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飯店建設者追憶貝聿銘:飯店的每件家具都有圖紙

2020-12-09 北京日報客戶端

一位蘇州出身的華裔建築師,獲得了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這就是建築大師貝聿銘。

「若要當建築師,得熱愛你要進入的這一行,而且成功之前必須熬很久。」這是貝聿銘曾對兒子說過的話。北京晚報記者獨家採訪了香山飯店的建設者和同濟大學的教授,在他們的了解中,這是一位嚴謹、認真、傳遞出文化自信的華人建築師。

講述者:香山飯店建設者劉貴蘭

北京香山飯店連家具都有圖紙

北京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在中國大陸留下的一座建築,也被他本人視為「經歷過最難的項目之一」。不同於其大多數的公共建築和文教建築,香山飯店不具備獨立的雕塑形態,而是具有強烈的「繪畫性」。他結合中國園林經典的軸線和收放自如的空間序列,讓酒店從中庭輻射出去:為了保護包括兩株八百年的銀杏樹在內的眾多古樹,客房不對稱地分散在四周。

今年年近70歲的劉貴蘭,就是北京香山飯店的建設者之一。當時的北京建工局,即現在北京建工集團的前身,以總包單位的身份參與到香山飯店的建設,劉貴蘭是北京建工局的一位技術員。「當年,北京香山飯店的每一張設計圖紙都是全英文的,我們的技術負責人吳工就負責把英文的圖紙先翻譯成中文,我們再按中文圖紙來施工。」時過境遷,劉貴蘭回憶起那段經歷,仍對香山飯店讚不絕口。「從現在的眼光看,北京香山飯店也許並不獨特,可在1980年時,飯店的風格著實樸實典雅,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

劉貴蘭的印象中,貝聿銘是一位格外嚴謹、認真的建築師,不僅僅把握著建築的宏觀格局,對每一個微觀細節也格外關注。「就連飯店的每件家具都是有圖紙的,而且圖紙中的每一處更改,我們都要先向貝老先生的工作人員反映,他們再向老先生匯報。」劉貴蘭笑著說,當時的中國建築業,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技術人員們此前幾乎沒見過這樣的管理模式,「最開始,大家都有點兒不適應,覺得程序有點繁瑣,後來才漸漸適應了。」

細微處都會關注的嚴謹建築師

劉貴蘭也向記者揭秘,他們在北京香山飯店的建設過程中,每一個部位在正式施工前都要先做樣板。就比如外牆,技術人員要先磨磚、對縫、安裝到牆上後,再匯報給貝聿銘方,等到獲得認可後方可大面積施工。「先做樣板再施工,這在當年可不常見,可回過頭來看,就是這每一個細微處才更見功夫。」

環保意識,也是貝聿銘留給劉貴蘭印象最深的地方之一。「每一棵古樹該如何保留,貝老先生都做了細緻的方案,這不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要守住綠水青山』麼。」

1984年,北京香山飯店獲得了美國建築學會的榮譽大獎,中外建築學家給予很高評價,稱它是「集中國建築傳統藝術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完美結合」。

「上午聽聞貝老先生仙逝,心裡還挺不是滋味的。」劉貴蘭說到,39年前的那次經歷,讓她獲益良多。

講述者:同濟大學教授李翔寧

貝聿銘先生的成就超出美國人的意料

因為香山飯店而和北京結緣之外,另一個與貝聿銘有很深情緣的地方就是上海同濟大學。1985年10月,貝聿銘擔任了同濟大學的名譽教授,和當時同濟大學建築系的教授陳從周先生也是至交。陳從周便是應貝聿銘的邀請擔任了北京香山飯店的園林設計顧問,留下了「千裡驅車到京門,入林惟恐不雲深,老來清福何曾淺,我住香山第一人」的詩句。

