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由盛轉衰」的3個信號,發現一個,就要警惕了

2020-12-06 安哥文史

每個家庭的發展軌跡都不盡相同。有的家庭盛極一時,衰敗得也很快;有的家庭起來得很慢,卻能長久;有的家庭不但發達得快,也能始終保持。今天,我們來提個問題,就是:那些「由盛而衰」的家庭通常會出現什麼信號呢?安哥認為,一個家庭「由盛轉衰」通常有如下三個信號,發現一個,就要警惕了!

一個家庭「由盛而衰」的第一個信號:失勢

好風憑藉力,平步上青雲。一個家庭有好的發展,一定是某方面的勢頭不錯。可能是因為有貴人一直幫助,也可能是因為家人所在領域有足夠的人脈,或者是家中有一個關鍵的勞動力。找到之後,一定要隨時留意這個「勢」的動態。這個讓家庭興旺的「勢」一旦不在就會很麻煩,可能導致家族衰敗。

就拿清朝大家族和珅來說吧!和珅是家庭的核心,乾隆皇帝是和珅最大的後臺。只要乾隆皇帝在,就有和珅的勢力在,就有和珅家族的榮華富貴。然而,隨著乾隆皇帝的駕崩,和珅家的日子也就「由盛而衰」了!

靠做生意起家的家庭,要看看所在行業是否依然是勢頭很好,要隨時了解國家動態。若增長乏力,要及時調整方向,否則就會盛極而衰。比如:一些家庭做實體店面的,以前可能賺了些錢,可自從有了網際網路,實體店的「勢頭」就沒那麼好了。這個時候就要考慮線上線下雙輪驅動了。

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的,要看看自己在單位的價值是否依然那麼好,支持你的領導是否還在崗。一朝天子一朝臣,換個領導換個發展方向,你的前途可能就會不一樣。如果你是頂梁柱,你在單位「失勢」,也就意味著你的家庭也要「失勢」。

《勢勝學》言:「帝王以馭勢得天下,將相以借勢得長久,商賈以度勢得富貴,常人以附勢得平安」。若想家庭長盛不衰,就要懂得借勢借力。一旦「失勢」,這個家庭也就很容易「由盛轉衰」了,一定要警惕。

一個家庭「由盛而衰」的第二個信號:失志

王勃說:「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一個家庭不管目前處於什麼狀況,只要不失志向,就有希望。

陳勝吳廣不過就是普通農民。一日,大夥一起勞作,他們卻豪言壯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旁邊的人聽得一頭霧水,暗自取笑,可陳勝吳廣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的大志。

諸葛亮也說:「志當存高遠。」諸葛亮未出山時,也一直「躬耕於南陽」,並未發光發熱,但他一直不忘自己的志向。直到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終於得以一展雄姿!

相反,一個家庭如果現在很顯貴,但毫無志向,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一個帝王之家,如果獲取政權之後,就開始盡情享樂,不思進取,必然會轉入衰敗。很多人都看過《封神榜》,知道了商紂王。商紂王並非天生殘暴,他也曾經是一位明君,不然也無法得到政權。然而,得到政權之後就以為可以一勞永逸了,於是開始享受酒池肉林、美女環繞的糜爛生活。他不滅亡誰滅亡?

一個商賈之家,如果創了一番事業,就開始停滯不前。創業者躺在功勞簿上陶醉,子弟不學無術以為家底厚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大家可以看看,每一年的富豪榜的榜單都在變化,以前在榜上的,現在可能找都找不到。所以,不管家業再大,志向永遠都不能丟。

一個普通的平民之家,你的志向更是不能丟!因為,你窮得只剩下「志向」了。如果這個都丟了,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一個家庭,如果發現丟了「志向」,也就很容易「由盛而衰」了,一定要注意!

