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外交部重大歷史檔案解密過程獨家披露
■核心提示
昨天,外交部對外開放了25651件、59345頁解密檔案,這批在1956-1960年形成的秘密檔案,在塵封40多年後終於露出神秘面容。
這是外交部繼兩年前向社會開放1949-1955年檔案後,第二次向社會開放歷史檔案。「開放數量和比例比第一次更多,標誌著中國外交檔案開放走出了更堅實的一步,這也是中國自信的表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博士張勉勵如是評價。此次解密檔案的內容,涉及眾多重大歷史事件的核心內幕,如1959年新中國國慶十周年慶典、1958年炮擊金門事件、1956年波匈事件、蘇聯從中國撤走專家事件等……
在關注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核心內幕的同時,本報特別採訪了參與檔案解密工作的老外交官,獨家披露了這些神秘檔案的解密全過程。
■檔案開放
再現重大歷史事件
昨天上午9時,長期研究國際冷戰史的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沈志華來到外交部南配樓七層的開放檔案借閱處。當天,外交部第二批解密後的外交檔案(1956-1960)正式向社會開放,沈志華成為首位借閱者。
「聽到第二批外交檔案將對外開放,我非常高興,所以一大早就趕過來了。」沈志華臉上洋溢著興奮。
「沈老師今天收穫大啊!」外交部檔案館鑑定開放處副處長郝偉華告訴記者,當天沈志華和他的學生調閱了150件檔案。
2.5萬件檔案面向社會借閱
「這是繼2004年1月開放首批(1949-1955)外交檔案後,向社會開放的第二批外交檔案。」
外交部檔案館廉正保館長昨天介紹說,本批開放檔案共25651件、59345頁,文件種類主要是中國外交部在工作中形成的各類請示、報告、談話記錄、來往電報以及照會、備忘錄等外交文書。
「與首批相比,這次開放的檔案數量更大,所用時間卻縮短很多。」據廉正保館長介紹,首批開放的外交部1949-1955年間檔案約有上萬份,開放比例大約為30%,整個鑑定開放過程歷時5年。而此次開放的檔案約佔1956-1960年期間外交檔案的60%,整個鑑定開放過程僅用了兩年時間。
涉及眾多重大歷史事件
關於內容部分,廉館長介紹說,本批開放檔案主要涉及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中國在雙邊和多邊外交領域的有關原則立場、對外交流交往情況,如:中國在該時期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支持非洲、拉美人民反帝反殖鬥爭和民族獨立運動,先後與亞非拉14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中美大使級會談(第32次-第102次),中國在相關國際組織反對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鬥爭;中國對1956年波匈事件和蘇聯撤走援華專家等問題的態度和採取的相關措施等。
■史海鉤沉
決策細節鮮為人知
「開放檔案中有關於1958年炮擊金門的材料!另外,中美大使級會談檔案也有相當價值,很多是首次向社會公開的。」外交部檔案館廉正保館長昨天透露。
關於中國在1956年放棄起訴日本戰犯事件的原委,公眾知之甚少。記者昨天在外交部檔案中,找到了不少解答疑問的文件……
炮擊金門事件後總理批美
廉正保說,從1958年8月23日起,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開始炮擊金門和馬祖。隨後,美國派軍艦在臺海海域遊弋,幹涉中國內政,由此引發臺海危機。開放檔案顯示,中美大使級會談從第80次開始主要圍繞這一問題展開。針對美國幹涉中國內政、要求中方停火等說法,開放檔案中有周恩來總理就該問題的親筆批示:「中國解放臺灣是內戰,美國杜魯門總統承認了的……沿海島嶼從來就屬於中國,世界一切正義人士都承認了的,只是杜勒斯不承認……中國人民有權解放自己的領土,聯合國無權幹涉中國的內政。」
「學界一直關注,炮擊金門前,中國方面是否曾與蘇聯協商或通知此事。」沈志華教授說,雖然多數學者相信,中國政府決定炮轟金門事先未同蘇聯政府商量,對他們隱瞞了行動的時間、過程和目的,甚至是有意不讓蘇聯知道。但遺憾的是,所有上述說法,都無法證明其結論的可靠性。
「得看1958年7月底8月初毛澤東與赫魯雪夫的四次談話紀要,但目前只能查到兩個,還差兩個,希望外交部這次公布的檔案中有。」但令沈志華有些遺憾的是,他沒有找到。記者在借閱系統中搜索,也未果。
「可能這些談話紀要沒有放在外交部檔案中。」沈志華這樣分析。廉正保館長也支持這一分析,「可能在其他檔案館」。
中美大使級會談檔案面世
廉正保表示,中美大使級會談檔案也有相當價值,很多是首次向社會公開。
