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戎馬,用艱苦卓絕換得了大明朝。
明朝建立後,為江山代傳,國祚永恆,不再重蹈史上覆轍,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國家傳承與子嗣延綿之上,目的很簡單,用「明」字打頭,重新構建一個理想王國,讓自己的子孫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地耕耘下去。
可歷史和他開了個玩笑,從他的第二代起,有的子孫就不按套路出牌了。
紫禁城
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個皇子。長子朱標出生於戰爭年代,早年被封為世子,建國後又被冊立為太子(1368年),自然而然地成了明帝國合法的繼承人。
可他沒能完成與父親的長跑,1392年,就掛了。
這是一個重大的風向標,決定帝國命運不同凡響的政治信號。可以這樣講,太子朱標之死使原本站在山巔的明帝國突然間墜落山谷,接下來,他的子孫一次次拾起之後重來,朝著另一個山頭奔跑,使局面變得波詭雲譎,撲朔迷離一一一當然,用後世的眼光來看,帝國傳承,無意中又演繹了一幕又一幕的精彩。
朱標死後不久,朱元璋初衷不改,堅定著「立長立嫡」的信念,幾乎同時立下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長子朱雄英早夭),試圖澆滅諸皇子心中的欲望。可是他錯了,既然可以選擇朱允炆為皇太孫,他完全有理由在自己龐大的皇子隊伍中選擇新的接班人一一一他漠視了諸皇子的決心。於是在西安的二皇子朱樉,北平的四皇子朱棣等一個個蠢蠢欲動,躍躍欲試一一一這無疑是朱元璋自己,親自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希望。
朱標影視劇照
今天,我們重點展開,明史上第一個受封藩王,卻被朱元璋漠視的千年老二,秦王朱樉。
朱樉(1356年一1395年),與太子朱標、周王朱橚等同為馬皇后所生,正宮嫡出,根正苗紅。太子朱標逝後,最有資格和實力繼統的他,卻在1395年離奇暴亡,死後還被父親在賜下的諡冊中責罵,控訴他犯下了三十七宗罪,這樣,他只好把後來的精彩留給了侄兒朱允炆和四皇弟朱棣。
可「革車六千、帶甲八萬」的朱樉為什麼會離奇死亡?為什麼會被控訴三十七宗罪?為什麼會被朱元璋漠視,與皇權擦肩而過?朱樉真的身負重罪,有那麼不堪嗎?今天,請允許我用一些史實,試圖去揭開真相。
朱樉,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王號得冠以「秦」一一一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封號。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同樣被他的父親封為秦王。秦與晉橫貫北方,俯視中原,其封號氣吞山河,這體現了朱元璋對朱樉的厚望;不過,為鞏固邊防,永保朱氏江山,朱元璋在朱樉身上布下了一個精巧的局。
洪武十一年(1378),朱樉前往屬地陝甘西安就藩。
這裡有兩點耐人尋味,值得推敲。第一:為什麼朱樉會受封八年後才前往藩地?
也許這就是朱元璋的老謀深算。
因為明朝剛建國不久,元蒙殘餘勢力還很強大,包括雲南、陝甘與東北好多地方還在它的掌控之下,換句話說,北方一線是兩軍對壘的前沿,而陝甘又正好處於惡戰的最中心。
八年後,元明之間局勢逆轉,元蒙基本處於被殲滅的狀態。這時候朱元璋才稍稍放下戒心,派二皇子朱樉前去鎮守,這個決定多少帶有一點賭博性質,但是,這個重磅人事安排又必須體現朝廷的決心,因為朱元璋希望以點帶面,鼓舞前方將士。
第二個需要推敲的問題:朱樉臨行,帶走了一部分朝中文臣,武將卻是鼎鼎大名,以防守著稱的耿炳文。這一點,再次佐證了陝甘局勢已趨於穩定,而朱樉駐守西安後,可以調遣東西兩線的所有守軍,全力投入各種戰鬥,權力之大僅次於朱元璋,足見當時朱樉的實力和受器重的程度。
這充分說明,「革車六千、帶甲八萬」絕不是一句空話。個人認為,朱樉的衛隊甚至超過了朱元璋規定的限額(朱元璋規定了藩王的私人衛隊,可以保留五千至一萬九千人不等),因為朱樉是駐守在外的第一個藩王,居於前線,帶甲實力理應更多一籌。
這就是秦王!而朱元璋對待他就象一枚剛剛被孵下的雞蛋,小心翼翼地放在籃中,生怕將其打碎。
朱樉影視劇照
接下來,朱樉勢大,聲名鵲起。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又開始放大了招子,牢牢地盯著北境。
與此同時,元蒙的戰神王保保護主有功,在與明軍多年的交戰中偶爾佔據上風,給明軍剿元製造了大麻煩,由此延續了元蒙的生命。王保保精通韜略,善於用兵,像一條狡猾的泥鰍,神出鬼沒,明軍若要消滅並活捉他不啻於一個神話。
可在政治上,王保保和朱元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朱元璋幾經思考,希望招降王保保,於是布下一個局,想對朱樉、王保保以及元蒙實施了戰略捆綁。而這個局改變了朱樉,決定了他一生的走向。