一個家庭「由盛轉衰」的第三個信號:失德

《周易》云:「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認為,不行善事的家庭,必會給後代留下災難。先不說是否行善事,一個家庭首先不能去做缺德之事。

一個家庭,不管現在什麼情況,如果經常幹缺德事,家庭必然越來越衰敗。

曾經看過有個家庭,經常和鄉裡鄉親的吵架。他的小孩喜歡去人家地裡偷東西。別人向他反饋,他就護著孩子,甚至還反過來罵別人。若干年過去,孩子長大了,由小偷小摸,到攔路打劫,最後被抓進監獄。一家人盡幹缺德事,家庭衰敗幾乎是必然的。

有人要說了,你說得太極端了,很多人做缺德事,也沒見家庭變壞,還越來越好了。比如:有些無良商家,還在賺錢呢。關於這一點,我只能告訴你:「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一個領導者失德,下屬在看著,下屬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一個生意人失德,同行在看著,同行會用同樣的方式對付他;一個長輩失德,子孫在看著,子孫會用同樣方式對待他;一個家庭失德,他人在看著,社會會用同樣方式對待他!如此一來,你還說失德不會得到報應嗎?

一個失德的家庭,不被鄰裡待見,不被子孫喜歡,不被社會接納,如何能過得好?它的「由盛而衰」也就是必然的啦!

結束語:

家,是一個人的港灣,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用心呵護的城堡。我們若想世代昌隆、生生不息,一定要付出足夠的努力。所以,我們要時刻關注家庭會不會「失勢」、「失志」、「失德」,若發現任何一個信號,就要注意了!

