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中國二戰老兵,在緬甸待多年堅持不入籍,70年後終於回國

2020-12-14 君與祁月同名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和恩格斯(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548字,閱讀約4分鐘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幫助盟軍牽制太平洋戰場的日軍。同時,為了打通滇緬公路這條物資運輸的生命線,中國派出遠徵軍開赴緬甸,與盟國一道抗擊日軍。

這也是甲午戰爭以來,我軍首次走出國門作戰。為了一雪人間恥辱,當時的國民政府派出了幾乎最精銳的軍隊。

然而,這支軍隊負重無望。1943年至1945年兩年間,收復緬甸北大小城50餘座,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裡,殲滅日軍4.9萬人。特別是38師師長孫立人,多次拯救英美聯軍於水火之中,也被譽為「東方隆美爾」。

雖然戰事累累,但遠徵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出發前,中國遠徵軍人數約10萬人,但戰爭結束後,返回的不到4萬人,近60%的將士永遠留在了緬甸。

這些士兵大多戰死沙場,也有極少數因各種原因滯留緬甸。今天我要講的這款就是這樣。他在緬甸一待就是70年。因為心繫中國,他多年來一直拒絕加入緬甸國籍。終於在2015年,這位遠徵軍老兵回到了祖國。

這位老兵名叫李光月。他1922年出生於雲南宣威的一個鄉村。由於戰爭年代生活極度貧困,父母無力贍養,李光嶽小小年紀就被收養到了別家。

家裡缺個兒子,對李光月照顧有加。不僅給他提供吃喝住,而且給他提供上學。也是在上學期間,國民政府在全國招募遠徵軍。李光嶽一直是一個熱血青年,一心一意報國。得到消息後,他第一個報名參軍。

後來,李光嶽被編入國軍71軍28師團,成為一名炮兵。不久,17歲的李光嶽隨浩浩蕩蕩的遠徵軍奔赴緬甸。

在戰場上,李光躍見識了戰爭的殘酷。雖然戰友們一個個離他而去,但依然沒有動搖李光嶽殺敵的決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老師在學校教給他的這句話,李光嶽一直銘記在心。

直到1944年,李光嶽才在龍陵戰役中身負重傷。他才被迫離開戰場,被安置在野戰醫院休養。然而,就是這樣的安排,讓他70年都沒能回家。

二戰結束不久,身在野戰醫院的李光嶽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在緬甸養傷,二是立即回國。當時,他聽說國內已經開始了內戰。李光嶽選擇前者,是因為他不想回國把槍口對準同胞。

正是這個選擇,讓李光躍流落緬甸。當他光復後想回國時,國民政府早已逃離臺灣。由於身份特殊,他沒有中國國籍,只能留在緬甸。

由於李光嶽不懂緬甸語,只能找最底層的苦力養活自己。後來,他還結識了因戰亂逃往緬甸的中國女子楊增芬。兩個流浪的孩子互相取暖,不久他們就成了夫妻。

因為緬甸曾是英國殖民地,遠徵軍與英軍交戰。二戰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遠徵軍在緬甸一直是一個相當忌諱的詞彙。那些追求緬甸獨立的人,一直把遠徵軍視為侵略者。

基於此,李光躍在緬甸一直隱姓埋名。由於沒有身份,李光嶽不僅不能做很多工作,也不能享受正常的社會福利,生活相當拮据。但他有無數次機會加入緬甸國籍,成為正常的緬甸公民。但由於李光嶽一直有回家的感覺,他表示寧願餓死也不加入緬甸國籍

不僅為自己,李光躍還用中國人的方式教育孩子。他堅持讓孩子上中文學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兒孫們不忘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直到1990年,李光嶽回國才迎來轉機。當時中國外交政策逐漸開放,李光嶽終於有機會回國。在國內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李光躍一家順利回到家鄉。但由於身份證明沒有落實到位,他仍無法加入中國國籍。在老家住了一年後,李光嶽不得不回到緬甸。

直到2015年,此事終於得到圓滿解決。由於中國的「尋找抗戰老兵」計劃,李光嶽的命運很快得到有關部門的了解。經過政府部門的努力,李光躍及其家人的中國國籍已經恢復。經歷了70年的風雨,李光躍終於正式回到了心儀已久的祖國。

此時的李光嶽已經93歲高齡,是中國遠徵軍最後一位倖存者。他傳奇的一生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向他致敬。

