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子,被稱為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殿下(可以先行處理朝政)。而胤褆(tí)則是清聖祖康熙的庶長子,被稱為清朝最受信任的皇親國戚。但問題在於,朱元璋從始至終都非常信任長子朱標,甚至在他活著的時候就讓朱標替他處理朝政。
但反觀胤褆,他雖然被稱為清朝最受信任的皇親國戚,但卻只是在少年時期的那一小段歲月裡。等到胤褆長大成人後,康熙非但不再信任他,反而還十分憂慮他的成長,甚至後面將他圈禁長達二十六年之久,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接下來,筆者就跟大家簡單的聊一聊,朱元璋與康熙,在對待自己的親生長子上,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氣場不同
朱元璋是從放牛娃一拳一腳打拼出來的,說到底,大明的江山社稷都是他一手創造的。所以,朱元璋不畏懼任何人想要跟自己爭權奪利,因為他自信沒有人是自己的對手,哪怕是親生兒子也一樣。因而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非常放心大膽地讓朱標去處理朝政,結交大臣,甚至於還給朱標配置了包括李善長、藍玉在內的高級文臣武將。
反觀康熙,因為他的皇位是繼承來的,而且他本人也不是順治帝的嫡長子,所以說到底,康熙並沒有足夠的潛在信心來掌控世間萬物。再加上康熙少年時期還經歷了包括孝莊掌權與鰲拜專權在內的兩件大事,所以在內心深處,康熙始終擔心臣強主弱。因而我們可以發現,康熙不僅僅是憂慮胤褆,其實對於太子胤礽(réng)和庶子的胤禩(sì)也是非常憂慮的。
二,背景不同
朱元璋從小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無論是父母兄弟還是親戚朋友,幾乎都是倒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而且都非常悽慘。所以朱元璋從小就特別注重感情,尤其是家庭感情。我們可以發現,朱元璋對於親戚朋友和嫡親血脈好的有些讓人難以理解。他不僅將所有的兒子封為藩王,而且還為他們配備了足夠多的武裝力量來做保護,就連權力也給的非常大。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將自己親哥哥的兒子也封為藩王,其待遇與親生兒子沒有任何不同。
可同樣反觀康熙,可能是因為清朝最初是遊牧民族,對於家庭感情看得不是那麼重要(努爾哈赤就曾斬殺親子),再加上他們對於來之不易的皇權看得異常沉重,所以有清一朝,幾乎都是用生命來踐行什麼叫做「最是無情帝王家」。別說康熙只是憂慮胤褆,對於其他兒子他甚至堪稱無情,比如十三阿哥胤祥僅因為一些小事就被他圈禁長達十年之久。
三,自身問題
我們都知道,朱標和朱元璋的治國理念是不同的。朱元璋喜歡以嚴刑峻法來彰顯國家威儀(沒那麼嚴重,也只是針對官員),而朱標則主張以仁義禮智信來提高百姓對國家的認同。所以《明史》中記載了很多朱標與朱元璋爭吵甚至動手的案例。但同樣的,朱元璋也知道朱標的理念沒有錯,但他也不能認錯,畢竟他是皇帝,皇帝是沒有錯的。
所以從根本上說,雖然朱標與朱元璋政見不合,但朱元璋知道朱標是對的,所以也樂得讓他去做好人,自己來做壞人。
但胤褆就不同了,《清史稿》記載,胤褆少年時雖然沒有展現出對於皇權的渴望,但長大成人後,曾不止一次地表現出自己想要繼承皇位的心願。
但問題在於,康熙非常喜歡自己與孝誠仁皇后所生的庶子胤礽,所以在三十幾年的歲月裡,胤褆一直沒有什麼機會。如果說胤褆到此為止,不再想這件事情,那麼他的結局也不會太差。
但問題在於,胤褆竟然動了歪心思,他不僅多次窺視康熙的生活,甚至還暗中構陷詛咒胤礽。對於這樣的兒子,康熙又怎麼能放心,怎麼能不憂慮呢?
四,其他原因
清朝其實遠不如明朝來的那麼乾脆,因為明朝的政治鬥爭無非就是文官與宦官而已,況且皇帝可以掌握足夠的砝碼,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調停或偏向於任何一方。但清朝就不一樣,因為清朝立國是與蒙古族共享天下,再加上內部還有八旗(下五旗)勢力的犬牙交錯。所以康熙非常擔心有人借儲君問題來爭奪皇權或架空自己。
此外,朱元璋與兒子們的交流更像是普通人家那樣的父子和睦,就算有事也沒有隔夜仇,哪怕昨天還要死要活的。但康熙與兒子就不是了,可以說康熙本人非常記仇,有一次太子去看望生病的康熙,僅僅是因為沒有表現出悲哀的感情,就被康熙大罵一通並趕回家去,臨了還說了一句「朕包容二十年矣」。
最後,同樣是皇帝,之所以朱元璋信任朱標,而康熙卻憂慮胤褆。說到底,無非是因為胤褆遠不如朱標來的聰明機智,且康熙也遠不如朱元璋那麼精明能幹。至於其他如背景性格等原因,雖然佔了很多比例,但比較起前兩者,倒也不是那麼重要。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清聖祖起居錄》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