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都江堰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而久已名聞遐邇;市境東與彭州市、郫都區、溫江區交界,西、北與汶川縣相連,南鄰崇州市;距成都市48公裡。2018年,全市面積1208平方公裡;轄5個街道辦事處、13個鎮、1個鄉, 1個經濟開發區;戶籍人口62.22萬人,常住人口69.69萬人,城鎮化率60.2%;出生人口5965人,死亡人口462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09‰。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區,是古蜀國的發祥地之一。岷江源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岷江南麓,東源出弓槓嶺,西源出郎架嶺,南流經松潘、汶川等縣,至都江堰市出峽,水流充沛,到成都平原後流速陡降,易淤易決,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興建以前,水災嚴重。戰國初期,蜀相開明決玉壘山,分引岷江之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訪察水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前人治水基礎上制定「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針,基本完成都江堰排灌工程,使成都平原「沃野千裡、號為陸海」,為後世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基礎;李冰在水利方面的卓越貢獻,因此受到後人景仰。都江堰市先後為道、郡、軍、州、縣所在地,1949年12月23日設立灌縣;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灌縣設立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這座城市以山、水、林、堰、橋渾然一體,充分體現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為此有著「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美譽。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國時期就列為川西風景名勝區。1977年國家批准灌縣為對外開放旅遊城市。1982年國務院公布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3年2月23日,國務院將都江堰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2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建立都江堰市旅遊度假區。1994年都江堰市被確定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5年9月被評為國家級衛生城市。1995年6月獲全國文化先進市稱號。1999年1月8日國家旅遊局授予都江堰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2000年11月29日在聯合國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1年12月28日都江堰市獲國家建設部「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03年10月聯合國人居中心授予都江堰市2002年度「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2004年10月12日都江堰市在「CCTV2004年度中國魅力城市」展示活動中,榮膺「最佳中國魅力城市」稱號。2004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分別授予都江堰市「四川省長壽之鄉」、「成都市長壽之鄉」牌匾。2005年3月18日四川省授予都江堰市「雙擁模範城」稱號。2007年5月8日,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被評為全國A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都江堰市獲聯合國「傑出綠色生態城市獎」。2015年,榮獲「2015中國旅遊創新獎」。2016年,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和縣級經濟綜合評價「平原地區先進縣」。2017年,都江堰市榮獲「四川全域旅遊示範獎」。2018年,都江堰市榮獲「2018中國旅遊影響力區縣TOP10」稱號。
生態和諧 資源豐富
【地形地貌】都江堰市幅員面積1208平方公裡,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衝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狀分布,都江堰山地丘陵面積佔65.79%,平壩面積佔34.21%。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00餘米到4500餘米,相對高差3900米。最低處為沿江鄉三滴水,海拔592米,最高處在虹口鄉光光山,海拔4582米,市區平均海拔720米。在地質構造體系上,屬華夏構造體系,跨成都平原和龍門山地區兩個不同自然地理區,地貌單元屬岷江衝積扇一級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
【山脈水系】都江堰市山脈以岷江為界,河東、河西分屬兩條山脈。河東諸山(舊稱東岷)屬於龍門山脈,河西諸山(舊稱西岷)屬於邛崍山脈。河東龍門諸山,以光光山最高,屬龍門山脈中南段的西幹支脈,由彭州――汶川縣延伸至市境內。河西諸山屬於邛崍山脈的東支,山脈自崇州鹿頂山而來,到都江堰市泰安鄉三合頂分為兩支:一支沿北東方向延伸為熊耳山、瑩華山、趙公山;另一支朝南東向延伸。趙公山(原名大面山),呈北東――南西走向。其東麓群山如翠浪,以石定江為界,其北邊自上而下依次有:瑩華山、老君山、張家山、三臺山、南華山、鬥底山、大小牛心山、臥牛山、鳳凰山等;其南邊有由趙公山而來的支脈,經棋盤石、歧山廟的主峰延伸為著名的旅遊勝地――青城三十六峰(其最高處為高臺山彭祖峰,即青城第一峰,海拔1260米,再由天倉山金鞭巖、筆架山至馬家嶺進入崇州境。
都江堰市境內河流均屬岷江水系,可分為三種類型:岷江及其在市境內的支流等常年性自然河;都江堰灌溉渠等人工河;山溪等季節性自然河。岷江是長江的重要支流,市境內岷江正流全長47公裡,可分為兩段:都江堰渠首以上屬於岷江上遊,流經境內的龍溪、麻溪、白沙等鄉,全長17公裡;岷江經渠首一分為二,外江為正流,今稱金馬河,經市境進入溫江、崇州,全長30公裡。都江堰的灌溉河,屬人工開鑿河道,通過內江引水入閘,呈扇形進入市區。市區仰天窩跨越四江之上,這四條江均系人工河,自北向南依次是: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這些人工河穿越市境,分別灌注入新都、郫都區、溫江,最後匯入金堂的沱江和成都的府河。
【氣候環境】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常年氣溫在10°C-22°C之間,平均氣溫16.4 °C,年均無霜期306天。青城山-都江堰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大氣環境總均值良好,地表水質居全省第一,地面水環境質量指標達國家三級,城市飲用水質達標率達100%。
【動植物資源】都江堰市地處橫斷山北段川西高山峽谷這一世界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內,地質構造複雜,是四川盆地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生物種類繁多,是目前世界上亞熱帶山地動、植物資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區。都江堰市的動物資源較為複雜,有亞熱帶農田動物群和川西北山地野生動物群。動物資源約有300餘種,其中主要野生動物資源有一類保護動物12種。野禽約有250種,其中,盛產各種鳥類,是中國鳥類中畫眉和雉類的一個分布中心。
