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老作家葉永烈離世!你可能不記得他,但一定看過他的作品

2020-12-11 文學之新

引言:

看到葉永烈先生去世的消息後,小新感到無比痛心。對於科幻迷小新來說,葉永烈先生的去世意味著「中國當代科幻三大奠基者」的徹底離去。對於文學創作者小新來說,葉永烈先生的去世意味著一位筆耕近七十年、留下超過3500萬字巨著的老前輩的離去。對於一個被《十萬個為什麼》打開認知科學的大門的小新來說,葉永烈先生的去世意味著一位啟蒙老師的離去。

葉永烈先生

有些人可能不記得葉永烈這個名字,不過卻一定看過凝結著他大半生心血的《十萬個為什麼》。從第一版到第六版,葉永烈先生全程參與這套科普著作的寫作,跨越半個世紀。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套科普著作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打開了認知科學世界的大門。

除了科普領域之外,葉永烈先生在科幻文學領域、傳記文學領域也成績斐然。他是中國當代科幻三大奠基者之一,也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傳記文學作家之一。

下面小新便從科普文學、科幻文學以及傳記文學三個角度,對葉永烈先生的文學創作進行介紹。

一、《十萬個為什麼》他回答了三分之二,全程參與這套著作的編寫

「為什麼螢火蟲可以發光?為什麼太陽是圓的?為什麼星星會眨眼睛?為什麼鴿子能從遠方飛回家……」

60年代的《十萬個為什麼》

面對著這個未知的世界,每一個孩子腦海中都有無數個「為什麼」。如果能把這些問題收集起來並作出回答,集結成冊的話一定能夠成為一部可以引起孩子們興趣的科普作品。這便是《十萬字為什麼》這部科普著作的策劃者的最初設想。

1959年,上海兒童出版社第三編輯室(下文簡稱三編室)印了一萬份問卷,將它們送到了孩子們手中。問卷的題目很簡單,就是「請你提出一些你想知道的『為什麼』」。之後,三編室收回了六千多份問卷,編輯們整理出了九百多個題目(其中有些是編輯自己想的)。

有了問題之後,該讓誰來答呢?回答問題比收集問題更難,既要有專業性,又要足夠通俗。機緣巧合之下,三編室的編輯發現了正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就讀的葉永烈。葉永烈加入《十萬個為什麼》的編寫工作後,憑藉著紮實的科學知識和生動活潑的文風贏得了同事們的認同。初版中的900多個問題,葉永烈一個人就回答了300多個,佔三分之二,涵蓋了化學、生物、氣象等多個領域。

《十萬個為什麼》早期封面

《十萬個為什麼》一經推出,便備受好評。幾十年後,葉永烈本人回憶這段往事時說道:

《十萬個為什麼》成了我的成名作。自從這套書出版以後,我幾乎很少主動向報刊投稿,因為很多報刊編輯部知道了我,紛紛向我約稿。

之後,葉永烈在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科普文章,積極為大眾傳播知識。鑑於葉永烈在科普領域的突出成績,1979年3月,文化部和科協聯合授予了他「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80年代之後,葉永烈雖然將寫作重心轉向了紀實文學,但也始終關注科普領域。《十萬個為什麼》先後出了六個版本,葉永烈每次都在寫作、編寫、推行等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葉永烈先生

2012的時候,葉永烈在《我與<十萬個為什麼>的半個世紀》一文中這樣寫道:

1960年,我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此後50年間,我參與了《十萬個為什麼》各版的寫作,直至參與第六版的工作。

這話雖然說得非常簡單非常平實,但相信每一位讀者能明白葉永烈為科普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二、葉永烈是「劉慈欣之前中國科幻的代言人」,還創作了第一部科幻理論著作

1961年,葉永烈在完成《十萬個為什麼》初版的寫作之後,就開始著手創作《小靈通漫遊未來》(最早名為《小靈通奇遇記》)。在小說的開頭,葉永烈交代了創作的初衷:

許多小朋友來信問未來會怎麼樣……我跟許多小朋友一樣,也非常想知道未來的一切……我把這件事兒,跟我們編輯部的小記者——小靈通談了……

《小靈通漫遊未來》封面

《小靈通漫遊未來》對《十萬個為什麼》有明顯的繼承,它要回答的同樣也是一些疑問,具有明顯的科普性質。當然,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小靈通漫遊未來》最大的意義應當是新時期科幻文學的奠基之作。它是新時期出版的第一部科幻作品(鄭文光先生的創作更早,但出版更晚),也是最早的科幻文學暢銷書。

