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推開房門,75歲的肖登維總是先深吸一口氣,好好品味一下最新鮮的空氣。他生於四新、長於四新,後成為四新農場的第一批工人。如今的四新讓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還是這片曾經熟悉的土地,但日新月異的變化令他目不暇接。
打開地圖,四新片區位於漢陽西南部,距離王家灣商圈3.7公裡,距離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3.8公裡,與鍾家村商圈、王家灣商圈構成一個大三角,分別代表著漢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城因橋興,四新片區是繼鍾家村、王家灣後,漢陽第三個依託橋梁而興起的區域。「兩江六湖」相擁,江城大道、四新大道為軸,白沙洲大橋、鸚鵡洲大橋、楊泗港大橋3座跨江大橋環繞,僅用14年時間,漢陽四新就從一片農田蝶變成最具活力的城市副中心。
14年間,這片17.43平方公裡土地的命運被改寫:19個城中村實現了改造,3.5萬餘居民變成「市民」,個人命運得以改變;國際博覽中心建成、40多個大型商業項目陸續落地、數十家知名開發商蜂擁而至、數千億資金湧入,四新走上了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
鍾家村賦予了漢陽輝煌的過去,王家灣給予了漢陽飽滿的現在,四新則是漢陽未來的名片。
新城市
14年崛起四新生態新城
「街道裡每一棟房子都是新的,最『老』的房子也不過10多年的歷史」,四新街黨工委書記陳明才說。
14年時間再造一座現代化新城,依靠的是漢陽人拼搏、創新和奉獻精神。
2006年,江堤街開始啟動拆遷改造,僅僅用了8年時間,就完成了全部12個自然村的改造,建成了12個集團公司、13個居委會,「正是有了群眾的支持和理解,才能保證改造速度」,江堤街黨工委書記羅雙蘭說。
規劃中的四新片約有八成是農用地和居民區,地勢低洼,逢雨必澇,四新人創造性拿出了「填平場地、再建新城」的全新方案。從2005年到2012年,建設方用了7年時間將四新片區平均填高2.3米。
追求完美、止於至善,四新生態新城從規劃之初就註定了它的不平凡。
規劃制定之初,美、英、德、澳、荷等國專家為規劃獻計獻策;美國、德國、荷蘭以及本地的4家單位組成國際聯合體,編制綜合交通方案,匯集當時全球最先進理念,「規劃非常超前,至今仍然不落後」,武漢新區建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荊武說。
14年彈指一揮間,規劃藍圖已初步變成現實。
四新已建成「六橫五縱」路網結構,道路密度位居武漢市之首;打造6條水系貫穿片區,形成「三縱三橫」格局。
作為全國試點區域之一,四新片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已全部完成,城市排水、蓄水功能得到極大提升,「逢雨必漬」的歷史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先後開工建設道路、橋梁、水系、景觀、電力等工程上百項,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約130億元,打造了一座交通便利、生態宜居的綠色新城」,武漢四新生態新城管委會綜合計劃局副局長劉克君難掩激動。
新業態
現代會展服務形成產業龍頭
8月28日,湖北省第一家以電子競技為主題的酒店——綠地魔奇酒店開業,它面向都市潮流青年娛樂、居住需求升級,打造集「娛樂、居住、社交、購物、服務」等多功能交互的「青年樂園酒店」。
雖然建設之初曾有不少人質疑,但它開業後成為四新片區吸引年輕人的「磁極」。
新的城市需要新的產業結構,新產業鏈的不斷創新、拓展也會推動城市的轉型發展。
在武漢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中,四新片定位為建設和培育國際博覽、商務辦公等生產性服務職能,會展產業是片區的龍頭產業。
截至2018年,國際博覽中心共舉辦各種展覽、會議1215場次,僅2017年一年就舉辦76場次,接待人數269.66萬人次,收入2.14億元,「會展業對周邊相關產業的拉動效果更加深遠。」劉克君說。
以四新生態新城為龍頭,四新片區大力發展以會展會議產業和旅遊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會展業產業集群。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引入會展企業、總部經濟、路橋設計企業、文化旅遊、商業地產、公益性項目等40餘個項目,總投資額達800多億元。
高速發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招商過程中,項目品質不夠優,產業結構還要進一步優化」,四新街黨工委書記陳明才坦言對發展現狀並不滿意,正在規劃圍繞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等新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市民
創新治理加速社會融合
每天早上6點多,江堤街江欣苑社區書記胡明榮都會出門,繞社區步行至少一圈,見人問候,遇事傾聽,現場收集問題、解決問題。時間一長,這就形成了「6點晨步法」,每天早起「遛彎」的不再是她一個人,而是全社區的黨員幹部。
江欣苑社區原是一個漁業村,城中村改造後,村民們都變成了「市民」,但適應新身份還無法一蹴而就。在胡明榮的帶領下,社區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下的城鄉社區治理新路,村民們真正融入了城市,被中組部譽為全國「村改居」成功轉型樣本。
「原來兒子背著我買房搬了過來,我很生氣,但現在我一點都不後悔了」,四新街瀾菲溪岸社區居民王忠堂笑著說,「這裡各種服務設施都很齊全,社區經常舉辦活動、提供志願服務,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
四新街規劃人口17萬,本地原有人口只有6000人。四新開發後,吸引了武漢周邊地區大量人口遷入。為了幫助這些新市民融入城市,街道逐漸摸索出了基層治理的「四新模式」。
瀾菲溪岸社區與物業進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無縫連接,同時通過智能「享家社區」及「享當家」APP,為廣大居民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務,培養了居民的歸屬感。社區也先後榮獲全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平安示範社區等一系列榮譽。
「新城建設不是資本的簡單堆積,我們的辦法就是人性化服務,堅持和居民做朋友,社區、物業同時跟進,千方百計解決市民的合理訴求。」四新街辦事處主任吳紅文說。
新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創新創業熱土
14年轉瞬即逝,如今的四新仍舊在不斷創新變化中。
未來,四新的城市建設將會更加精緻。令人驚嘆慕不已的國博雙子塔工程悄然啟動;國際博覽中心中央水系兩側的200多萬平方米商業帶已經開始招商;世人矚目的方島生態文化區建設也正在推進中,規劃藍圖正在逐步完成點睛之筆。
未來四新的產業結構也將更加多元。隨著漢陽區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未來的四新片區將成為創新創業熱土,大批創新型企業將湧入,片區也將著手打造樓宇經濟,引入企業總部、設計中心,努力打造總部經濟集聚區。漢陽區將把優質會展資源與區域優勢產業融合發展,布局形成集展覽、會議為主導功能,匯集科創、文旅、商務總部、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複合型生態服務體系,打造城市重要經濟發展引擎。
劉克君滿懷豪情地表示,四新片區正在向建設華中會展中心、華中外事商務活動中心、國家路橋工程設計中心、區域汽車及醫藥貿易中心、市級文化中心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