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靈魂的自然鳴唱,是生命本真的表現(李漁)
康熙一十八年在已未春,三月某日,湖上層園書房,雙荔西窗下,李漁放下了凝重的刀筆,完成了用靈魂鑄就的田石作品《石牘記》。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想、所願、恩愛情愫,風雪江湖,心路歷程盡錄其中,正應了:詩畫醉紅顏,江湖歸白髮,晚年唯願子孫賢,此時的李漁已然放下了心結「今果來湖上綸杆,具足慰生平(李漁耐歌詞)」。一派釋然。
李漁是以物喻事,暗射別腸的高手,在田黃作品《石牘記》中,李漁雕有兩隻螃蟹與蘆葦,寓意「兩甲入圍,背面篆刻「貳甲傳臚」顯然李漁表達了一個強烈的願望,希望兩個兒子科考入圍,中榜提名。
李漁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晚年會有這樣的願望呢?
少年的李漁,母親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同時李漁的天資聰穎,也影響和決定了母親為李漁設計的仕宦之途。李漁也自覺的把這人生目標紮根於心,作為努力的方向。
青壯年的李漁,由於戰爭的動亂,改朝換代,李漁思想的波動,價值的取向,獨立人格的完美等因素的原因,人生目標作出了重大調整與轉換。起始,李漁像大多數明朝遺民知識分子一樣,選擇了意氣,不肖也不願意為新朝服務,這種心態李漁持續了相當時期。直到順治十四年(1657)清中央政府派下鄉試正官張華平來訪,與李漁誠懇的交流,殷殷的期許,或許解開了李漁的心結,同時對李漁才華的肯定似乎也滿足了李漁的自尊心榮譽感。總言之,李漁對新政府不再有內心抗拒。
此時的李漁內心已非常自信與強大,或許李漁認識到自己作為自由思想家、立言家,對社會具有更大價值與貢獻,總之,李漁放棄了對常人而言一次難得的仕宦機會。所幸,正是這一選擇,成就了李漁的偉大,也恩澤了我們後世。
晚年的李漁,審視全局,新政府一系列的安撫與利民政策,眾多清官的為國利民的踐行,李漁看在眼裡,早已摒棄了民族主義的陷阱。看著兒子逐漸不斷地成長,母親當初於己的仕宦願望,自然的傳承到了對下一代的期盼,這於公為民,於私為途的不二選擇,成了李漁晚年對子孫的一大願望。
未能免俗輟耕鋤,身隱重教子讀書;
山水有靈應笑我,老來顏面厚於初。(笠翁詩集)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