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貨「另類」丸井集團是如何轉型的?

2020-12-03 搜鋪網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

圖片/聯商圖庫

日本丸井集團在百貨行業是個另類,一般百貨店分析不太關注它,很多行業人士說,它本來就不應該劃分在百貨業,因為它有另一個很厲害的業務,即銷售信用卡,1960年發行了日本第一張信用卡,其利潤佔比在80%以上。

但是它畢竟在經營時尚商業大廈,以25歲以下為目標客群的青春百貨店著稱,而且店址位置多數臨近車站,曾經有一句流行語叫車站旁邊是丸井。

從2014年開始,丸井用5年時間去百貨化,轉為商業地產經營者,現在更是在向「數字本地化店鋪」轉型變革,凸顯丸井經營戰略的主線。

1、丸井引出百貨店噩夢

2020年10月2日,丸井集團宣布,明年3月關閉靜岡丸井店,明年8月關閉池袋丸井店,理由是競爭激烈、客流少、收益底。

丸井集團的零售業務主要有兩個品牌,一個是丸井,大約一半是自有物業;一個莫迪(MODI),全部是租賃經營。丸井池袋店是1952年開業的,距離車站西口稍遠一些,車站本身連接西武、東武以及帕爾科(PARCO),堂吉訶德等,隨處都是零售店。加上引進了100日元的小店以後效果不好,於是關閉,店鋪物業老朽,難以為繼,業主打算翻建。靜岡丸井是1969年開業,與靜岡莫迪鄰接,丸井撤走後店址暫時沒有安排,莫迪店將繼續營業。這也可以看成是丸井集團在2018年提出的2019年繼續擴大不賣商品的店鋪的實施步驟。

從2018年以來,丸井的零售事業以租賃為主,雖然看上去保持租金收益,但是,租戶檔次參差不齊,坪效不高,空置店鋪壓力很大,為零售業內專家詬病。

有業內人說,2020年是日本百貨店的噩夢年。不過丸井集團算是在受到病毒疫情影響下,可以實現盈利的綜合商業企業,已經非常不容易。丸井近幾年連續減少傳統百貨店經營,提高數位化租賃店和餐飲店的活力,按照其戰略轉型描述,今後還會對虧損店鋪進行清理。雖說有些冒險,可是基於傳統百貨店的基礎,很難選擇現成的路走。

2、丸井的轉型探索歷程

丸井集團社長青井浩是創業者的第三代掌門人(參見圖示)。他對媒體說,開始探索未來之路的起點是2006年大阪難波丸井開業時候。當時,他剛擔當社長一年,對老一代業務經理說,是做傳統的丸井,還是做新時代的丸井,目前是一個機遇期。

2009年的時候,受次貸危機影響,很多服裝品牌退店,只好接觸其他品類品牌,發現可以合作的空間很大。不過,真正轉型是2014年5月將東京·町田店進行租賃化改造。2015年4月將JAM澀谷更名為「澀谷丸井」,11月將CITY澀谷更名為「澀谷莫迪」,作為租賃型店鋪經營。

2016年4月博多丸井店開業,增加了雜品和餐飲類,減少30%的衣料品面積,從到處都是衣料品的賣場結構狀態,轉向有相當比例的功能、事務體驗消費場所。全面轉向租賃合作經營,當時店鋪銷售下降很多。相對於大丸的變革,丸井其實是比較晚的。

不過,2016年以後提出一個理念,就是做「不賣東西的店」,2018年爭取全面轉型,是一個超前的理念,主導思想是利用數位技術,突出展廳體驗功能。青井浩簡單解釋說,就是經營體驗展示場所。

當時提出的理想是,租賃收益和服務功能項目收益佔比在2023年達到30%以上、2048年達到50%以上。

之後,丸井大幅度進入金融事業。2018年5月10日,丸井宣布加入證券業務。成立證券子公司,從2018年夏季開始銷售作為積累型小額投資免稅制度「催生NISA」對象的理財項目。這是日本第一個可以通過信用支付購買投資信託的方案。青井浩在當天舉行的記者會上強調:「我們希望以不同行業的靈活思路開拓市場。」

下決心大力發展金融業務的理由是對零售業前景擔憂。青井浩社長表示,零售百貨店10年後還能這樣存在嗎?

