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問道:行進在《道德經》裡的蜀道

2020-12-17 倪翱躍原創作品

水,有容有量有生有韌才有長。

我們看到的水,自雪山來,歷經坎坷艱辛,遇石則柔、遇淵而潛,或涓涓細流、或汩汩滔滔、或波濤洶湧、或舒緩悠然,不論何種形態,不論何種風波,都能波瀾不驚奔向大海。在杯,是杯的形狀,在壺是壺的狀態,在夾縫把自己委屈成一根針,在根系哪怕是溼潤成一棵幼苗,也會發芽,這就是水。

人說,拜水都江堰,於是我去了。

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長名。道者,不爭。道者,道常無為而不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人說,問道青城山,於是我也去了。

從成都自駕遊眉山、樂山以後,車直接從高速過成都去都江堰,觀水問道,求法自然,解心內之疑惑,尋現實之糾結,我奔行在來來往往的路途。

沒有偶遇高僧的開悟,也沒有菩提的棒喝,有的只是獨自一人的苦思,若禪定。

遭遇爆胎。樂成高速。下午6:00。眉山段。

汽車左後胎意外爆胎,車被迫停靠在應急車道上。雙向八車道,外加應急車道。內側兩車道是大貨車車道。車速如飛,風噪急,可卷人動。因與湖南高速距離不遠有一個休息區域不一樣,車停在應急車道上。無法自助換胎。

於是,雙閃、擺放警示牌,人距車近80米開外。

撥打保險電話。出門在外,尤其是高速上撥打保險求助,實在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電話裡人工服務,告知下載保險APP,然後輸入這樣那樣的保險單號等等,讓本已經快沒有電的手機越發接近零電量。絮絮叨叨,如唐僧。就是不解決問題。

掛斷,果斷撥打高速求助。期間,車載警示牌無數次被風吹倒。高速救援來後,擺放一組警示墩,皮卡雙閃,柴油機帶動拆卸輪胎。一系列專業操作,之後問:換備胎還是換新的。考慮到長途,建議他們換新胎。

再等近半個小時,危機重重,不斷有應急墩飛起。時刻擔心雙閃車輛被衝撞中,維修再度開始,然後繼續行程。

天色已晚。

回想,也許是上天問我心之容量,能否觀水?也許是上天問我道之厚薄,能否問山,一路思緒不定間,高德導航定位在了都江堰景區南門停車場。

因未預定酒店,再次返回都江堰市區,找一個全國連鎖店華庭住下。

飢腸轆轆,周邊尋找,無意間卻遇見網紅店24小時營業。白果燉蹄髈,扎啤,小菜自助,居然餐不過百,朵頤。

次日,再泊車都江堰南門停車場。

手機刷卡購票,身份證掃碼過關,我站在都江堰景區裡。12尊青銅人物立像,站立在清晨的涼意裡。周邊樹木、草皮、花草成區劃片,錯落。這就是傳說中的堰功道。

堰功道長150米、寬14米,由著名高級園林工程師林鍚葵設計並主持施工,著名雕塑家伍明萬教授設計並製作銅像,堰功道歷時百日而成。

堰功道右邊是花洲、左接清溪,經堰功道可以直達離堆。堰功道左右兩側各有一條龍吟溝,共有248個大小石雕龍頭吐水。導遊介紹,這樣的設計,暗合道家「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之說,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龍吟溝之上,堰功道兩側,12尊古樸凝重的青銅雕像,每兩尊塑像用古樁銀杏間隔,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12尊雕像,都是從西漢開始,曾在四川為官、愛民如子、為民幹實事的人。他們分別是:辦學興學、建堰拓展的先驅文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廣開溉道、刻記民心的高儉,體察民情、關心民生疾苦的章仇兼瓊,能文能武、為民造福的劉熙古,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的趙不憂,勤政廉潔、「以鐵治堰」的吉當普,愛民如子、清廉敬業的盧翊,心繫百姓、廢寢忘食的施千祥,勤政愛民、為民請命的阿爾泰,兩袖清風、十八年如一日的強望泰,無力置辦棺材、遺物只剩書籍、筆硯的丁寶楨。

站在這些人的塑像前,我默立良久。

歷史長河,為官者多矣,為何有的人能流傳千古,有的人卻遺臭萬年?有的人離開一個地方,老百姓還能記得並經常去看望;有的人一離開任上,卻立刻感受人情冷暖車馬稀呢?無他。忘了初心,忘了自己來自於百姓。

從離經寶瓶口過橋觀魚嘴。發源自岷山的岷江,是長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全長1279千米,流域面積達13.35萬平方公裡,水量是黃河的兩倍。湍急的水流、複雜的地勢,讓川西大地時常囿於洪災、乾旱。岷江江水滔滔,迅疾奔湧裹挾著風勢水勢直湧而下。當失控的洪峰衝至都江堰水利工程時,卻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體魚嘴、寶瓶口、飛沙堰等處,自動分流、排沙、洩洪,一股走內江,一股走外江。

