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由盛轉衰的開始

2020-09-26 偉大的範巴斯滕

明朝是南宋「崖山以後無中國」這個漢人最黑暗的歷史後,從少數民族蠻夷手中又重奪江山的朝代!疆域和影響力都達到了又一個高度!然而,明朝卻還是中國進入落後民族的開端和起點!

首先推翻了殺害中國人最多的元朝蒙古後,明朝首任皇帝朱元璋對經營這漢人來之不易的江山沒有戰略和全局部署!令明朝此後的15個皇帝一個不如一個,明朝江山能堅持到二三百年,完全因為漢人此時早已經毫無尚武精神和反抗能力等,所以最後還是讓日本和滿清等少數民族蠻夷又聯手消滅,成為了宋朝的續集!

明朝很差的原因我舉三點!

一,皇帝的昏庸達到頂點,能力一塌糊塗!視野堪稱鼠目寸光!

此前已經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底子沒有打好,所以越來越爛!明朝江山在朱元璋的示範下皇帝更替屢次出現推翻 反叛和兵變,成為了下一任皇帝即位的標配!明朝還是宦官當權主政的一個最明顯的朝代,這都是明朝歷任皇帝狗屁不是的一個寫照!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以外,還有以下幾位最可笑可恥,是明朝由盛轉衰一手好牌打稀爛的罪魁禍首!

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首個篡位上來的明朝皇帝朱棣貌似勤政讓明朝經濟和防務等空前繁榮強盛,鄭和的下西洋正是朱棣首次命令,然而鄭和一個太監成為遠洋海外的統帥,證明了明朝統治者骨子裡的陰柔和怯懦,事實證明鄭和下西洋是一個最可笑的行動!而鄭和此後的第七次下西洋不久西方人開始了地理大發現打了明朝一個實實在在的耳光!而且朱棣以後明朝的皇帝幾乎都是舞文弄墨類型,走上了同宋朝一樣重文輕舞的不歸路!

鄭和的所謂下西洋淪為笑柄

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從幼年即位得到太皇太后和名臣輔佐,可是很快又寵信宦官,朝政進一步廢弛!作為天朝大國皇帝領兵徵討蒙古餘孽瓦剌卻恥辱慘敗還被俘虜!導致讓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篡位,後奪回皇位依然重用宦官堪稱明朝太監皇帝的標杆!

第11個皇帝明是世宗朱厚聰在位年間,是明朝國家整體動亂內憂外患的起點!明世宗的年號是更喜聞樂見的嘉靖,在嘉靖初始朝政興隆 ,有名臣清官海瑞輔佐,約束了官員 體恤了民情,讓國家整體走上了正確道路,然而到了晚年又習慣性的無道荒淫和任用奸臣的重蹈覆轍!明世宗的荒唐險些讓宮女殺害,農民起義爆發,蒙古又趁機進犯中國邊境一度威逼北京,日本倭寇又大舉入侵東南沿海,「南倭北虜」的局面始終困擾著明朝!

第13個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即萬曆皇帝是明朝徹底由盛轉衰不可挽回的分水嶺!本來看萬曆前十年應該是明朝走向復興,重塑強盛的最好機會因為一切條件都具備!首先重用內閣首輔張居正,對內重整超綱,發展經濟 減輕人民的苛捐雜稅,對外重視軍備!形成了明朝歷史上的「萬曆中興」!而且軍事上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徵討蒙古餘孽改善了北部邊陲防務!平定苗疆叛亂鞏固西部邊疆穩定!還有兩次出兵朝鮮擊敗日本入侵!任用戚繼光抗擊東南沿海日本倭寇獲得成功!然而對東南沿海日本倭寇的多年作戰中,明軍戰鬥力不足士氣罕有高漲讓日本倭寇動不動居然屠戮江南名市全城,對日本的兩次韓戰更讓明朝的實力嚴重削弱,而且明朝傾全國之力根本沒有打服日本,還讓滿清趁機在關外崛起很快在萬曆晚年的薩爾滸戰役中重創明軍,使明朝在東北三省唯一在手的遼寧東部岌岌可危!滿清從此成為明朝永遠無法抗擊的外敵!

萬曆年間是明朝萬劫不復的根源

第15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又是徹頭徹尾的昏君,重用了宦官魏忠賢對堅持改革重振國力的東林黨人趕盡殺絕導致了全國民變!滿清在遼寧不斷進攻,閹黨太監在魏忠賢的領導下讒諫朱由校將遼東統帥熊廷壁殺害,讓遼東局勢更加危如累卵!

第16個皇帝即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時雖然全力重整國家,剷除了閹黨宦官勢力,然而滿朝奸臣當道,所有文官百無一用,滿清在遼東雖然遭到明軍統帥袁崇煥重創,然而滿朝奸臣挑撥崇禎殺害了袁崇煥,清軍入關,全國的農民起義爆發,李自成領導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徹底完蛋!

二,明朝整體奸臣當道和宦官受寵,內憂外患嚴重!

