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緬甸的中國遠徵軍老兵回國:這些年不容易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九名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徵軍老兵,五月三十日從雲南瑞麗畹町口岸踏上回鄉探親之路。六十七年前,他們從這裡走出國門抗擊日本侵略者,今天他們從這裡返鄉尋親,感受祖國的繁榮富強。當日,老兵們還參觀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及瑞麗口岸,感受了祖國的巨大的變化,當地政府高規格宴請他們。圖為老兵進入中國境內受到熱情歡迎。 中新社發 保旭 攝

九名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徵軍老兵,五月三十日從雲南瑞麗畹町口岸踏上回鄉探親之路。三十日,老兵們參觀位於瑞麗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 中新社發 保旭 攝

「回鄉的路,我走了67年」

流落緬甸67年的中國遠徵軍老兵經乘國昨日回到祖國

昨日下午4時16分,中緬邊界畹町橋。92歲高齡的中國遠徵軍老兵經乘國,在女兒的攙扶下,步履蹣跚,一步步踏入國門。他兩眼噙滿淚水,聲音哽咽:「回國了,終於回國了。這條回國的路,我整整走了67年。」

一身新裝回國

5月28日,得知要回國,經乘國起得比往常要早,刻滿滄桑的臉上掛滿笑容。一大早,他洗漱完畢後,特意挑了一件格子短袖襯衣,又戴上一頂白色鴨嘴獸帽子,「因為看起來比較精神。」老人對記者笑著說。「這是爸爸有史以來最高興的一天。」陪同經乘國一同回國的女兒告訴記者,「爸爸從沒這麼激動過。」

出於對老人健康的考慮,5月28日下午到達曼德勒市,經乘國和其他老兵一起被安排在賓館休息。「在賓館裡,爸爸不停地打聽何時走,他恨不得長上翅膀,馬上飛回江蘇老家。」經乘國的女兒說。

經過一天多的休整,昨天下午,經乘國等8名老兵終於坐上了從緬甸臘戌開往中緬邊境畹町口岸的專車。下午4時16分,8名老兵在家人的攙扶下,整齊地、一步一步地走向國門。這8名老兵中最大的94歲,最小的82歲。而在8名老兵中,經乘國顯得格外精神,他抬頭挺胸,走在隊伍的最前列。

當跨過國門的一剎那,淚水順著經乘國紅紅的眼眶譁譁流出,很快打溼了他胸前的襯衣。一旁的女兒趕快拿出手巾為父親擦拭。

清楚記得家鄉茅山

從國門走向大巴的路上,經乘國得知有江蘇的媒體後,一把拉住記者的手,緊緊地握住:「太感謝了,這麼遠讓你們跑來接我回家。」

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口句容話的經乘國告訴記者,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老家句容的茅山風景,他曾多次從縣城前往那裡去玩,步行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他還能記得南京湯山,記得那裡駐有許多部隊。

經乘國還能一一說出家裡兄弟姐妹的名字和年齡,「大哥乘玉、二哥乘貴、大姐乘梅……我現在都92歲了,不知道他們還在不在?」當得知兄弟姐妹都先他而去時,老人不禁潸然淚下,「都怪我啊,如果早幾年回去,就能見上一面了。」

記者告訴他,雖然兄弟姐妹不在了,但他96歲的大嫂趙倫英還在,他急忙問記者:「她身體怎麼樣?她可是我表姐啊,她與我大哥是近親結婚。」

當記者告訴他,他的大嫂已經病重臥床不起時,他一把抓住記者的手,「快,你帶我回去,我們明天就走。我要見她最後一眼。」

經乘國告訴記者,他21歲時從老家逃荒出來,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流落在緬甸後,他日日夜夜都想回家,回到中國,回到江蘇句容華陽鎮那個小村裡。

