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的心路與願望

2021-01-08 瀟湘晨報

――藝術是靈魂的自然鳴唱,是生命本真的表現(李漁)

康熙一十八年在已未春,三月某日,湖上層園書房,雙荔西窗下,李漁放下了凝重的刀筆,完成了用靈魂鑄就的田石作品《石牘記》。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想、所願、恩愛情愫,風雪江湖,心路歷程盡錄其中,正應了:詩畫醉紅顏,江湖歸白髮,晚年唯願子孫賢,此時的李漁已然放下了心結「今果來湖上綸杆,具足慰生平(李漁耐歌詞)」。一派釋然。

李漁是以物喻事,暗射別腸的高手,在田黃作品《石牘記》中,李漁雕有兩隻螃蟹與蘆葦,寓意「兩甲入圍,背面篆刻「貳甲傳臚」顯然李漁表達了一個強烈的願望,希望兩個兒子科考入圍,中榜提名。

李漁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晚年會有這樣的願望呢?

少年的李漁,母親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同時李漁的天資聰穎,也影響和決定了母親為李漁設計的仕宦之途。李漁也自覺的把這人生目標紮根於心,作為努力的方向。

青壯年的李漁,由於戰爭的動亂,改朝換代,李漁思想的波動,價值的取向,獨立人格的完美等因素的原因,人生目標作出了重大調整與轉換。起始,李漁像大多數明朝遺民知識分子一樣,選擇了意氣,不肖也不願意為新朝服務,這種心態李漁持續了相當時期。直到順治十四年(1657)清中央政府派下鄉試正官張華平來訪,與李漁誠懇的交流,殷殷的期許,或許解開了李漁的心結,同時對李漁才華的肯定似乎也滿足了李漁的自尊心榮譽感。總言之,李漁對新政府不再有內心抗拒。

此時的李漁內心已非常自信與強大,或許李漁認識到自己作為自由思想家、立言家,對社會具有更大價值與貢獻,總之,李漁放棄了對常人而言一次難得的仕宦機會。所幸,正是這一選擇,成就了李漁的偉大,也恩澤了我們後世。

晚年的李漁,審視全局,新政府一系列的安撫與利民政策,眾多清官的為國利民的踐行,李漁看在眼裡,早已摒棄了民族主義的陷阱。看著兒子逐漸不斷地成長,母親當初於己的仕宦願望,自然的傳承到了對下一代的期盼,這於公為民,於私為途的不二選擇,成了李漁晚年對子孫的一大願望。

未能免俗輟耕鋤,身隱重教子讀書;