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首次把科幻文學推向了普通民眾,意義絕不低於劉慈欣的《三體》把中國科幻帶到世界級水平。因此,著名科幻文學理論家吳巖這樣感嘆道:葉永烈是大劉出現之前中國科幻文學的代言人

左:葉永烈;右:吳巖

不可否認的是,《小靈通漫遊未來》是一部比較稚嫩的科幻作品。它採用的是科幻小說最基本的遊歷模式,這在威爾斯和凡爾納的小說中都可以看到。又因為面向的讀者是小朋友,作品科學性和思想性都被刻意弱化,因此確實看起來既不「硬科幻」也不「軟科幻」(如果與《海底兩萬裡》和《時間機器》對比的話),反而與兒童文學更接近。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思想大破冰的年代,《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作品對許多青少年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現在的童話大王鄭淵潔,他走上創作之路便和《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作品有關。吳巖、陳楸帆等著名作家也都直接受過《小靈通漫遊未來》的影響。劉慈欣則乾脆這樣說道:寫科幻的人都看過葉永烈的小說

大劉

此外,葉永烈也跟鄭文光一樣,是中國最早的科幻理論研究者之一。鄭文光從50年代起開始譯介蘇聯科幻理論,他的《談談科學幻想小說》被認為是新中國早期科幻理論方面最重要的文本。葉永烈則在1980年出版了《論科學文藝》,這是我國第一部科幻文學理論著作,對科幻理論的系統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左:鄭文光;右:葉永烈

三、當代最著名的傳記文學作家之一:題材重大、態度莊重、特色鮮明

1984年之後,葉永烈的寫作重心由科幻、科普領域轉向了傳記領域。轉向的原因較為複雜,有學者認為是因為隨著閱歷的增加,葉永烈感覺紀實文學更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有學者及科幻作家認為,葉永烈的創作轉向和當時的「科幻文學論爭」有關,他對科幻文學失去了信心(吳巖說過類似的話)。

所幸,葉永烈不僅具有科幻、科普寫作天分,還具有非凡的傳記寫作才華。他的「紅色三部曲」、《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傅雷與傅聰》、《錢學森傳》等作品都是紀實文學力作,以重大的題材和莊重的態度還原了百年來許多一度模糊的歷史。

《傅雷與傅聰》封面

這些題材重大、人物特殊的傳記,其實是很難書寫的。但是葉永烈卻不僅不迴避這類寫作,反而有意傾向這個方面。他曾提出傳記寫作的三大原則:

1.知名度高,透明度差;2.最好是沒人寫過的;3.這個人可以折射出一段重要的歷史。

此外,葉永烈的傳記作品在形式也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比如在《傅雷與傅聰》中寫傅雷夫婦自縊的時候,他採用了戲劇性的寫法,通過人物的內心矛盾將情節推向高潮,從而刻畫出傳主的性格。又如在寫馬思聰離開祖國的時候,葉永烈用了合理想像,藉此達到極致抒情效果。再如寫建國前的那段歷史時,葉永烈用了二元對立的手法……

結語

葉永烈先生的一生是辛勤創作的一生,他用60多年創作了超過3500萬字的作品。如今,葉永烈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作品將長存世間,他為民眾傳播科學知識的信念以及不辭辛勞默默創作的精神將長存世間!而天堂的孩子們,再也不用不停地問「為什麼」了。

參考文獻

吳巖 《科幻文學論綱》、《他是永遠堅定地維護科幻文學的人》(訪談)葉永烈 《小靈通漫遊未來》、《我與<十萬個為什麼>的半個世紀》、《追尋歷史真相——我的寫作生涯》翁長松 《高產作家葉永烈》劉月娥 《談葉永烈的傳記文學創作》

