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的宋代與海上絲綢之路

2020-11-12 文明雜誌

自從陸上絲綢之路被党項人所控制後為了尋求對外出路的宋人不得已又將目光重新投回到了海上,撿起了唐朝人留下的海上絲綢之路,沒想到這不得已的舉措卻成為了中國邁向海洋文明的一大步。

國際化的宋代與海上絲綢之路

撰文/高紅清 供圖/福建省博物館
支持/首都博物館


宋代海上交通示意圖


清明上河圖》中高聳的城郭、林立的店鋪、雜陳的百肆,是畫家張擇端筆下的汴梁;「近坊燈火如晝明,十裡東風吹市聲」,是詩人陸遊眼中的臨安。細究歷史我們發現,宋代的都市化似乎應歸因於對商業的重視與寬容。受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影響,宋代延續了唐代的國際化傳統,但在規模與成就上更加突出和輝煌。


官闕參差海上開,吐吞波浪起風雷

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在唐代,海上絲綢之路還是對陸路貿易的補充。這種情況在宋代發生了根本轉變。政權割據與戰火連綿使陸上的交通受到阻塞,而且,全國經濟中心向南遷移,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對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

清明上河圖

北宋寬25.2釐米,長525釐米,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12世紀北宋汴京清明時節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宋代海路主要包括:從廣州、泉州、寧波等港口出發,通往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東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線;從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發,通往日本、朝鮮和琉球等地的東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改變了宋代社會,也影響了整個世界。

潮州窯青釉鴛鴦形器


南宋(1127〜1279年),口徑11.5釐米,底徑5.4釐米,高3.8釐米瓊海市博物館收藏。


須臾滿眼賈胡船,萬頃一碧波黏天

海上貿易的繁盛需要強大的造船業與先進的航海術支撐。宋代造船業主要分為官營和私營兩種。其中,北宋官營船場發達,主要生產綱船(漕運船)、座船(官員客船)、戰船、馬船(運兵船)等。官營船場的產量也很驚人。以綱船為例,北宋真宗末年,綱船年產量達到2916艘。與北宋時期不同,南宋官營船場不太發達,私營造船場卻因能生產出當時世界一流的船隻而生意興隆。

福船及內部結構圖

福船船體高大,首尾高昂,首尖尾方,船形「上平 如衡,下側如刃」,易破浪前進,具有很強適航性。船艙為水密隔艙結構,抗沉性能優良。福船吃水深,穩定性好, 並且容易轉舵改變船向,便於在狹窄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是福建、浙江、 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主要船型。


與強大的造船業相配套,宋代海員有完整的航海術。他們已經熟練地掌握洋流季風的規律,利用它來出海或返航。例如去南海諸國,是「北風航海南風回」;去朝鮮乘夏至後南風,「北風方回」;去日本利用初夏的西南季節風,回舶則利用春季的東北季節風。在茫茫海上,宋人主要依靠指南針,輔助以牽星術辨別方向與船隻位置。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談》中記述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正是憑藉著堅固而巨大的舟船和嫻熟的航海技術,商人們打開了異域之門,帶回了遠方的奇珍。

廣船

主要航行於南方航線的大型尖底船型。頭尖體長,梁 拱小,甲板脊弧不高。 船體的橫向結構緊密 的肋骨與隔艙板構成, 縱向依靠龍骨支撐。廣船多採用荔枝木、鐵梨 木、樟木、烏婪木等高 強度木料製作,結構堅 固,有較好的適航性和 續航能力。


千帆總約秋風至,應助關徵額外錢

兩宋時期,朝廷十分重視海外貿易。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朝廷首先在廣州設立市舶司。以後朝廷又陸續於杭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泉州、密州(今山東諸城)設立市舶司。該機構存在期間屢有廢置,名稱也有所改易。北宋中期以前,各處市舶機構皆稱為市舶司。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將各處管理外貿的機構改稱「提舉市舶司」﹐而將各港口的市舶司改稱市舶務。南宋前期﹐兩浙、福建、廣南東路的市舶司通稱「三路市舶司」或「三路市舶」。罷兩浙路市舶司後﹐原屬兩浙路市舶司各港口市舶機構只稱「場」或「務」。福建、廣南東路市舶司設在泉州、廣州﹐下設場務。