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翔寧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過訪問學者,而貝聿銘本科便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李翔寧給記者講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麻省理工學院的檔案裡,有一封科學學院院長寫給建築學院院長的信,內容就是有關貝聿銘。「信件的大致意思是,按照規定,建築學院的學生需選修科學學院的學分,而快畢業的中國學生貝聿銘目前還沒有修完。鑑於這是一名中國學生,未來不會對美國建築業有什麼影響,如果您不介意,我就讓他過了。」李翔寧說,這封信充分說明,當時沒有人想到,一名華人會在美國建築界獲得如此崇高的地位。

貝老先生傳遞出文化自信

李翔寧告訴記者,貝聿銘先生從做學生時,就萌發了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研究興趣,他的畢業設計的題目就是關於上海一所大學。「雖然貝聿銘先生的建築類型和結構是現代化的,但他的建築風格和空間裡還是有很多中國傳統建築的影子。」在李翔寧看來,貝聿銘先生通過自己的建築成就傳達出了中國的文化自信,也讓更多的中國建築師和設計師意識到中國文化有更大的價值。「貝先生駕鶴西去,同濟人永遠懷念。」

蘇州市政府發文悼念大師辭世

就在今天下午,蘇州市政府也發文悼念貝聿銘。2006年,貝聿銘為家鄉蘇州建設了蘇州博物館。

悼念文中提到,貝聿銘先生為家鄉蘇州設計博物館,是蘇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蘇州的榮幸。他為蘇州留下的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世界認識蘇州的一張名片,是蘇州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他對蘇州的貢獻,將永遠銘記於蘇州人的心中。貝聿銘先生不幸辭世,是當代建築界的重大損失,更令蘇州、蘇州人深感沉痛!