相關焦點

  • 葉永烈先生去世了,有些我一直以為是他的作品,其實是別人寫的
    2020年5月15日,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去世。聽到這個消息,我沒什麼震驚,也沒什麼悲痛。畢竟葉老先生已經是八十高齡,而且從差不多20年前,我就不怎麼看他的作品了。但是,他的作品,確實給我影響很大。在20世紀80年代這段時間,我閱讀了大量的童話作品。而其中格調最高,收穫最大,最讓我感興趣的,是科學童話。而科學童話中寫得最多最好的,就是葉永烈。當然,葉永烈寫的不僅僅是科學童話,他還寫了諸多科學幻想小說、科學小品文等,堪稱是科普大師。
  • 你可能不認識他,卻一定看過他主演的電視劇《烏龍闖情關》
    在娛樂圈中,很多的明星更新換代速度特別快,尤其是現在的小鮮肉,有可能今天還正當紅,明天可能就一落千丈,在娛樂圈中很多的明星都因為許多事情,事業受到了阻礙,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孫耀威,就曾經因為一個封殺事件,導致他一度退出娛樂圈。
  • 葉永烈先生會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什麼?
    對於70~90後而言,提及葉永烈一定繞不開兩部國民讀物:《十萬個為什麼》及《小靈通漫遊未來》。可能你家裡都或多或少藏有類似的這倆本書。但我在查了下他的著作後,發現葉永烈的作品並不止於此,寫過「紅色三部曲」:《反右派始末》、《「四人幫」興亡》、《出沒風波裡》。
  • 科幻作家吳巖追憶葉永烈:他曾是中國科幻代言人,提攜幫助後輩
    南都此前報導,5月15日9時30分,著名作家葉永烈因癌症造成的器官衰竭,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上海市作協將與其家屬商議決定,是否公開舉辦告別儀式。葉永烈自少年時期開始文學創作,一生在科幻、紀實等領域出版了大量作品。他去世的消息傳出後,眾多作家及讀者為其致哀。
  • 作家葉永烈去世。他變成了自己筆下的「小靈通」,到現實與想像的...
    葉永烈說。 百年沉浮的題材歷來為中國作家所偏愛,進入21世紀後也不乏新獲大獎的名篇巨作。葉永烈有自己的風格,他不寫先鋒派小說,不寫海派小說,也不寫「哲學式、散文式」的長篇小說,而是用中國傳統小說的風格書寫上海的社會文本,同時嵌入自己的人生坐標。《邂逅美麗》是「上海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在此之前他完成了《東方華爾街》和《海峽柔情》的創作。
  • 紀念|劉慈欣談葉永烈:他是上世紀80年代最重要的科幻作家
    以《小靈通漫遊未來》等科幻、科普著作著稱的作家葉永烈,於今日上午在上海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寫科幻的人,都看過葉永烈的小說。」5月15日,科幻作家劉慈欣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得知葉永烈去世的消息,他十分驚訝,連連詢問澎湃新聞記者:「在哪裡去世的?因為什麼病?」他坦言,不曾和葉永烈有過深入交往,在他印象中,葉老師的身體並無大恙,因此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意外。劉慈欣表示,葉永烈是1980年代中國科幻繁榮時期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作家,自己是讀著他的作品長大的。
  • 溫籍作家葉永烈去世 他書裡種種幻想如今都一一實現
    作協工作人員介紹,去年葉永烈接受了前列腺癌手術,之後一直住院,但術後恢復情況不佳,最終因器官衰竭去世。對於葉老的離世,上海作協表示深深惋惜。上海作協組織人事室二級調研員金嵩告訴記者,葉老住院後他們曾經多次去看望,葉老對戰勝病情以及繼續創作表現出強烈的意願。「去年二、三月份,葉老剛做完一場手術後,在病床上葉老還強烈表示會儘快康復,他說『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創作。』」
  • 著名作家葉永烈今晨去世,他的作品曾指引我們進入科學的世界
    葉永烈學理科出身,在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理性地建立了完善的個人創作檔案,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等等均分類保存,總體數量足以裝滿一卡車。葉永烈曾笑言:「在我故世之後,在墓碑上可以書寫:請到上海圖書館找我!」上圖的館員們在「一卡車」文獻中發現了葉永烈珍藏著的小學一年級成績單,這位以文字寫作立身的作家在幼年時,不及格的科目恰恰就是語文和作文。
  • 紀念|科幻作家葉永烈,他是永遠堅定地維護科幻文學的人
    葉永烈創作了大量的科幻作品,他的科幻和科普作品加起來有一千五百多萬字,前幾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給他出了28卷《葉永烈科普全集》;然後他還有同樣數量的報告文學,所以他一共加起來得有三千萬字的作品。澎湃新聞:你剛才談到葉永烈先生在科幻研究上也很有成就,可以詳細談一下嗎?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祖籍樂清,小時候我們看著他的作品...
    很多讀者以為葉永烈是上海或是北京人,沒想到他是溫州人,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還是樂清人。 葉永烈生活的溫州尚留永嘉書香餘味。在那個落後閉塞的海邊小城裡,葉永烈五歲便上小學,此後連連跳級,待到要北上求學時也不過十六七歲。在此之前,他最遠去過一百公裡外的雁蕩山。
  • 作家葉辛:葉永烈一生忠厚勤懇,近幾年他曾想過重寫科幻