據介紹,本批開放檔案主要涉及從1956年1月12日起至1960年12月1日第32至102次中美大使級會談,共計71次。開放檔案顯示,這一時期的中美大使級會議主要圍繞中國留學生回國、美國在押戰犯回國、美國對中國禁運及美國幹涉中國解放臺灣等問題。開放檔案包括中方對會談的一些內部考慮和對策,以及外交部與在前方進行談判的王炳南大使關於會談進程、口徑等問題的往來電報,這些都是首次向社會開放。
「開放檔案內容顯示,雙方談判非常艱苦,幾乎都是在針鋒相對的情況下進行的,外交部在每次會談開始前都向前方提供有關材料及我方草案。王炳南大使則於每次會談後及時向國內報告會談的具體情況。」
主動向幾內亞提供大米援助
廉館長向記者展示了一份中國政府主動向幾內亞提供大米援助的檔案,檔案詳細記錄了新中國支持非洲人民反帝反殖民鬥爭和民族獨立運動過程。
一份外交部亞非司轉鄧小平請示的電報稱:幾國每年缺糧約四五萬噸,靠進口解決。貨幣改革後,法國糧食停止供應,法商囤積居奇,導致幾國糧食緊張。
兄弟國家使館紛紛議論,希望中國能有所行動。我們認為幾國反帝較堅決,和社會主義陣營關係還友好,並公開稱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沒有和平共處可言。但幾國小,受帝國主義壓力大,在幾國困難時期,我如能主動伸手給以援助,對中非關係會有好處,也顧及了幾國的尊嚴。
另一份文件則顯示,最後中國向幾內亞提供了一萬噸糧食援助。
放棄起訴千餘日本戰犯
中國在1956年放棄起訴日本戰犯事件的原委,公眾知之甚少。記者昨天在外交部檔案中,找到不少解答疑問的文件,其中,1956年4月中國就此問題向蘇聯通告的文件中有比較詳細的敘述:
中國關押的日本戰爭犯罪分子共有1109人,其中969人是蘇聯政府在1950年7月移交給中國政府的,其餘140人是由中國政府逮捕的。這1109人中間,歷年來先後病死了46人,當時關押的實際人數是1063人。
中國檢察機關為做好審判的準備工作,對這批戰爭犯罪分子的罪行,進行了必要的偵訊和調查。現在這項工作已經完畢。
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10年,中日兩國所處的地位已經有了重大變化,中國政府現在決定在近期內把握大方針,處理這批日本戰爭犯罪分子。
中國政府認為在目前國際形勢情況下,採取寬大處理的方針,將有助於中日關係正常化和推動國際形勢更加走向緩和。為此,中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一項「關於處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國戰爭中戰爭犯罪分子的決定」。根據這項決定,中國政府準備把其中罪行嚴重的少數人交付審判,分別判處不超過20年的有期徒刑,一個不殺;對其中罪行較輕的或者在關押期間悔罪表現較好的(大約在1000人左右),免予起訴,予以釋放,交由中國紅十字會遣送回日本。
主席與赫魯雪夫談蘇聯專家
在外交部此次檔案中,還有一項簡短而有趣的檔案,是毛主席與赫魯雪夫在人民大會堂休息室談話時的兩句話抄錄。
赫魯雪夫:我聽說中國的幹部對我們專家的工作很是不滿。
毛主席:蘇聯專家絕大部分人都是好同志,使人不滿的只是極少數。蘇聯專家把中國的事業看成自己的事業,工作十分熱情,並且做了不少義務勞動,有些人不是工作8小時,而是10小時。
沒發現共同艦隊事件檔案
「我沒有發現關於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事件的檔案!」昨天,一位關注此事的媒體記者表示。
1958年,蘇聯連續向中國提出建議,希望在1958年至1962年間,由中國和蘇聯共同建設一座大功率的長波發報無線電中心和一座遠程通訊的特種收報無線電中心(即長波電臺)。
因為這種軍事通訊設施在中國領土上由中蘇合資共建,而資金的大部分又是來自蘇聯,這就涉及到長波電臺將歸誰所有、由誰控制的問題,中國不能不慎重考慮。後來中蘇在關於「共建長波電臺」問題上發生了爭執。
與此同時,蘇聯又向中國提出建立共同潛艇艦隊的問題。「中國的海岸線很長,條件很好,因此希望同中國商議建立一支共同的潛艇艦隊。」
但毛主席和中國其他一些領導人認為,建立共同潛艇艦隊也是一個涉及主權的政治問題,明確表示不同意。後來毛主席與赫魯雪夫進行了直接對話,但沒有談攏,此事被學界認為「給中蘇關係投下了陰影」。
■獨家披露
外交官透露解密過程
昨天,參與了第二批檔案解密工作的中國駐喬治亞原大使張詠荃向《華夏時報》記者獨家披露了外交檔案解密全過程。張詠荃1964年進入外交部,先後在莫斯科、烏克蘭工作,後擔任喬治亞大使5年。
老外交官披露解密全過程
退休後,根據領導安排,中國駐喬治亞原大使張詠荃從2004年3月被抽調參加第二批檔案解密工作,直到2005年3月結束。
「當時從歐亞司借人,我們最初來了3個人,一個負責東歐,兩個負責蘇聯,每人都配有助手。」張詠荃說,所有解密工作都在檔案館進行,工作區有幾間辦公室。
據他介紹,在解密前,都會進行學習和培訓,統一認識,掌握開放原則。「我們嚴格按照原則審查檔案。」張說。
