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年齡該做什麼樣的事一直都是中國人世代遵循的規矩,那麼什麼又是適當的年齡呢?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
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當然,除了這些,年輕人的發展問題,也是他們常常談論的熱門話題了,我們經常會從老人的口中聽到一些類似於:「三十不富,四十不發,五十將來尋死路」的俗語,可這些話又作何解釋呢?這些話的用意又是什麼呢?
這句話其實就是縱橫了人的一生經歷:三十歲只是人上的一個已站、一個路口。從字面意思來解釋是:如果一個人在三十歲的時候沒有發憤圖強,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前途,四十歲也不會積累到最後的財產,日子過得並不富裕,那麼等到五六十歲的時候,隨著身體的各方面機能下降,體力大不如前,生活,的壓力也會隨之越來越大,日子自然也會越來越難過,甚至會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就整天昏昏度日坐著等死了。
很多農村的老人都把這樣的話拿來告誡自己的後人,希望後人能足夠努力,為未來創造更好的生活。當然這一切都不是絕對的,例如劉邦就是五十歲才稱帝,劉邦年輕時確實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但也不是全都在玩,他的性格豪爽講義氣,做人做事有分寸,同樣是地痞混混,卻能結識一幫打天下的好兄弟,能交到蕭何這般的謀士,足見其人品有他可貴之處。可試問又有幾人能像劉邦一樣呢?
在老一輩人看來,三十歲有生活的磨練,有父母的囑託,有兒女的期盼。他是家裡的頂梁柱,是美好前景的創造著。他不得不走,但又不能走遠,就像一隻牽著線的風箏。因此三十歲是一個人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三十歲之前,要不斷的做加法,就是要不斷嘗試,三十歲之後,就要不斷地做減法,要明白自己真正適合什麼,什麼才是自己的強項,要有自己的優勢。
三十歲是一個人努力和奮發圖強最好時機,三十歲大部分人已經在社會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豐富了閱歷,青澀滋味已完,莽撞因歲月消失殆盡再現很難。四十歲人到中年,不僅精力大不如前,受到的束縛和牽絆也會增多,四十歲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這時候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需要花錢來撫養,這樣更不容易積累財富.
到五十歲,人就開始慢慢走下坡路,農民的話到了五六十歲,體力也大不如前,猶豫年齡問題也沒有其他的賺錢渠道,這樣的話,如果年輕時沒有積累足夠的積蓄,連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都做不到,相對來說生活起來就比較困難,每天就會心煩意亂。
其實,這樣看來的話「三十不豪,四十不發,五十將來尋死路」的說法,其實是為了激勵青年人奮鬥要趁早,以後的路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爭取而來的。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實際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大器晚成的人也不少,但是沒有任何人的成功是坐享其成,做好準備才會讓我們信心倍增,才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更強大的力量去尋找成功,更不要擔心腳下的路多麼難走,我們只需要堅定地相信:做好準備方能擁抱成功.大家準備好了嗎?
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