丸井集團擁有650萬名卡會員,其中約55%是20至30歲客群,經營目標是在10年後為100萬客戶提供服務,使資產餘額達到1萬億日元。

在金融業務方面,丸井加強與時尚商業企業、電影製作公司等相關行業合作,增加信用卡銷售。近幾年來購物信貸業務持續兩位數增長。

從其經營業績結構看,2007年總銷售額為181億日元,其中卡57億日元,店鋪零售106億日元,相關渠道(不動產租賃、運營)零售68億日元;2015年總銷售額300億日元,卡220億日元,店鋪零售85億日元,相關零售35億日元。

從零售業績走低、經營利潤持續增長的趨勢,就可以看出,丸井的業務結構已經完全改變,不再是百貨店模式的企業,充其量是有部分零售業務的綜合商業企業。

3、丸井眼中的實體店2.0升級版

2018年,GU在原宿開設一家不賣商品的體驗店,價值定位是豐富展示、自由搭配、利用便捷。店鋪很小,實際上就是現場試穿體驗,手機掃碼交付,第二天配送到家的新式風格服務產品。

丸井提出這個概念或許要早一些,但基本含義是一致的。初期是從「追求商品銷售額」的百貨店模式,切換到「追求租戶房租收入」的商業地產模式。再然後就快速發現還要繼續向數位化進軍,即不賣商品的店鋪。

例如,新宿丸井的三樓有一家電子筆巨頭瓦康姆(Wacom)的直營店,但是店鋪現場不銷售商品,只是可以體驗電子筆,現場可以上網查詢、預定、購買,或者去其它專賣店購買。接待服務員工是丸井的自有員工,接受瓦康姆的委託,丸井經營這家店。2018年4月,在一樓引進蘋果產品體驗店,也是專門從事諮詢、體驗,很多商場在一層經營高檔品牌和昂貴的化妝品,但是,丸井改變了這個風格。

到2019年10月,基本實現原定的目標,即主要門店都切換到租賃模式,服裝衣料店鋪營業面積從2013年53%減少到29%,飲食、服務功能類店鋪營業面積從14%擴大到29%,這樣改造調整的結果是,2014年春天至2019年秋季,客流量從1.8億人次增至2.1億人次,增長17%,消費客群增加了0.8億人,達到1億人次,增長25%,店鋪又變得熱鬧起來了。

面對數位化巨浪,丸井認為:「光是購物中心化還不夠。」 他們創造了一個「數字本地化店鋪」的概念,就是他們眼中的實體店2.0升級版。

在網絡供貨銷售的前提下,實體店專門提供商品體驗和顧客聚集的社區場所,對於店鋪的經營產品和服務評價的標準也隨著改變,不再計算和追求傳統百貨店的銷售額+毛利、購物中心房租收入的財務數據指標,而是觀察客流量的增長、顧客對於高質量體驗的評價以及體驗過後的行為反饋,也就是消費行為調動程度。通過提高租戶的客流量、成交率、持續復購率,計算顧客對於企業的生命價值,即客戶終身價值(參見圖示)。

那麼,丸井的品牌租戶及經營產品選擇,怎麼確定?

他們或許在參照亞馬遜的經驗。亞馬遜在美國推出實體店鋪,叫做「4-star」,該店鋪集中在自己的網站上評價為四顆星以上的暢銷書商品和其它品牌商品,而且所有商品都附有與網絡價格實時聯動的數字標價,顯示普通價格和面向黃金會員的價格,還附有評論,服務產品在全渠道過程的透明度很高,這可能就是丸井想要的結果。

此外,丸井致力與D2C模式品牌合作,品牌通過數位化直接向消費者提供服務,而丸井則提供體驗場。最具代表性的D2C品牌之一是FABRIC TOKYO,截至2019年11月,有16家門店,其中6個在丸井的商場。他們保存顧客身體服飾數據,還要關聯保存興趣嗜好數據。FABRIC TOKYO社長森雄一郎在2019年10月對媒體說,他們要直接獲取和管理顧客訴求、並交換信息,補充在線情感化空缺。丸井捕捉這樣的品牌,使商業設施變得活力四射。

結尾感言

過去,店鋪經營的是商品(物流)、資金(商流),這些功能基本被網絡平臺取代,但是對於「人性化的信息流」,網絡平臺卻無法取代,只有在實體店鋪才能體驗到。

當然,這裡應有兩個前提,一個是實體店鋪的接待諮詢服務及營商環境足夠讓人滿意,能夠舒心地表達溝通人性和情感,另一個是店鋪產品組合特性,令人惦記神往,足以吸引人到店,一個充滿平淡無趣、老舊死板氣息產品的店鋪,即使具備很好的網絡查詢條件,也很難說服消費者走進店裡。

做到這兩點,實體店鋪中「人性化信息流」價值會越來越升值,社交功能也會自然而然地伴隨而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原創聲明:凡註明稿件來自「搜鋪網」的所有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搜鋪網資訊頻道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引用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搜鋪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焦點