曜變

原意為「窯變」,指在燒制過程中因為偶然原因產生 的奇異紋路和色彩。


除了根據商人所申報的貨物、船上人員及要去的地點﹐發給公憑 (公據、公驗),派人上船「點檢」﹐防止夾帶兵器、銅錢、女口、逃 亡軍人,「閱實」回港船舶﹔主持祈風祭海這些事務外,市舶司的主要職責是對貿易貨物實行「抽分」與「博買」。抽分即將貨物分成粗細 兩色﹐官府按一定比例(十分之一)抽取若干份﹐這實際上是一種實物 形式的關稅。博買是按規定價格收買船舶運來的某些貨物,這實際是 官府的低價採購與優先購買權。儘管兩者都有隨意性,但是,比較明 確的貿易規則,阻止了來自於官方的其他無理幹涉,仍然極大便利了 商業活動,並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有學者估計南宋初年財政收入不到一千萬緡,外貿收入約一百五十萬緡,佔總收入15%;紹興末年財 政收入約四千五百萬緡,外貿收入也提高到二百萬緡,約佔總收入的4%。雖然比例下降,但是絕對數額仍有所增長。依據季風的規 律性,每當秋季到臨,大量的船隻從海外歸來,這時候總是海關最忙碌,稅收最多的時候,可以想見,官員們肯定非常高興。這是他們的機會——能夠為國庫增收而獲得較高政績評價,或許可以因此獲得升遷。

懷聖寺光塔

此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時間約為唐末或南宋初年。塔高36.6米,用磚石砌成,建築平面為圓形,中為實柱體。據《羊城古鈔》載,古代「每歲五、六月,番人望海 舶至,以鼓登頂呼號,以祈風信」。該塔是中國伊斯蘭教最大的邦克樓之一。


颶風不作三農喜,舶客初來百物新

從專門記錄海外情況的著作《諸蕃圖》、《嶺外代答》等書中可以看出,宋代進出口貿易規模大、物品種類多,王公貴族與尋常百姓都成為舶來品的消費者。《宋會要輯稿》記載南宋初年通過海道進口的貨物有400餘種。這些舶來品來自日本、朝鮮、東南亞、阿拉伯等地區。

香料木、胡椒子

宋(960〜1279年),香料木長度3〜10釐米,直徑1〜4釐米,泉州灣後渚港宋代海船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藏。


宋與日本地區的貿易分兩個階段。在北宋時期,日本藤原時代的全盛時期,日本政府採取消極政策,禁止日商到中國貿易。南宋時期,貿易漸漸增多,明州(寧波)和泉州成為雙方主要的貿易門戶。從中國的港口出發到日本,順利的話往返全程只需七天。


宋與朝鮮的高麗關係密切。海上路程從明州出發,乘南風,順利的時候五天就可以到達。高麗輸入宋的商品主要有高麗扇、高麗墨、高麗紙、高麗銅器等。

建窯黑釉醬斑碗

宋代(960〜1279年),高6釐米,口徑12.4釐米,足徑3.9釐米,建陽市水吉大路後門窯出土,福建博物院收。


鈞瓷

印尼博物館收


磁灶窯黑釉剔花香爐

宋〜元(960〜1368年),口徑10.5釐米,底徑7.9釐米,高8.5釐米,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


宋對越南一直採取綏懷政策。佔城商人經過海路通到廣州港。佔城稻最初由海商販運到福建,後來受到政府重視,在兩浙、江淮一帶推廣。另外一種有特色的商品是沉水香。因為宋代香藥煎湯飲用成為一種待客之道,沉水香受到廣泛歡迎。


