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科學還是文化?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10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這一天,人們要掃墓祭祖,也會踏青遊玩。二十四節氣反映了自然氣候與農耕生活的關係,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二十四節氣到底科不科學?新書《時間之問》,以大學師生的對談形式,從數學、天文、信息技術、音樂、生物、物理等不同學科對「時間」作了跨學科探討。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其中一篇,討論二十四節氣到底是科學還是文化。

二十四節氣表

一周以後,我和他在食堂又見面了。

「二十四節氣的名字優美,充滿了畫面感,讓我很感興趣。」他開口說道,「不過,有個問題還是想不太清楚。」

「什麼問題?」我說道。

「中國地域這麼廣闊,氣候變化這麼大,耕種的作物也很不同,二十四節氣能和農業生產對上嗎?比如雨水那天,中國就普降春雨嗎?」

「沒錯,中國這麼大,不可能都依照同樣時間表去耕作,也不可能按照同樣的時間入冬、霜降。節氣最初是依據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來命名的,和黃河流域的物候特徵基本吻合。到了其他地區就不一定對得上了。」我說道。

「那節氣對於指導農業耕作還有很大的意義嗎?」

「我個人覺得重要的不是名字,而是背後的意義。別忘了節氣是太陽年的一種時間刻度,把一年的輪迴分成了24份。雖然刻度是固定死的,刻度的名字也是死的,但是別忘了人是活的,人們在每一個刻度上可以自由地賦予其不同的意義,並根據時間運行到某一節氣來做相應的事情,這就達到目的了。」

「有點道理,還能舉個例子嗎?」

「你知道英語的九月叫September,可實際上sept這個詞根的意思是七。」

「哦,是嗎?」

「sept這個詞在拉丁語系裡的意思是七。類似的,十月叫October,實際上詞根oct的意思是八,例如,音樂的八度叫octave,章魚叫octopus;同理十二月December,詞根dec的意思是十,例如,decade(十年)。但這並不影響人們的理解,我想節氣也是類似的,即使』霜降』那天沒有降下霜來,人們也不會嗔怪節氣,節氣本身的作用不是預報天氣,而是它的天文曆法意義。」

「嗯,我明白一些了!」

融入民俗中的科學體系

「而且節氣還有一種神奇的功能,我這裡要說一下。你看節氣這種關於時間的科學體系,居然深深融入我們的文化之中,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對比,牛頓三大定律和相對論也很厲害,可是你能想像出把它們融入日常生活中嗎?」我問道。

「嗯,恐怕不會。」他說道。

「可是節氣就做到了!它不僅僅用來指導農業耕作,反映物候、天象變化,而且二十四節氣如此深入地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之中,通過民間習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它滲透到我們的味蕾裡,流淌在世代相傳的詩篇中,幻化在我們民族的節日裡,印刻到一代又一代人在特定時間共同做一件事的經歷裡,變成了我們集體回憶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清明吃青團

「嗯,我深有體會,我和我的同學們來自天南地北,操著不同的方言,曾經居住地理環境大相逕庭,但是通過冬至吃餃子、清明祭祖、背誦著同一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卻能夠讓我們擁有了共同的語言和聊天的話題。」

「對,正是節氣和它背後的文化傳統把你們聯結在一起,節氣變成了黏合劑。」

「有些時候我覺得有些迷惑,這二十四節氣究竟是文化呢,還是科學?」他問道。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如果說它是文化、民俗、詩歌,可是它卻還具有曆法和調節時令的功能;如果說它是科學,可是又有哪個科學規則和規範能如此深刻地融入一個民族的記憶之中,成為一個文化符號,通過文化基因一代代相傳,並且還輻射到其他國家?」我說道。

東方智慧的結晶

「有人說二十四節氣是東方智慧的結晶,為什麼?」他問道。

「你看,二十四節氣完美結合了天文、物候、農事、民俗等內容。一方面,它是中國人特有的知識時間體系,而另一方面,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成了我們的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我說道。

「能具體說說嗎?」

「二十四節氣從天文曆法出發,總結出了地球和太陽運行具有周期性的特點,把它作為一種輪迴。這種時間的輪迴造就了季節的輪迴,植物生長、開花結果和衰敗的輪迴,寒暑的輪迴,降雨降雪的輪迴,對應於這種天地的輪迴,中國人的反應是如何來適應它。」

「這個我同意。」

「要適應這種輪迴就首先要了解這種輪迴,做精確的測量和推算。所以這又進一步推動了技術的發展。有了技術的進步,可以更好地指導農業的發展,從而更加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裡,二十四節氣作為一種天文曆法科學的進步帶來的是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相處,而不是對自然的徵服。」

「嗯,這確實值得現代科學深思,一種科學技術如何能夠融入人的生活,變成對自然的良好順應,並與自然和諧相處。那中國人是如何與自然相處的呢?」他又問道。

「在春天,萬物開始萌動甦醒,春雨霏霏,天地一片勃勃生機,人們要抓住短暫的時機播種、插秧,不能有一點貽誤,於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同時人們也不忘享受這美好的時光,流連在春光明媚的天地之間,踏春、詠春、郊遊、祭祖、沐於沂水、詠而歸。」

