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科普作品研討會:繁榮科普創作的首要之需是對前人的創作經驗...

2020-12-17 中國數字科技館

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協、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和長三角科普創作聯盟承辦的「加強作品評論 繁榮科普原創——葉永烈科普作品研討會」8月22日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

研討會現場

葉永烈先生夫婦和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顏實、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梁兆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楊煥明、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卞毓麟、楊秉輝,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陳玲、上海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江世亮以及來自蘇、浙、皖三省的科普作協代表及數十位科普界人士參會。

葉永烈先生在研討會上發言

葉永烈先生是國內外著名科普科幻作家,上世紀50年代末起至80年代,葉先生創作了大量科普、科幻作品,其中相當部分是膾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其作品影響了幾代人。2017年8月,總字數達1400萬字的28卷本的《葉永烈科普全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被中國科普界視為一件盛事。主辦方對本次研討會醞釀已久,希望通過對葉先生科普創作特色、風格作一定深度的探討,來推動科普評論,繁榮國內科普原創。這也是繼前年和去年先後召開的卞毓麟、楊秉輝科普創作特色研討會基礎上的又一次以科普名家作品為對象的研討會。

參會人員合影

顏實:葉先生的作品是有待採掘的一座富礦

顏實在代表中國科普所致辭時認為,這次研討會不僅是對葉先生從事科普創作的總結和研討,也是對當今新態勢、新挑戰、新機遇下科普創作如何發展作深入交流的一個契機。顏實特別提到,葉永烈先生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創始者之一,1978年加入中國科普作協,在科普作協會員編號是170號,也是最早的一批會員,他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榮譽理事,葉先生於1958年開始走上科普創作之路,迄今有60個年頭。他曾先後創作科幻小說、科學童話、科學小品等科學文藝作品,達一千多萬字,與眾多老一輩科普作家一道,共同打下了新中國科普創作事業的根基。

顏實進一步提出,葉先生有三點尤其值得我們學習:一是矢志不渝的事業精神;二是嚴謹縝密的治學態度;三是百折不撓的人生追求。

顏實強調繁榮科普創作的首要之需是對前人的創作經驗作出總結,葉先生的作品是今天科普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的一座富礦,值得後來者不斷深挖與研習。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這次葉永烈科普作品研討會只是一個開端,也期待以此帶動更大範圍的對經典科普作品的學習與評論,中國科普研究所,以及所轄的《科普研究》《科普創作》雜誌真誠希望共同推動科普創作事業步入鮮花盛開的新時代。

梁兆正:葉永烈也是上海城市的榮耀

梁兆正在代表上海市科協致辭時認為,創作出那麼多優秀科普作品的葉先生不僅是廣大少兒的科學導師,時代的文化精英,同時也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榮耀。梁兆正提出,科普工作是科協組織的基本工作之一,而加強科普原創推動科普評論又是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務。從上海目前的情況看我們各類科普創作的總量不少,也不時在全國科普進步獎評選中有獲獎的科普佳作,但有啟迪性、引導性的原創精品力作還是太少。在葉永烈、卞毓麟、楊秉輝等老一輩科普名家後,上海新生代有影響的科普作家還是很少。也是抱著這樣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上海市科協近年來正在探索鼓勵科學家和科學工作者投入到原創科普作品的創作中,同時也在探索發揮各類科普社團、機構的作用,務實推進上海科普原創工作。

楊煥明:應該為精神產品的創造者提供應有的條件

楊煥明院士在致辭時以「欽佩、尊敬、楷模」等幾個關鍵詞表達了一個科學家對一位科普名家的尊崇之情,楊院士說剛才有不止一位嘉賓提到葉先生是以一己之力樹起了中國科普的一座豐碑,楊院士認為這個一己之力也值得我們這代人反思。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社會應該為這些精神產品的創造者提供應有的條件和服務,否則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楊院士認為認真總結葉先生的成功之路、成功之道不僅對於科普創作,而且對我們各行各業希望做出真正創新的工作都有借鑑和啟迪:「科學最好也只是種子,我們要看到它落土,看到它發芽,看到它長大、開花結果,這才是我們大家的任務」。