解密的大體流程是,助理負責提取檔案,把所有檔案提給他們看。「雖然檔案都已經掃描進電腦,但審核時都會看原件。」在認真閱讀後,張詠荃會對每一份檔案給出是否同意開放的意見,並將意見記在電腦上,並寫上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我們的鑑定意見是第一步,然後,外交部檔案館鑑定開放處領導會有一個判斷,可以開放的話,就確定意見。如果不同意,再送主管司審查,由主管司給出意見。「總的來說,本著對公眾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儘可能完滿。」
對於解密工作累不累的問題,張詠荃稱談不上累,工作不是很緊張,主要是提出是否開放的理由,流程不是很複雜,只是工作量很大。
檔案中領導講話更感人
張詠荃透露,在長達一年多的解密工作中,他有很多印象深刻的記憶。毛主席說過「青年人就像八九點鐘的太陽」這句話,出自1954年他在莫斯科大學的講話。「當我看到外交檔案中原始的講話稿時,感觸特別深。」他透露,雖然媒體都有報導,但檔案中的講話內容要比報紙上公布的多一些,其中有很多是鼓勵年輕人努力學習,熱愛祖國,講話感染力很強,令他動容。
張詠荃還講述了一段記憶。蘇聯從中國撤走專家,當時中央要求做好善後工作,安排好他們的歸程。「原來我對這了解得不是很深,但看了有關檔案,發現中央作出了很細的安排,一條一條的,細得令人感動。」
對於解密檔案中為什麼沒有見到1958年赫魯雪夫訪華時的四次談話記錄,張詠荃表示不太清楚。「當時我們有兩人負責蘇聯這部分檔案的解密,我只是負責其中一塊,是沒有還是未解密不好說,我也沒有看到有關談話記錄。」
■解密進程
更多歷史檔案將分批解密
昨天,外交部檔案館鑑定開放處處長張素林介紹說,現在檔案借閱費比原來下降六成。另據介紹,目前外交部第一批檔案開放佔三成多,第二批佔六成多,其餘部分肯定有一些會永久封存,但也不排除一部分會在未來被解封。
外交部檔案借閱費降六成
「從今天起,檔案借閱費調整為每份2元,比原來下降六成;檔案列印費每張5元,為原來的一半。」外交部檔案館鑑定開放處處長張素林昨天說。
據張素林介紹,第二批檔案借閱辦法和開放時間都不變。中國公民和組織,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外籍華人以及外國組織和個人都可通過預約,提前向外交部檔案館提出申請,接到確認通知後,即可前往閱覽。
下批檔案力爭兩年內開放
「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正規的模式,工作程序也比較規範了,大家對工作也比較熟悉了,我們的組織人員也比較精幹,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未來檔案開放的速度應該更快。」廉正保館長表示,「我們將繼續加快外交檔案的解密工作,力爭在兩年內向社會開放1961年到1965年期間的檔案。」
廉館長表示,根據中國國情和實際情況,只要「不影響國家安全利益、不影響與其他國家關係、不涉及各類隱私、不影響民族團結」,外交檔案都可以開放。
檔案解密過程中的難點是什麼?廉正保認為是檔案開放與否的把握。「必須要經過討論,有些人說能開放,有些人說不能開放,最後提交上一級部門領導考慮,同時向國務院報批。」
目前第一批只開放三成多,第二批開放六成多,其餘部分是否意味著永遠被封存?廉館長表示,肯定有一些會永久封存,但也不排除一部分會在未來被解封。
檔案開放問題是否會導致公眾知情權和國家安全之間產生矛盾?對此,廉館長表示,公民關心檔案開放工作,也是關心國家外交工作,關心國家利益,而不是為了損害國家利益,因此從大的方面來說它們是一致的,並不矛盾。
■學者聲音
外交檔案開放是國家自信心的表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博士張勉勵表示,中國外交檔案的進一步開放,其實可視為中國外交有自信心的一種表現。
「中國外交檔案解密,是中國改革開放花園裡的一枝鮮花,也是中國檔案事業改進的一件大事。」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這樣評價外交檔案開放工作。他認為,中國外交部檔案館對外開放目前邁出的雖然還只是一小步,但這對於推動中國檔案管理工作的改革開放卻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大步。
這個自認為是「受益人」的學者指出,中國的學術界,特別是從事中外關係史研究的學者,以及他們在國外的同行,為此感到興奮。「作為學者,我們在興奮和慶賀之餘,應該做的是靜下心來,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去閱讀這些珍貴的文獻,尋找研究相關課題所必需的史料,然後經過研究者對文獻的解讀,經過深入的考查和探討,把歷史的真相告訴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