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2020-12-12 三農小冰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樣的事一直都是中國人世代遵循的規矩,那麼什麼又是適當的年齡呢?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

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當然,除了這些,年輕人的發展問題,也是他們常常談論的熱門話題了,我們經常會從老人的口中聽到一些類似於:「三十不富,四十不發,五十將來尋死路」的俗語,可這些話又作何解釋呢?這些話的用意又是什麼呢?

這句話其實就是縱橫了人的一生經歷:三十歲只是人上的一個已站、一個路口。從字面意思來解釋是:如果一個人在三十歲的時候沒有發憤圖強,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前途,四十歲也不會積累到最後的財產,日子過得並不富裕,那麼等到五六十歲的時候,隨著身體的各方面機能下降,體力大不如前,生活,的壓力也會隨之越來越大,日子自然也會越來越難過,甚至會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就整天昏昏度日坐著等死了。

很多農村的老人都把這樣的話拿來告誡自己的後人,希望後人能足夠努力,為未來創造更好的生活。當然這一切都不是絕對的,例如劉邦就是五十歲才稱帝,劉邦年輕時確實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但也不是全都在玩,他的性格豪爽講義氣,做人做事有分寸,同樣是地痞混混,卻能結識一幫打天下的好兄弟,能交到蕭何這般的謀士,足見其人品有他可貴之處。可試問又有幾人能像劉邦一樣呢?

在老一輩人看來,三十歲有生活的磨練,有父母的囑託,有兒女的期盼。他是家裡的頂梁柱,是美好前景的創造著。他不得不走,但又不能走遠,就像一隻牽著線的風箏。因此三十歲是一個人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三十歲之前,要不斷的做加法,就是要不斷嘗試,三十歲之後,就要不斷地做減法,要明白自己真正適合什麼,什麼才是自己的強項,要有自己的優勢。

三十歲是一個人努力和奮發圖強最好時機,三十歲大部分人已經在社會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豐富了閱歷,青澀滋味已完,莽撞因歲月消失殆盡再現很難。四十歲人到中年,不僅精力大不如前,受到的束縛和牽絆也會增多,四十歲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這時候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需要花錢來撫養,這樣更不容易積累財富.

到五十歲,人就開始慢慢走下坡路,農民的話到了五六十歲,體力也大不如前,猶豫年齡問題也沒有其他的賺錢渠道,這樣的話,如果年輕時沒有積累足夠的積蓄,連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都做不到,相對來說生活起來就比較困難,每天就會心煩意亂。

其實,這樣看來的話「三十不豪,四十不發,五十將來尋死路」的說法,其實是為了激勵青年人奮鬥要趁早,以後的路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爭取而來的。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實際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大器晚成的人也不少,但是沒有任何人的成功是坐享其成,做好準備才會讓我們信心倍增,才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更強大的力量去尋找成功,更不要擔心腳下的路多麼難走,我們只需要堅定地相信:做好準備方能擁抱成功.大家準備好了嗎?

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出自哪裡?
    歡迎來到珍小妹說世界,這段話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他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首先,這個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過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那些走心的期貨感悟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說三十而立也只是說你只不過是剛剛入門罷了四十而不惑所謂四十不惑,就是指從「知道」到「做到」的提升。三十而立的時候你應該明白舍與得,只有明白了舍與得你才能不再受到市場的誘惑。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要把握年少的黃金歲月,努力向學,往「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逾矩」的境界前進。這五個階段,雖然不能一蹴可幾,也正告訴我們目標尚遠,應該力學不輟,不可半途而廢!那麼孔子到底如何形容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呢?
  • 大多數人知道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那你知道之後嗎?
    趙岐註:「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8歲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髮紮成鬐。童年時期,幼年。 晉·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孔子「四十不惑」是說自己學術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則信念,已經非常明白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原標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讀《論語》才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可能理解錯了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將三十而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我們先看看原文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說的這句話有道理嗎?到底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2.4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沒什麼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耳根順了;七十歲隨心所欲,沒有不合情合理的。」
  • 五十知天命為何?六十為何耳順?
    ☝點擊上方藍字即可關注聲音的眼睛 | 第1428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原來是這個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這是孔子七十歲回顧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閱歷的一句話,他說起來是很平實的口氣。甚至是相當客觀的記敘,沒多少主觀感情。但是,後來儒家的地位相當崇高,「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聖人的人生總結就帶有「神性」一般的警喻意義。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記得十八歲那年,學校舉辦成人禮,那一年正值高三,中國的高考對於和我一樣在八線小城市的學生而言,實在是算得上人生第一件頭等大事,因為對於那時的我們,沒有選擇,這一條路是我們包括我們的父母家庭僅知的唯一一條通往以後生活的出路。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