科普興,科學興;科學興,中國興

葉永烈先生隨後作了題為「得失寸心知」的主題發言。葉先生沒有按原先準備的文稿,而是脫稿用了百餘張PPT照片講了他的故事。第一張照片是葉先生5歲念一年級時的第一張成績報告單,兩門不及格,一門是讀書(語文)不及格,40分,還有一個是作文不及格,40分。葉先生風趣地說他是從一個作文不及格、語文不及格的孩子開始寫作的。接著葉先生從他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第一次向《溫州日報》投稿被錄用的豆腐乾文章(這篇70個字的豆腐乾文章成為他一生文學創作的起點),這以後第一篇科普文章、第一本科普著作講到他成為《十萬個為什麼》最年輕而高產的作者,再到以後為報紙開專欄,乃至成為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編導。

文革期間,他仍然沒有停筆,堅持科普寫作,出了10本科普讀物。1978年,中國科普創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為期15天的這次座談會成為迎來科學春天后的中國科普創作的發端,葉先生是當年參會者中最年輕的代表之一。也由此迎來了葉先生科普創作的又一個高峰。1978年《小靈通漫遊未來》誕生,第一次就印了150萬冊,現在總累計印數超過400萬冊。《小靈通漫遊未來》後來由中央電視臺拍成電視系列片,一共48集,而且還有手機品牌授權。那幾年他寫了很多很多作品,是他創作的黃金時期。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1983年底作為中國科普主力艦的葉永烈沉沒了。1983年之後葉先生不得不忍痛告別科普界,專心致志於創作一塊塊「文學磚頭」。也正因為這樣,如今尚處於創作高峰的葉先生,把這套28卷的書定名為《葉永烈科普全集》,而不是《葉永烈科普文集》。但儘管如此,只要《十萬個為什麼》有需要,他必定響應。所以《十萬個為什麼》從第一版一直到2013年的第六版,他全部參加。

葉先生在他的主題發言最後,用了這樣一段話:科普興,科學興。科學興,中國興。中國的發展,需要千千萬萬科普作家。期望新一代年輕科普作家後來居上。

《葉永烈科普全集》是一種寶貴的文化積澱

在葉先生主題發言後,卞毓麟、劉周遠、吳巖等作了研討發言。卞毓麟從葉先生自稱的「自己只是個碼字匠而已」這句話引出說,依我看來,能夠「一輩子只做個碼字匠」,必不可少者有三:一是一輩子勤奮勞作,葉先生作品的體量本身已足以說明問題。二是一輩子勤於思考,一輩子勤於思考,方能年年歲歲思如泉湧,永不枯竭。三是一輩子錘鍊的表達能力,沒有如此過硬的語言文字功底,根本不可能寫得又快又好。這裡還有一個令人信服的佐證,那就是多年來葉先生竟然有多達35篇文章,被選入了各種版本的中小學語文課本。能夠兼備這三者的「碼字匠」,當然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一個熱愛讀者的人,一個有著強烈追求和責任感的人,一個值得尊敬和效法的人。卞毓麟強調,當今的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具體的科學知識隨時都有可能被更新。但是,光輝的科學思想永世長存,崇高的科學精神永放光芒。《葉永烈科普全集》是一種寶貴的文化積澱,他的科普寫作的激情、態度、功力、技巧,也將通過《葉永烈科普全集》一代又一代人地傳下去。

11歲點起文學之火,一直持續燃燒到60年後的今天

《葉永烈科普全集》的主要出版單位代表、四川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劉周遠在發言中提到葉先生作為一個科普大家,科普態度非常嚴謹,求真務實。他的觀點無一沒有出處。 葉先生曾經這樣評述自己的創作人生:「我不屬於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紅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如同一堆乾草,火勢很猛,但是很快就熄滅了,我屬於煤球爐式的作家,點火之後火力慢慢上來,持續很長時間,我從11歲開始,點起文學之火,一直持續燃燒到60年後的今天」。葉永烈先生的創作熱情和創作才華,猶如浩瀚的黃浦江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讓我們嘆為觀止。

吳巖:到底怎樣來評價葉永烈作品的價值?

