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誰殺死了羅馬?(二)

2020-11-24 騰訊網

今天繼續聊羅馬帝國的衰亡,分析一下上篇文章(點擊查看「中國的大一統與歐洲的大分裂,誰殺死了羅馬?(一)」)結尾留下的問題。

讓我們從公元211年說起,你可能會說「慢著!從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死到公元211年這一百多年呢?你怎麼一句話就帶過去了?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呀?」沒有發生什麼,一個繁榮富庶、統一鼎盛的大帝國,能發生什麼呢,無非就是皇帝換來換去唄,今年你做,明年他做,有的好點,有的差點,就這麼簡單。

羅馬極盛時期版圖

我們可以想一想看,同時期的中華帝國那個東漢,一般學過歷史的人也是只知道一個開國皇帝劉秀,然後就是後來的什麼董卓、袁紹、曹操,之間也有一百多年是空白至少是面目模糊的一百多年。羅馬帝國這一百多年面目也是模糊的,我們中國人知道這個階段羅馬帝國的著名人物,可能只有兩個,第一個《沉思錄》的作者,著名的哲學家皇帝奧勒留,前任的溫總理就是他的粉絲,五賢君之一。還有一位呢,就是那個大混蛋大暴君尼祿,大概就這麼兩個人。

奧古斯都像

原因很簡單,一個穩定和平的時期沒有太多的戲劇化的場景,可以供後來的歷史學家描述,所以這個階段我們就暫且略過。

還是回到公元211年,這一年古羅馬迎來了一個新皇帝,叫卡拉卡拉,這不是他的真名這是他的外號,一個人被取外號叫卡拉卡拉,就算我不懂拉丁文,你琢磨琢磨這是一什麼德性一人。他老爹名叫塞維魯,著名的塞維魯大帝。塞維魯這個人一生那叫南徵北戰東討西殺,在最後算是收拾金甌一片,給他的兒子留下一片非常穩定、安全的國土。

網絡配圖

老塞維魯在死的時候把兒子叫到床邊,「兒啊,為父這一生對自己的評價還是很高滴,現在給你留下這個攤子也是不錯滴,但是為父有兩句好言要吩咐於你啊,第一條,你要善待你的兄弟,兄弟和睦;第二條,你要善待你的士兵和百姓。兒啊,你聽明白木有啊?」然後就死了。

這個卡拉卡拉上臺之後,就開始執行他父親這兩條遺言。第一條一定要對兄弟好,於是把兄弟叫進房間趁老娘不在,「老爹讓我對你好,我宰了你吧」,把兄弟給殺了!就這麼個貨。然後第二條就是要對士兵和百姓好,卡拉卡拉想了半天,想了大概足足一年。公元212年,他終於想出了一好主意,頒發了安東尼努斯憲令,他真名就叫安東尼努斯。

羅馬公民和普通自由民

這個憲令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原來由羅馬人壟斷的公民權在全帝國境內,給所有的自由民普遍發放一人一份,大概是什麼意思?有點像今天的中國,咱們把大家最想進的北、上、廣、深這四個城市的戶口,全中國人民一人一份想到哪兒到哪兒,在北京買車嗎?沒問題!買房嗎?可以!想用北京人考北大的分數考北大嗎?完全沒問題!舉國歡騰,明君啊,聖主啊,長年的這個期望終於得償所願,一片頌聖之聲。

他當年幹這個事的時候,你想想看,他確實哪兒都站得住啊。第一,公平吧?他在安東尼努斯憲令裡也講得明白,大家都為帝國做了貢獻,那我現在就要讓你們共同沐浴在羅馬公民這樣的一份榮譽之下,所以在道義上是沒有問題的。第二呢,從道理上講也沒有問題,你想,羅馬帝國已經興起了,經過奧古斯都已經二百年了,很多外地的行省它已經羅馬化了,無論從語言,民俗,習慣各方面跟你羅馬人沒有什麼區別,那既然如此,公民權就都發了吧。更何況第三點,原來的歷朝歷代的君主,從凱撒開始甚至更早的君主,當然王政時期我們就不講那麼遠了,到奧古斯都都在這麼幹啊,不斷地想辦法把公民權發給那些有功的士兵、有貢獻的市民、新徵服地區的那些士紳,酋長。所以乾脆,那要幹咱就幹一回狠的,都發了吧!他就幹了這麼一件事。

羅馬方陣

但是他在幹這件事的時候,他忘了二百多年前凱撒的一句話,凱撒說,「任何一個導致惡劣糟糕的結果的法令,它的初衷可能都是好的」。

這個普發公民權就是羅馬帝國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不像我們熟悉的中國歷史,一個帝國由盛轉衰因為「楊貴妃搗亂、因為安祿山太壞,然後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血戰,王侯將相之間的政治鬥爭,甚至一些後宮甄嬛傳等等導致一個帝國由盛轉衰」,這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歷史。

但是我們再來看古羅馬史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普發公民權確實就可以視作是羅馬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那為什麼呢?

