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遭遇九子奪嫡,朱元璋的皇子為何卻無人敢與朱標爭太子?

2020-08-30 變美不只說說而已

歷史上在康熙去世之前,他的很多孩子為了能夠爭奪皇帝的位置,而發動了內亂,給後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康熙的孩子和朱元璋的孩子數量差不多。為什麼朱元璋時期並沒有發生孩子們一起來搶奪皇位的事件呢?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皇帝是現在的老大,太子是未來的老大。所以這就要求,太子必須要有老大的氣度和胸襟等,概括說來就是,能否鎮得住。朱元璋很早就開始培養朱標,這等於從小就確立了朱標的地位,讓其他皇子自小就接受這個事實,產生非分之想的概率,明顯要低了許多。

康熙當皇帝的時候,滿清已經入主中原,雖然零星還有很多叛亂,帝都北京已經極為穩定,所以相較於朱元璋生在動亂年代的兒子們,康熙的兒子們生活的可是相當安逸。我們看到的胤礽,是一個有些唯唯諾諾,且胸襟不是很寬闊的太子,同時對除了皇阿瑪的其他人還有股子來自心理上的自大和傲慢。這樣的兄弟,其他十多位是很難喜歡起來的,更不要說把他當做大哥來看待了。

從歷史記載來看,朱標簡直就是個完美太子,他才能出眾,性格寬厚,但仁慈中又不乏主見,甚至敢於挑戰父皇朱元璋的權威,屢屢直言勸諫。更重要的是,朱標十分友愛兄弟,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都是由於朱標從中說情調和才得以免於懲罰。所以,兄弟們對朱標都是既感激又信服,無人想動搖他的太子之位。

