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看到葉永烈先生去世的消息後,小新感到無比痛心。對於科幻迷小新來說,葉永烈先生的去世意味著「中國當代科幻三大奠基者」的徹底離去。對於文學創作者小新來說,葉永烈先生的去世意味著一位筆耕近七十年、留下超過3500萬字巨著的老前輩的離去。對於一個被《十萬個為什麼》打開認知科學的大門的小新來說,葉永烈先生的去世意味著一位啟蒙老師的離去。
有些人可能不記得葉永烈這個名字,不過卻一定看過凝結著他大半生心血的《十萬個為什麼》。從第一版到第六版,葉永烈先生全程參與這套科普著作的寫作,跨越半個世紀。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套科普著作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打開了認知科學世界的大門。
除了科普領域之外,葉永烈先生在科幻文學領域、傳記文學領域也成績斐然。他是中國當代科幻三大奠基者之一,也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傳記文學作家之一。
下面小新便從科普文學、科幻文學以及傳記文學三個角度,對葉永烈先生的文學創作進行介紹。
一、《十萬個為什麼》他回答了三分之二,全程參與這套著作的編寫
「為什麼螢火蟲可以發光?為什麼太陽是圓的?為什麼星星會眨眼睛?為什麼鴿子能從遠方飛回家……」
面對著這個未知的世界,每一個孩子腦海中都有無數個「為什麼」。如果能把這些問題收集起來並作出回答,集結成冊的話一定能夠成為一部可以引起孩子們興趣的科普作品。這便是《十萬字為什麼》這部科普著作的策劃者的最初設想。
1959年,上海兒童出版社第三編輯室(下文簡稱三編室)印了一萬份問卷,將它們送到了孩子們手中。問卷的題目很簡單,就是「請你提出一些你想知道的『為什麼』」。之後,三編室收回了六千多份問卷,編輯們整理出了九百多個題目(其中有些是編輯自己想的)。
有了問題之後,該讓誰來答呢?回答問題比收集問題更難,既要有專業性,又要足夠通俗。機緣巧合之下,三編室的編輯發現了正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就讀的葉永烈。葉永烈加入《十萬個為什麼》的編寫工作後,憑藉著紮實的科學知識和生動活潑的文風贏得了同事們的認同。初版中的900多個問題,葉永烈一個人就回答了300多個,佔三分之二,涵蓋了化學、生物、氣象等多個領域。
《十萬個為什麼》一經推出,便備受好評。幾十年後,葉永烈本人回憶這段往事時說道:
《十萬個為什麼》成了我的成名作。自從這套書出版以後,我幾乎很少主動向報刊投稿,因為很多報刊編輯部知道了我,紛紛向我約稿。
之後,葉永烈在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科普文章,積極為大眾傳播知識。鑑於葉永烈在科普領域的突出成績,1979年3月,文化部和科協聯合授予了他「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80年代之後,葉永烈雖然將寫作重心轉向了紀實文學,但也始終關注科普領域。《十萬個為什麼》先後出了六個版本,葉永烈每次都在寫作、編寫、推行等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2的時候,葉永烈在《我與<十萬個為什麼>的半個世紀》一文中這樣寫道:
1960年,我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此後50年間,我參與了《十萬個為什麼》各版的寫作,直至參與第六版的工作。
這話雖然說得非常簡單非常平實,但相信每一位讀者能明白葉永烈為科普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二、葉永烈是「劉慈欣之前中國科幻的代言人」,還創作了第一部科幻理論著作
1961年,葉永烈在完成《十萬個為什麼》初版的寫作之後,就開始著手創作《小靈通漫遊未來》(最早名為《小靈通奇遇記》)。在小說的開頭,葉永烈交代了創作的初衷:
許多小朋友來信問未來會怎麼樣……我跟許多小朋友一樣,也非常想知道未來的一切……我把這件事兒,跟我們編輯部的小記者——小靈通談了……