關注我不走丟,下一篇文章回答這個問題,接著聊「誰殺死了羅馬」,到我的主頁查看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人物——皇帝康茂德
    整個國家自王政羅馬時代開始,一直沿襲了軍事民主制中的一些聯合執政的基本邏輯。這些原始民主思維的存在,使得羅馬皇帝並沒有成為像中國皇帝一樣的集權者。羅馬皇帝大多死後成神,生前則僅僅是一個公司推選的職業經理人而已。四帝安敦尼充其量也只是為三帝哈德良死後封神,而他本人卻不能像中國皇帝那樣自稱為「天子」。
  • 土木之變——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大明開國後在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約70年的繁榮後,迎來了土木之變,開啟了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歷程。英宗突圍不成被俘, 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後又發生了奪門之變及曹石之亂。明英宗被俘後,其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兵部尚書于謙積極備戰,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大破瓦剌,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力排眾議拒絕求和,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 一次外戚戴罪立功的北伐,大漢王朝燕然勒功,羅馬帝國卻由盛轉衰
    漢章帝駕崩後,章德皇后臨朝聽政,竇憲心想「老子可算有今天」,二話不說將韓紆殺死,還把韓紆的首級送到父親墳前祭拜。舉行章帝葬禮的時候,韓紆的好朋友都鄉侯劉暢趕到洛陽,章德太后十分敬重劉暢的為人,經常召見議論國事。竇憲怕劉暢把自己殺死韓紆的事情說出來,派人暗地裡刺殺劉暢,後來事情敗露,章德太后勃然大怒,下令將竇憲收監入獄。
  • 明明是盛世,為什麼說他統治時期是朝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康熙在位的時候的確是難得的盛世,但是到了乾隆這裡,其實是個虛假的盛世,是大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說乾隆之後,大清朝就逐漸的開始衰落了。首先,在政治上,他遠遠不如自己的前輩上心。康熙皇帝幾乎每天都在上書房處理政務,雍正皇帝的勤政更是出了名的。但是到了乾隆這裡,明顯就懈怠多了。
  • 學者:北宋不存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吳鉤  我非常不贊成將「王安石變法」說成北宋由盛轉衰轉折點的看法,因為事實上,北宋根本不存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北宋其實是在鼎盛之時突然覆滅的。需要說明的是,北宋滅亡,或者說,南北宋之分,只是後人的說法,歷史上的兩宋其實是一個整體,國祚是延續的。不過,對於趙宋王朝而言,靖康之變的確是一場天大的國變,導致宋室南遷,疆土減少近半。
  • 這場戰爭發生得比安史之亂還早,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都說大唐盛世,在古代中國,唐朝特別是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裡的唐朝一直是強大和開放的代名詞當時的中國真的稱得上萬國來朝,威震四方,這種狀態下的唐朝就像是正午的太陽一樣燦爛,吸引著無數人過來瞻仰學習,而這個正午太陽一樣的盛唐,被後來的安史之亂徹底摧毀了這一切,但更往前一點其實還發生了一場戰爭,一場被當時的唐朝人所忽視,卻被後人所說唐朝由盛轉衰轉折點的戰爭
  • 學者:北宋不存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我非常不贊成將「王安石變法」說成北宋由盛轉衰轉折點的看法,因為事實上,北宋根本不存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北宋其實是在鼎盛之時突然覆滅的。需要說明的是,北宋滅亡,或者說,南北宋之分,只是後人的說法,歷史上的兩宋其實是一個整體,國祚是延續的。不過,對於趙宋王朝而言,靖康之變的確是一場天大的國變,導致宋室南遷,疆土減少近半。
  • 大唐由盛轉衰誰之過?
    唐朝是我們華夏兒女引以為豪的一個朝代。當時,萬國來朝、四海臣服,在世界歷史上達到的一個頂峰。可物極必反,一場安史之亂終止了大唐盛世,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我們不禁要問,唐朝由盛轉衰誰之過?老衲認為這與唐玄宗、安祿山和楊國忠等三人脫不了干係。
  •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種說法到底是否正確?
    經常有說法,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從此明朝就走上了下坡路。當真如此?我有些不同意見。土木堡之變只是一次意外的失利,損失雖然慘重,以當時大明的國力卻能很快得到恢復,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土木堡之變都不能稱為明朝盛衰的節點,至於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面得到體現。
  • 為什麼說北宋不存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猜您喜歡:我非常不贊成將「王安石變法」說成北宋由盛轉衰轉折點的看法,因為事實上,北宋根本不存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北宋其實是在鼎盛之時突然覆滅的。需要說明的是,北宋滅亡,或者說,南北宋之分,只是後人的說法,歷史上的兩宋其實是一個整體,國祚是延續的。不過,對於趙宋王朝而言,靖康之變的確是一場天大的國變,導致宋室南遷,疆土減少近半。
  • 西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國人暴動
