秋明月就蘊藏這秋色之中。中秋的月最美,美得富有詩情畫意;中秋的月最柔,柔得如情似水;中秋的月最圓,圓的嫵媚無缺。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為中秋寫下了多少佳句流芳百世。我喜歡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我欣賞王建的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我更愛讀蘇軾的「此生此夜不會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 中秋夜裡,蘇軾無心入睡,寫了一首冷門詞,傷感中流露出豁達
    唐代詩人中,成就最高莫過於初唐四傑、盛唐之杜甫李白、唐末詩鬼李賀。而宋詞創作者中,又分為兩大派別。以清新溫柔為特點的婉約派作者有柳永、李清照等,而相應的風格遠邁、氣勢磅礴的豪放派,地位最高、歷來最受人矚目者非蘇子莫屬。
  • 中秋望月詩詞集納 與月為友的詩人留下詩句佳作
    古代詩人中最引月為知己的,可能就是李白了,月夜之下,孤獨的他卻瀟灑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與李白共享著「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寂寞,成為他傾訴的對象,而在「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下獨酌》)的光影旋舞之間,月、影早已與李白融為一體,化為一個孤獨而又高潔的生命個體。月雖有圓缺,卻總依時節,來而有信,因此,與月為友的絕不止李白一人。
  • 「網絡中國節」唐詩宋詞話中秋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中秋詠月、望月抒懷成為古代文人墨客鍾愛的題材。一千多年來,中秋承載著人們的喜樂悲歡和家國情懷,散發出獨特的文化氣息。讓我們走進詩詞中的中秋,感受古人筆下中秋月圓之夜的獨特魅力。
  • 為什麼在中秋這一天,李白蘇軾沒有歐陽修快樂?
    中秋是賞月的佳期,亦是人月兩圓的時刻。千裡萬裡,家在心裡。中秋是億萬國人的鄉愁,亦是中國人的一種永恆的情結,它飽含著對故鄉深沉的愛,是一種美的積澱。然而,翻開歷史的長卷,回望那些和中秋有關的詩句,卻總能看到些揮之不去的寂寞。
  • 蘇軾在中秋之夜,寫下人生最悽涼的一首詞,引起了千古共鳴
    花好月圓人團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說到中秋詩詞,很多人率先想到的也許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是他在密州任職時,恰逢中秋之夜,想起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而寫下的一首千古名作,後來有人說「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足見這首詞魅力之大。
  • 蘇軾的中秋月
    1076年,又是中秋月明時,此時的蘇子瞻已身在密州。蘇軾憶起杭州的中秋,秋風拂過,桂子暗香,飲不盡的團圓酒,訴不完的手足情。離別時候,難捨難分,子由送兄長至80裡外的潁川,又過了半月才分手。出發前夜,兄弟二人在潁川舟上共度一夜,吟詩論政,徹夜未眠。「我生三度別,此別猶酸冷」「秋風亦已過,別恨終無窮」,詩句裡有著言說不盡的離情。蘇軾在好友李常的詩中寫道,「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足見子由在他心中的位置。
  • 最團圓夜是中秋,關於中秋月亮的經典唐詩宋詞,中秋賞月用的上!
    中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這一天整個大中華都沉浸在闔家團圓的,和和美美的氛圍中。當中秋遇上明月,那真正是良辰美景只待與君共賞,唐代司空圖在《中秋》詩中說:「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在月圓中秋夜,家人雖不能團圓,但卻能共賞一輪明月,遙寄彼此間的祝願。
  •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到了唐代中秋夜觀賞月亮和桂花就非常盛行。宋代以後人們更是焚香拜月,對月許願祈福,家人圍桌而坐,共慶團圓。   詩人們也是舉杯對月,藉此良宵思鄉懷親,抒發豪情逸興。前面我們欣賞了不少詩人的作品,今天我們再來品賞十首七言絕句,看古人中秋佳節如何觀賞月亮和桂花。
  • 中秋節詩詞:蘇軾另一首中秋節經典《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不過,縱然是蘇軾這樣豪邁名士,仍舊躲不開歲月的痕跡,躲不開命運的跌宕。曠達如蘇軾也不會永遠那麼鬥志昂揚,不會總是激情豪邁。他也有過難過的時候,有過抑鬱的瞬間。特別是在中秋佳節,團圓的日子,想起自身的處境,難免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領悟。
  • 中秋賞月吟詩,蘇軾最曠達,她全詩不提「月亮」最感人
    其中大家最熟悉莫過於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蘇軾中秋詩詞非常多,其中這首《水調歌頭》最曠達,不過論空靈婉轉,如詩如畫,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卻是箇中翹楚。對於中國人,團圓和相思是中秋最大的主題,此外有提"月亮"的詩詞,也常常伴隨著淡淡的鄉愁。
  •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個中秋,你團圓了嗎
    | 中秋佳節 |——你回家了嗎?——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又到中秋,後半夜的天空掛上了圓月,整個夜晚立刻變得清澈如水,月光皎潔,世界清明,全然沒有深夜的樣子,深夜的風吹在身上有些清涼,裹緊了衣服不想回房去,還是讓人不禁呆呆再望上幾眼,這一年一次的團圓夜。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 蘇軾在中秋寫了水調歌頭,他另一首在中秋寫的詞,卻寫的無比悲涼
    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寫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繪出了大宋時的一輪明月。而這首詞,我們每逢中秋,有時難以與家人團聚,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詩詞之所以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就是因為詩詞將千年前詩人的感情,跨越了時光,帶到了現代,讓我們今人讀起來,能與其有之共鳴。而蘇軾只寫過這一首中秋賞月的詞嗎?
  • 蘇軾這首中秋詞,抄柳永、抄李白、還抄自己!抄成千古名作!
    中秋到了,天朗氣清,涼風徐徐,桂香陣陣,明月皎皎。古往今來,他鄉遊子,天涯孤客,面對明月,顧影自憐,思鄉念親,感慨良多。更有那些文人騷客,在中秋佳節裡,吟詠出無數的千古名篇!如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