嘉賓發言的最後一位是從12歲起就與葉先生有過書信交流, 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專門從事科幻創作及其理論研究的吳巖先生。吳巖認為今天開這個會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今天不能真正全面客觀深刻地看待葉永烈先生的作品,那麼其價值和意義會非常有限。在吳巖看來所謂需要重新認識的事情包括到底怎樣來評價葉先生作品的價值,葉先生和中國科普、中國科幻之間的關係相當於什麼等等。吳巖認為,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講到科普,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葉永烈,在很多人腦子裡這兩個詞是可以互換的,一說起科幻,也是葉永烈,現在換人了,換成說劉慈欣了。所以說,如果某個人是可以代表一個行業(領域)的話,那就不只是作品多、寫作快的問題,一定還有更深的東西在這後面,這是我們這類研討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在吳巖看來,想要能成為一個行業的代言人,大致應該具備三方面的能耐:第一,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要跟時代非常契合,如果沒有跟時代的契合,他不可能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同時思想性的深度和廣度還體現在對時代的超越。葉先生的很多作品在當時看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在今天看是順理成章的。比如當時批判過的關於基因序列,生命器官的複製等概念,當時看都不可接受,現在看其中大部分不已經實現了嗎!

第二,他的作品通過想像力的張揚,直接對中國的應試教育方式產生了某種對抗。所以他既需要有邏輯思維,又需要有想像思維。學校教育永遠以邏輯思維為核心,從哪裡得到這種想像的東西?科幻文學提供了這些東西。所以這麼多年他堅持要做這些事情,堅持要做這種對抗,在多少人說他有問題的時候,說他想入非非的時候,說他不符合科學的時候,他堅持在做這個工作。譬如《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蹟》是比《侏羅紀公園》更早就寫了恐龍復活,方法上卻非常不同。後來其中的技術細節還成了一個把柄,說是偽科學,提了幾條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說恐龍蛋和恐龍腳印不能在一個地方保存,而我最近在古脊椎所看到的一個化石是恐龍的一個腳和恐龍蛋是在一起的,這也使那條反對意見不攻自破。葉先生作品中類似這種創造力遠遠超前的東西遠沒有得到充分肯定。

第三,社會責任感。他不斷地改進他的創作,跟新的時代互動。比如他很早地引進意識流寫法,包括各種各樣新的寫法、新的題材在他的作品裡面也有充分體現。

吳巖說,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天開這個會是一個好的起點,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遠遠不夠。因為我們離時代真正想要的那種科普、文學評論,想要的那種科學和中國和未來的關係還差得很遠。

更要宣傳和學習的是葉先生持之以恆、孜孜不倦的精神

研討會的自由發言階段,先後交流的有丁子承、姚利芬、周舜培、王衛英、何鑫、項先堯、朱盛鐳、楊秉輝等嘉賓。

上海科普高校聯盟創始人丁子承:雖然葉老師近年來把重心轉向了其他方向,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葉老師繼續專心科幻,這對科幻愛好者來說會是很大的激勵。

《科普創作》雜誌執行編輯姚利芬:綜合來看葉老師的創作,他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葉老師是那一代作家中,包括後來的這些作家中,他是非常有意識地進行中國化寫作的嘗試者。比如葉老師的作品新章回體例的樣式,葉老師基本上也是按照故事發展擬定系列的小標題,在緊要關口馬上剎車,然後到下一節揭開謎底。從故事內容來看,讀葉老師的作品有讀章回小說的快感。比如驚險科幻系列那套,讀得特別過癮。葉永烈老師的創作在大眾化的文藝方向方面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少年兒童出版社編審周舜培:我覺得葉老師以自己一己之力樹起了科普創作的一座豐碑,成就了科普出版史上的一座裡程碑,成就了一套一輩子用得著,幾代人都忘不了的科學經典之本,對今天的科普創作仍有示範作用。

上海自然博物館助理研究員何鑫:我這樣的年齡最早接觸過的只有《十萬個為什麼》,像《小靈通漫遊未來》我都沒看過,我現在回想起這本書跟社會上的科普書去比的話,現在這些書不如那個時代的書。比如我現在讀八十年代的這些書,反而能喚起大家的熱情,這可能是在未來我們年輕一代科普人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編導項先堯:葉老師離開電影廠,創作了這麼多作品,我想葉老師肯定是在創作之前看了大量的資料,否則寫不出這麼好的東西。我是科影廠最末代的導演。我們創作中也是經常提到葉老師,當時葉老師怎樣工作的,什麼工作狀態,我們也在討論,因為這是財富。

