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從大破黃巾軍以來,縱橫天下三十多年,今天被你們這幫小人用奸計害我,我生不能吃你們的肉,死了一定要追索呂蒙賊子的魂魄!吾乃漢壽亭侯關雲長是也!
---這就是關羽附身呂蒙,在孫權的慶功宴會上,對孫權說出的一番話,之後關羽奪取呂蒙魂魄,讓呂蒙七竅流血而死。
沒錯,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記載,確實是就是關羽顯靈,附身於呂蒙肉體,先是大罵孫權,接著索命呂蒙,為自己報了大仇,同時讓自己冤恨的魂魄回歸故裡。
呂蒙
中國民間向來有冤死的魂魄會來索命報仇的說法,還有冤魂不散的說法,這些都被三國演義體現在了關羽的身上,從某種意義來說,關羽的冤魂不散、魂魄索命就來自於民間的願望,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關羽是被冤殺的才會如此,那麼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如何死的?是被呂蒙害死的嗎?
當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之際,連曹操都擔心關羽的威脅,有遷都以避開關羽鋒芒的意思,司馬懿與蔣濟向曹操進言不可遷都,說關羽北伐,孫權肯定見不得關羽成功,如果能聯合孫權,讓孫權從後方偷襲荊州,那麼關羽再厲害,也不能兩線作戰,到時候襄樊之圍立即可解,曹操聽從了司馬懿和蔣濟的建議,於是修書一封給孫權。
關羽失荊州
孫權接到曹操的書信後,召集群臣商議,正巧呂蒙也特意從外地趕回,呂蒙對孫權建議可以同意曹操的建議,乘此機會,偷襲關羽的後方荊州,一舉奪回荊州,呂蒙的建議正中孫權胸懷,兩人一拍即合。
所以,偷襲荊州,呂蒙是始作俑者,如果說誰是關羽之死第一責任人的話,那一定是呂蒙,而且呂蒙是整個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的策劃人。
呂蒙的防區原本是與關羽在荊州的防區是相鄰的,當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呂蒙為了減輕關羽的防備心理,一面恭維關羽,一面暗中裝病調離防區,並換上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接替自己,在當時還是無名小將的陸遜,又給關羽寫信,把關羽誇獎了一番,讓關羽更加驕傲和輕敵。
孫權與陸遜
在騙得關羽的信任之後,關羽就將用來防備東吳的荊州軍盡數調到襄樊前線,於是荊州後方就空虛了,呂蒙就趁此機會,率領大軍,全部化裝成白衣商人藏在船中,等船靠了岸,這些偽裝成商人的士兵,就湧進關羽設在長江邊的崗哨,將關羽的軍隊全部俘虜。
接著呂蒙就率軍利用俘虜的荊州軍騙開荊州城門,東吳軍全部進入荊州城,佔領全城,又利用虞翻說服公安守將傅士仁,利用傅士仁又勸降南郡太守糜芳,於是整個荊州全部落入呂蒙之手。
呂蒙佔領了關羽在荊州的全部後方基地,於是在前線作戰的數萬關羽軍隊成了無根之水,沒有根據地了,關羽在得知情況後急忙率領全部軍隊南下想奪回荊州,由於呂蒙佔領荊州後,約法三章,善待荊州兵家屬,並不斷利用關羽派來打探消息的使者將荊州城內的實際情況傳給關羽手下的荊州軍。
呂蒙
這一下子,關羽手下的數萬荊州軍軍心全無,由於擔心家屬安危,大多數士兵逃離了關羽,回到荊州投降了呂蒙,就這樣關羽身邊的軍隊人數越來越少,最終敗走麥城。
關羽的失敗,從策略到計劃,從計劃到行動,全是呂蒙策劃,你說關羽不恨呂蒙,又會恨誰呢?不過這還沒完,就連關羽最後的逃亡之路也被呂蒙算計得死死的,呂蒙讓朱然率軍五千在麥城北靜守關羽,同時讓潘璋率軍五百在臨沮山僻小路埋伏,準備擒拿關羽。
關羽就連逃命都落入呂蒙的圈套之中,最終被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俘虜,馬忠把關羽押送回孫權處,孫權原本還想勸降關羽,可關羽根本不吃孫權那一套,不僅不降,還破口大罵孫權。
關羽
這個時候出來一個關鍵人物,就是孫權手下的主薄左鹹,左鹹向孫權建議道:當年曹操對關羽那麼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馬送一提金子,下馬送一提銀子,就連這樣都留不住關羽,現在不殺他,將來會是大患的。
孫權想了半天,最終殺了關羽,如果說關羽之死的第二責任人,那麼無疑就是這個勸孫權殺關羽的左鹹。
而關羽之死的第三個責任人,就是孫權,孫權畢竟是做決策的人,包括呂蒙的建議和左鹹的建議,最終是由孫權決定關羽生死,所以關羽之死的第三責任人就是孫權。
於是一代名將、萬人之敵、威震華夏的漢壽亭侯關雲長就這麼窩囊的死了,死於敵方的欺騙,死於自己的驕傲。
關羽之死
關羽雖死,可是其魂魄認為關羽是冤死的,遲遲不肯歸天,反而陰魂不散,到處遊蕩,一直遊蕩到荊門州當陽縣玉泉山上,在玉泉山上關羽遇到了原來汜水關鎮國寺中的長老普淨大師,在普淨大師一番超度之下,關羽魂魄恍然大悟,向普淨大師跪下磕頭之後離開。
其實關羽魂魄在歸天之前,去了一個地方,要完成他人生中的最生一件事,然後就魂魄歸天,這件事就是附身呂蒙、索命呂蒙,只有這麼做了,關羽魂魄才會安然離去,於是就出現文中開頭出現的一幕。
呂蒙之死
於是關羽附身呂蒙,先是把孫權一頓大罵,然後奪去呂蒙魂魄,導致呂蒙七竅流血而死,最終關羽也魂飛魄散。
以上全部內容來源於《三國演義》,如有巧合,實屬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