相關焦點

  • 貝聿銘與香山飯店
    北京也留有貝聿銘的經典作品——香山飯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了香山飯店的建設者和同濟大學的教授,在他們的了解中,這是一位嚴謹、認真、傳遞出文化自信的華人建築師。   講述者:香山飯店建設者劉貴蘭   香山飯店連家具都有圖紙   北京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在中國大陸留下的一座建築,也被他本人視為「經歷過最難的項目之一」。不同於其大多數的公共建築和文教建築,香山飯店不具備獨立的雕塑形態,而是具有強烈的「繪畫性」。
  • 貝聿銘百年| 他與北京香山飯店
    以貝聿銘的名望來說,一家只有325間客房的低層飯店是一筆不大的業務,但貝聿銘看重的不是這點,而是有了一個報效祖國的機會。此外,香山飯店還為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表演平臺,它使貝聿銘有機會重新尋找中國的現代建築風格。
  • 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 「粉絲」每周都來住
    &nbsp&nbsp&nbsp&nbsp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 「粉絲」每周都來住&nbsp&nbsp&nbsp&nbsp5月16日,著名華裔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在美國逝世,享年102歲。
  • 京志| 香山飯店與中銀總部,是貝聿銘先生留給北京的念想
    從那個角度望去,香山公園儼然一幅畫卷。貝聿銘說:「當我們看到那個地方時,我絲毫也沒有猶豫。我說,我們就在這兒建吧。」以貝聿銘的名望來說,一家只有325間客房的低層飯店是一筆不大的業務,但貝聿銘看重的不是這點,而是有了一個報效祖國的機會。此外,香山飯店還為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表演平臺,它使貝聿銘有機會重新尋找中國的現代建築風格。
  • 貝聿銘的尋根之路——從香山飯店到蘇州博物館
    其代表作華盛頓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及巴黎羅浮宮博物館擴建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貝聿銘進入中國後的作品,自香山飯店、中國銀行辦公大樓以及後來的蘇州博物館等,均顯示出非常有趣的設計調整,有意識地通過現代建築設計語言來解讀和翻譯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方曉風教授提出的一種文化的尋根。
  • 貝聿銘的尋根之路——從香山飯店到蘇州博物館-虎嗅網
    但貝聿銘進入中國後的作品,自香山飯店、中國銀行辦公大樓以及後來的蘇州博物館等,均顯示出非常有趣的設計調整,有意識地通過現代建築設計語言來解讀和翻譯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方曉風教授提出的一種文化的尋根。甘迺迪的遺孀傑奎琳·奧納西斯(此時已下嫁希臘船王)和貝聿銘一家相伴遊覽了一些名勝古蹟,所到之處,無人關注傑奎琳,倒是貝家時常引起人們的圍觀,並非因為大家知道他是一位名建築師,而是他們一家具有中國人的外貌,舉止和言談卻十足的外國腔。
  • 建築師貝聿銘與北京香山飯店(圖)
    《貝聿銘傳》,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20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後,貝聿銘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回到故國。應中國政府的邀請,他設計了著名的香山飯店。香山飯店的存在是告誡中國建築師,在努力學習外國建築技術的時候別忘了傳統,優秀的作品大都吸取了傳統的精華。「在我身上東方和西方兩個世界並存。我在進行建築設計時會不時回憶我的出身背景……。」1917年,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父親貝祖詒是銀行業巨子,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從小,父親就希望他子繼父業。然而,1933年破土興建的上海國際飯店改變了一切。
  • 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去世 香山飯店:晨會時集體默哀
    新京報訊(記者 潘聞博)著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於美國時間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由他主持設計的香山飯店的多位工作人員稱,今天(5月17日)他們得知貝聿銘去世後,感到震驚悲傷,並為貝聿銘默哀。香山飯店四季大廳,為與貝聿銘原設計保持相符,曾一度種植的芭蕉樹已被竹子取代。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香山飯店後庭院,有路面由鵝卵石鋪築而成。據工作人員介紹,鋪築時貝聿銘曾現場指導。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香山飯店總經理高睿稱,他於今天上午得知貝聿銘去世的消息,「感到震驚和悲痛」。
  • 香山飯店參建者憶貝聿銘:沒有大師架子 能聽進不同意見
    在園林工程的設計建造過程中,他來考察過好多次,四五次都不止。我覺得他很平易近人,沒有大師的架子。有一次,我們在飯館吃完晚飯後,他還到廚房感謝廚師,我當時就覺得他考慮得很周到。第二就是務實。他來中國時,下了飛機,本應該和領導坐同一輛車,但卻和我坐在一塊兒。因為他想告訴我他一開始是怎麼設計香山飯店的,具體要怎麼做,想讓我理解他的想法。
  • 大師也難避免的失誤:論貝聿銘在羅浮宮改造與香山飯店項目上成敗