上海市科普作協名譽理事長、原中山醫院院長楊秉輝:葉先生說了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碼字匠,他說他是把他的精力和生命都碼在文字裡面去了,這是社會的責任。葉先生不管是科普文章還是涉及到社會人物、政治人物,都表現了他對社會的責任。所以我覺得更要宣傳和學習的是葉先生持之以恆、孜孜不倦,為此奮鬥終生的這種精神。現在各方面都在激勵年輕同胞們做科普,我覺得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也希望在激勵的過程當中把這個精神貫徹下去,希望他們能夠真正地不要計較名利,把它當成事情來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科普作協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在對本次研討會做小結時說,像葉老師這樣以大量優秀傑出的科普作品,影響了起碼整整兩代人的這樣一位科普創作家,科幻作家,他算不算民族英雄?我們認為應該是。尹傳紅最後用他幾年前一篇論文的結語為這次討論畫上句號:「毫無疑問,葉老師的科幻作品在中國科幻文學史上是一個重量級的存在,其充沛的創作精力,嚴謹的創作態度,著作等身的創作實際令人敬佩,雖然由於歷史原因,葉老師過早地脫離了科幻領域,留下深深的遺憾,但他前三十年的科幻創作已是令後人仰之彌高的豐碑」。

相關焦點

  • 第四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緬懷葉永烈
    第四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緬懷葉永烈 2020-11-02 20:51:08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 應妮)2020第四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暨學術論壇日前在北京首鋼園召開。會議由兩個學術論壇、科幻基地年會、緬懷葉永烈先生三部分組成。
  • 「弘揚高士其精神 繁榮科普創作座談會」在京舉行
    光明網12月7日訊(記者 戰釗)今天上午,紀念高士其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弘揚高士其精神 繁榮科普創作座談會」在中國科協舉行,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徐延豪、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劉嘉麒院士、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中華醫學救援會會長李宗浩、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志其等出席活動。
  • 文學界科普界在上海送別著名作家葉永烈
    新華社上海6月1日電(記者許曉青 孫麗萍)文學界和科普界1日在上海市龍華殯儀館送別著名作家葉永烈。葉永烈生於1940年,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從20世紀80年代起,葉永烈逐步轉入紀實文學和長篇小說創作。1987年至2000年,葉永烈擔任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2020年5月15日,葉永烈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0歲。葉老駕鶴的消息令文學界和科普界悲痛不已。改革開放初期,葉永烈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影響了幾代青少年讀者。
  • 天津市舉辦迎新春科普之光美術書法作品創作展
    天津在線訊(李兆祥 盛茂林 攝影報導) 元月14日,為了隆重慶祝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天津市科普作家協會美術專業委員會成立四十周年,由天津科普作協美術專業委員會主辦, 天藝畫苑、中國劉奎齡書畫藝術研究院、天津大風堂畫院、北京世界華人文化院天津分院、金之麟書畫院
  • 作家葉永烈去世 成名代表作《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都寫過什麼書?
    [作家葉永烈去世]記者從上海市作家協會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15日在滬病逝,享年80歲。  葉永烈生於1940年,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並以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蜚聲文壇。由葉永烈擔任主要作者之一的《十萬個為什麼》叢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1987年至2000年,葉永烈擔任上海作協專業作家。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享年79歲 葉永烈資料著名作品介紹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去世,享年79歲。  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1940年8月30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
  • 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中的科普問題
    由於當時能夠進行科幻小說創作的作家,大多為兒童文學家或科普創作者,他們習慣了用簡單活潑的語言講清晰易懂的道理,不擅長開掘個人情感來書寫人性,而是更注重響應時代號召,將科學知識傳達給青少年讀者,幫助小讀者樹立對科學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
  • 科幻與紀實,回憶葉永烈的文學之路
