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可以同甘苦,未必共富貴。其實這句話不對,只要能患難與共,就一定能共富貴,因為患難之時的交心情誼,都是以後真金白銀的籌碼,是唯一值得信任的。
父子之間的緣分跟友誼、夫妻之間,其實沒什麼不同。有的緣分深,有的緣分淺,有的是善緣,有的則是孽緣。
朱元璋是「貧一代」,人情味還沒退乾淨
朱元璋與馬皇后、朱標是患難與共的善緣,父子之間感情深厚,互相不猜忌,而康熙則與太子和諸位皇子緣分都比較淺薄。
朱元璋從貧苦的農村,靠起義軍一步步奮鬥起來的帝王,在小農意識裡,「親情最大」,老子打下來的家產都是兒子的,所以他對自己的兒子是無條件的信任,有著「父業子承」的思想。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登基之後,人情味還沒退乾淨,加上他從小是孤兒,是馬皇后和朱標給了他一個家的溫暖。他們陪伴朱元璋從濠州城打到金陵城,再打下整個大明江山。這份家人般的溫暖,讓朱元璋十分感動。所以他竭盡所能,教育好太子,為他剷除清洗潛在的政敵。他對於朱標,更多的是慈父,而並非冷冰冰的帝君。
朱元璋對朱標並不完全滿意,但卻從未有過廢黜之心。其實朱元璋也說過,「朱標不類朕」,比起心狠手辣的朱元璋,朱標寬厚仁慈,善良而近乎懦弱。為了勸誡他不要殺掉老子,這傻兒子竟然投水死諫。朱元璋雖然覺得如此婦人之仁,並非帝王之才,但卻因為他的善良,對他更加信任了。
朱標十歲即被立為吳世子,明朝建立後成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時以三十七歲早逝,其太子之位一直堅如磐石。
在朱標6歲之際,朱元璋就開始讓明朝大學者宋濂教朱標識字。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讓李善長兼任太子少師,徐達太子少傅,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可以說當時的明朝頂尖人才都被朱元璋投入到太子朱標的教育問題上來了,目的就是為大明江山培養一個優秀的接班人。
康熙是「皇三代」,有嚴重的皇族特質
皇族的特點就是只有君臣,沒有父子。康熙即位的時候才8歲,孝莊太后老了,又是個女人,他卻還小。面臨著四大首輔爭名奪利,稍有不慎,他們就會被從皇帝寶座上趕下來,落得身首異處。
於是康熙從很小起,就知道帝王家有多無情。他爹為了一個女人拋棄了他,鰲拜只將康熙當作一個人形玉璽,拿他號令天下,他根本抓不到實權。
為了爭奪權力,他必須誰都不信,誰都懷疑,從擒拿鰲拜,踏著逆臣賊子們的血踏上龍座的那一刻起,他基本已經沒什麼人性了。
儘管如此,他內心還是疼愛胤礽的,因為赫舍裡是他一生最愛,也是無法忘記的女人。雖然她是索尼的孫女,是有政治色彩的婚姻,但是她的美好,永遠儲存在少年康熙的心裡。她因難產而死,更讓康熙決定,要多給胤礽一份疼愛。
康熙的兒子眾多,個個都有才能,胤礽不是長子。按照朱元璋「立長立嫡」的祖訓,胤礽只能算「嫡」,而朱標則既是長子,也是嫡子。
胤礽自出生便被確立為皇太子,自幼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而且熟練弓馬騎射。34歲起,承擔監國重任,12年後被康熙廢掉太子位。第2年被復立為太子,3年後再次被廢除,並被圈禁致死。
康熙末年發生的「九子奪嫡」事件,讓當時已經年老的康熙極為忌憚,於是猜忌心更重。對胤礽也就完全失去了信任和耐心。
而且,胤礽因為從小喪母,人格分裂,他為人處世極端,剛烈有餘而柔韌不足,他跟胤褆背後又是明珠和索額圖兩大重臣,都觸犯了康熙的忌諱。朱標人品比他好得多,朱標疼愛自己的弟弟,以仁政治國,不惜忤逆朱元璋來保全他愛的人。
所以康熙最終下了狠心,將胤礽徹底廢去,而後留下神秘的遺詔,鬱鬱而終。其實到了最後,康熙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他是誰都不信。至於他皇位傳給誰,只怕都是無奈之舉,在心底,他不信任任何一個兒子。
這也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雖然富貴無人能及,卻孤獨得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可以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