《小靈通漫遊未來》對《十萬個為什麼》有明顯的繼承,它要回答的同樣也是一些疑問,具有明顯的科普性質。當然,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小靈通漫遊未來》最大的意義應當是新時期科幻文學的奠基之作。它是新時期出版的第一部科幻作品(鄭文光先生的創作更早,但出版更晚),也是最早的科幻文學暢銷書。
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首次把科幻文學推向了普通民眾,意義絕不低於劉慈欣的《三體》把中國科幻帶到世界級水平。因此,著名科幻文學理論家吳巖這樣感嘆道:葉永烈是大劉出現之前中國科幻文學的代言人。
不可否認的是,《小靈通漫遊未來》是一部比較稚嫩的科幻作品。它採用的是科幻小說最基本的遊歷模式,這在威爾斯和凡爾納的小說中都可以看到。又因為面向的讀者是小朋友,作品科學性和思想性都被刻意弱化,因此確實看起來既不「硬科幻」也不「軟科幻」(如果與《海底兩萬裡》和《時間機器》對比的話),反而與兒童文學更接近。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思想大破冰的年代,《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作品對許多青少年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現在的童話大王鄭淵潔,他走上創作之路便和《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作品有關。吳巖、陳楸帆等著名作家也都直接受過《小靈通漫遊未來》的影響。劉慈欣則乾脆這樣說道:寫科幻的人都看過葉永烈的小說。
此外,葉永烈也跟鄭文光一樣,是中國最早的科幻理論研究者之一。鄭文光從50年代起開始譯介蘇聯科幻理論,他的《談談科學幻想小說》被認為是新中國早期科幻理論方面最重要的文本。葉永烈則在1980年出版了《論科學文藝》,這是我國第一部科幻文學理論著作,對科幻理論的系統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三、當代最著名的傳記文學作家之一:題材重大、態度莊重、特色鮮明
1984年之後,葉永烈的寫作重心由科幻、科普領域轉向了傳記領域。轉向的原因較為複雜,有學者認為是因為隨著閱歷的增加,葉永烈感覺紀實文學更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有學者及科幻作家認為,葉永烈的創作轉向和當時的「科幻文學論爭」有關,他對科幻文學失去了信心(吳巖說過類似的話)。
所幸,葉永烈不僅具有科幻、科普寫作天分,還具有非凡的傳記寫作才華。他的「紅色三部曲」、《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傅雷與傅聰》、《錢學森傳》等作品都是紀實文學力作,以重大的題材和莊重的態度還原了百年來許多一度模糊的歷史。
這些題材重大、人物特殊的傳記,其實是很難書寫的。但是葉永烈卻不僅不迴避這類寫作,反而有意傾向這個方面。他曾提出傳記寫作的三大原則:
1.知名度高,透明度差;2.最好是沒人寫過的;3.這個人可以折射出一段重要的歷史。
此外,葉永烈的傳記作品在形式也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比如在《傅雷與傅聰》中寫傅雷夫婦自縊的時候,他採用了戲劇性的寫法,通過人物的內心矛盾將情節推向高潮,從而刻畫出傳主的性格。又如在寫馬思聰離開祖國的時候,葉永烈用了合理想像,藉此達到極致抒情效果。再如寫建國前的那段歷史時,葉永烈用了二元對立的手法……
結語:
葉永烈先生的一生是辛勤創作的一生,他用60多年創作了超過3500萬字的作品。如今,葉永烈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作品將長存世間,他為民眾傳播科學知識的信念以及不辭辛勞默默創作的精神將長存世間!而天堂的孩子們,再也不用不停地問「為什麼」了。
參考文獻:
吳巖 《科幻文學論綱》、《他是永遠堅定地維護科幻文學的人》(訪談)葉永烈 《小靈通漫遊未來》、《我與<十萬個為什麼>的半個世紀》、《追尋歷史真相——我的寫作生涯》翁長松 《高產作家葉永烈》劉月娥 《談葉永烈的傳記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