  • 聯商巡店:看日本丸井OIOI如何俘獲女性顧客
    本次巡店對象:日本連鎖式時裝大樓——丸井OIOI     丸井OIOI 是一間經營連鎖式時裝大樓等商場的日本公司。:女裝/飾品/美容;  6層:女裝/男裝/生活雜貨/眼鏡/運動商品;  7層:男裝/男鞋;  8層:包/手錶/生活雜貨;    丸井百貨經常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新型商品開發展示
  • 日本大丸百貨戰略轉型給大陸百貨什麼啟示?
    聯商專欄:筆者在2014年底撰寫《日本百貨店基本完成蛻變轉型》一文,多為事件描述,本文把大丸百貨作為其中的一個典型加以解讀,概述大丸集團(J.FRONT)的變革歷程,針對性提出相應的借鑑與啟示,提供給同行參考。1、落魄,百貨店價格高的離譜?
  • 乾貨:看日本百貨如何成功完成蛻變轉型
    國內百貨蕭條,到底是業態出了問題,還是百貨業本身出了問題。日本百貨成功轉型的經驗,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某種零售業態不自身採取重啟的態度,就會被新一輪商業模式所取代。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
  • 從大丸百貨看日本百貨轉型趨勢
    如今又10年過去了,日本百貨店的命運有什麼變化?又該怎麼看?在前不久,筆者曾經專門撰寫文章,分析過大丸集團的轉型成就,本文在此基礎上,繼續以大丸為引子,分析日本百貨業的結構和趨勢。那麼,大丸百貨在行業中的地位如何呢?參見下圖示,從具有標誌意義的東京地區的百貨業績表現看,總體上百貨店業績是在徘徊,大丸在改造過程中卻能位於較好的同比增長水平,甚至增長質量超越三越伊勢丹、高島屋,處於一枝獨秀的地位,說明大丸集團內在管理驅動因素和全面向租賃機制轉型改革,總體上找到了較好的戰略方向。
  • 從日本百貨商場轉型案例中,看2019年百貨轉型改造新思路
    日本零售業早在10年前就開啟了轉型,派小沃就從中整理了4個成功的百貨業改造案例,供各位參考。 阪神百貨 「高級的阪急,平民的阪神」 ·阪神百貨的產品側重點第一是食品 ·站著享用特產的美食廣場「Snack Park」 同屬H2O控股集團的阪神百貨,在2007年以前,阪神和阪急為兩家不同的百貨公司,兩家經營特色鮮明,
  • 北京最大單體百貨之一的崇光百貨瀕臨倒閉 莊勝集團陷入困境
    (贏商網北京站報導)開業至今近20年,北京單體面積最大的百貨店之一、莊勝集團旗下莊勝崇光百貨(SOGO)如今正陷入困境,多家媒體報導該商場大量品牌撤離、商鋪空置嚴重、項目轉型失敗。   莊勝集團官網顯示,1995年,莊勝集團與日本崇光百貨集團籤訂商標使用和輸出管理的框架協議,北京莊勝崇光百貨商場被獲準使用「SOGO」商標,並且日本方面向北京莊勝崇光提供管理諮詢服務。於是,從1996年年底,由北京莊勝、日本崇光及其下屬的臺灣太平洋SOGO、香港SOGO共同組成的管理團隊開始了籌備運作。   1998年6月24日,北京莊勝崇光百貨商場開業。
  • 無印良品日本人竟不念「MUJI」!5個日本常見品牌念法教學
    日本自由行時,必逛 MUJI 無印良品!去東京、大阪,經常看到百貨公司「OIOI」。但你知道這些熟悉的品牌,日文該怎麼念法嗎?以下就幫大家介紹5個常見品牌的日文念法。下次說出這些名稱時,日本店員、日本朋友就不會聽不懂啦!
  • 大變局之下,五大百貨巨頭的轉型之戰
    2018年,電商持續兇猛、經濟疲軟,,阿里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在新零售領域動作頻頻,大變局之下的百貨巨頭們,也不再沉默,轉型之戰早已打響。  王府井(600859)力推全渠道數據打通 新增顧客流量趨於下降  作為線下百貨零售企業中的「老店」,王府井近年力推的正是全渠道的數據打通。  公開資料顯示,王府井集團的業態已從創建之初的單體百貨商場,擴張到綜合百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生活超市、電商等幾大主力業態。
  • 2016年日本流行的正確打開方法!
    ……想多了吧……其實這就是丸井百貨的標誌招牌。丸井的日語發音「maru i」,也可以由日語裡「圓○」的發音「maru」,與數字1的發音」i」拼寫解釋,因此其標誌被親切地簡化為「○|○|」,公司的電話也被特許設定為「0101」。
  • 為何日本百貨死不了?新鮮血液一直在注入
    然據日本百貨店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全日本百貨店的銷售額為5978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586億),其曾於1991年達至最高(97130億日元),此後規模縮小了近4成。這意味著,日本百貨並不是人們臆想中的常青藤,但那些活得滋潤的百貨卻隨時間推移層見迭出。