    要說跟人家有什麼不一樣的,他最大的特點,他年輕的時候有一個本事是一般作家沒有的,我們年輕的時候錄音設備不像今天這樣先進,他有速記的本領,領導在那裡講話或者是要記採訪對象的講話,他記得很快。到了約定的時間,他沒有到,過了十幾分鐘旁邊工作人員就匆匆忙忙跑進來告訴我,老葉騎自行車來的,而且他那個自行車是比較老舊的,我們上海人叫它「老坦克」,就在離作家協會兩百米的十字路口,他一個急剎車眼珠就撲在馬路上了。這個很緊張的,你想一想。從那次以後,他的視力就嚴重不好,我每次問到他,第一句話就問你視力最近怎麼樣,他說沒有脫落過的還可以,那個脫落過的,如果我站在他面前他不用另外一個眼,只能模糊地看到。
  • 溫州人葉永烈 他用一生回答了第十萬零一個為什麼
    四年前,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曾出版過葉永烈的《九山湖畔的作家夢》。在九山湖畔,「溫州小娃」葉永烈出生、入學、在父親的引導下進行了文學的開蒙。可以說,無論家庭薰習,還是外部環境,都將他塑造為一個扎紮實實的溫州人。  其實,朋友圈的緬懷,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葉永烈的多面。因為,少年時讀他科幻小說的讀者,已經成為今天最有發聲能力的群體。
  • 葉永烈:我願把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
    從11歲發表第一首詩,到80歲去世,葉永烈創作了3500萬餘字,平均每年50萬字。知名媒體人舒晉瑜曾問他,不停歇地採訪寫作60多年,有沒有感覺厭倦過?他笑了:「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如果哪一天沒寫,空落落的。」
  • 葉永烈給新聞記者留下哪些採寫乾貨?
    但是,老作家葉永烈卻很勇敢,勇敢到令現在的諸多作家汗顏。他,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葉永烈希望這本書能用歷史告訴未來,告訴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曾經經歷過什麼樣的歲月,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再走我們過去的路,受那樣的災難。紅色的歷史和黑色的歷史一樣重要,但顯然這套書從採訪到出版都不那麼順利,甚至阻力不小。葉永烈說,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個記錄者,我只要把事實說清楚就可以了——讀者比你高明,他們會有自己的見解。
  • 溫籍作家葉永烈去世,他把故鄉寫入長篇小說 
    作家葉永烈從11歲起發表作品,19歲寫作第一本書,20歲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180多部著作。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葉永烈建立了完善的個人創作檔案,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等均分類保存。
  • 葉永烈科普作品研討會:繁榮科普創作的首要之需是對前人的創作經驗...
    主辦方對本次研討會醞釀已久,希望通過對葉先生科普創作特色、風格作一定深度的探討,來推動科普評論,繁榮國內科普原創。這也是繼前年和去年先後召開的卞毓麟、楊秉輝科普創作特色研討會基礎上的又一次以科普名家作品為對象的研討會。
  • 葉永烈:我屬於「煤球爐」式的作家
    「他帶來了科幻的火種」,在一篇回憶葉永烈的文章中,科幻作家韓松這樣寫道。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1991年世界科幻協會年會上,當時的韓松還是一名大學生,葉永烈親切地跟他握了手。韓松記得,「他的手很暖和、很柔軟」。對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科幻作家吳巖來說,葉永烈也是啟蒙他科幻創作的人物。
  • 你可能不知道歐亨利,但是你一定遇到過他的小說
    ,生活,主要作品等都沒有明確的概念,重新開始閱讀的時候,導致自己經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個故事我看過,原來這就是歐亨利的作品啊「。當對作者的了解和自己看過卻不知道是這個人的作品重合的時候,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驚喜和自我感動,可能是緣分使然的相遇,也可能是後天的努力。
  • 他是「小靈通」的爺爺,葉永烈漫憶儒商父親言傳身教二三事
    那是市中心的一條不長的街,名叫鐵井欄,銀行、錢莊密集。在鐵井欄中段,鹹孚錢莊大樓與永嘉縣銀行大樓緊挨在一起。父親葉志超於1927年創辦鹹孚錢莊,任總經理,由於他經營有方,鹹孚錢莊迅速地成為溫州實力雄厚的民營錢莊。他後來兼任永嘉縣銀行行長(溫州當時為永嘉縣),出任永嘉縣錢業公會理事長,執溫州金融界之牛耳。大約在我六歲的時候,父親請溫州照相館的攝影師來拍攝鹹孚大樓。
  • ...的重大變革——紀實文學作家葉永烈教授訪談錄|悼念葉永烈先生
    葉永烈先生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並以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蜚聲文壇。由葉永烈先生擔任主要作者之一的《十萬個為什麼》叢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引領青少年開啟了科學世界的大門。葉永烈先生不僅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也長期從事中國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創作經驗,穿梭於科幻與現實,開拓了豐富的創作空間。在此,我們特重新推出先生刊發於《探索與爭鳴》的訪談,以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