相關焦點

  • 流落緬甸67年的中國遠徵軍老兵回國:這些年不容易
    「回鄉的路,我走了67年」   流落緬甸67年的中國遠徵軍老兵經乘國昨日回到祖國   昨日下午4時16分,中緬邊界畹町橋。92歲高齡的中國遠徵軍老兵經乘國,在女兒的攙扶下,步履蹣跚,一步步踏入國門。
  • 遠徵軍老兵流落緬甸67載 今日回歸江蘇老家(圖)
    離家71年、流落緬甸67載,當年中國遠徵軍老兵經乘國終於可以回到江蘇句容的老家了。直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給這些中國遠徵軍老兵頒發紀念章,流落在緬甸的老兵們才獲得國家的承認與認可。之後,進入國內容易了些。  這次流落緬甸的中國遠徵軍組團回國尋親,還是首次。「以前也有三五個老兵結伴回到國內,但只是持邊民證,跨過國門,到畹町、瑞麗一帶,最遠的只能到芒市。要想再往內地走,就很難了。」王玉順說。
  • 中國遠徵軍老兵流落緬甸65載終回故土(組圖)
    [提要] 從緬甸到湖南,跨越千山萬水,穿過歷史風煙,一個老兵用65年的歲月,近乎一輩子的光陰走過。「歡迎抗日英雄李錫全回家,人民感謝你」、「熱烈歡迎中國遠徵軍英雄李錫全榮歸故裡」、「紅網網友向老兵敬禮」……有一句更是打眼:「抗日英雄李錫全,你才是真正最酷的絕對男人。」  晚點將近5小時,但人們的臉上沒有抱怨。「我們等沒關係,就是擔心老人家坐了30個鐘頭的火車,太累了。」紅網網友「常德梁善禮」說,他和朋友上午10點多就趕到了這裡,一直在太陽下曬著,但是絲毫不覺得辛苦。
  • 中國遠徵軍在緬甸隱姓埋名 紀念章是最看重寶貝
    採訪結束後,該雜誌立即通過網絡及當地媒體,為李錫全找到了失散70年的親人,並於當年10月將李錫全接回國探親。  在那次採訪中,孫春龍了解到,在緬甸,還有多位流落異鄉的遠徵軍老兵,他們當中,有好多人和李錫全一樣,與家人斷了音信,或者因為經濟窘迫,難以回國。
  • 他們是中國二戰老兵,在緬甸待多年堅持不入籍,70年後終於回國
    這些士兵大多戰死沙場,也有極少數因各種原因滯留緬甸。今天我要講的這款就是這樣。他在緬甸一待就是70年。因為心繫中國,他多年來一直拒絕加入緬甸國籍。終於在2015年,這位遠徵軍老兵回到了祖國。這位老兵名叫李光月。他1922年出生於雲南宣威的一個鄉村。由於戰爭年代生活極度貧困,父母無力贍養,李光嶽小小年紀就被收養到了別家。
  • 倖存的遠徵軍老兵,滯留緬甸70年不能回國,寧死不入緬甸籍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不光在國內抗戰,還派出了大批的遠徵軍前往東南亞一帶抗擊日寇,從1941年起,中國派出不下10萬餘遠徵軍戰士,幫助緬甸收復城鎮50多座,收復中國失地8.3萬平方公裡。遠徵軍取得的戰績是輝煌的,可付出的代價卻也是慘重的,據統計,遠徵軍傷亡的將士多達6.7萬人,即便是活著的也大多數沒有機會回國,犧牲的將士則只能埋骨異國他鄉。
  • 54年未回國牽掛「宗老爺巷」 遠徵軍老兵南京圓夢
    其實,這些地點中的大多數,對於已經七十多年來沒有來南京的劉大江來說並不陌生。「老人11歲之前一直住在南京。」網友「雪域神舟」告訴記者。  劉大江的父親曾在南京為官,11歲之前的劉大江一直住在長江路附近一個名叫「宗老爺巷」的地方,說起這裡,老人如數家珍:「宗老爺巷在浮橋附近,『浮』是漂浮的『浮』,宗老爺巷,一直通到小營附近,就是演武的軍營,離總統府不遠……」。
  • 多名流落緬甸抗戰老兵曲折回國 盼望戴上軍功章
    幾年來,他往返於中國和緬甸,幫助20多名流落異鄉的遠徵軍老兵,「像英雄一樣」重返故鄉。他每天與時間賽跑,因為幾乎每個星期,他都能接到某個老兵去世的消息。唯一令他欣慰的是,面對這些老兵,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救贖自己的良知——「你真的是記者嗎?!」「你真的是中國中央級媒體的記者嗎?!」「你說我們不抗日,說我們是賣國賊?!那你說,我們那麼多弟兄是怎麼死的?!」
  • 九旬中國遠徵軍老兵,流浪異國67年,拒絕入異國國籍,只希望回國
    引言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戰爭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而除了國內戰場之外,遠徵軍的出現也將我國的戰場範圍進一步擴大,對於這些遠徵軍來說,在外徵戰本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而背井離鄉的生活也使得他們的人生發生了重大改變。
  • 緬甸最後一位遠徵軍!宣威籍老兵李光鈿去世,享年100歲
    2020年是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75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2020年8月15日凌晨3點,緬甸最後一位遠徵軍宣威籍老兵李光鈿與世長辭,享年100歲。李光鈿的老家宣威,距離密支那1000多公裡。