這種大規模的貿易往來,極大豐富了貿易國老百姓的社會生活。「颶風不作三農喜,舶客初來百物新。」宋代的人們期盼著商人們一路順風,從海外運來各種新奇之物,以滿足他們國際化的生活需要。

鎏金腰帶

南宋(1127〜1279年),長170釐米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廣東 省博物館收藏。

圓漆盒

南宋(1127〜1279年),通高5.5釐米,蓋高2.5釐米, 直徑15釐米,福州北郊茶園山宋墓出土,福州市博物館收藏。


剔漆三層盒

南宋(1127〜1279年),通高13.9釐米,最寬直徑10.5釐米;蓋高2.8釐米,首層外壁高3.7釐米,中層外壁高3.8釐米,底層外壁高3.6釐米,福州北郊茶園山宋墓出土,福州市博物館收藏。


海東估客初登岸,雲北山僧遠入城

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大陸和各個島嶼上,商貿聯繫為宗教開闢著道路。佛教、伊斯蘭教、道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在這裡匯集,通過和平 的長途商貿往來和僧侶們高超的布道能力,宗教贏得了廣大皈依者。宋代無疑是個寬容的時代。


佛教傳入中國有陸路和海陸兩條途徑,如今專家們仍在爭論哪條路線最早。但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是,到唐代的時候,半數的高僧從交 趾、廣州兩地乘船出發西行求法,而且從海路為中國注入了小乘上部座 佛教經典。漢傳佛教後來從海路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

韓國慶尚南道,智異山國家公園海印寺。

海印寺藏經板殿(Haeinsa Temple) 建於1231年,藏有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大藏經版本——高麗大藏經。


高麗大藏經


除了佛教,從宋代開始的「海上女神」—媽祖信仰流布開來。對媽祖的民間信仰大概始於北宋元祐年間,至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宋徽宗賜匾「順濟」予莆田聖墩廟,媽祖信仰得到官方承認,以後歷代朝廷不斷加封,直至被封為「天后」。「傳聞利澤至今在,千裡桅檣一信風」,正是跟隨著祈求順風順水的虔誠信徒,媽祖信仰也走向廣闊的外部世界。


與中國佛教與媽祖信仰的傳出相應,伊斯蘭教也從海上傳入中國。從公元7世紀開始,穆斯林武士、商人和移民連續向南亞次大陸湧來, 在12和13世紀,穆斯林建立的各個王朝統治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地區,印度海岸貿易也逐漸被穆斯林商人控制。定期訪問東南亞的阿拉伯 商人也將伊斯蘭文化的各種因素傳入該地區,這為伊斯蘭教從海路傳入中國創造了條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技術的傳播是貿易的附帶品,但是這並不能降低它的重要性。宋代實現了重要的技術突破,其中一些註定要改變世界。火藥在唐代被發明出來,但主要長期用來生產爆竹。到宋代後期,火藥廣泛地應用到帝國軍隊中。士兵們用弩炮將類似於手雷和炸彈的武器發射出去,以對付遊牧民族。在公元1世紀就被術士們使用的指南針應用到了航海;公元11世紀中葉,傑出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其中,小小的指南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於是,「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和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了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強大槓桿。」


雖然,宋朝最終粉碎在蒙古人戰爭機器之下,忽必烈稱帝結束了中國歷史長達700年的黃金時代。但是,宋代的成就也提醒我們,繁榮依賴於開放與寬容,依賴於與外界交流。

九日山祈風石刻群

位於福建泉州清源山,石刻共計75方,其中海交祈風及市舶司 事石刻13方,記載了從南宋淳熙元年至鹹淳二年(公元1174〜1265年)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風情況。祈風儀式由太守親臨主持,市舶提舉及其他官員參加,向海神通遠王祈祝「蕃舶」一帆風順,來往平安。


>> End <<



精彩版式呈現



本文節選自《文明》2014.07月刊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ylrnewlife2020@163.com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相關焦點