    寫在前面: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華裔建築設計大家貝聿銘先生,時至今日,仍有兩個項目被時常提起,而且都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是北京的香山飯店,一個是巴黎的羅浮宮改造。兩大建築設計稿都被懟,結果卻是雲泥之間江南園林式的北京香山飯店北京香山飯店——落成後7個月,貝聿銘就拿到了建築界「諾貝爾獎」- 普利茲克獎;他是該獎的第5位獲獎者;並且是拿到該獎項的第一個亞洲面孔。
  • 香山飯店落成時曾被批,貝聿銘:聽在我耳裡,就是表揚
    30多年後,他的夢想終於有機會實現了,那就是香山飯店項目(1978-1982)。貝聿銘第一次訪問北京是1974年,與美國建築師協會一同。在這次訪問中,貝聿銘建議儘量不要在故宮附近建高樓。1978年,在人民大會堂的晚宴上,他又提出了他的擔憂。之後不久,政府決定禁止在故宮周圍一定範圍內建設任何高樓。
  • 風住塵香只有香如故——記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與其設計的香山飯店
    這是位於香山公園東門外,於1982年建成的香山飯店。它的另一重身份,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作品之一。1974年,貝聿銘第一次和美國建築師協會一行訪問北京,那時我國政府正在大力發展建設。政府希望貝聿銘能在北京建座樓,並提出三塊城外的場地供他選擇,其中一塊上好的場地就在香山。
  • 貝聿銘被狂懟的招黑作品:香山飯店和羅浮宮改建,處境卻天壤之別
    寫在前面: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華裔建築設計大家貝聿銘先生,時至今日,仍有兩個項目被時常提起,而且都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是北京的香山飯店,一個是巴黎的羅浮宮改造。兩大建築設計稿都被懟,結果卻是雲泥之間北京香山飯店——落成後7個月,貝聿銘就拿到了建築界「諾貝爾獎」- 普利茲克獎;他是該獎的第5位獲獎者;並且是拿到該獎項的第一個亞洲面孔。獲獎的理由:不對過去橫加批評,而是擷其精華,成就自我。似乎就是頒給北京香山的......。
  • 北京香山風景區的香山飯店
    在美麗如畫的北京香山風景區,一座富有魅力的豪華級旅遊賓館——香山飯店正在施工,預計明年年底可建成。這座飯店的設計者,是在國際建築學界享有盛名、出生於中國的美籍建築師貝聿銘先生。香山飯店的外貌,具有中國建築的傳統特色;而它的內部,卻擁有最現代化的設施。中國園林建築的藝術特色,可以蘇州園林為代表,而貝聿銘先生,恰恰是在蘇州長大的;他對那裡的園林建築以及一草一木無不懷有深厚的鄉土之情。
  • 貝聿銘駕鶴西去,他設計的香山飯店始終在他的心尖上
    貝聿銘駕鶴西去,他設計的香山飯店始終在他的心尖上貝聿銘以100多歲高齡離世,作為世界最偉大知名的建築設計師,留下了諸如羅浮宮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京都美秀博物館等傳世名作。香山飯店是他為數不多的和餐飲有關的項目。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位置。我下的工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10倍。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外看,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
  • 落成37年後,再回看香山飯店
    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中國的建築師從各個角度對這棟建築展開討論,表現出了有保留的肯定態度。大多數建築師折服於貝聿銘高超的設計手法和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對香山飯店的空間和細節的處理、造型的豐富和統一性、對傳統形式的借鑑和轉化,以及建築與園林景觀和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處理都大為讚賞。另一方面,對香山飯店的批評集中在建築之外的一些狀況。
  • 成是它敗也是它,貝聿銘終生不堪回首的「滑鐵盧」躲藏在北京香山
    它,就是北京香山飯店。內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痛貝聿銘後來回憶道,他覺得在他的祖國修建了一個失敗的建築.....。儘管「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貝聿銘不無遺憾的說。
  • 香山飯店是他的一個開端,蘇州博物館則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事實上早在1979年時,貝聿銘就對中國傳統建築做了一次大膽嘗試,那年他受邀在北京建造一座國際化的酒店,就是現如今位於北京西山風景區的香山飯店。香山飯店於1982年建成,1984年獲美國建築學會榮譽獎!那時可以說是一個幾乎所有的中國建築師都在向西方看齊的時代,而貝聿銘就為自己的祖國設計了一座獨屬於中國特色的建築,不過香山飯店也是貝聿銘最痛心疾首的一個作品,自從香山飯店落成之後,貝聿銘再也沒有回去看,這是為什麼呢!當年貝聿銘為何對他設計的香山飯店耿耿於懷,耄耋之年再度揭榜,千年古城內如何建造一座宏偉的博物館!
  • 摩天大樓,香山飯店,中銀大廈哪一個建築物讓你為貝聿銘所傾倒
    折中主義強調「兼收並蓄」,要將以前所有風格的精華都集中起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建造出來的建築物往往「四不像」,更沒有自己的個性。巴黎歌劇院( Paris Opera, 1874年) 就是當時法國「折中主義」的代表。19世紀後期,巴黎美術學院建立起來,成為折中主義的老巢,促進了折中主義的傳播。到了現代,「折中主義」之火有愈燒愈旺之勢,磯崎新和貝聿銘就是其中的代表。
  • 香山飯店200歲「會見松」復壯煥新生
    原標題:香山飯店200歲「會見松」復壯煥新生    本報訊(記者 王海燕)北京香山飯店4株古樹的保護復壯項目近日通過驗收。其中1株是有名的「會見松」。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主席曾在此樹下會見傅作義將軍,探討和平解放北平相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