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與康熙的兒子都多,為何朱標地位穩固而康熙時就有九子奪嫡

2020-12-14 史飛卿

用事實說話,朱標確實要比胤礽優秀。朱標這樣的太子坐上皇帝,其他的兒子們也應該是服氣的。當然,九子奪嫡的原因有很多,胤礽也並非如雍正王朝之中那般混帳無用,但做皇帝,火候還差很多。

首先看兩位皇帝對太子的感情。朱元璋27歲的時候,嫡長子朱標出生,朱標的成長伴隨著他打天下的過程,朱標13歲時朱元璋創建大明朝,可以說,朱標是朱元璋兒子之中唯一一個和他打天下的兒子,一起創業的艱辛讓兩人感情篤深,所以朱元璋立了太子之後,第一件事就將其他兒子全封了藩王,立儲的決心很大。

康熙選太子,看的是他母親的面子,他對太子十分溺愛,讓太子養成了一身毛病,不僅僅對官員,就算是對親手足都看不上。到了後來,康熙自己也開始搖擺不定,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已經讓其他的皇子看到了機會,當然要卯足了勁爭上一爭。

另外,朱元璋是「嫡長子繼承制」的竭力擁護者,為了避免王儲之爭,他將嫡長子之外的藩王全部圈在京城之外,沒有準許不得進京,也不能私通官員、互相通信往來。反觀清朝,就一直沒有嫡長子繼承的傳統,雖然嫡長子身份尊貴,會優先考慮,但是皇太極的先例一開,即便是幼子、庶子,也有繼承大統的機會。看看雍正之前的三位皇帝,皇太極、順治、康熙,都不是嫡長子繼承的,所以對於其他皇子來說,只要太子地位不穩,他們就有機會。

最後還是回到兩人的對比之上。朱標能力非常強,他寬厚仁德,曾經因為朱元璋的一些殘暴行為直接和老爹提出反對意見,鬧出父子間的不愉快。但朱標也不是朱允炆那般極其軟弱的人,他和朱元璋一起打過仗,也幫著朱元璋治國,他手下的國事向來井井有條。而且對於兄弟手足,朱標也有長兄的威信,弟弟們有錯,他會將他們拎到京城規勸教育,但在朱元璋面前還是會為他們說好話。朱棣已經算是一個優秀的皇帝了,如果更加完美的朱標太子能活下來,大約也是大明的一大幸事。

而康熙的太子胤礽就不同了,他對太子的理解更多的是高高的地位,而不是更多的責任。他對身邊的人殘暴刻薄,對自己的兄弟也好不到哪裡去。康熙讓他參與政事,他有惹出了許多麻煩。無論是性格、品行還是能力,胤礽都不是最佳的皇帝人選,他越是犯錯,他的兄弟們看到的希望也就越大了。