  • 千帆聚明州 宋代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
    宋代明州市舶遺址示意圖 宋代明州海上貿易的發達,促使政府在此設立市舶司進行管理。明州市舶司設在三江口一帶,這裡是甬江、餘姚江、奉化江交匯處,波斯巷、來遠亭等地名,揭示了這座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密切關係。(資料圖片)
  • 宋代寧波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宋代明州市舶遺址示意圖。宋代明州海上貿易的發達,促使政府在此設立市舶司進行管理。明州市舶司設在三江口一帶,這裡是甬江、餘姚江、奉化江交匯處,波斯巷、來遠亭等地名,揭示了這座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密切關係。
  • 「海上宋代三坊七巷絲綢之路」重要一環?
    N本報記者 李熙慧/文 黃孔瑜/圖 本報訊 前日,福州三坊七巷對外發布了文儒坊西段遺址考古的成果,其中,宋代地層發現煉製玻璃的殘渣,頗受關注(詳見昨日A7版)。專家推測,在宋代,玻璃製品非常貴重,需要用昂貴的絲綢瓷器才能從外國人手裡換得。
  • 地理志|宋代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
    宋代明州海上貿易的發達,促使政府在此設立市舶司進行管理。明州市舶司設在三江口一帶,這裡是甬江、餘姚江、奉化江交匯處,波斯巷、來遠亭等地名,揭示了這座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密切關係。(資料圖片)宋代明州市舶司籤發的公憑(局部)民間商人經營海外貿易,必須獲得市舶司頒發的公憑,否則即為違法,宋代前往高麗、日本的商船,只能在明州市舶司籤發公憑。
  • 宋代的航海業,到底有多發達?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重要性
    而且到了明代中後期,還有著非常嚴厲的海禁政策,私人的海上貿易基本斷絕。所以說,如果要看古代的航海事業,其實還得看宋代時期的,宋代單單是沿海地區的市舶司就多達數十個,相互往來貿易的國家多大五六十個,遍布歐亞地區。宋代時期之所以有著如此龐大的航海事業,其實原因是多方面。
  • 海上絲綢之路與十四至十八世紀阿瑜陀耶城的國際化
    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活動早在公元前就已經開始了。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這裡先後湧現出一批海上商業強國和國際化港口,14世紀中期興起的阿瑜陀耶城便是典型代表。阿瑜陀耶城由烏通領導的泰族人於1350年建立,是暹羅歷史上第二個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的都城,現為泰國大城府的首府。
  • 海上絲綢之路與十四至十八世紀 阿瑜陀耶城的國際化
    作者:王新中(山西師範大學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副教授)  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活動早在公元前就已經開始了。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這裡先後湧現出一批海上商業強國和國際化港口,14世紀中期興起的阿瑜陀耶城便是典型代表。阿瑜陀耶城由烏通領導的泰族人於1350年建立,是暹羅歷史上第二個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的都城,現為泰國大城府的首府。
  • 「南海Ⅰ號」:一船盡觀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繁盛
    12月,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上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將迎來開館10周年,其中的展品都在講述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點點滴滴,其中尤以「南海Ⅰ號」沉船,最受人關注。    一走進陳列現場,一股海泥味道撲鼻而來。「南海Ⅰ號」殘長22.95米、寬9.85米,船內艙室最深2.7米,設14道艙壁分隔成15艙。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繞船體一周也需5分鐘左右,這樣一艘龐然大物,竟來自800年前的宋代。
  • 海權與海上絲綢之路
    而且,由於貿易和商業導致了贏家和輸家的變化不定,因此,這也要求人們將外交、經濟、社會以及軍事政策進行積極主動、持續不斷並小心翼翼地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各國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必須塑造一個更為良好的國際環境,才能更好地維持並保護這個在這樣一個新時代,馬漢在一個世紀以前提出的海權概念,也早就從以往排他性海上霸權逐漸讓位於功能更複雜和更國際化的當代海權觀念。
  • 泉州真武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起點
    原標題:泉州真武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起點 (人民網 陳苑 攝) 人民網泉州9月26日電 (陳苑)「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真武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起點。」對泉州真武廟有著多年研究的溫太平這樣告訴記者。8月17日下午,人民網海上絲綢之路國內線報導團隊來到了泉州的一處重要歷史文化遺蹟――真武廟,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祈風保航」的重要遺蹟。
  •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新開館
    據新華社廣州8月20日電 經歷大半年的改造升級之後,陳列展示「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日前重新開館。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坐落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是以「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展現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的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 據悉,去年11月,根據國家文物局、廣東省文化廳和陽江市政府工作部署,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實施「南海I號」申遺保護展示工程。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