相關焦點

  • 朱元璋與康熙的兒子數量多,為何朱標地位穩固而康熙卻九子奪嫡?
    所以,朱元璋的各個兒子都知道自己的定位。而清朝不一樣,康熙之前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甚至,整個清朝就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子,母親是庶妃;順治是皇太極的第9子,母親孝莊文皇后只是側福晉;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8子,其生母孟古哲哲也只是側妃。有前面三位皇帝做榜樣,康熙的兒子們當然「不老實」啊!
  • 朱元璋有26子,為何沒人敢跟朱標爭太子,甚至連朱棣都不敢?
    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大家熟悉的唐朝玄武門之變,還有清朝的九子奪嫡,都是相當有名的殘酷奪嫡事件。可以說奪嫡這種事在歷朝歷代都是常有之事,尤其是皇帝兒子多了的時候,就經常會出現幾個野心勃勃之輩不甘於現狀,而圖謀奪嫡之事。但並不是皇帝兒子多了,就一定會發生奪嫡之爭的,也有各位皇子相處平安無事的情況。
  • 朱元璋有26子,為何沒人敢跟朱標爭太子,甚至連朱棣都不敢?
    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大家熟悉的唐朝玄武門之變,還有清朝的九子奪嫡,都是相當有名的殘酷奪嫡事件。結果卻有人與胤礽爭太子之位,甚至發生了九子奪嫡亂象,可謂是差別很大。那麼明太祖朱元璋這麼多兒子,為什麼沒有人敢跟朱標爭太子之位,甚至連朱棣都不敢呢,清朝為什麼會出相反的情況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 朱元璋多個兒子,為何無人與朱標爭太子,連朱棣都不敢輕舉妄動?
    整個中國的歷史當中,皇子之間為了一個皇位而引發一系列戰爭的事情並不是少數,對於皇位,這些皇室家族的孩子們都是非常憧憬和渴望的。清朝的九子奪嫡事件無異於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這些事件的發生全部都非常的殘忍,同時也向人們證明了在當時的社會當中,親人之間的感情並不值錢,只有權力才能給自己安全感。
  • 朱元璋24個兒子,康熙25個兒子,為何朱元璋的晚年,沒有九子奪嫡
    在很多的電視劇當中,大家都見識過,古代皇位的更迭,一般都是腥風血雨,歷史上很多的朝代都是如此,比如說清朝時候的康熙皇帝,康熙一共有25個兒子,這裡指的是長大成人的孩子,當時康熙晚年的時候,皇位的爭奪,可是非常激烈殘忍的。
  • 如果康熙提前傳位,是否可以避免,九子奪嫡的發生
    在清康熙後期,爆發了激烈的九子奪嫡事件,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了太子之位,不惜兄弟相殘。康熙皇帝本人,為了這件事也很是頭疼。他沒有明確宣布過,最後要傳位給誰,導致雍正的即位,無法令所有人信服。如此一來,九子奪嫡的餘波就註定還不能平息。沒辦法,雍正上臺後,只能通過雷霆手段,將政敵一一清除。然而雍正的做法,又一度引起不少爭議,直到現在也有人說,雍正的手段過於殘忍。由此看來,一場九子奪嫡,對清朝的危害之大,影響之深遠。都一切的源頭,都是康熙沒能提前宣布,他選中的繼承人是誰。
  • 九子奪嫡不僅是皇子們的野心,而是康熙精策劃,真是又狠又高明
    很多人談起「九子奪嫡」時,總會認為是皇子野心太大,而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康熙為了選出最佳繼承人的一種殘忍手段,他的操作方法實在是又狠又高明胤礽這樣的做法,讓康熙開始重新審視繼承人之選。這樣的人當太子,康熙帝時刻感覺到如芒刺背!最終康熙帝先後兩次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正是康熙有了廢太子之舉,才給了其他皇子希望,既然太子被廢,那太子之位大家都想爭一爭,而且清朝不像其他漢王朝有立嫡立長的說法,清朝主張立賢。
  • 朱元璋與康熙的兒子都多,為何朱標地位穩固而康熙時就有九子奪嫡
    用事實說話,朱標確實要比胤礽優秀。朱標這樣的太子坐上皇帝,其他的兒子們也應該是服氣的。當然,九子奪嫡的原因有很多,胤礽也並非如雍正王朝之中那般混帳無用,但做皇帝,火候還差很多。首先看兩位皇帝對太子的感情。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為何晚年沒有出現康熙那樣的九子奪嫡呢?
    朱元璋晚年之所以沒有出現康熙那樣的九子奪嫡,皆因朱元璋早早就確定了要建文帝繼承大統,並且做了充足的準備。首先是封建文帝為皇太孫,其次是令各地藩王都到各封地呆著,沒有命令不準隨便進京。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把建文帝的叔叔王們都叫了過來,當面告訴他們,你們都別爭了,以後他就是皇帝。雖然私下裡,建文帝見了叔叔們,還得行叔侄禮,但是這是家禮,是晚輩和長輩的關係。
  • 康熙的七皇子,手握重兵,卻為何沒有參與九子奪嫡
    康熙的七皇子,手握重兵,卻為何沒有參與九子奪嫡大家好,歡迎大家來都小編的百家號「歷史小博庫」康熙皇帝在清朝的歷史上面是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康熙皇帝他順應時代的發展,一對歷史和世界文明也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而且康熙皇帝他還被世人稱為了「千古一帝」。而且康熙皇帝他的一生裡面生育的兒女也是歷史帝王裡面最多的。而皇帝的這個寶座也就這麼一個,那麼皇位將來要傳給誰這也一個非常難的決定,所以在康熙皇帝晚年的時候就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局面。
  •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太子黨和八爺黨都慘敗,為何四爺黨能笑到最後
    導語: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太子黨和八爺黨都慘敗,為何四爺黨能笑到最後?「九子奪嫡」的確是發生在康熙朝晚期的很重大的歷史事件,這個事件對康熙朝後期的政局以及對康熙之後的清朝歷史的走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還是真正的歷史記載,在「九子奪嫡」當中勝出的的確是四阿哥胤禛。但是電視劇裡的故事遠比真正的歷史精彩很多,畢竟歷史是不能演繹的,而電視劇卻可以依照歷史背景展開自己的推理與想像。讓歷史和現實聯繫的更緊密一些。所以,我們還是通過對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分析。
