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蘇州出身的華裔建築師,獲得了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這就是建築大師貝聿銘。
「若要當建築師,得熱愛你要進入的這一行,而且成功之前必須熬很久。」這是貝聿銘曾對兒子說過的話。北京晚報記者獨家採訪了香山飯店的建設者和同濟大學的教授,在他們的了解中,這是一位嚴謹、認真、傳遞出文化自信的華人建築師。
講述者:香山飯店建設者劉貴蘭
北京香山飯店連家具都有圖紙
北京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在中國大陸留下的一座建築,也被他本人視為「經歷過最難的項目之一」。不同於其大多數的公共建築和文教建築,香山飯店不具備獨立的雕塑形態,而是具有強烈的「繪畫性」。他結合中國園林經典的軸線和收放自如的空間序列,讓酒店從中庭輻射出去:為了保護包括兩株八百年的銀杏樹在內的眾多古樹,客房不對稱地分散在四周。
今年年近70歲的劉貴蘭,就是北京香山飯店的建設者之一。當時的北京建工局,即現在北京建工集團的前身,以總包單位的身份參與到香山飯店的建設,劉貴蘭是北京建工局的一位技術員。「當年,北京香山飯店的每一張設計圖紙都是全英文的,我們的技術負責人吳工就負責把英文的圖紙先翻譯成中文,我們再按中文圖紙來施工。」時過境遷,劉貴蘭回憶起那段經歷,仍對香山飯店讚不絕口。「從現在的眼光看,北京香山飯店也許並不獨特,可在1980年時,飯店的風格著實樸實典雅,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
劉貴蘭的印象中,貝聿銘是一位格外嚴謹、認真的建築師,不僅僅把握著建築的宏觀格局,對每一個微觀細節也格外關注。「就連飯店的每件家具都是有圖紙的,而且圖紙中的每一處更改,我們都要先向貝老先生的工作人員反映,他們再向老先生匯報。」劉貴蘭笑著說,當時的中國建築業,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技術人員們此前幾乎沒見過這樣的管理模式,「最開始,大家都有點兒不適應,覺得程序有點繁瑣,後來才漸漸適應了。」
細微處都會關注的嚴謹建築師
劉貴蘭也向記者揭秘,他們在北京香山飯店的建設過程中,每一個部位在正式施工前都要先做樣板。就比如外牆,技術人員要先磨磚、對縫、安裝到牆上後,再匯報給貝聿銘方,等到獲得認可後方可大面積施工。「先做樣板再施工,這在當年可不常見,可回過頭來看,就是這每一個細微處才更見功夫。」
環保意識,也是貝聿銘留給劉貴蘭印象最深的地方之一。「每一棵古樹該如何保留,貝老先生都做了細緻的方案,這不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要守住綠水青山』麼。」
1984年,北京香山飯店獲得了美國建築學會的榮譽大獎,中外建築學家給予很高評價,稱它是「集中國建築傳統藝術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完美結合」。
「上午聽聞貝老先生仙逝,心裡還挺不是滋味的。」劉貴蘭說到,39年前的那次經歷,讓她獲益良多。
講述者:同濟大學教授李翔寧
貝聿銘先生的成就超出美國人的意料
因為香山飯店而和北京結緣之外,另一個與貝聿銘有很深情緣的地方就是上海同濟大學。1985年10月,貝聿銘擔任了同濟大學的名譽教授,和當時同濟大學建築系的教授陳從周先生也是至交。陳從周便是應貝聿銘的邀請擔任了北京香山飯店的園林設計顧問,留下了「千裡驅車到京門,入林惟恐不雲深,老來清福何曾淺,我住香山第一人」的詩句。
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翔寧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過訪問學者,而貝聿銘本科便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李翔寧給記者講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麻省理工學院的檔案裡,有一封科學學院院長寫給建築學院院長的信,內容就是有關貝聿銘。「信件的大致意思是,按照規定,建築學院的學生需選修科學學院的學分,而快畢業的中國學生貝聿銘目前還沒有修完。鑑於這是一名中國學生,未來不會對美國建築業有什麼影響,如果您不介意,我就讓他過了。」李翔寧說,這封信充分說明,當時沒有人想到,一名華人會在美國建築界獲得如此崇高的地位。
貝老先生傳遞出文化自信
李翔寧告訴記者,貝聿銘先生從做學生時,就萌發了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研究興趣,他的畢業設計的題目就是關於上海一所大學。「雖然貝聿銘先生的建築類型和結構是現代化的,但他的建築風格和空間裡還是有很多中國傳統建築的影子。」在李翔寧看來,貝聿銘先生通過自己的建築成就傳達出了中國的文化自信,也讓更多的中國建築師和設計師意識到中國文化有更大的價值。「貝先生駕鶴西去,同濟人永遠懷念。」
蘇州市政府發文悼念大師辭世
就在今天下午,蘇州市政府也發文悼念貝聿銘。2006年,貝聿銘為家鄉蘇州建設了蘇州博物館。
悼念文中提到,貝聿銘先生為家鄉蘇州設計博物館,是蘇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蘇州的榮幸。他為蘇州留下的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世界認識蘇州的一張名片,是蘇州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他對蘇州的貢獻,將永遠銘記於蘇州人的心中。貝聿銘先生不幸辭世,是當代建築界的重大損失,更令蘇州、蘇州人深感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