    《小靈通漫遊未來》同時也給葉永烈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並成為他由科普創作邁向科幻創作的一個重要轉機。在葉永烈獲得響噹噹的科幻作家稱號的年代,實際上也正是中國剛剛擺脫思想桎梏,幻想精神異常活躍的年代。《小靈通漫遊未來》當年之所以大受歡迎,乃是因為它全景式地展現了未來世界的美好圖景,契合了當時人們對2000年的嚮往之心。
  • 作家葉永烈辭世:一生跨界,不懈探問十萬零一個為什麼
    葉永烈,1940年8月生,浙江溫州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筆名蕭勇、久遠等,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葉永烈曾形容自己為「一輩子的碼字匠」,一生創作了超過3500萬字的作品。
  • 著名作家葉永烈辭世,一生筆耕不輟,出版作品逾3500萬字
    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等,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 葉永烈:我願把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
    我很羨慕現在的年輕人,沒有政治壓力,在創作中可以盡情發揮。我已經徹底離開科幻小說。很多科幻小說的活動,再三邀請我,我一概不去。我反感被稱呼為「科幻作家」。當他的科普作家生涯戛然而止,走上了另一條傳記文學和紀實文學的道路,題材、文風突變,給讀者留下「雙面葉永烈」之謎。他如何選擇傳主,採訪的難度如何?
  • 老作家葉永烈離世!你可能不記得他,但一定看過他的作品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套科普著作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打開了認知科學世界的大門。除了科普領域之外,葉永烈先生在科幻文學領域、傳記文學領域也成績斐然。他是中國當代科幻三大奠基者之一,也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傳記文學作家之一。下面小新便從科普文學、科幻文學以及傳記文學三個角度,對葉永烈先生的文學創作進行介紹。
  • 走近著名作家葉永烈
    「科普作家、科普作品和科普讀者」活動。我作為主辦方的代表,出席了這次別開生面的作家、讀者共同感悟當今科普創作和作品的交流活動,有幸聆聽了這位大師對創作人生的自述,更多地了解了他對我國科普創作和文學事業的重大貢獻。 一 葉永烈1940年生於我省溫州。11歲讀小學時上學路過當時的《浙南日報》門口,看見有個投稿箱不知是幹什麼的,當人家告訴他是用來投放稿件用的,好的稿子報上會登出來後,引起他的極大興趣,一天試著往裡面投進了自己寫的一首詩。
  • 葉永烈先生走好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葉永烈是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截至2018年1月已經出版逾3500萬字作品。
  • 《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 出版作品逾3500萬字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1940年8月30日生,浙江溫州人。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祖籍樂清,小時候我們看著他的作品...
    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筆名蕭勇、久遠等,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很多讀者以為葉永烈是上海或是北京人,沒想到他是溫州人,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還是樂清人。
  • 作家葉永烈去世,「小靈通」手機因其作品得名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去世,享年79歲。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1940年8月30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
  • 科幻作家吳巖追憶葉永烈:他曾是中國科幻代言人,提攜幫助後輩
    南都此前報導,5月15日9時30分,著名作家葉永烈因癌症造成的器官衰竭,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上海市作協將與其家屬商議決定,是否公開舉辦告別儀式。葉永烈自少年時期開始文學創作,一生在科幻、紀實等領域出版了大量作品。他去世的消息傳出後,眾多作家及讀者為其致哀。
  • 候選人物:葉永烈
    為了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中國科協首次面向社會組織開展「五個10」系列評選活動,面向全國評選「10位傳播科技的優秀人物」、「10部公眾喜愛的科普作品」、「10個公眾關注的科技問題」、「10個影響中國的科技事件」和「10項引領未來的科學技術」。目前第一階段評選已經結束,經專家組審議後,每個評選項目已經確定出30個候選項目。
  • 葉永烈坐著時光穿梭機,在科幻與紀實中穿梭60年
    在中國的科普、科幻界,葉永烈曾是一個風格獨特、廣受矚目的「主力隊員」。在紀實文學領域,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聲名顯赫的重量級作家。葉永烈從11歲起發表作品,19歲寫作第一本書,20歲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21歲就完成了影響巨大的《小靈通漫遊未來》。1978年是葉永烈創作生涯的一個轉折,他寫就的《小靈通暢遊未來》在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