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城市群包含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省的26個城市,國土面積 21.17萬平方公裡,2018年GDP(地區生產總值)合計達17.86萬億RMB,常住人口1.5億,與粵港澳大灣區一併走在中國區域經濟的前列。
然而,長三角內部發展水平大不相同,從城市定位,城市實力,產業水平等等千差萬別。首先看人均GDP,2018年,上海市人均GDP超過12萬元,江蘇省人均GDP超過11萬元,浙江省人均GDP 接近10 萬元,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安徽省人均GDP不足5萬元,尚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再看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上講,從高到低總體排位是: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紹興、舟山、嘉興、常州、湖州、金華、台州、鎮江、馬鞍山、合肥、泰州、揚州、南通、蕪湖、鹽城,宣城、銅陵、池州、滁州,最後一位是安慶。
人均GDP代表著城市生產能力,人均收入更能反映當地人的「掙錢能力」——也就是收入水平,居民生活水平,這個指標最具說服力。
從公開發布的從2019年一季度人均收入數據來看,上海以18000多元穩居第一,浙江以15000多元第二,江蘇13000多元第三,安徽不到8000,依然居最末。

具體到城市,可能會令人感到意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一季度,蘇州和寧波兩地突破2萬元,而上海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685元,位列其後。杭州的城鎮人均收入接近上海水平,達19514元;舟山、無錫、常州、揚州四地的城鎮人均收入位於1.3-1.9萬的區間內。
但值得注意的是,舟山2018年GDP全省最末,不到1400億元,與第一的杭州和第二的寧波,動輒上萬億的GDP差距很大。從人均收入我們可以看出,舟山雖然經濟總量遠不如其他城市,但藏富於民,屬沉默的土豪!
世界上也有很多國家,雖然國家總的GDP排不到前20甚至前五十,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是發達國家。因為人均GDP他們很高,比如盧森堡,比如列支敦斯登等等。從這個角度上說,長三角尤其是江浙隱藏著不少富裕(民富,但城市GDP總量不靠前)的城市。
中國正處於新型城鎮化加速階段,沿海、沿江等城市圈城市化進程較快,未來的中國,城市和城市群的規模會越來越大,人才、資源、資本將勢不可擋地湧入大城市和城市群。這也預示著,未來市強民富更是主流常態(能代表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百姓生活水平),目前GDP總量不算太多的城市,未來不會低到哪裡去。這些民富城市往往在未來蘊藏的發展機會更多,個人獲得感相信也會比目前GDP體量大的城市更強。比如舟山未來立體交通將快速對接上海、寧波和杭州,地理優勢將得到很大釋放,此外港口經濟愈發雄厚,未來發展不可小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