  •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背後說明了什麼?
    康熙晚年時發生的九子奪嫡事件,不僅在當時民坊之中掀起一陣紛紜議論,宮中流言四起使得各黨派更加緊張慎重,在如今仍能夠出現在人們茶餘飯後的閒談之中,被史書用文字的方式所記錄下來,並且有各式的小說或影視作品呈現了這個歷史事實,使得這個事件廣為流傳開來,為人們所知,比如經典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就花了很長一個篇章來描繪皇子們爭奪嫡位的百態。
  • 朱元璋那麼多兒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搶太子之位?甚至朱棣也不敢
    ,讓人驚異的是竟然沒有一位皇子去跟太子朱標爭位,甚至到朱棣即位後也沒有出現過爭奪太子之位的情況。清朝和明朝這麼一對比,康熙帝那三十五個兒子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除去那些早夭和沒有列入序齒的那二十四的兒子,一場預謀已久的爭奪之戰展開了,九子奪嫡之爭也拉開了序幕,這種亂象相比於和睦共處的明朝皇子們真的是差距過大啊,那大家就會有疑問了,為什麼朱元璋那麼多優秀又有鴻鵠之志的兒子沒有一位站出來和朱標爭奪太子之位呢
  • 為何康熙傳位爆發「九子奪嫡」,而乾隆的皇子們卻要「老實」許多
    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皇位爭的是頭破血流,史稱「九子奪嫡」,最終雍正從這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中勝出,在康熙去世後登上了皇位。於是乎,拋開那些年齡較小的,以及本身並沒有奪位意向的,最終形成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九子奪嫡」局面,即大阿哥胤褆,廢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
  • 康熙年間九子奪嫡,四皇子的逆襲,依靠的究竟是什麼?
    細數歷朝歷代的奪位之爭,最令人心驚肉跳的,莫過於在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那么九子奪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明立太子的舉動,雖然穩定了當時的局面,不過也給後來的九子奪嫡埋下了伏筆。據相關史料記載,康熙一直認為大清是在馬背上建立的天下,這樣的脾性不利於治天下。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繄諸王是庸。因此康熙對自己皇子的教育重視程度超越任何一個皇帝,在皇子長大成人之後,也都能夠獨當一面。而九子奪嫡,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下產生。
  • 明明朱元璋有26子,為何無人敢與朱標爭太子,連朱棣都不敢嗎?
    家庭當中,到了父親晚年時,兄弟之間難免會因為財產糾紛,鬧得不可開交。如果這個家的家教十分嚴格,子女素質比較高,就會相應地避免子孫後代爭吵,相應減少悲劇。唐玄宗哥哥李成器,原本為嫡長子,應該繼承皇位。看到弟弟能力遠勝於自己,主動讓賢。將太子之位拱手相讓,避免一場家庭悲劇。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因為地位,皇子發生的政變有很多,弒君殺兄例子有很多。
  • 乾隆也有很多兒子,為何沒有發生「九子奪嫡」?只因乾隆太有手段!
    康熙這位皇帝,不僅在治理國家上有一套,在生兒育女這一塊也是無人能及。康熙皇帝一生共有55個孩子,其中皇子就有35人。面對數量眾多的皇子,再加上清朝是滿人政權,不重視嫡長子制度,這就直接導致了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事件的發生。對於「九子奪嫡」事件大家可以說都非常了解。
  • 作為千古明君的康熙,晚年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要說歷史上最激烈的皇位之爭,那麼必定是清朝的「九子奪嫡」。康熙一共有二十四個兒子,參與皇位鬥爭的共有九位,最後四阿哥胤禛獲勝,繼位成為雍正帝。康熙帝在位期間,因為特殊情況,所以就在康熙十四年的時候,公開冊立嫡子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
  • 為何康熙傳位爆發了「九子奪嫡」,而乾隆的皇子們卻個個無心爭儲
    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皇位爭的是頭破血流,史稱「九子奪嫡」,最終雍正從這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中勝出,在康熙去世後登上了皇位。於是乎,拋開那些年齡較小的,以及本身並沒有奪位意向的,最終形成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九子奪嫡」局面,即大阿哥胤褆,廢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禎(雍正登基後將其改為「允禵」),這九位康熙皇子或是自己爭取皇位,或是幫助自己所支持的皇子參與到奪嫡進程之中,從而上演了一出骨肉相殘、兄弟鬩牆的皇室內部的家族爭鬥。
  • 同是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礽奪權呢?
    朱元璋是「貧一代」,人情味還沒退乾淨朱元璋與馬皇后、朱標是患難與共的善緣,父子之間感情深厚,互相不猜忌,而康熙則與太子和諸位皇子緣分都比較淺薄。朱元璋雖然覺得如此婦人之仁,並非帝王之才,但卻因為他的善良,對他更加信任了。朱標十歲即被立為吳世子,明朝建立後成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時以三十七歲早逝,其太子之位一直堅如磐石。在朱標6歲之際,朱元璋就開始讓明朝大學者宋濂教朱標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