明朝自從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後,貪官和姦臣特別是宦官當權現象始終是主流!鄭和 王振 曹吉祥等太監都受重用特別是九千歲魏忠賢掌控朝政,對江山社稷的危害不言而喻!明朝縱有媲美包拯的千古清官名臣海瑞,張居正和比肩嶽飛的民族英雄戚繼光,袁崇煥等,然而相對昏庸的皇帝和蝗蟲一樣多的奸臣權宦僅是杯水車薪而已!到崇禎皇帝即位滿朝的文官無一人可用,無一人不貪,無一人不該殺,崇禎自殺前曾言文臣個個可殺!這些該殺的文臣中,個個可以說是空談誤國、陷害忠良、畏縮畏戰、力主投降的人。明朝重文輕武導致從英宗開始即遭到蒙古餘孽等蠻夷進犯邊境,後來滿清以幾萬兵馬都讓明朝全國無能為力最終滅亡在滿清手中!日本在明朝海防外強中乾的情況下不斷進犯東南沿海,還大舉侵略朝鮮讓明朝被迫傾全國之力進行抗擊,造成了滿清得以趁勢壯大從而進犯中國啊!

三,已經嚴重落後當時世界的國家變革!

明朝鄭和下西洋沒有任何實際影響反而在明朝自廢海軍後,歐洲人開始了發現新大陸的壯舉,從而進入了殖民和掠奪,成為日後搶奪中國的根源!歐洲火槍和火器成為軍隊武器以後明朝視而不見成為軍備始終落後的原因!有人說滿清誤我中國這是完全錯誤的!滿清從誰手中奪走的中國?還有滿清是蠻夷外族又怎能代表中國呢?這個角色是明朝的!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國力由盛轉衰,而這一切源自一個明朝太監的私慾
    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國力由盛轉衰,可是誰能想到這一切都是源自一個明朝太監的私慾。由此,王振開始長達八年的專權,被朝中大臣們稱作「翁父」,權傾朝野。而讓明朝國力由盛轉衰的正是這名太監。當時瓦剌統一了蒙古各部,並且經常南下搶掠。
  •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種說法到底是否正確?
    經常有說法,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從此明朝就走上了下坡路。當真如此?我有些不同意見。土木堡之變只是一次意外的失利,損失雖然慘重,以當時大明的國力卻能很快得到恢復,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土木堡之變都不能稱為明朝盛衰的節點,至於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面得到體現。
  • 土木之變——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大明開國後在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約70年的繁榮後,迎來了土木之變,開啟了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歷程。英宗突圍不成被俘, 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後又發生了奪門之變及曹石之亂。明英宗被俘後,其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兵部尚書于謙積極備戰,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大破瓦剌,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力排眾議拒絕求和,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 《大明風華》楊士奇歷史原型:見證了明朝由盛轉衰,最終因親生兒子...
    歷史上的楊士奇,也是明朝的重臣,他經歷了明朝五代皇帝,見證了明朝由盛轉衰的轉變。 一開始繼父不喜歡楊士奇,但在有一次羅家人祭拜祖先的時候,楊士奇用土像祭祀楊氏祖先被繼父看到。繼父便大讚楊士奇很有志氣,便將他再改回了原來的姓氏。
  • 說說明朝發生過哪些大事兒,逐漸由盛轉衰...
    關於明朝,還有許許多多值得讓人說道的地方,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講講明朝都發生過哪些大事件,以及社會傳統與民族文化之爭。故事之前,附上明太祖朱元璋畫像,供大家瞻仰。也是從這明朝開始由盛轉衰。▼國本之爭,是明朝明神宗冊立太子的問題。
  • 大唐由盛轉衰誰之過?
    可物極必反,一場安史之亂終止了大唐盛世,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我們不禁要問,唐朝由盛轉衰誰之過?老衲認為這與唐玄宗、安祿山和楊國忠等三人脫不了干係。一、唐玄宗的縱容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的前半生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後半生卻接連犯錯,其中對安祿山的縱容就是他人生中犯的最大一個錯誤。
  • 歷史上的兩個餿主意,都成為了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實在荒唐
    眾所周知,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無數的奇人異士,也誕生了相當多精妙絕倫,令人拍案叫絕的計謀,當然話又說回來,歷史之中不可能都是精華,糟粕同樣存在,歷史上除了有那些令人稱奇的計策,也有一些餿主意的存在。今天筆者就來談談歷史上的兩個餿主意,這兩個餿主意可以說是改變了王朝命運,讓帝國由盛轉衰。
  • 大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土木堡之變對大明朝的影響有多大?
    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與倉促迎戰的印象不同,明朝隨即開始了戰爭動員。
  • 乾隆王朝為什麼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起點?
    話說,乾隆皇帝是一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非常傑出的皇帝。
  • 明朝土木之變的瓦剌是哪?為何明朝會慘遭大敗並由盛轉衰?