  • 流落緬甸60餘載 遠徵軍老兵踏上回鄉路
    2009年5月30日,註定將在中國遠徵軍的歷史上留下難忘的一頁。因為這一天,在緬甸生活長達近70年的9名中國遠徵軍老戰士,踏上曾走過的畹町橋,第一次組團回國探親。本報記者從緬甸連夜趕往瑞麗,見證川籍遠徵軍回國探親路。昨晚8時,川籍老兵劉召回迫不及待地撥通現生活在四川廣安嶽池縣親人的電話,未開口,早已老淚縱橫。
  • 中國遠徵軍老兵回國 眼含熱淚稱回家真好(圖)
    按照原來的時間安排,這些老兵於30日下午2時經畹町口岸大橋回國。當天下午1時50分,包括本報記者在內的十幾家媒體的記者以及瑞麗市有關負責人趕到邊境線上等待。可是,半小時過去了,還沒見老兵們的身影。大家都有些急了。
  • 99%緬甸人不知道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歷史
    張炳芝的女兒說,當時老人被折磨得臥床不起,能活到現在很不容易。  現在,大部分志願者對老兵的幫助就是給錢,但有時候,金錢並不能夠真正幫到這些生活貧困的老兵。  有一天,老兵張富鱗老人對孫春龍說,他現在只想要一口棺材;還有一位老兵,希望棺材上能有一張他的照片。
  • 遠徵軍留緬老兵滯留緬甸70年:活到只剩我一個
    上世紀40年代,他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召,加入遠徵軍,戰後流落緬甸,再也沒見過爹娘。在緬甸密支那地區,有數十位老兵和他人生軌跡相同,七十多年過去,他們皆已故去,李光鈿成了「最後一個」。  「我的家也沒找到」  李光鈿話不多。以前老兵們聚會時,他是最沉默的一個。拍合影,他也總低著頭。
  • 九旬中國遠徵軍老兵,流落海外67年,拒絕入異國國籍,渴望回國
    後來,劉召回與一名陳姓姑娘結婚,並生育了幾個孩子,但是劉召回心中依舊惦記著回國的事情。於是他便省吃儉用,想要湊齊回老家四川的路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緬甸結過兩次婚,但是劉召回依舊沒有更改國籍,他知道自己永遠都是一名中國人,所以並沒有加入緬甸的國籍。就這樣,劉召回在緬甸度過了67年的艱苦生活。
  • 遠徵軍老兵,痛殺400日軍,流落海外67年,死後用家鄉土相伴長眠
    他是一名遠徵軍老兵,曾痛殺400個日本兵,流落海外67年,86歲回國時向親人說了一聲對不起,死後用家鄉土相伴長眠。他就是遠徵軍老兵劉召回。劉召回是四川嶽池縣裕民鎮陶家溝村人,生於1924年。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隨即將戰略轉向東南亞,企圖從西部圍攻中國。
  • 中國遠徵軍老兵回鄉路:希望把骨灰撒入長江
    67年後,這些流落異鄉他國的中國軍人,在包括《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內的眾多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從這裡回到祖國。 對歷史的尊重,表現在對那些當事者個體的尊重。 從2007年起,《瞭望東方周刊》多次關注流落在緬甸以及雲南邊陲的中國遠徵軍老兵。
  • 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緬甸陪伴戰友70年,終生不入緬籍渴望回國
    中國遠徵軍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之後,第一次出國作戰,當時為了對抗日本,遠赴緬甸在哪裡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而當時的中國遠徵軍,數萬人長眠異國他鄉,今天最後的一位遠徵軍,就生活在緬甸,一直陪在他的戰友身邊。
  • 20餘流落緬甸抗戰老兵曲折返鄉 希望獲得承認
    中國青年報12月1日報導 一次偶然的採訪經歷,幾乎改變了孫春龍的人生。幾年來,他往返於中國和緬甸,幫助20多名流落異鄉的遠徵軍老兵,「像英雄一樣」重返故鄉。這幕發生在2005年秋天的場景,至今還常在這個記者的腦海裡一遍遍地回放。那時,剛滿30歲的孫春龍,第一次到緬甸採訪。無意間,他和一個流落在當地的遠徵軍老兵聊起天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只是隨口說了一句:「你們也抗日嗎?」這個原本和氣的老人,猛地坐直了身子,指著他的鼻子,異常憤怒地說了這三句話。
  • 二戰中國遠徵軍目前仍有六萬將士遺骸散落緬甸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這場戰爭歷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至今,仍有6萬遠徵軍陣亡將士遺骸散落在緬甸。戰爭已經結束66年了,在這片飄蕩著數萬中國軍人亡靈的異域,沒有人知道,有多少老兵至死都在等待著有人接他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