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皇帝,為何朱元璋信任朱標,而康熙卻憂慮胤褆,這是為何呢

2021-01-08 七米同學

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子,被稱為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殿下(可以先行處理朝政)。而胤褆(tí)則是清聖祖康熙的庶長子,被稱為清朝最受信任的皇親國戚。但問題在於,朱元璋從始至終都非常信任長子朱標,甚至在他活著的時候就讓朱標替他處理朝政。

但反觀胤褆,他雖然被稱為清朝最受信任的皇親國戚,但卻只是在少年時期的那一小段歲月裡。等到胤褆長大成人後,康熙非但不再信任他,反而還十分憂慮他的成長,甚至後面將他圈禁長達二十六年之久,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接下來,筆者就跟大家簡單的聊一聊,朱元璋與康熙,在對待自己的親生長子上,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氣場不同

朱元璋是從放牛娃一拳一腳打拼出來的,說到底,大明的江山社稷都是他一手創造的。所以,朱元璋不畏懼任何人想要跟自己爭權奪利,因為他自信沒有人是自己的對手,哪怕是親生兒子也一樣。因而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非常放心大膽地讓朱標去處理朝政,結交大臣,甚至於還給朱標配置了包括李善長、藍玉在內的高級文臣武將。

反觀康熙,因為他的皇位是繼承來的,而且他本人也不是順治帝的嫡長子,所以說到底,康熙並沒有足夠的潛在信心來掌控世間萬物。再加上康熙少年時期還經歷了包括孝莊掌權與鰲拜專權在內的兩件大事,所以在內心深處,康熙始終擔心臣強主弱。因而我們可以發現,康熙不僅僅是憂慮胤褆,其實對於太子胤礽(réng)和庶子的胤禩(sì)也是非常憂慮的。

二,背景不同

朱元璋從小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無論是父母兄弟還是親戚朋友,幾乎都是倒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而且都非常悽慘。所以朱元璋從小就特別注重感情,尤其是家庭感情。我們可以發現,朱元璋對於親戚朋友和嫡親血脈好的有些讓人難以理解。他不僅將所有的兒子封為藩王,而且還為他們配備了足夠多的武裝力量來做保護,就連權力也給的非常大。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將自己親哥哥的兒子也封為藩王,其待遇與親生兒子沒有任何不同。

可同樣反觀康熙,可能是因為清朝最初是遊牧民族,對於家庭感情看得不是那麼重要(努爾哈赤就曾斬殺親子),再加上他們對於來之不易的皇權看得異常沉重,所以有清一朝,幾乎都是用生命來踐行什麼叫做「最是無情帝王家」。別說康熙只是憂慮胤褆,對於其他兒子他甚至堪稱無情,比如十三阿哥胤祥僅因為一些小事就被他圈禁長達十年之久。

三,自身問題

我們都知道,朱標和朱元璋的治國理念是不同的。朱元璋喜歡以嚴刑峻法來彰顯國家威儀(沒那麼嚴重,也只是針對官員),而朱標則主張以仁義禮智信來提高百姓對國家的認同。所以《明史》中記載了很多朱標與朱元璋爭吵甚至動手的案例。但同樣的,朱元璋也知道朱標的理念沒有錯,但他也不能認錯,畢竟他是皇帝,皇帝是沒有錯的。

所以從根本上說,雖然朱標與朱元璋政見不合,但朱元璋知道朱標是對的,所以也樂得讓他去做好人,自己來做壞人。

但胤褆就不同了,《清史稿》記載,胤褆少年時雖然沒有展現出對於皇權的渴望,但長大成人後,曾不止一次地表現出自己想要繼承皇位的心願。

但問題在於,康熙非常喜歡自己與孝誠仁皇后所生的庶子胤礽,所以在三十幾年的歲月裡,胤褆一直沒有什麼機會。如果說胤褆到此為止,不再想這件事情,那麼他的結局也不會太差。

但問題在於,胤褆竟然動了歪心思,他不僅多次窺視康熙的生活,甚至還暗中構陷詛咒胤礽。對於這樣的兒子,康熙又怎麼能放心,怎麼能不憂慮呢?