這裡是《君與祁月同名》,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

相關焦點

  • 他們是中國二戰老兵,滯留緬甸多年堅持不入籍,70年後終回到祖國
    今天筆者要說的這位便是如此,他在緬甸滯留了70年,由於心繫中國,多年來他一直拒絕加入緬甸國籍。終於到2015年,這位遠徵軍老兵回到了祖國。 這位老兵叫李光鈿,他出生於1922年雲南宣威的一個農村。由於戰亂年代家中赤貧,父母無力撫養,李光鈿很小就被過繼給了另一戶人家。
  • 流落緬甸的中國遠徵軍老兵回國:這些年不容易
    九名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徵軍老兵,五月三十日從雲南瑞麗畹町口岸踏上回鄉探親之路。六十七年前,他們從這裡走出國門抗擊日本侵略者,今天他們從這裡返鄉尋親,感受祖國的繁榮富強。當日,老兵們還參觀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及瑞麗口岸,感受了祖國的巨大的變化,當地政府高規格宴請他們。圖為老兵進入中國境內受到熱情歡迎。 中新社發 保旭 攝
  • 倖存的遠徵軍老兵,滯留緬甸70年不能回國,寧死不入緬甸籍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不光在國內抗戰,還派出了大批的遠徵軍前往東南亞一帶抗擊日寇,從1941年起,中國派出不下10萬餘遠徵軍戰士,幫助緬甸收復城鎮50多座,收復中國失地8.3萬平方公裡。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遠徵軍老兵都去世了,不過在緬甸卻有一位遠徵軍老兵健在,他的名字叫李光鈿,他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雖然他還活著,可是卻始終無法回家,70多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回家。
  • 流落緬甸67年的中國遠徵軍老兵回國:這些年不容易
    「回鄉的路,我走了67年」   流落緬甸67年的中國遠徵軍老兵經乘國昨日回到祖國   昨日下午4時16分,中緬邊界畹町橋。92歲高齡的中國遠徵軍老兵經乘國,在女兒的攙扶下,步履蹣跚,一步步踏入國門。
  • 最後的遠徵軍:流落緬甸70年,因孩子無法落戶中國,晚年心憂不已
    無數中華兒女,因為有堅定的信念,他們放棄內部紛爭,拿起武器跟敵人進行了殊死搏鬥,譜寫了動人的篇章,湧現出不少可歌可泣英雄事跡。本文的主人公,留在緬甸七十多年,卻不改赤子之心,心向祖國,不入緬甸國籍,心心念念著要帶著一家人回歸中國。他就是李光鈿,一個愛國的抗戰老兵。
  • 97歲抗戰老兵緬甸流浪67年,誓死不改中國國籍,主席親自為他頒獎
    在二戰時期,中國曾派出遠徵軍援助緬甸,幫助緬甸抵擋日寇的侵略。中國遠徵軍歷時三年,先後投入了30萬兵力,以傷亡15萬人的代價全殲緬甸日軍,為中國在國際上贏得了極大的威望。然而這些為中國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們,許多卻再也回不到中國,他們或因傷重無法行軍,或因在緬甸的密林深山中迷失方向,成為了「失聯士兵」。楊劍達,原梅州籍遠徵軍,1921年出生於廣東梅州梅縣的一個商賈家庭。1937年,16歲的楊劍達開始隨家人輾轉於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做生意,他的人生到這裡都還是富足安穩的。
  • 中國遠徵軍在緬甸隱姓埋名 紀念章是最看重寶貝
    接遠徵軍老兵回國從想法變成現實  2008年4月,在雲南騰衝至緬甸密支那的公路(原二戰時的史迪威公路的一段)全線開通之際,《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孫春龍深入緬甸北部重鎮密支那,無意中碰到了在此生活的89歲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錫全。  李錫全說,他從1938年參軍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而且和湖南老家沒有一點聯繫。
  • 遠徵軍老兵滯留緬甸70多年,想家了就看地圖,中國地圖冊都被翻爛
    他們拼死拼活為的便是如今的盛世,而我們也要將這片盛世景象一直延續下去,讓先輩們的血沒有白流。中國遠徵軍老兵滯留緬甸70多年,他想家了就看看地圖,這些年,他無數次地翻看地圖,使得中國地圖冊都被翻爛。從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多麼的思念自己的祖國和家鄉,他名叫李錫全,70多年漂泊海外的生涯,讓他對中國這片土地思念更深。
  • 遠徵軍留緬老兵滯留緬甸70年:活到只剩我一個
    上世紀40年代,他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召,加入遠徵軍,戰後流落緬甸,再也沒見過爹娘。在緬甸密支那地區,有數十位老兵和他人生軌跡相同,七十多年過去,他們皆已故去,李光鈿成了「最後一個」。  「我的家也沒找到」  李光鈿話不多。以前老兵們聚會時,他是最沉默的一個。拍合影,他也總低著頭。
