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正以不可逆轉之勢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十一屆市委十次全會提出一個全新概念:城市數位化轉型。上海將瞄準未來數字城市的特徵和趨勢,通過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究竟何為城市數位化轉型?上海此時提出這一概念有何深意?又會給上海帶來哪些改變?
首提:整體性轉變
數位化可以給城市帶來什麼?
以這次疫情應對為例,上海高效依託「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共享疫病防治數據信息,通過條塊結合快速準確將疫情通知各部門,同時通過大數據排查重點防疫人群,迅速形成了疫情防治最小單元格和社區共治體系。在經濟領域,數位化更催生出大量顛覆性的新模式、新業態,在線教育、生鮮電商零售、「無接觸」配送等在線新經濟讓上海經濟得以快速復甦。
「上海提出城市數位化轉型是世界大勢所趨、城市治理所需。」上海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盛雪鋒說,數位化正席捲全球,全球城市都面臨數位化浪潮的衝擊,英國發布「數字憲章」、日本推進「超智能社會」、新加坡提出「智慧國計劃」。數位化已成為打通經濟社會運行堵點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超大城市複雜巨系統,越來越需要通過數位化手段進行高效管理。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認為,與此前不少地方提出的政府數位化轉型、產業數位化等某個領域的數位化相比,上海是在全國首個提出整體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的城市。這也是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數位化發展作為「十四五」一項重大舉措的呼應。「以前的文件中有關數位化的表述大多散落在各個板塊,比如,分別在有關經濟轉型或社會治理的板塊裡提到要加強數字賦能等,更多是將數位化視為工具,用以輔助實現某個具體目標,而這次是將數位化轉型的內容整合起來,本身就作為一個目標了。」
對上海來說,城市數位化轉型是一次「整體性轉變」,不是某幾個領域的「單兵突進」。
正如全會提出的,其涵蓋城市生產、生活、生態方方面面,包括經濟數位化、生活數位化、治理數位化等各個領域。對此,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周向紅解讀,上海的城市數位化轉型一是善政,即打造數位化政府,提高政府柔性化治理、精細化服務;二是惠民,便捷民眾在醫療、教育、交通等全方位的生活需求,建設宜居城市;三是興業,藉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實現企業生產智能化、運營數據化、管理智慧化、營銷精準化,提升組織績效與根本競爭力。
經濟、生活、治理的數位化又是相互協同的。只有通過數字經濟培育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網際網路等產業,才能為政府治理提供手段;反過來,數字經濟也需要政府創新數字治理、創造良好的環境;而數字生活起來了,數字經濟也才能更持久繁榮。
優勢:智慧城市打基礎
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信息化「微更新」,上海的城市數位化轉型是一種「全方位賦能」。
專家表示,以前不少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更強調某一領域、某一片段的數位化賦能,數位化應用呈現「煙囪林立」、各自為戰的狀態。城市數位化轉型,旨在充分釋放數位化蘊藏的巨大能量,讓整個城市更聰明、更智慧,進一步提升城市巨系統的產出、配置、運行效率。
這次上海提出的城市數位化轉型,還特別強調這是一次「革命性重塑」,不是單純的技術手段迭代,而是以大數據深度運用為驅動,倒逼城市管理手段、模式、理念深刻變革,引領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全面創新。
鄭磊對此深有感觸。過去十年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但技術再強也需要企業和政府主體真正用起來,將數位技術融入經濟、生活和治理中去。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中,老思維、老套路是行不通的。「新技術只是提供了基本條件,能不能真正實現轉型還需要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創新。」
周向紅也認為,城市數位化轉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技術要與好的流程匹配,城市數位化轉型不能為技術而技術,還需要通過技術與商業模式、民生場景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釋放技術紅利。」
城市數位化轉型這一新理念的提出,不是憑空想像,上海是有基礎的。
就在前不久舉行的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上海從全球35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獎」。榮耀背後,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十年積累。全球智慧城市大會大中華區執行長毛輝東就表示,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設非常領先,「兩張網」就是像牽起牛鼻子的兩條繩索,牽引著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設包括城市治理、電子政務一路向前。
同時,數字經濟也正釋放出蓬勃動能。緊扣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需求轉變,上海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今年1—9月,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值逆勢增長8.4%,與之配套的數字基礎設施也日益完善,5G基站已超過3.1萬個。
普華永道中國城市建設和地產行業戰略諮詢合伙人唐海燕認為,伴隨數位化產業的不斷積累,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的效應迭出,上海具備了城市數位化轉型的「底氣」。
未來:體現中國高度
誠然,上海智慧城市十年建設成績顯著,但原有的模式與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定位仍有差距,比如存在重項目建設、輕頂層設計;重政府投入、輕市場運營等深層次問題。
城市數位化轉型是上海塑造面向未來、面向2035城市競爭力的關鍵之舉。
盛雪鋒表示,「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三點內涵是相互交融、相互促進,而不是孤立的。整體化轉型必然意味著全方位的賦能,要實現這些必然要有革命性的重塑,可以理解為「一個目標、兩大驅動」。「整體化轉型是目標、技術驅動實現賦能、機制驅動實現重塑,後面兩個驅動本身就是互為依託的。」
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中的「轉型」二字,同樣意味深長。
專家認為,與以往相比,轉型更突出「統籌」要求。要面向未來做頂層設計、形成機制,囊括各領域、調配各部門、覆蓋各區域、發動全社會,搭好數字城市的框架,打通數據應用的瓶頸,激活應用場景的開發。
「轉型」也應更突出「社會」屬性。在「兩張網」基礎上,數位化要進一步面向社會領域,服務社會群體,鼓勵社會參與。鄭磊建議,在城市數位化轉型中要特別注意「數字弱勢群體」,要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數位化能力,採用具有人文關懷的設計。推進整體性轉變要帶上全體市民,而不僅僅惠及數位化的強者,數位化轉型的目標應是實現「數字包容」,而不是加劇「數字鴻溝」。同時,在推進數字開放使用中,要保護好公民隱私,謹慎識別和防範數位技術的各類潛在風險。
立足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結的定位,是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周向紅建議,上海應著重打通數字高速公路、數字科技與數字金融的壁壘,從而提高對資金、信息、技術、人才、貨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響力,實現數據資源與國際對接,打造數字經濟流通的全球樞紐。
通過未來的城市數位化「轉型」,上海完全可以轉出新的戰略優勢。一方面,通過城市數位化轉型,上海率先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樹立行業標杆、打造國內樣本,實現可複製、可推廣;另一方面,通過在經濟、生活、治理等領域的數位化建設,達到世界一流城市的水平,甚至實現超越,體現「中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