    明朝時期的瓦剌即現新疆北部、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以及中西伯利亞和西西伯利亞南部的廣大地區,早在唐朝時期,瓦剌又稱瓦爾剌噶,瓦剌帝國,多次建立多種政權,推進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為我國多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 羅馬帝國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誰殺死了羅馬?(二)
    這個卡拉卡拉上臺之後,就開始執行他父親這兩條遺言。第一條一定要對兄弟好,於是把兄弟叫進房間趁老娘不在,「老爹讓我對你好,我宰了你吧」,把兄弟給殺了!就這麼個貨。然後第二條就是要對士兵和百姓好,卡拉卡拉想了半天,想了大概足足一年。公元212年,他終於想出了一好主意,頒發了安東尼努斯憲令,他真名就叫安東尼努斯。
  • 這部侮辱了觀眾智商的電影 是大導演徐克由盛轉衰的開始
    從1983年的《新蜀山劍俠》開始,徐克就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有一個快意恩仇的武俠世界。他的武俠世界裡,英雄俠客們往往內心正義善良,反派們往往心思詭譎而縝密,兩個派別短兵相接,有懷疑,有背叛,最後卻終是邪不勝正。
  • 清朝傳了12位皇帝,從畫像就可發現大清由盛轉衰的歷史痕跡!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計算的話,清朝一共延續296年,傳12帝。落日餘暉,盛極而衰,封建帝制註定要被歷史淘汰,十二位皇帝的畫像,便已經透露出衰亡的徵兆。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甲冑起兵,用聯姻、結盟、遠交近攻等策略統一了女真,直到建立後金前一年,明朝仍以為努爾哈赤無甚野心,殊不知他早已研究中國通史,志在天下。努爾哈赤為清朝建立打下了根基,公元1629年去世,一說病亡,一說被炮擊而死。
  • 清朝傳了12位皇帝,從畫像就可發現大清由盛轉衰的歷史痕跡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計算的話,清朝一共延續296年,傳12帝。落日餘暉,盛極而衰,封建帝制註定要被歷史淘汰,十二位皇帝的畫像,便已經透露出衰亡的徵兆。,殊不知他早已研究中國通史,志在天下。
  • 都說造化弄人,義渠由盛轉衰,秦國由衰轉盛,這一切都是命運嗎?
    義渠由盛轉衰,秦國由衰轉盛,這一切都是命運嗎?與秦國打仗有五百年的義渠國,你曉得嗎?就開始商量對策,人家也是很厲害的,不能盲目的就帶著兵去攻打,很快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什麼好辦法了用火燒,這真是一個好辦法啊,對於他們這些遊牧民族,把他們的糧食燒了,看他們的畜牧吃什麼,於是秦惠文王就派人去燒了。這個辦法非常的有效,邊境的草什麼的一燒光,他們就不敢靠近了,害怕自己的牛馬羊被燒死。
  • 清朝傳了12位皇帝,從畫像就可發現大清由盛轉衰的歷史痕跡!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計算的話,清朝一共延續296年,傳12帝。落日餘暉,盛極而衰,封建帝制註定要被歷史淘汰,十二位皇帝的畫像,便已經透露出衰亡的徵兆。,殊不知他早已研究中國通史,志在天下。
  • 唐朝由盛轉衰,只是因為唐玄宗獨寵楊玉環嗎
    因此,有人把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歸結於楊貴妃就不難理解了,畢竟從表現上看,確實如此。加上儒家思想長期以來對女性的歧視,認為唐代敗於女禍的觀點,在很長時期裡成了社會的主流。02可是這個唐朝由盛轉衰的觀點因此認為唐朝由盛轉衰要由她負責,顯然是有失公允。楊貴妃不像慈禧太后就有很強的權力欲。慈禧長期把持朝政,雖然其扶持洋務派有功,但她挪用海軍經費建頤和園,鎮壓戊戌變法,盲目與列強宣戰等等行為,都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她對滿清的滅亡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元朝南坡之變,元朝由盛轉衰的重要事件
    一個封建王朝在運行到中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重要的由盛轉衰的政治事件,這實際就是統治階層為了挽救自身危機的進行的變革,如果成功了,就是王朝中興,如果失敗了,就是走向衰敗。唐朝的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讓宋朝進入黨爭,而元朝的南坡之變則是讓元朝徹底走向衰敗,元朝唯一一次漢化變革就此喪失。也就此導致元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而失敗,這也給後來的滿清提供了借鑑意義,異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
  • 天寶三載和萬曆十五年,《長安》中唐朝由盛轉衰的細節
    在原著和劇中有很多的細節,看似平常,卻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暗示。黃仁宇先生以六個典型的人物、七篇文章來解釋這一觀點,那就是中國是一個依靠道德而不是技術在運轉的社會,這種社會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潰。《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發生的天寶三載其實也是如此!
  • 清朝由盛轉衰的開始竟是乾隆王朝,你敢信嗎!
    乾隆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非常傑出的皇帝。在康熙、雍正兩代的基礎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進一步實現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事實上,這也是清代由盛轉衰的一個起點。乾隆皇帝全名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的第四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