這是一個什麼局呢?表面上看起來,它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金庸先生筆下,《依天屠龍記》裡的那個郡主趙敏大家耳熟能祥吧!她就是元蒙戰神王保保的親姐姐一一一聰明刁鑽,武功卓絕,一生把張無忌愛得死去活來。可那只是小說裡的杜撰,不知什麼原因,朱元璋居然把這個「王趙敏」找到了,歷史上她的真實身份就是朱樉的老婆一一一名副其實的秦王妃。
不過,朱樉卻全然不是金先生筆下的張無忌,他不接受父親對他的安排,拒絕政治聯姻一一一也許這個「王趙敏」並非書中描寫的那麼驚若天人,負氣的朱樉也沒能和她一起演繹那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相反把她囚禁起來,不聞不問,孤獨一生,死前還下令要求為自己殉葬,這個結局實際上是體現了金庸先生的幽默。
朱元璋氣急敗壞,指責朱樉的叛逆和不孝,所幸這期間王保保也掛了。朱元璋長抒一口氣,同時心生惻隱,又把開國功臣鄧愈的女兒作為次妃許給了朱樉,但「不傳制,不發冊,不親迎」,這樣一來,又把鄧愈和朱樉差點氣個半死。
無獨有偶,偏偏這個鄧氏又不是個善茬,嫁入王府後深得朱樉喜愛,自恃根正苗紅,不甘居次妃,於是吃起了「王趙敏」的乾醋,向被囚於宮宇的她發起了一次又一次凌利的攻勢。此計正中朱樉下懷,可時間一長,這事居然鬧到了南京(也許要求冊立為正室),朱元璋自覺顏面掃地,憤然下了道嚴旨,責成鄧氏自縊。
鄧氏死後,朱樉再次遭受打擊,父子間那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被越拉越寬,甚至被撕裂。各種原因交織在一起,勢如水火。
秦王妃(趙敏)影視劇照
隨著時局的變化,朱樉坐大,實力雄厚,逐漸成為朱元璋的眼中釘。
讓我們回顧一下,朱樉就藩以後,朱元璋對朱樉的叮囑與警告,然後再把朱樉之死有機地聯繫起來。
洪武十一年五月賜璽書曰:
關內之民,自元代失政,不勝其敝……爾之國,若宮室已完,其不急之務悉已之。」
這是朱元璋對秦王就藩的第一個叮囑。
「十五年八月,高皇后崩,與晉、燕諸王奔喪京師,十月還國……二十二年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以樉為宗人令。」
洪武二十二年,所謂劣行昭昭的朱樉被朱元璋扣留在京城,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封朱樉為宗人令。
宗人府是幹什麼的呢?它等同於皇家為管理家事而設下的一座私人監獄,專門收容那些因反叛、謀逆、犯下重大過失的皇族,是他們了卻殘生的地方,而偏偏朱元璋又委任朱樉為宗人令,這分明是讓一個犯下重科的大頭目,去管理其他罪行難書的皇子皇孫。不得不說,這項人事任命對朱樉意味著莫大的諷刺。
這是警告嗎?也許早就超出了警告的範疇。
「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令太子巡視關陝。太子還,為之解。明年命歸藩」。
這就是前文提到的所謂三十七宗罪:什麼搶劫民女,舊鈔(銀)換新鈔(銀),與外軍勾結,私自擴大宮殿規模,超越帝制等等等等,反正死有餘辜。不過太子朱標巡幸關陝,回來後向朱元璋解釋,稱其中所列罪行大多子虛烏有,為奸人讒言,胡編亂造,於是第二年,朱元璋放過了他。
朱樉陵
朱樉一件好事都沒幹嗎?還真不是!明史記下了他豐功偉績的一筆。
「二十八年正月,命帥平羌將軍甯正徵叛於洮州,番懼而降。帝悅,賚其甚厚。」
關於平叛洮州,歷史沒有祥細的記載,在這裡不作過多解讀。個人相信「革車六千、帶甲八萬」的朱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不戰而屈人之兵,側面佐證了北線一帶防守嚴密、固若金湯;洮州守備不戰而降可以窺見秦王實力,朱樉功不可沒。
洪武二十八年,其年三月朱樉薨,賜諡冊曰:「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諡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諸子……首封於秦……。夫何不良德,竟殞厥身,其諡曰憨。」
1395年,朱樉成功平叛後,在宮中突然暴斃。關於朱樉之死,有人說他因勾結外邦事情敗露,被異族謀殺;有人說他暴唳殘忍,揮霍無度,被宮人滅了;還有人說他覬覦了南京皇權,死於慘烈的政治鬥年,多年來齊說不一,莫衷一是。
請各位讀者參閱一下下面的時間節點。
1392年,太子朱標崩逝,同年他的次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1398年,正式登基,史稱建文;1402年,四皇子燕王朱棣靖難功成,從侄子手中奪過了江山;而朱樉暴亡於1395的三月,恰恰在1392年一1398年這個空檔期。
縱觀前後,個人認為,朱樉也許死於擠身前位這個獨特的身份,也許死於南京布下的一個精妙的局。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
圖片:來自頭條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