站在安瀾橋上,望著都江堰這兩千多年的水利工程,不由得人們不由衷讚嘆。我去了二王廟,拜謁李冰父子。二王廟的牆上,刻著歷代被奉為治水圭皋的「深淘灘低作堰」的立字真言。

六字真言,說的是治水,何嘗不是說的是其他?《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從都江堰西門出來,才知道就在南門右側有一座風雨橋,上寫「南門橋」,過橋直行不到100米,就是一條巷子,民宿、各色特色小吃、旅遊紀念品琳琅滿目。

青城山距都江堰約20公裡,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為道教全真龍門派聖地,中國道教名山之一。古時青城山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陝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分別供奉五嶽丈人寧封真君、真武蕩魔大帝、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和廣援普度天尊。

青城山又名「丈人山」。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西漢末年,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道陵。

東漢順帝初年,張道陵入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內)修道,創立五鬥米道,亦即天師道。東漢漢安二年(143),在寫畢二十四道書兩年後,張道陵到達青城山,在此結茅傳道,並羽化山中。

晉代以後,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相繼興起,一些新教派產生,青城山所傳便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問道青城山,前山後山各有風物。後山多山景和一個泰安古鎮;前山多廟宇,既然問道,便直奔前山。山門古道,古木參天,涼風習習,有山嵐霧靄,令人頓生仙風道骨之感。

青城山門前有一聯,聯曰:看三十六峰,雨晴濃淡元章畫;有百零八景,行吟故步少陵詩。一看這聯,就是後世偽作。米元章、杜少陵均在晉朝之後,這一聯至少也在北宋之後多年。

也沒興致考證,信步過山門而登山。

前山,經月灣湖上慈雲閣,經石拱門再登山。山道逶迤卻並不難行,平緩而上便是上清宮山門。山門前不遠有一照壁,照壁上寫「大道無為」。

上清宮山門為榜書,相傳是蔣介石所書。傳說蔣介石對青城山甚為推崇,多次登山。進老君殿,左為青龍殿,右是白虎殿,中為三清大殿。殿內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

青龍殿和白虎殿兩側各有廂房若干,分別住著道士和道姑,也有供遊客居住的廂房。相傳白虎殿一側廂房,張大千曾寓居多年。走進去卻連張大千一張仿製畫作都沒有,只有兩個所謂的「書畫家」兜賣字畫。我站在他們身後見他們寫字,便見筆尖顫抖、字略微走樣。我對妻說:這邊這位字從柳體出,後學啟功。那書畫家便益發不敢抬頭。

從青城山下來,見青城山山勢雄偉,香菸繚繞,多慕名而來之輩。我再思問道,道在哪?

陡然覺得,照壁上的「大道無為」不正是道之精髓麼?人間悟道,從紅塵中出,再回紅塵中去,借名山之幽靜,洗俗世之塵囂,清靜無為,太虛神遊,是為道也。為人心中有大道,方能破名利,舉手投足成大氣象;若是只能看到眼前的孔方兄、權力官位,終不免落得小格局、低品位。