「嗯,有些地方還有立春吃春餅、清明吃青團的習俗。」

「接下來,作物勃勃生長,枝幹變得茁壯,穀粒漸漸飽滿,麥葉變成了麥芒,天氣炎熱起來,人們早起午休,避開暑天的鋒芒。同時利用三伏的酷暑來驅散身體裡的寒虛。」

「就是三伏貼吧,我上次去醫院看到過。」

「然後秋風一起,吹熟了稻穀,人們慶祝豐收,貼秋膘,隨著暑氣消散、降下白露,草木變得枯黃。」

「嗯,不僅人要貼秋膘,有些地方還要給羊貼秋膘。」

「霜降之後,大地飄雪冰封,樹木凋零,人們也順應自然,開始了蟄伏、貓冬,冬至吃些熱騰騰的餃子,並準備用慶祝新年的方式驅散一年當中最寒冷的天氣。」

「嗯。」他點點頭。

「所有這些意味著要察天時,調節播種耕作的時間使作物順利生長,調節自身的生活規律和飲食來適應季節的變遷,預計接下來的季節可能出現的變化,並提前做好準備。」我說道。

節氣的哲學思維

「這是否說明宇宙的規律變化和人體的節律變化有內在的關聯?」

「你說得很對,意識到這一點是古人的一種智慧。不僅如此,中國人還在四季的輪迴中找到了哲學的思維方式。」

「對了,怎麼理解節氣裡的哲學思想呢?」

「你知道,中國人很早就發展出了陰陽和五行的觀念,用陰、陽兩種對立相反的氣的運動來解釋萬物的變化和時間的流轉。例如,冬至時陰氣最盛,但有那麼一絲陽氣開始萌動發生,於是冬至是陰、陽二氣變化的關鍵期。」

「是的。」

「雖然那時還是寒冬,我們的身體感受不到溫暖的到來,眼睛也看不到草木的萌動,但是古人在最寒冷的時節,卻說『日北至』『一陽生』,在看不到一絲溫暖的地方預計到了陽氣必然上升、溫暖必將來臨,在近似絕望的寒冷中告訴我們最糟糕的時刻已經過去,希望就在前方。這是何等樂觀、何等自信。而且把這種對自然的觀察上升到哲學和宇宙觀的角度,從陰陽的對立運動中來理解世界和時間的流轉。」

他點了點頭說:「有道理!只有長年累月地觀察和思考才能夠得到如此有哲理的理解,這次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應該會讓我有機會更加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和宇宙觀。」

「對了,這次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除了包括24個具體節氣,還包括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等擴展名錄。所以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一種曆法,還是一套文化習俗,不僅僅是漢族人的習俗,還融入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裡,成了各民族的集體記憶。」

「可是提到保護文化遺產,給人感覺二十四節氣好像有些瀕危,需要搶救和保護,不是嗎?」他露出擔憂的神情。

「是啊!隨著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還有,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夏天坐在房裡吹著空調,冬天抱著暖氣窩在被窩裡玩著手機、平板計算機,不用太擔心天氣的冷暖變化。」

「是的,24節氣作為天文曆法的科學功能在減弱。」

文化的根莖

「現代科學講求的是實用,要能解決問題。先進的觀測工具和理論計算方法,把天文曆法的推算發展到了非常高的精度。人們遠遠已經超越了用杆子測量日影來計算時間的年代。如今人類能上天、入地、入海,全方位地監測地球上和太空裡非常微小的變化。人們對時間精度的測量已經達到了飛秒以下,也就是一秒的百萬億分之一。」我說道。

他思考了一下,接著問道:「我覺得,科學總是通過否定過去的方式來前進,例如,人類一旦發明了新工具,那舊工具就被拋棄了,但是文化卻不是這樣的吧?」

「是的,文化具有傳承性。如果說科學就像支撐神廟的大圓柱子,只要有那麼幾十根就足以支撐整個神廟,那些柱子就是由偉大的科學家建造出來的各種定律公式,只要有第一個人建立了這條定律,所有的人都只需要享用其成果即可,安然地站在柱子下面享用其提供的庇護,不需要自己再重新建立這些柱子。可是文化卻不同,文化是支撐神殿的大地,是神殿周圍廣闊的土地。」

科學像支撐神廟的大柱子,可文化是支撐神殿的大地

「怎麼理解呢?」

「這是我自己的一個比喻。你看,地質運動的變化,讓古老的地層逐漸被新的地層所覆蓋,越向下的地層越古老,新的地層是建立在古老的地層上面的,雖然我們看不到古老的地層,但是如果沒有古老的地層,地表和上面的建築就成了空中樓閣。如果沒有那些古老的文化傳統,我們的現代生活將如浮萍一般飄零,如失根的蘭花一樣懸浮在空中。如果有一天神殿荒蕪了,倒塌了,我們在它旁邊可以建立一座更高、更現代的建築,可是如果腳下的大地消失了、毀滅了,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他說道:「我想,傳統文化的大地正在被埋入新文化的下面。」

「是的,所以我們離傳統文化越來越遠,我們視力所及都是新型的文化。可是傳統文化並沒有消亡,只是從我們的視線裡暫時消失而已。傳統文化正變為堅實的大地的底層部分,默默地託舉著我們,託舉著大地上面新的摩天大樓和廣廈千萬間。每次過傳統節日,就是和這些平時看不到的底層大地的一個約會,它定期提醒我們:我們來自哪裡?我們的根延伸到了哪裡?」

我和他都陷入了沉思,桌上的筷子平靜地躺在空空的盤子上。

沒有傳統的文化,猶如沒有根基的浮萍

《時間之問》,汪波/著,清華大學出版社·簡書 2019年3月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