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課《節氣日記》上線!帶你從科學角度理解中國二十四節氣

2020-12-17 澎湃新聞

新課力薦 | 慕課《節氣日記》上線!帶你從科學角度理解中國二十四節氣

2020-10-12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目前廣為流傳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黃河中遊地區先民,通過對自然現象尤其是對日影(也就是太陽)的長期觀察、記錄、量化分析,並結合一年四季不同的物候現象,總結歸納出的適宜當地農作物生長和指導人們生產活動的一套完整系統,並且一直是作為國家曆法的基礎;二十四節氣體現了某一地區光照、溫度溼度等自然要素隨著時間變化而引發的天地萬物年復一年的節律,堪稱人類對自然規律研究的一項偉大發現。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不論我們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老師、學生們從小都會聽說「二十四節氣」或者聽到「立春、立夏、冬至、夏至、大暑、小寒」等等這樣的節氣名稱,在一年四季不同的節氣裡會看到不同的景象,聽到不停的聲音,吃不同的食物,做不同的事情。並且,在中國每一年的檯曆、日曆上,一直都標註著每一個節氣的名字。

一方面,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與古人的科學觀察以及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背後是有著明確的科學原理支持的;另一方面,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明確屬於文化的範疇。

那麼,二十四節氣到底是什麼?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文化?老師和學生們該如何理解二十四節氣呢?

課程簡介

「節氣日記」主題活動,就是要引導學生們像科學家一樣,嘗試通過觀察分析自然的變化規律,探究古人利用物候指導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奧秘。同時,在指導學生進行《節氣日記》科學調查活動,製作包括「節氣手記」和「節氣印記」的過程中,引導不同學段的學生掌握不同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科學調查方法,並且不斷進行跨學科實踐和團隊協作,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素養。

開課時間:10月12日至11月8日

本次課程將開設專屬微信學習群。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入群!

ATTENTION

本次課程為慕課,只有在開課時間內完成所有課時的學習,並按時提交作業,才可以順利獲得慕課結業證書!

課程大綱

第一章 二十四節氣綜合探究

課時1:二十四節氣綜合探究

第二章 日影觀測

課時2:日影觀測

第三章 氣溫測量

課時3:氣溫測量

課時4:期中測試

第四章 花木知時節

課時5:花木知時節(上)

課時6:花木知時節(下)

第五章 鳥鳴報農時

課時7:鳥鳴報農時(上)

課時8:鳥鳴報農時(下)

第六章 數據自然

課時9:數據自然(上)

課時10:數據自然(下)

第七章 跨學科擴展活動設計

課時11:跨學科STEM活動基本方法與選題參考

課時12:節氣日記STEM課程與藝術表達

第八章 綜合評價探索

課時13:科學調查活動的綜合評價探索

課時14:期末測試

學習方式

點擊下方小程序,進入課程頁面報名學習。

(來源:科技學堂)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

提醒廣大科技輔導員

戴口罩 勤洗手 少集會

不給病毒可乘之機!

原標題:《新課力薦 | 慕課《節氣日記》上線!帶你從科學角度理解中國二十四節氣》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漲知識】「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價值
    近日,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二十四節氣」有哪些科學價值?全球氣候變暖對「二十四節氣」有無影響?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歌」在國際氣象界廣為人知,「二十四節氣」也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科學與中國文化智慧相融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民間認知天象、物候、時令和大自然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這一認知譜系在國際氣象界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本版特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周兵撰文談談中國二十四節氣的形成過程及科學價值。 氣候源於地球太陽互動 氣候(climate)一詞源自希臘語中的klima,意思是傾斜,指的是地平線上太陽光線的角度。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是科學還是文化?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者按】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這一天,人們要掃墓祭祖,也會踏青遊玩。二十四節氣反映了自然氣候與農耕生活的關係,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二十四節氣到底科不科學?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作為中國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民俗文化的風向標,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
  • 如何理解二十四節氣
    我們古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都有什麼呢?二十四節氣是我們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它是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二十四節氣是每年都有二十四節氣,而且固定每月都有兩個節氣,一共二十四個。一月是小寒大寒節氣,天氣比較冷一點。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中國二十四節氣是哪位大神發明的?
    2016年11月30號,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二十四節氣究竟是哪位大神研究出來的呢?想要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上古名人三皇五帝中的5帝之一,帝嚳。帝嚳,姬姓,高辛氏,名郡,出生於高新,現在的河南商丘附近。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舉行:節氣與生活有啥關係?
    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19日,「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在中國農業博物館正式開幕。展覽內容包括綜述,以及節氣與天時、節氣與農事、節氣與生活共四個部分,將持續至12月23日。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的主題是「傳承節氣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堅定文化自信」。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促進非遺文化與藝術、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讓人們理解節氣文化。本次展覽現場。
  • 做五色面、研學「二十四節氣」 科學小記者變身「中華小當家」
    &nbsp&nbsp&nbsp&nbsp光明網訊 「觀二十四節氣展、聽夏至科普講座,親自動手做五色夏至面」,端午節小長假的第一天,四十餘名研學遊「科學小記者」齊聚中國農業博物館,在這裡,一堂內容豐富,體驗獨特的研學課程——「品味二十四節氣之夏至」課如期開堂。
  • 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結晶,是先民在認識自然,與自然共存過程中,通過對客觀世界規律把握,總結出來的特有的曆法體系。2017年聯合國批准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
    而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亦是這宏大命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在與天地的對話互動中,中國人認識了自然,創立了二十四節氣。從「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到「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二十四節氣從最初的指導農耕生產逐漸深入到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已經穿越了2000年的時光。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科學記載,出自《淮南子·天文訓》。本文把二十四節氣的創立和依據,簡要介紹給海內外讀者。二十四節氣的科學依據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研製,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早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就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我們重新理解傳統文化的契機
    借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喚起當代人日漸丟失的傳統知識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中國繼中醫針灸、珠算後第三項「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的代表作。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在座談會上指出,通過理解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能夠理解古代知識以及古代人的宇宙觀。
  • 節氣科普圖書發布 24種植物帶你認識二十四節氣
    武漢的二十四節氣是怎樣的?5月20日上午11時,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武漢出版集團、武漢全民閱讀促進會推出的「節氣,中國的時間美學——《身邊的二十四節氣》」告訴你答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首先要認識自然,認識了才會產生感情,有了感情才會保護自然。『重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節氣物候是一個很好的橋梁。」
  • 中國首部歌詠「二十四節氣」散文詩集出版
    海峽之聲網8月7日訊(記者仇秀莉)8月6日,我國首部以散文詩形式書寫二十四節氣及傳統節日詩集《諦聽:陽光走過大地》在青島首發。該書作者何敬君是目前國內頗具影響力的實力派散文詩人,經過十年的創作,終於將此創作成果結集出版。
  • 山西省人大代表文豔平:籌建「二十四節氣」博物館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齊忻敏報導 1月17日,在山西省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上,省人大代表文豔平建議山西在陶寺遺址建立「二十四節氣」博物館。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將天文、物候、農事、民俗完美結合,千百年來一直被我國人民所沿用。而地處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觀象臺是我國「二十四節氣」重要發源地之一。文豔平認為,「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也是古人對天氣氣候預測預報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