山水有靈應笑我,老來顏面厚於初。(笠翁詩集)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李漁:你好騷啊!
    中國人分辨騷,無外乎悶騷和明騷,一種是關在家門裡獨自放蕩,一種是敞開胸懷讓你睜不開眼,古時就有這麼一騷人,名為李漁。騷人一詞,屈原早就解釋,無非就是多愁善感的詩人。只是李漁把這個詞,活到了極致。〖 騷人李漁 〗誰是李漁?
  • 將夜李漁結局是什麼 李漁是好的還是壞的
    在電視劇《將夜》中與寧缺有關的幾個女主中,不得不提一下李漁,而從目前的劇情來看,這個李漁還是看不出來好壞的,而在原著小說《將夜》中,李漁可不止是一個單純的公主。李漁確實是唐王唯一的公主,不過這個李漁還是很有想法的,李漁在小的時候,就能犧牲自己去和親,而在單于死了之後,又能很果斷地回國,就知道這是一個心中有大事的人。
  • 李小白與李漁
    初識李小白是在李漁故裡——浙江省蘭谿市夏李村,時間為2006年11月的某日。那天,我正好應邀去夏李村指導李漁文化開發事宜,而李小白也因出差路過夏李。這是他第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次年7月底,因撰寫《李長白傳記》,李小白陪同傳記作者、南京藝術學院孔六慶教授再次來到夏李,我也被約前往,因我生斯長斯,自是當起了「導遊」,如陪其查閱家譜;尋訪李長白故居;走訪村中長老,了解少年兒童時期的李長白在故鄉的珍聞軼事;對夏李村古村落的歷史,以及從這裡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李漁的介紹等。或許是故鄉之情使然,或許是對先祖的敬仰,一說起李漁,李小白其崇拜敬慕之情溢於言表。
  • 【尋李漁根】探尋李漁家世的不解之謎
    李漁所謂「甲申、乙酉之變」,甲申之變或即指此。按崇禎十六年癸未十二月至十七年甲申二月許都亂作,其徒黨王騏生入寇蘭溪,李漁攜家避兵,以免禍患。《笠翁一家言詩詞集·笠翁詩集》卷二《避兵歸值清明日》七律成於許都亂後,中有「半月愁眉此日寬,入門先問竹平安。戰餘柳尚烽煙色,兵去花仍劍戟看」等語,可知其時李漁宅邸仍存,與「才徙家而家焚,甫出城而城陷」之語不合,則李漁所謂甲申之變非指許都亂事可知。
  • 心疼李漁是什麼梗 人不彪悍枉少年李漁為什麼將楊夕推給花彪
    心疼李漁是什麼梗 人不彪悍枉少年李漁為什麼將楊夕推給花彪  《人不彪悍枉少年》中的李漁獲得了許多觀眾的喜愛,把多年的愛戀放在心中默默守候楊夕,為的是不給楊夕造成負擔,在第七集中,李漁親手將楊夕推到了花彪的身邊,這個做法讓許多觀眾感到心疼又氣憤,因為李漁心中有不能承受之痛。
  • 歌劇《芥子園》:文人李漁的維權故事
    故事以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漁為主要人物,從三百年前發生在江南的一場「版權官司」開始講起,講到李漁與紅顏知己的愛情、也演繹在南京、蘇州、杭城等多地周轉和盜印賊與貪官汙吏們的抗爭。而針對盜版行為,李漁也說:「至於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者,大海以內,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歌劇《芥子園》演繹的就是歷史上李漁維護自己版權的這樣一場公案:《芥子園》的第一幕講述了李漁的《閒情偶寄》在坐落於李漁精心打造的名園芥子園的書屋首發,文人雅士社會賢達歡聚一堂,李漁家班獻演《牡丹亭》。
  • 李漁:有現代觀念的古代文人
    《芥子園畫譜》內頁李漁雕像蘭溪李漁文化公園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戲劇家李漁有著坎坷的人生境遇。早在300年前李漁所處的時代,雖然沒有現代傳媒,也沒有暢銷書一說,但發達的文化根系和市民階層的審美旨趣,催生出了大量的圖書作坊,李漁就是在這裡敏銳地悟出了一條謀生之路。在杭州居住數年之後,文採飛揚且創作精力旺盛的李漁,隨著作品的不斷問世,成了家喻戶曉的文壇新人,但他並沒因此獲得相應酬勞。他的作品常常一問世,馬上就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書商盜印。
  • 李漁怎麼可能是《紅樓夢》的作者?
    李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寫作傳奇是他一生摯愛。曾經自稱「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順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李漁寫了一出傳奇劇《玉搔頭》:《玉搔頭》寫的是明朝正德皇帝與妓女劉倩倩的愛情故事。李漁依據太倉王公《逸史》的隻言片語的記載,進行了豐富的想像與虛構。《玉搔頭》新奇的立意、離奇的情節、皇帝的奇情摯愛都為劇本營造了濃鬱的傳奇氛圍。順治十四年,李漁在杭州、金陵之間往來,寫作了傳奇《奈何天》,錢謙益和愛妾柳如是對之大加欣賞。
  • 李漁和明末清初的閱讀革命
    李漁的跨界:從作家到職業出版人李漁在科考中屢次落榜,卻精通人世間許多俗氣的學問。比方說,他懂得園林營造和飲食養生,對戲曲的創作和編排了如指掌,甚至對女子的姿容相貌也自有一套理論。如果生於現代,李漁的人生會有很多種可能性。
  • 李漁是生活的大玩家,更是多藝的天才
