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實說話,朱標確實要比胤礽優秀。朱標這樣的太子坐上皇帝,其他的兒子們也應該是服氣的。當然,九子奪嫡的原因有很多,胤礽也並非如雍正王朝之中那般混帳無用,但做皇帝,火候還差很多。
首先看兩位皇帝對太子的感情。朱元璋27歲的時候,嫡長子朱標出生,朱標的成長伴隨著他打天下的過程,朱標13歲時朱元璋創建大明朝,可以說,朱標是朱元璋兒子之中唯一一個和他打天下的兒子,一起創業的艱辛讓兩人感情篤深,所以朱元璋立了太子之後,第一件事就將其他兒子全封了藩王,立儲的決心很大。
康熙選太子,看的是他母親的面子,他對太子十分溺愛,讓太子養成了一身毛病,不僅僅對官員,就算是對親手足都看不上。到了後來,康熙自己也開始搖擺不定,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已經讓其他的皇子看到了機會,當然要卯足了勁爭上一爭。
另外,朱元璋是「嫡長子繼承制」的竭力擁護者,為了避免王儲之爭,他將嫡長子之外的藩王全部圈在京城之外,沒有準許不得進京,也不能私通官員、互相通信往來。反觀清朝,就一直沒有嫡長子繼承的傳統,雖然嫡長子身份尊貴,會優先考慮,但是皇太極的先例一開,即便是幼子、庶子,也有繼承大統的機會。看看雍正之前的三位皇帝,皇太極、順治、康熙,都不是嫡長子繼承的,所以對於其他皇子來說,只要太子地位不穩,他們就有機會。
最後還是回到兩人的對比之上。朱標能力非常強,他寬厚仁德,曾經因為朱元璋的一些殘暴行為直接和老爹提出反對意見,鬧出父子間的不愉快。但朱標也不是朱允炆那般極其軟弱的人,他和朱元璋一起打過仗,也幫著朱元璋治國,他手下的國事向來井井有條。而且對於兄弟手足,朱標也有長兄的威信,弟弟們有錯,他會將他們拎到京城規勸教育,但在朱元璋面前還是會為他們說好話。朱棣已經算是一個優秀的皇帝了,如果更加完美的朱標太子能活下來,大約也是大明的一大幸事。
而康熙的太子胤礽就不同了,他對太子的理解更多的是高高的地位,而不是更多的責任。他對身邊的人殘暴刻薄,對自己的兄弟也好不到哪裡去。康熙讓他參與政事,他有惹出了許多麻煩。無論是性格、品行還是能力,胤礽都不是最佳的皇帝人選,他越是犯錯,他的兄弟們看到的希望也就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