拜水問道,行進在蜀道,我無時無刻不在風景與《道德經》裡徘徊。一本天下奇書,寫盡人生悲歡離合,勘破世俗真相。

202011、26

相關焦點

  • 文化:近期各地水滿為患,為什麼《道德經》裡老子卻對水十分推崇
    但是在文化著作《道德經》裡,老子對於水卻是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可以說是推崇備至。在老子的眼中,事物都是辯證存在的,水並不能被直接定義為災難。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中,水曾多次出現在他的文章之中,他用多個篇幅對於水的特點進行了闡述。巧妙地通過「託物喻理」的形式,向世人傳達了為人處世要像水一樣,並且具備水的以下幾個特點。
  • 道德經:老子眼中的「女人」和「水」
    作者|馬志軍《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思想智慧源泉,短短五千言中凝練了用之不竭的智慧,幾千年來,一直散發著耀眼的智慧之光。道德經的大智慧,最核心的就是守柔貴雌、上善若水的大智慧。老子眼中的「女人」守柔貴雌的思想在《道德經》中體現為對女性的推崇。在《道德經》中,老子常用女人來比喻不可言說的「道」。比如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提到了「妙」字,妙可做少女解,少女是純真、純潔的象徵,用在「道」中,就是天地的本始。
  • 《道德經》:為什麼說水是最高的善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植物、動物都需要水的滋潤才能生長,土地缺少水就會幹裂,所以水滋潤著萬物,有利於萬物。
  • 訪古尋幽——蜀道自駕遊線路:穿過歷史雲煙 追尋綿陽蜀道的「三國...
    其中「訪古尋幽——蜀道自駕遊線路」推薦了成都—羅江—綿陽—梓潼—廣元—閬中,沿著蜀道探訪三國故事。近日,記者駕車走上古蜀道,穿過歷史雲煙,去追尋那些傳承千年的三國故事。走進富樂山上,可以看到「君不見乎富樂山,漢皇曾住此山間」的漢皇園;有皇叔劉備居住過的富樂堂;有溪水清澈、流水淙淙的玄德湖以及為紀念劉備劉璋「涪城會」的富樂閣;富樂閣下綿州碑林中的巨型浮雕上漢代的宮闕、行進的車馬和以劉備、劉璋為中心的上百人物,則把三國的歷史風雲一一再現……富樂山地處古金牛古道南段,富樂之名來源於1800多年前的「二劉涪城會」。
  • 水的精神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老子的《道德經》可以歸納為上下兩篇,上篇講什麼是道,下篇講什麼是德。在整篇《道德經》中,老子用人和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反覆地以各種角度說明什麼是道,什麼是有德之人。老子認為道是世界原始最初的物質,是它演化出了萬物。春秋戰國時期把世界的規律也稱為道,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都以研究道為己任。老子認為,繼承了道的人,就是有德之人。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道德經》水的內涵
    幾千年前,老子就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他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溫柔敦順,順應潮流。流過山川溝壑,穿越戈壁沙漠,匯聚成汪洋大海,用生命去滋潤澆灌山川萬物卻默默無語,與世無爭。老子認為柔弱是生命的象徵。
  •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區,是古蜀國的發祥地之一。岷江源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岷江南麓,東源出弓槓嶺,西源出郎架嶺,南流經松潘、汶川等縣,至都江堰市出峽,水流充沛,到成都平原後流速陡降,易淤易決,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興建以前,水災嚴重。
  • 《道德經》裡面的方法論——「水哲學」
    《道德經》一書中多次談及水,在老子看來,水這一事物具有著不同於其它自然事物的特性,我們人應當要學習水的這種特性,以此求得進步。那麼老子究竟想借「水」這一事物來喻示哪些為人處事方面的哲理呢?我們借《道德經》裡面的一些句子來說明問題。
  • 老子最「水」的《道德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卻能做到,不管你是來自山川上的積雪融化成水,還是大江大河裡的水,不管是溪流湖泊裡的水,還是天上降下來的雨水,也不管你是清水還是混水,照單全收,全部都容納於心。人在社會上立足也是如此。
  •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後,還可以——參禪普照寺
    餘秋雨先生為都江堰所寫的廣告詞「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已是世人皆知,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參禪普照寺。可見普照寺在都江堰乃至成都和四川的地位。由於距離較近,去過幾次普照寺。有一次是初冬時節,在觀音殿外,看見很多人對著上午時分的朝陽,紛紛舉著相機和手機拍個不停,一邊拍一邊發出驚喜的聲音。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腦海中隨之浮現的畫面,就是影視劇裡,修道之人施展神通和術法的場景。但是在現實之中,那些場景顯然不大可能出現。道教,對於很多人而言,依然很神秘。雖然道教尊老子為祖師,是為太清道德天尊,即民間的太上老君。但道教,卻不是老子創立的。道教,起源於戰國中期的齊國。
  • 除了「上善若水」,你還應該知道這些《道德經》裡的至理名言
    《道德經》原名《老子》又稱《五千言》,漢代的河上公著有《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之後才有了《道德經》這個名字。關於老子的史籍記載很少,在西漢的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就已經不能搜集到詳細的資料了。
  • 《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繼續聊點《道德經》,聊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又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老子在《道德經》裡最為大家所熟悉的一句話,就是這句「上善若水」。悟「道」的人的品性跟水很相近,為什麼?老子就接著解釋:水滋養眾生,而又安靜的處在大家都很討厭的低洼的地方,這種品性就接近「道」。老子所說的「道」一點都不玄妙,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利他無我」。
  • 走四川之 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都江堰市到處可見這條宣傳語,從青城山開往都江堰景區的公交車身上就醒目地貼著一條,當時還在心裡贊了一句:很精闢,很深刻,很好。從青城山往都江堰方向的公交車有開往都江堰客運中心的,也有開往景區的。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一提起《道德經》我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這樣的:這是一本尋仙問道的無上功法,修煉到一定層次,方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取人首級於千裡之外,修煉到更高層次,則可以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與天地同壽,與日月爭輝,可長生不老,亙古不滅。
  • 《道德經》的這一段話,理解了可以讓你少走彎路
    相傳,《道德經》一書寫於他歸隱時,途經函谷關,守將尹喜向他問道,於是老子才留下這部《道德經》。《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傳承千年的《道德經》竟非原本 完整版道德經出爐
    整部道德經共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起初並未分章,後來前37章改為《道經》,從第38章開始之後的章節改為《德經》,總共分為81章。《道德經》,顧名思義,該文本以「道德」二字提綱挈領,本文論述的內容極多,涉及了用兵養兵、治國安家、修身齊家乃至養生問道諸多內容,但文中最主要突出的為政治思想,以政治為主旨,其餘內容皆圍繞政治而展開,文章內容比較深奧,意義深刻,部分內容晦澀難懂,但總體來說包含萬象,不似其他文章只是專注一面,因此,《道德經》又被稱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之精髓:水之德,近於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極致的善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所處的位置最自然,且不引人注目,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在老子眼裡,水的品質最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