  • 大洋百貨更名,轉型新零售
    11月11日,經國家工商總局批准,大洋百貨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大洋晶典商業集團有限公司。此次更名是大洋由傳統百貨類銷售向新零售轉型的標誌,更體現了大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初心。大洋晶典商業集團董事長黃清海表示,事實上,大洋從幾年前已陸續實行商場改造,品牌升級同時拓展無界零售業務,實現商場數據化升級,為如今集團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轉型不是一朝一夕的決定,而是多年努力的成果。
  • 日本遊乾貨 | 2018春節就該這樣玩!
    再悄悄給你們看看我們去日本剁手的「戰況」▼ OIOI丸井百貨 OIOI丸井百貨是東京大型的百貨零售商店,也是東京購物環境超級贊的一家。館內店鋪及風格為依照顧客需求所量身打造而成。 在丸井百貨用銀聯卡(卡號以62開頭)消費可享95折還能與百貨店內的免稅疊加,此優惠在丸井百貨全日本27家分店都能享受。
  • 日本高島屋百貨退出中國市場的幾點啟示
    如加大餐飲、咖啡、兒童業態比例,下調服飾品牌比例,調整自營品牌,擬轉型自營買手制,新增日本館、雜貨區、新鮮市集超市等全新業態。事實上,對於上海高島屋的虧損,日方早已做好了心理建設,早在2014年,上海高島屋經營壓力就已凸顯,彼時上海高島屋百貨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小森智明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已與日本集團高層取得一致,未來十年內做好預虧準備。
  • 日本東京女裝掃貨清單(圖)
    日本東京女裝掃貨清單(圖) 2015年05月21日 16:49   來源:環球時報
  • 日本Apple Store 新宿店 4 月 7 日開業
    IT之家3月24日消息  蘋果日本官網近日發布消息稱,Apple Store直營店新宿店將於4月7日上午10點開始營業,該直營店為日本地區第8家蘋果直營店,地點位於東京新宿三丁目的新宿丸井百貨1F。
  • 百盛董事長鍾廷森:30歲百盛大刀闊斧轉型 「智能生活」成百貨發展...
    2018年伊始,馬來西亞金獅集團執行董事長、百盛商業集團董事長丹斯裡鍾廷森接受贏商網專訪,分享集團在轉型過程中的故事,同時展望新一年的發展趨勢。   鍾廷森認為,向社交化、休閒娛樂化、體驗式的綜合體轉型,是百貨零售行業在這些年的大勢所趨。
  • 日本百貨從何來?江戶、明治和大正時代
    文化活動是日本百貨店的傳統節目,也是其特質之一。近年來日本百貨進入中國,延續了這一傳統。比如,上海古北財富中心的日系高端百貨高島屋(Takashimaya)」2012年12月登陸中國後,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櫻桃小丸子中國行展覽、日本插花藝術展、兒童俱樂部創建等。
  • 沃爾瑪出售西友百貨的多數股權 近乎退出日本市場
    該交易對西友百貨的估值為1,725億日圓(合16.5億美元),此前外界曾有傳言稱這家美國零售巨頭打算退出日本市場。投資公司KKR將收購西友百貨65%的股份,而樂天則將收購20%的股份。樂天已經與西友百貨建立了一家在線合資企業。兩家公司在周一的聯合聲明中表示,沃爾瑪將保留15%的股份。
  • 臺灣百貨密度世界第一? 臺北信義區0.5平方公裡就有7大百貨
    臺灣百貨密度世界第一?單臺北信義區0.5平方公裡就有7大百貨公司據東森新聞雲11月9日報導 臺灣百貨密度另類世界第一?依照歐洲商會對臺灣觀光的觀察,臺灣信義區百貨密度,0.5平方公裡內就有7大百貨公司,包含新光三越、阪急、臺北101、Neo19、ATT 4 FUN、Bellavita貴婦百貨、微風,比起日本、曼谷密度還高,建議臺灣應該往特殊高消費族群發展。
  • 從傳統百貨PARCO轉型看日本百貨業的零售創新趨勢
    網路消費已然崛起,傳統百貨零售業逐漸步入「Showroom」化的命運。許多消費者會在實體店鋪「挑貨、驗貨」,然後回到價格較具競爭優勢的虛擬通路比價、下單購物。面對無庫存壓力、低價、便利的電商競爭,百貨零售業如何防止此現象?如何建立消費者黏著度,讓目標客群的消費不流失?   如果僅使用過去的方案來對應新時代的挑戰,勢必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