相關焦點

  • 老人:一個家庭「由盛轉衰」,會出現這3個信號,有一個也要警惕
    其實,只要我們注意觀察分析和根據歷史經驗總結,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家庭的"由盛轉衰"往往都有這如下三個信號,而你的家庭哪怕只有一個,也必須要警惕,不然則會帶來無窮禍患。第一個信號:男人開始變得沉溺歡樂男人,一般來說都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而一個男人的不思進取,沉湎享樂,定然會給這個家庭帶來無限的災難。
  • 羅馬帝國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誰殺死了羅馬?(二)
    就這麼個貨。然後第二條就是要對士兵和百姓好,卡拉卡拉想了半天,想了大概足足一年。公元212年,他終於想出了一好主意,頒發了安東尼努斯憲令,他真名就叫安東尼努斯。就是把原來由羅馬人壟斷的公民權在全帝國境內,給所有的自由民普遍發放一人一份,大概是什麼意思?有點像今天的中國,咱們把大家最想進的北、上、廣、深這四個城市的戶口,全中國人民一人一份想到哪兒到哪兒,在北京買車嗎?沒問題!買房嗎?可以!想用北京人考北大的分數考北大嗎?完全沒問題!舉國歡騰,明君啊,聖主啊,長年的這個期望終於得償所願,一片頌聖之聲。
  • 門戶衰敗的5個信號,發現一個,就要注意了
    一個家庭若沾染了一些不良習氣,家風敗壞,必然就會導致衰敗。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門戶衰敗的5個信號,有一個,都是壞事。信號一:驕傲自滿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是大家的共識。可是,當一個人有了一定的地位之後,可能就會忘乎所以,犯上驕傲自滿的錯誤。那些炫富的人就屬於此類。
  • 大唐由盛轉衰誰之過?
    唐朝是我們華夏兒女引以為豪的一個朝代。當時,萬國來朝、四海臣服,在世界歷史上達到的一個頂峰。可物極必反,一場安史之亂終止了大唐盛世,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我們不禁要問,唐朝由盛轉衰誰之過?老衲認為這與唐玄宗、安祿山和楊國忠等三人脫不了干係。
  • 開元盛世後大唐迅速由盛轉衰 難道就僅僅因為一個楊貴妃?
    唐玄宗李隆基在唐朝歷史上是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唐王朝歷經前期發展,到其在位前期國力達到巔峰,另一方面唐王朝又在其手中迅速由盛轉衰。唐朝如此迅速的由盛轉衰,自然不會是楊貴妃一個女人導致的,而是與李隆基本人息息相關,至少有以下幾點原因。
  • 一個家庭走向衰敗的三個特徵,若發現一個,也要警惕了
    子孫怠惰家難興,家風驕奢財難聚,家人失和家道衰。這就是一個家庭走向衰敗的三個特徵,若發現一個,也要警惕了。一、子孫怠惰家難興朱柏廬以治家有方而聞名於世,他所著的《朱子家訓》深受後世許多家族的推崇。世人都想借鑑他的持家之道,讓自己的家庭能夠興旺發達。
  • 土木之變——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大明開國後在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約70年的繁榮後,迎來了土木之變,開啟了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歷程。英宗突圍不成被俘, 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後又發生了奪門之變及曹石之亂。明英宗被俘後,其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兵部尚書于謙積極備戰,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大破瓦剌,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力排眾議拒絕求和,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 明朝是中國由盛轉衰的開始
    疆域和影響力都達到了又一個高度!然而,明朝卻還是中國進入落後民族的開端和起點!首先推翻了殺害中國人最多的元朝蒙古後,明朝首任皇帝朱元璋對經營這漢人來之不易的江山沒有戰略和全局部署!令明朝此後的15個皇帝一個不如一個,明朝江山能堅持到二三百年,完全因為漢人此時早已經毫無尚武精神和反抗能力等,所以最後還是讓日本和滿清等少數民族蠻夷又聯手消滅,成為了宋朝的續集!
  • 清朝由盛轉衰的開始竟是乾隆王朝,你敢信嗎!
    但事實上,這也是清代由盛轉衰的一個起點。乾隆皇帝全名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的第四個兒子。他年輕聰明,12歲就被祖父康熙皇帝養在宮殿裡。雍正皇帝一登基,就把弘曆定位為太子,並把名字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後面。雍正十年,直接封為清太子。雍正十三年五月,下令讓他治理苗族地區。
  • 扳倒巨貪和珅,清朝卻由盛轉衰,嘉慶皇帝做錯了嗎?
    一步步的迷惑和珅,讓他放下警惕,更甚者,給和珅開通「後門」不必對自己行三跪九拜之禮,並多次賜予豪宅美女。這一系列迷惑行為已經完全麻痺了和珅。於是嘉慶借給先帝乾隆守靈為由,派了乾隆生前重用之臣和珅前去,和珅並沒有懷疑,畢竟乾隆這麼寵幸我也是人盡皆知的。
  • 家庭氣運轉衰的三個前兆,有一個,也要有所防範
    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舵手,只有同心協力才能讓家庭這艘小船,在社會的洗禮和考驗中走得更遠。家庭之所以能幸福,大致原因基本相同,如親人和睦,夫妻同心,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但不幸的家庭卻各自有各自的原因。其實每個家庭的氣運並不是恆定不變的,可以由盛轉衰,也可以從衰轉盛。
  • 「天京事變」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那麼誰該為此負責?