相關焦點

  • 朱元璋與康熙的兒子數量多,為何朱標地位穩固而康熙卻九子奪嫡?
    所以,朱元璋的各個兒子都知道自己的定位。而清朝不一樣,康熙之前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甚至,整個清朝就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子,母親是庶妃;順治是皇太極的第9子,母親孝莊文皇后只是側福晉;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8子,其生母孟古哲哲也只是側妃。有前面三位皇帝做榜樣,康熙的兒子們當然「不老實」啊!
  • 朱元璋24個兒子,康熙25個兒子,為何朱元璋的晚年,沒有九子奪嫡
    在很多的電視劇當中,大家都見識過,古代皇位的更迭,一般都是腥風血雨,歷史上很多的朝代都是如此,比如說清朝時候的康熙皇帝,康熙一共有25個兒子,這裡指的是長大成人的孩子,當時康熙晚年的時候,皇位的爭奪,可是非常激烈殘忍的。
  • 如果康熙提前傳位,是否可以避免,九子奪嫡的發生
    在清康熙後期,爆發了激烈的九子奪嫡事件,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了太子之位,不惜兄弟相殘。康熙皇帝本人,為了這件事也很是頭疼。他沒有明確宣布過,最後要傳位給誰,導致雍正的即位,無法令所有人信服。由此看來,一場九子奪嫡,對清朝的危害之大,影響之深遠。都一切的源頭,都是康熙沒能提前宣布,他選中的繼承人是誰。那麼如果康熙提前傳位,是否可以避免,九子奪嫡的發生呢?其實,如果康熙真的提前退位的話,那麼必定對雍正是有幫助的。畢竟這樣就堵住了悠悠眾口,沒有人敢再說,雍正得位不正了。
  • 康熙時期九子奪嫡,而朱元璋的26個兒子卻形成了鮮明對比
    無能是電視劇還是史書上都不同程度上表現了九子奪嫡的劇情,例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這一部分在這兩部劇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各皇子之間明爭暗鬥的情節很受觀眾關注。但再看朱元璋這位明朝開國皇帝,膝下有26個兒子,我們很少聽過他的這26個兒子相互爭鬥的情節。那這是什麼原因呢?
  • 同是皇權繼承,康熙提防兒子胤礽,為何朱元璋卻能充分信任朱標?
    康熙提防兒子胤礽,朱元璋卻充分信任朱標,為何兩者態度截然相反明太祖朱元璋和清聖祖康熙帝,皆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但是這兩位皇帝在繼承人身上的問題對比卻很耐人尋味。同樣是父子,康熙對自己的兒子胤充滿了提防,最後搞得一點親情都沒有;而朱元璋卻很信任朱標,父子之間親情很濃。
  • 同是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礽奪權呢?
    朱元璋是「貧一代」,人情味還沒退乾淨朱元璋與馬皇后、朱標是患難與共的善緣,父子之間感情深厚,互相不猜忌,而康熙則與太子和諸位皇子緣分都比較淺薄。為了勸誡他不要殺掉老子,這傻兒子竟然投水死諫。朱元璋雖然覺得如此婦人之仁,並非帝王之才,但卻因為他的善良,對他更加信任了。朱標十歲即被立為吳世子,明朝建立後成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時以三十七歲早逝,其太子之位一直堅如磐石。在朱標6歲之際,朱元璋就開始讓明朝大學者宋濂教朱標識字。
  • 康熙晚年遭遇九子奪嫡,朱元璋的皇子為何卻無人敢與朱標爭太子?
    歷史上在康熙去世之前,他的很多孩子為了能夠爭奪皇帝的位置,而發動了內亂,給後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康熙的孩子和朱元璋的孩子數量差不多。為什麼朱元璋時期並沒有發生孩子們一起來搶奪皇位的事件呢?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 都是皇帝,為何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很放心,康熙卻忌憚胤禔奪權呢?
    都是皇帝,為何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很放心,康熙卻忌憚胤禔奪權呢?縱觀我國漫長的封建王朝的歷史,不難看出對於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而言,這一眾的皇帝較為關心的同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才能將自己的江山社稷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為了能夠穩固自己的江山統治,所採取的手段與方法也是各不相同,但根據相應的歷史後人卻是有著很多難以理解的發現。
  • 為什麼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礽奪權呢?
    朱元璋從貧苦的農村,靠起義軍一步步奮鬥起來的帝王,在小農意識裡,「親情最大」,老子打下來的家產都是兒子的,所以他對自己的兒子是無條件的信任,有著「父業子承」的思想。雖然她是索尼的孫女,是有政治色彩的婚姻,但是她的美好,永遠儲存在少年康熙的心裡。她因難產而死,更讓康熙決定,要多給胤礽一份疼愛。康熙的兒子眾多,個個都有才能,胤礽不是長子。按照朱元璋「立長立嫡」的祖訓,胤礽只能算「嫡」,而朱標則既是長子,也是嫡子。
  • 康熙兒子和妃子眾多,為何有九子奪嫡,卻沒有出現宮鬥
    很多人都喜歡看宮鬥劇,因為裡面的妃子明爭暗鬥,劇情精彩刺激很下飯。最終宮鬥的勝利者,就可以扶持自己兒子登基,然後坐上皇太后的位置,享受著勝利的滋味。如今大量的宮鬥劇,都集中於用清朝作為題材,其中雍正朝、乾隆朝的都有。可是我們卻發現,康熙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后妃和兒子最多的,但他這一朝的宮鬥劇卻不多。