都江堰市屬亞熱帶溼潤常綠闊葉林區域,是川西平原植被和龍門山植被兩大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區。多個垂直氣候帶,產生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擁有高等動植物14000餘種,有川芎、杜仲、林麝和鹿等藥用動植物1000餘種,被譽為「生物基因庫」;已記錄該區內的高等植物3012種,動物11000多種,有大熊貓、金絲猴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35種,珙桐、銀杏等珍稀瀕危植物46種,被中科院列為全國生物多樣性「五大基地」之一。其中,許多第三紀甚至更古老的原始科屬和孑遺植物得以保存,如有稀有國家保護植物1級一種(珙桐)、2級10種(連香、杜仲、銀杏、紅杉等)。苔蘚種類密集度高,達一二百種之多,為世界所獨有。
此外都江堰市還有許多珍貴、稀有、奇特古老的樹木,如聞名於世的青城山天師洞古銀杏,樹高34米,胸徑2.2米。野生果類,以中華獼猴桃(茅梨)最為著名,種植面積達6萬畝,年產百萬斤以上。中藥材資源豐富,共有900餘種,其中,以盛產黃柏、杜仲、厚樸、川芎著名,是世界藥用植物的主要產地之一。花卉資源豐富,木本觀花卉以山茶、杜鵑花等為著,其中,可供觀賞的杜鵑花達427種,是全國最大的杜鵑花培育基地。草本觀花卉類有菊花、蘭草等種。
【土地與礦產資源】都江堰市幅員面積1208平方公裡,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狀分布,山地、平原、水域面積比約為6:3:1。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徵為:農用地比重大,林地資源豐富、耕地資源較少,城鎮發展用地與耕地保護衝突明顯。林地主要分布在虹口、龍池、青城山等山區鄉鎮;耕地主要分布在石羊、柳街、崇義、天馬、胥家等平壩地區。建設用地方面,主城區的幸福、灌口、工業區的城市佔地量大、比例高。都江堰市建設用地17774.74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4.71%,其他土地9158.41公頃,佔都江堰市土地總面積的7.58%。農用地以耕地和林地為主,其中林地57929.01公頃,佔都江堰市農用地面積61.69%,林業資源豐富;耕地26768.32公頃,佔都江堰市農用地面積28.50%。
都江堰市有礦產資源數十種,含金、銅、鐵、銻、煤、磷、硫磺、石棉、石灰石、白雲巖、石英巖、鉛鋅礦、耐火砂石等。
【旅遊資源】都江堰市旅遊資源富集,擁有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青城山,是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先後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聯合國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園林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等殊榮。2018年共接待遊客2488.74萬人次,其中城市旅遊接待遊客696.35萬人次,景區遊接待遊客812.2萬人次,鄉村遊接待遊客980.1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8.33億元。
風景秀美 歷史悠遠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裡。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全山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因堰而興的城市。市境內有文物保護單位102處,體現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滿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
市區西南有青城山,秦時是皇帝敕封的國家祭祀山川的聖地,自漢代張陵「結茅傳道」後,成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道教祖庭,有「神仙都會」和「第五洞天」之稱,被譽為「活的道教文化博物館」、「楹聯、匾額、石刻寶庫」。
市區西北有「人間仙境」之稱的都江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山、高原的過渡地帶,地貌構造形成於1.9億年前的三迭紀後期,有三葉蟲、珊瑚蟲及腕足動物的化石。
產業合理 經濟強勁
都江堰市隸屬四川省成都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以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譽為「天府之源」。全市幅員面積1208平方公裡,轄13個鎮、5個街道、1個鄉,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69個城市社區和187個農村社區,城市建成區35.3平方公裡,截至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約71.63萬人,戶籍人口約61.88萬人。
都江堰市是四川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49.3億元,到2009年GDP達116.6億多元,2012年,全市GDP超過208.18億元。
2012年,都江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8.18億元,比2011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1.99億元,比2011年增長4.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6.17億元,比2011年增長17.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0.02億元,比2011年增長12.6%。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0.6:36.6:52.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6%、47.6%和48.8%。都江堰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30.86億元,比2011年增長16%,民營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62.9%。
都江堰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60千米,30分鐘可直達國家級航空樞紐、西部第一、中國第四的雙流航空港,該港擁有141條國內定期航線和54條國際地區航線,通航城市達146各:具備5000萬以上年旅客吞吐能力和150萬噸年貨郵處置能力。
213國道(蘭州至昆明)橫貫市境東西,截至2011年,通車裡程近千千米,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級和次高等級公路佔1/3以上。縱向通過成灌高速、成青旅遊快速通道、沙西線延伸段三大走廊與成都市相連,縱向依託三橫道路體系將城市的各個部分聯繫起來,更有都江堰-成都-北海、都江堰-成都-重慶-上海兩條高速出海通道。
成汶鐵路直達市區,通過都江堰-成都城際快鐵至成都僅需20分鐘,到重慶市僅需90分鐘,都江堰市火車站距離成都貨運中心站青白江車站60千米,年吞吐能力25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