    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中國南方港口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歷代有所變遷。從公元3世紀30年代起,廣州成為海絲主港;宋末至元代時,泉州超越廣州,並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第一大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便是泉州。
  • 海上絲綢之路展將巡訪中東 「宋代」海船回訪阿拉伯
    其中,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將展出泉州地區帶有阿拉伯風格的工藝品實物及圖片近百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2003年曾在科威特等國展出過,此次是第二次出國。此次適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主辦方還特意精選了98幅攝影、46幅繪畫作品,將赴阿聯、卡達和巴林展出。陳冬雲介紹,該展覽作為海外惟一的新疆大慶活動,主要展示的是新疆的風土人情,很多細節會讓阿拉伯人驚訝,原來遙遠的中國竟與自己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新疆人和阿拉伯人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要做禮拜。
  • 南山擬建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深圳商報訊】(記者 鄭愷 通訊員 汪盛東)昨天,據來自南山區的消息,南山正在依據赤灣片區的海洋文化歷史資源,籌劃建設深圳「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赤灣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重要驛站(其中第二、第六次過赤灣)。赤灣天后宮見證並記錄了這段歷史。
  • 古代寧波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航線
    談及寧波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人們一般會聯想到歷史上寧波與日韓的跨海交流,卻較少接觸到有關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航線的歷史信息。事實上,寧波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中央,又是中國大運河和萬裏海上絲綢之路的結節點,與南海航線聯結的東南亞及環印度洋地區有著悠久的交流歷史。   從寧波博物館的胡人堆塑罐說起   寧波博物館收藏著幾件塑有胡人形象的漢晉時期的穀倉罐,這些胡人堆塑或做雜耍動作,或為樂舞姿態,為什麼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會出現在浙東地區古墓葬的冥器上?
  • 宋代板橋鎮與東方海上絲路
    當年密州板橋鎮商貿文化持續繁榮,板橋鎮的酒肆客店星羅棋布,紅男綠女們摩肩接踵,說著北方話、吳儂軟語和高麗話、日本話以及其他諸藩國語言的人們,進進出出酒肆、勾欄、店肆、街巷間,給這座江北大港口城鎮塗上了濃濃的國際化色彩。
  • 福建勾勒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路線圖
    中新社福州9月2日電 題:福建勾勒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路線圖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自「一帶一路」(「一帶」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合作倡議被提出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和發祥地的福建便主動融入和加快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 千帆聚明州,古明州的海上絲綢之路
    宋代明州市舶遺址示意圖宋代明州海上貿易的發達,促使政府在此設立市舶司進行管理。明州市舶司設在三江口一帶,這裡是甬江、餘姚江、奉化江交匯處,波斯巷、來遠亭等地名,揭示了這座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密切關係。遠方的人們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中國人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資料圖片)東南要會舳艫千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鄞縣人單仲友奏稱明州名同國號,乞「以海定則波寧」之意改為寧波。由此,明州這個沿用了近六百年、因山而名的州郡,改為因海而名的寧波。
  • 海上絲綢之路簡介
    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是由當時東西海洋間一系列港口網點組成的國際貿易網。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形成主因是中國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地方諸侯也需海外資源交易以維持統治,東南沿海可以藉助夏冬季風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國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項交流。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
  • 海上絲綢之路:一條承載歷史與發展的黃金旅遊線路
    餐廳的近旁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這裡陳列著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說,這艘古船是目前世界發現船體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沉船。「水晶宮」現在已經成為著名的景點,供遊客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