    中國古代每個朝代都有由盛轉衰的過程,而西周由盛轉衰的最重要標誌是國人暴動。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周厲王為了改變朝廷的經濟情況,任用好利的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與民爭利,將山林湖澤改由他直接控制,不允許百姓進入謀生,這嚴重損害了平民和部分貴族的利益。鎬京的國人因不滿周厲王的政策而怨聲載道。
  • 清朝由盛轉衰,起因並非太平天國,而是在嘉慶年間的一場起義
    清朝由盛轉衰,起因並非太平天國,而是在嘉慶年間的這一場起義太平天國,大家也是非常的熟悉的,這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可謂是反清英雄。這場起義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了,連孫中山都十分的敬佩洪秀全。大家都認為是鹹豐年間的太平天國活動讓清朝的由盛轉衰,但其實並非如此,早在嘉慶年間其實就已經出現了由盛轉衰的跡象。要說這清朝在康熙以及雍正的統治之時國力非常的旺盛,到乾隆繼位之時,更是出現康乾盛世。但其實乾隆繼位以來六十餘年,貪官汙吏非常之多,清朝是在走下坡路。
  •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爆發背景和歷史影響
    安史之亂持續時間長達七年多,造成了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乃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麼,安史之亂的背景和影響都有哪些呢?背景:唐玄宗後期朝政混亂,邊鎮節度使不斷做大唐玄宗時期,唐朝歷經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貞觀遺風」和唐玄宗初期的「開元盛世」之後,國力正處於蒸蒸日上時期。
  • 一個家庭「由盛轉衰」的3個信號,發現一個,就要警惕了
    今天,我們來提個問題,就是:那些「由盛而衰」的家庭通常會出現什麼信號呢?安哥認為,一個家庭「由盛轉衰」通常有如下三個信號,發現一個,就要警惕了!一個家庭「由盛而衰」的第一個信號:失勢好風憑藉力,平步上青雲。一個家庭有好的發展,一定是某方面的勢頭不錯。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所以其尋求設立新法規,重新確認皇位的合法性,將皇帝描寫成半神半人的化身與最高祭司(當初的羅馬帝國還沒有實行帝制,第一位元首屋大維其實是第一公民)。這時共和國時期的舊頭銜最高祭司即被賦予新的意義,成為皇帝的頭銜,並變得十分重要。戴克里先為自身設計了一個新的頭銜,稱自己為主和神的合體,嚴格來說,戴克里先才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他的一系列改革使羅馬完成了由元首制向君主制的過渡。
  • 「天京事變」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那麼誰該為此負責?
    韋昌輝就包圍了楊秀清的東王府,一個字就是殺。因殺傷太多,又被洪秀全下令給處死了。同時,洪秀全開始猜忌石達開,而石達開害怕會落得楊秀清一樣的下場,就率本部十萬兵馬出走,從此不再接受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的號令。至此,這一系列的事件,被史學家稱「天京事變」,從此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
  • 元朝南坡之變,元朝由盛轉衰的重要事件
    一個封建王朝在運行到中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重要的由盛轉衰的政治事件,這實際就是統治階層為了挽救自身危機的進行的變革,如果成功了,就是王朝中興,如果失敗了,就是走向衰敗。唐朝的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讓宋朝進入黨爭,而元朝的南坡之變則是讓元朝徹底走向衰敗,元朝唯一一次漢化變革就此喪失。也就此導致元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而失敗,這也給後來的滿清提供了借鑑意義,異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
  • 兵制改革的弊端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
    然後一個朝代的興盛和衰落都逃不過歷史規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麼盛世大唐為何走向衰落呢?其實兵制改革才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唐朝最初實行府兵制,府兵制下的唐朝軍隊由府兵和兵募兩部分組成。
  •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動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中央朝廷為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便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節度使等職而兼管豁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令原為地方長官之州刺史變為其部屬。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 歷史上的兩個餿主意,都成為了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實在荒唐
    今天筆者就來談談歷史上的兩個餿主意,這兩個餿主意可以說是改變了王朝命運,讓帝國由盛轉衰。沒想到唐玄宗真的接受了這個建議,殺了他們兩個,之後又派遣還在病榻之上的哥舒翰去鎮守潼關,並下令讓哥舒翰率兵出戰,最終唐軍大敗,潼關失守,長安也在不久後淪陷,安史之亂來到了高潮,大唐王朝也極速的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