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啟動「城市智能體」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在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新課題下,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下一跳」是什麼?在昨天舉行的「上海城市峰會2020」上,上海啟動「城市智能體」,通過打造一體化智能協同體系,讓城市演進為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的有機體。
上海最近榮膺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作為中國城市首次獲此殊榮,獲得全球廣泛關注與認可。為構築城市未來發展戰略新優勢,上海正在全面推動城市數位化轉型,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加速智慧城市建設。
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表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10年來已取得顯著成效,上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保持領先,率先建成雙千兆寬帶第一城,截止到目前,上海已累計建設5G室外基站3.14萬個,室內小站4.98萬臺,實現5G城市全覆蓋,「泛在化、融合化、智能化成為上海智慧城市的優勢特徵。」
「上海具有數字資源的科技優勢、人才培養優勢、應用產業的優勢。」華為副總裁張順茂介紹,根據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最新報告,「十三五」期間,華為對上海GDP總體拉動近千億元。華為在上海已布局有2個研發中心和1個代表處,青浦研發中心建成後,將擁有5萬名高端人才。目前,華為與超過1000家上海本地夥伴展開合作,在上海已支持6萬多家企業/組織上雲、支持3萬個5G基站建設等。
在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新課題下,智慧城市建設的下一跳是什麼?對此,張順茂表示,未來城市應該演進成為「一體化協同、能感知、會思考、可執行、可進化」的智能體:不僅有「腦」,還要有「眼、手、脈、心臟」等整個一體化智能協同體系,驅動治理數位化、經濟數位化和生活數位化,實現治理更智慧、經濟更智能、人民生活更美好。簡單而言,「城市智能體」由智能交互、智能聯接、智能中樞和智慧應用四個部分組成。
例如在智能交互、智能聯接和智能中樞方面,上海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如果12小時內水錶讀數低於0.01立方米,街道的「一網統管」平臺就會接到報警,並將信息反饋給街道和居委會工作人員,相關人員第一時間上門查看老人情況。通過智能交互,讓老人安心,也讓老人的兒女們放心。
在智慧應用方面,以共享單車為例,亂停亂放已經成為城市的普遍問題,如果安排專人巡查,又難以配置足夠的人力。現在市民可以用手機拍下單車違停照片,上傳到12345熱線系統來進行「報案」。系統使用AI、大數據技術,快速識別問題種類,並自動通知給對應的工作人員進行及時處理。
在討論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時候,許多專家強調「對人的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認為,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將「以人為本」 置於首位,智慧城市的原動力模式就是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更好地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人的需求問題,以需求帶動城市的發展是其重要特徵。
吳金城認為,讓數位化的成果惠及每一位上海市民,其中就包括消弭「數字鴻溝」,上海承諾將為100M帶寬以下的存量家庭寬帶用戶,制定「百萬家庭網速託底行動」,至2021年底,完成家庭寬帶用戶基本提升至100M以上,享受到上海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