    韋昌輝就包圍了楊秀清的東王府,一個字就是殺。因殺傷太多,又被洪秀全下令給處死了。同時,洪秀全開始猜忌石達開,而石達開害怕會落得楊秀清一樣的下場,就率本部十萬兵馬出走,從此不再接受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的號令。至此,這一系列的事件,被史學家稱「天京事變」,從此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
  • 都說造化弄人,義渠由盛轉衰,秦國由衰轉盛,這一切都是命運嗎?
    義渠由盛轉衰,秦國由衰轉盛,這一切都是命運嗎?與秦國打仗有五百年的義渠國,你曉得嗎?這個義渠國是什麼地方呢,聽著這個稱號,感覺就不一般,確實不一般,義渠是秦國西北地區一個匈奴的分支,但是這個分支可是厲害了,他是匈奴最具有實力的一個集團,就是這個義渠,經常騷擾秦國,啥辦法呢,我們都知道匈奴都比較能打仗,有馬有人的吃的還好,最重要的是善於騎馬打架,就因為這些,秦國忍氣吞聲了好久,因為秦國秦獻公的時候,經常與其他國家發生摩擦,動不動就打起來了。
  • 這成為大清由盛轉衰的關鍵
    事實上正好相反,反而這樣的行為,卻是大清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康熙的行為已經讓人難以接受,但他的孫子乾隆就更誇張了;每當乾隆出巡,就要帶上公主、貝勒、太后等人,再加上隨從,人數動輒2、3千人,還要徵調幾萬名百姓伺候自己。為了讓自己住的安穩,他在北京至長安的路上,一路興建30幾個行宮,供自己吃喝玩樂。
  • 西漢由盛轉衰時期的漢元帝,算不算得上是一個昏君?
    漢元帝,就被認為是西漢由盛轉衰的根源。因為他在位期間,極度信任宦官,導致皇權旁落、朝政混亂,原本存在已久的各種問題此時一一爆發出來。在經過他的兒子漢成帝的一番折騰,西漢終於抵擋不住,逐步走向了滅亡。其實這樣的說法是沒什麼問題的,雖然原因有很多,但在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不行,就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走勢,漢元帝對於西漢由盛轉衰,必然負有最大的責任。但是,能不能因為這樣,就說漢元帝是昏君呢?對於這個問題,就可以一起來聊一聊。漢元帝能夠當上皇帝,其實有著運氣的成分。
  • 天寶三載和萬曆十五年,《長安》中唐朝由盛轉衰的細節
    在原著和劇中有很多的細節,看似平常,卻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暗示。但是正是在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一些看上去很平淡的事情,通過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帝國的運作面貌,黃仁宇先生從中卻發現了大明王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黃仁宇先生以六個典型的人物、七篇文章來解釋這一觀點,那就是中國是一個依靠道德而不是技術在運轉的社會,這種社會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潰。《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發生的天寶三載其實也是如此!
  •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國力由盛轉衰,而這一切源自一個明朝太監的私慾
    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國力由盛轉衰,可是誰能想到這一切都是源自一個明朝太監的私慾。太監王振,是一個上過學的落地秀才。他善於察言觀色,不僅受明宣宗朱瞻基的喜愛,更是被明英宗朱祁鎮成為「先生」。老話說得好,壞蛋不可怕,就怕壞蛋有文化。這句話稍作修改,正適用於王振——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
  • 乾隆王朝為什麼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起點?
    然而,事實上,它同時也是大清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起點。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乾隆皇帝的基本簡況。他全名叫愛新覺羅●弘曆,系雍正皇帝的第四子。但是,由於他自小聰慧,所以,自他十二歲起,就被其祖父康熙皇帝養育於自己的宮中。以至於雍正皇帝剛剛登基就將弘曆定位於皇儲,並將他的名字置於「正大光明」的匾額之後。
  •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看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由盛轉衰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看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由盛轉衰公元前1046年,繼任西伯侯的,號召天下諸侯起兵討伐紂王,掀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一、最後一個奴隸王朝周朝的建立西伯侯姬發在擊敗商紂王帝辛後,建國號為周,定都於鎬,史稱周武王。周武王初登帝位,百廢待興,好在周武王是一個明君,他勵精圖治,實行宗法制與井田制。
  • 杜甫:大唐由盛轉衰的記錄者
    杜甫:大唐由盛轉衰的記錄者後來,三個彼此互贈的詩篇和杜甫蒙難時高適對他的幫助,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感人至深的美好傳奇。此時杜甫也已年過三十。只要不是一個真正的紈絝子弟,作為一個受儒家思想教育很深的人,就始終會懷有入仕之心,以實現自己濟世理想的遠大抱負。用他自己詩中的話就是: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三個詩人同遊結束,杜甫再次返回長安,尋求入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