  • 同是皇權繼承人,康熙提防著胤礽,為何朱元璋卻能充分信任朱標?
    康熙提防兒子胤礽,朱元璋卻充分信任朱標,為何兩者態度截然相反同樣是父子,康熙對自己的兒子胤礽充滿了提防,最後搞得一點親情都沒有;而朱元璋卻很信任朱標,父子之間親情很濃。而某種程度上,源於滿人的固有觀念,這些皇子的旗民也都支持自己領主皇子擁有皇位繼承權,康熙時期著名的九龍奪嫡就此開場。他的兒子們拼命擴張勢力,想盡辦法增加贏面,如此一來,競爭壓力很大的太子胤礽豈會袖手旁觀,自然也要下場,拼盡全力的爭鬥,甚至到了威脅皇權穩固的地步,康熙自己也成為受害者之一,不得不提防太子胤礽以及其他兒子鋌而走險,像唐太宗李世民那般搞一場軍事政變,殺害兄弟,軟禁自己。
  • 朱元璋多個兒子,為何無人與朱標爭太子,連朱棣都不敢輕舉妄動?
    整個中國的歷史當中,皇子之間為了一個皇位而引發一系列戰爭的事情並不是少數,對於皇位,這些皇室家族的孩子們都是非常憧憬和渴望的。清朝的九子奪嫡事件無異於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這些事件的發生全部都非常的殘忍,同時也向人們證明了在當時的社會當中,親人之間的感情並不值錢,只有權力才能給自己安全感。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比康熙還多2個,為什麼沒有出現奪嫡狀況呢?
    雍正身上的功績並不小,但卻一直被人們詬病,這與他當時莫名其妙繼位,繼位後殘忍殺害兄弟是有很大關聯的,人們對於他的繼位,一直抱有懷疑,認為是他逼著康熙冊立自己,在他之後奪嫡成功後,對於兄弟們絲毫沒有手下留情,更是讓人們難以接受。
  • 朱元璋有26子,為何沒人敢跟朱標爭太子,甚至連朱棣都不敢?
    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大家熟悉的唐朝玄武門之變,還有清朝的九子奪嫡,都是相當有名的殘酷奪嫡事件。可以說奪嫡這種事在歷朝歷代都是常有之事,尤其是皇帝兒子多了的時候,就經常會出現幾個野心勃勃之輩不甘於現狀,而圖謀奪嫡之事。但並不是皇帝兒子多了,就一定會發生奪嫡之爭的,也有各位皇子相處平安無事的情況。
  • 朱元璋有26子,為何沒人敢跟朱標爭太子,甚至連朱棣都不敢?
    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大家熟悉的唐朝玄武門之變,還有清朝的九子奪嫡,都是相當有名的殘酷奪嫡事件。可以說奪嫡這種事在歷朝歷代都是常有之事,尤其是皇帝兒子多了的時候,就經常會出現幾個野心勃勃之輩不甘於現狀,而圖謀奪嫡之事。但並不是皇帝兒子多了,就一定會發生奪嫡之爭的,也有各位皇子相處平安無事的情況。
  • 朱元璋那麼多兒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搶太子之位?甚至朱棣也不敢
    ,兒子也就自然而然的多了,兒子多了,那些有野心的兒子也就存在了,不安於現狀想要篡權的也大有人在。不僅因為簡單的推行制度不同,朱元璋和康熙兩位君主的影響也是為什麼明朝皇子之間的關係比清朝更和睦的根本原因,雖然朱元璋作為開國的君主,但是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在成為皇帝之前的生活確實是非常不如意的,所以朱元璋特別看重孩子們對於苦難的理解,對二十六個兒子的教育也是非常嚴格的,從小就開始讓他們去民間考察體恤民情,這也是後來歷史記載到朱棣評價自己的幼年生活說道對於民間那些事是了解的非常透徹的,尊師重道也是朱元璋對於兒子們特別教育的
  •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朱標和胤礽都是皇太子,分別是朱元璋和康熙欽定的接班人,那麼,為何朱元璋對朱標非常信任,而康熙卻擔心胤礽奪權呢?這與朱元璋和康熙的出生環境,以及朱標和胤礽的性格有關。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康熙,不可避免地被宮裡的陰暗面操控,使得他變得敏感、多疑,把宮裡的所有人都當作潛在危險,甚至包括自己的接班人太子。正因如此,不僅對待太子,在對待其他兒子上,朱元璋和康熙的態度也截然不同。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為何晚年沒有出現康熙那樣的九子奪嫡呢?
    朱元璋晚年之所以沒有出現康熙那樣的九子奪嫡,皆因朱元璋早早就確定了要建文帝繼承大統,並且做了充足的準備。首先是封建文帝為皇太孫,其次是令各地藩王都到各封地呆著,沒有命令不準隨便進京。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把建文帝的叔叔王們都叫了過來,當面告訴他們,你們都別爭了,以後他就是皇帝。雖然私下裡,建文帝見了叔叔們,還得行叔侄禮,但是這是家禮,是晚輩和長輩的關係。
  • 同樣是皇帝,為何朱元璋信任朱標,而康熙卻憂慮胤褆,這是為何呢
    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子,被稱為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殿下(可以先行處理朝政)。而胤褆(tí)則是清聖祖康熙的庶長子,被稱為清朝最受信任的皇親國戚。但問題在於,朱元璋從始至終都非常信任長子朱標,甚至在他活著的時候就讓朱標替他處理朝政。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為何沒像清朝一樣,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
    其中的代表當屬康熙兒子之間的&34;。為了能夠成功出道,康熙帝最優秀的兒子們,組團,找靠譜的經紀人,不停的在康熙評委面前進行才藝展示。結果最後老四胤禛團隊成功晉級,成為工作狂雍正帝。朱元璋有26個兒子,活到成年的有24個。兒子的數量差不多,朱元璋的兒子們質量也不差,為何沒發生類似於九子奪嫡的事情呢?主要在於天時、地利、人和、老朱太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