  •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徵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直到2015年才回祖國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在場之人無不落淚,面前的李光鈿老人是緬甸抗戰老兵,18歲那年跟隨「中國赴緬遠徵軍」入緬作戰,日本投降後就留在緬甸,一直到七十多年後才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
  • 他是唯一在世遠徵軍,流落緬甸73年不入籍,返鄉後墳前痛哭流涕
    1937年7月,日軍全面侵華。消息傳到雲南時,人們極為憤慨。1939年,剛初中畢業的李光典和幾個學生報名參軍。由於前線的需要,他入伍不久就被調到第71軍,成為第82炮兵排的戰士。他負責保衛怒江,對抗日軍。在「龍陵之戰」中,李光典身受重傷,被送往野戰醫院休養。離開醫院後,他不願參加內戰,毅然離開軍隊,回到騰衝和緬甸生活。
  • 教兒女說漢語、養中國狗的老兵,竟在緬甸生活了一輩子,是為何?
    沒想到的是,在短短一年後的時間,抗日戰爭勝利,緬甸戰場走向尾聲,倖存下來的士兵被陸續運回國內,可李光鈿卻錯失了這次機會。 從此以後,李光鈿在緬甸待了70多年。
  • 二戰中國遠徵軍目前仍有六萬將士遺骸散落緬甸
    ,19位在緬甸戰場陣亡的遠徵軍老兵回家的日子,正如70年前,他們離開故土奔赴戰場時一樣。此次「忠魂歸國」公益活動從緬甸尋取他們的遺骸火化後,迎回騰衝縣國殤墓園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墓歸葬,以紀念、緬懷他們的不朽功績。
  • 93歲老兵留在緬甸七十多年,心裡一直惦記祖國,2015年如願回老家
    中國遠徵軍在我們心裡的形象一直都是高大偉岸的,在幾年前也總有紀錄片和電視劇表達出了遠徵軍的偉大,在面對日軍侵略的時候他們拼死奮殺在一線,很多都為了祖國犧牲了,這也能看得出遠徵軍心中的那份信仰,他們很有民族精神,不少人都會遠徵軍心懷感恩,那1941年的時候,中華兒女團結一心終於讓戰爭出現反轉局面
  • 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緬甸陪伴戰友70年,終生不入緬籍渴望回國
    中國遠徵軍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之後,第一次出國作戰,當時為了對抗日本,遠赴緬甸在哪裡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而當時的中國遠徵軍,數萬人長眠異國他鄉,今天最後的一位遠徵軍,就生活在緬甸,一直陪在他的戰友身邊。
  • 中國遠徵軍老兵回國 眼含熱淚稱回家真好(圖)
    5月30日下午4時15分,9名遠徵軍老兵眼含淚花,在親屬的攙扶下緩慢地走過畹町口岸大橋。60多年前,他們從這裡走出國門抗擊日寇;60多年後,他們終於從這裡回到祖國的懷抱。  「長槍短炮」差點擋路  這時,緬甸方面傳來消息,因為中國這邊架的攝像機、照相機太多,擺的架勢太大,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暫未給老兵們發放出境通行證。  這次遠徵軍老兵回國,是通過民間組織向緬甸方面辦理回國申請的。如果緬甸方面突然拒絕放行,那麼老兵們的「回家」行動將成為泡影。孫春龍急了,幾番託人過去交涉。
  • 90多歲中國遠徵軍老兵,流浪異國67年,拒絕入異國國籍,渴望回國
    曾有一個老兵,在國外生活67年,一直沒能回到祖國,在這段時間裡,他還堅持不進外國國籍,一直到他90多歲時,還一直牽掛著祖國。那這個遠徵老兵到底是誰呢?為什麼他要在外面待這麼多年?這位老兵名叫李光鈿,生於1922年。實際上,起先李光鈿的名字叫賈崇康。那時候,家家戶戶的生活條件並不都很好,而作為家裡的第四個孩子,他從小就過著飢腸轆轆的生活。
  • 留緬甸70多年的遠徵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2015年才回祖國
    今年已經90歲高齡的老人李光鈿就是曾經遠徵軍的一員,是目前唯一倖存的一位老革命,他16歲來到緬甸,在那裡生活了70年,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回到祖國來看一看。因為家裡小時候沒錢供他上學,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報名參加了遠徵軍,而當時只有17歲,就這樣匆匆上了戰場。
  • 最後一個遠徵軍:漂泊緬甸70多年,一直拒絕入外籍,2015年終回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生活在安定社會的人們,很難了解艱難的抗日戰爭,但我們也時常聽到老一輩講述他們的故事,1941年,一支遠徵軍出國抗戰,又譜寫了一曲令人動容的故事。
  • 中國遠徵軍老兵說:我老得很了,我想回家
    雲南宣威距緬甸1000多公裡,這點距離對現在的交通來說之日可達,可是對於近百歲的李光鈿來說卻走了70多年,而且還在往下走。李光鈿出生於1922年,1939年他告別父母參軍抗日,「我要去當兵了,打完仗就回來」,這一別就是70多年。參軍後他被編入國民黨71軍,一年後擔任炮排排長,隨後到怒江防守,與日軍對峙。1944年參加滇西的松山戰役。老人說:「那一戰太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