    「人間大隱」之道 多數天才,都有著傳奇的人生,李漁也不例外,他的出生便是不凡的例證。但是「市場」是誠實的,他的《笠翁十種曲》一經問世,便洛陽紙貴,搶購一空, 並被當時的戲劇界推為「所制詞曲,為本朝(清朝)第一」。
  • 蔣勳:韓良露和李漁的「閒情偶寄」
    李漁很讚賞康海「不敢不樂」的生命哲學,死亡當前,不敢不樂,良露也很讚賞李漁「不敢不樂」的閒情,很仔細記錄下李漁教人如何四季行樂的方法。李漁是經歷過明代滅亡的,滿洲人入關統治,下剃髮令,留髮不留頭,許多人真為此死了。按照儒家的忠孝,李漁也是應該要殉國的,但他活下來了,剃了發,留了辮子,做了清帝國國民,「不敢不樂」,因此很認真吃好東西,寫他的《閒情偶寄》。
  • 戲劇之王—李漁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而李漁的戲班是面向市場,平地摳餅,要從觀眾腰包裡掏錢出來,必須迎合絕大多數觀眾的口味,與市場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大眾的品評修正自己的演出,他的戲劇理論是來源於實踐的,也因此成為後世模仿和學習的重要標杆。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李漁都是最具實力的「王」,儘管他活著的時候也曾顛沛流離,也曾窮困潦倒。  李漁生於1611年,卒於1680年,今年正好四百歲。
  • 《芥子園》裡「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事實上,這事兒可以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卻成了中國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李漁這段經歷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五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芥子園》劇照。
  • 穿過歷史的謎團——李漁李玉或許是同一個人
    —李漁是中國的莫裡哀。因為李漁的戲劇作品,基本上都是喜劇。此外李漁還寫有白話短篇小說集《連城璧》和《十二樓》,合稱《覺世名言》。為他帶來毀譽參半的是他還寫有一部風靡中外的長篇小說《肉蒲團》,這是一部與《金瓶梅》比肩的著名小說。甚至有人考證說李漁就是《金瓶梅》的作者。
  • 浙江日報丨蘭溪李漁戲劇小鎮開園迎客
    4月29日,位於蘭谿市永昌街道夏李村的李漁戲劇小鎮一期正式開園。這標誌著「閒情偶寄、詩意蘭溪」鄉村旅遊文化節拉開帷幕。李漁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他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也是蘭溪特有的文化符號,而夏李村就是李漁的故鄉。
  • 李漁戲曲論之《閒情偶寄》
    李漁生平著述宏富,有傳奇《比目魚》、《蜃中樓》、《風箏誤》等10種,合稱《笠翁十種曲》。另有短篇小說集《十二樓》、《無聲戲》、小說《織錦迴文傳》、詩文集《一家言》, 編輯《芥子園畫譜初集》、《資治新書》等。
  • 寢居與養生——李漁談「不屍不容」
    李漁像  例如,朱熹《論語集注》卷六釋曰:「屍並且李漁認為這才是孔子「寢不屍,居不容」的本意。就是說,「寢居」一方面需風雅斯文(美),另一方面要活潑舒適(樂)。假如人們連在家裡坐臥都「好飾觀瞻,務修邊幅,時時求肖君子,處處欲為聖人,則其寢也,居也,不求屍而自屍,不求容而自容;則五官四體,不復有舒展之刻」,活像「泥塑木雕」,豈不苦煞?李漁的結論是:「吾人燕居坐法,當以孔子為師,勿務端莊而必正襟危坐,勿同束縛而為膠柱難移。」
  • 將夜中,大唐公主李漁,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將夜中,大唐公主李漁,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將夜中,我從李漁出場的時候,我就喜歡上了這個小可愛,可是隨著劇情的走向,還有李漁很多方面的腦殘,讓我對於這個劇中的女子有了另一種認識。其中在最開始的時候,我還是很為李漁是那種善良可愛又聰明的大唐公主,畢竟李漁的造型給人就是這種風格,再加上又是公主的身份,就是一個白富美。
  • 李漁情色小說多 反盜版反出百年老店
    而李漁的戲班是面向市場,平地摳餅,要從觀眾腰包裡掏錢出來,必須迎合絕大多數觀眾的口味,與市場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大眾的品評修正自己的演出,他的戲劇理論是來源於實踐的,也因此成為後世模仿和學習的重要標杆。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李漁都是最具實力的「王」,儘管他活著的時候也曾顛沛流離,也曾窮困潦倒。  李漁生於1611年,卒於1680年,今年正好四百歲。
  • 李漁的劇作《凰求鳳》,喬王二姬的演繹,一段引人樂道的風流佳話
    他本來有妻有妾也有子女,喬王二姬是在他晚年時得到的,但她們和李漁的感青最深,和李漁所從事的戲曲活動的關係也最為密切。康熙五年(1666),李漁受在陝西做官的大中丞賈膠侯、劉耀薇和武將張飛熊三人的邀請,從北京出發到西安去,途經山西平陽(今臨汾),被人挽留,暫住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