四,其他原因

清朝其實遠不如明朝來的那麼乾脆,因為明朝的政治鬥爭無非就是文官與宦官而已,況且皇帝可以掌握足夠的砝碼,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調停或偏向於任何一方。但清朝就不一樣,因為清朝立國是與蒙古族共享天下,再加上內部還有八旗(下五旗)勢力的犬牙交錯。所以康熙非常擔心有人借儲君問題來爭奪皇權或架空自己。

此外,朱元璋與兒子們的交流更像是普通人家那樣的父子和睦,就算有事也沒有隔夜仇,哪怕昨天還要死要活的。但康熙與兒子就不是了,可以說康熙本人非常記仇,有一次太子去看望生病的康熙,僅僅是因為沒有表現出悲哀的感情,就被康熙大罵一通並趕回家去,臨了還說了一句「朕包容二十年矣」。

最後,同樣是皇帝,之所以朱元璋信任朱標,而康熙卻憂慮胤褆。說到底,無非是因為胤褆遠不如朱標來的聰明機智,且康熙也遠不如朱元璋那麼精明能幹。至於其他如背景性格等原因,雖然佔了很多比例,但比較起前兩者,倒也不是那麼重要。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清聖祖起居錄》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都是皇帝,為何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很放心,康熙卻忌憚胤禔奪權呢?
    都是皇帝,為何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很放心,康熙卻忌憚胤禔奪權呢?其中一點就是同樣都是皇帝,為何明朝的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十分的放心,而清朝的皇帝康熙卻是十分的忌憚胤禔奪權呢?首先雖然同樣都是皇子朱標與胤禔有著明顯的差距,朱標是被朱元璋正式冊立為太子,也就是自己皇位的接班人,而胤禔根據相應的史料記載中,是康熙的皇五子,但因為之前的四個兒子身死,使得胤禔成為了皇長子,康熙時期最初的太子是胤礽。
  • 同是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礽奪權呢?
    其實這句話不對,只要能患難與共,就一定能共富貴,因為患難之時的交心情誼,都是以後真金白銀的籌碼,是唯一值得信任的。父子之間的緣分跟友誼、夫妻之間,其實沒什麼不同。有的緣分深,有的緣分淺,有的是善緣,有的則是孽緣。
  • 同是皇權繼承人,康熙提防著胤礽,為何朱元璋卻能充分信任朱標?
    康熙提防兒子胤礽,朱元璋卻充分信任朱標,為何兩者態度截然相反明太祖朱元璋和清聖祖康熙帝,皆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但是這兩位皇帝在繼承人身上的問題對比卻很耐人尋味。同樣是父子,康熙對自己的兒子胤礽充滿了提防,最後搞得一點親情都沒有;而朱元璋卻很信任朱標,父子之間親情很濃。
  • 同是皇權繼承,康熙提防兒子胤礽,為何朱元璋卻能充分信任朱標?
    康熙提防兒子胤礽,朱元璋卻充分信任朱標,為何兩者態度截然相反明太祖朱元璋和清聖祖康熙帝,皆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但是這兩位皇帝在繼承人身上的問題對比卻很耐人尋味。同樣是父子,康熙對自己的兒子胤充滿了提防,最後搞得一點親情都沒有;而朱元璋卻很信任朱標,父子之間親情很濃。
  •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朱標和胤礽都是皇太子,分別是朱元璋和康熙欽定的接班人,那麼,為何朱元璋對朱標非常信任,而康熙卻擔心胤礽奪權呢?這與朱元璋和康熙的出生環境,以及朱標和胤礽的性格有關。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出身底層,直到二十五歲才參加義軍,這時,他已經是一個思想觀念比較成熟的成年人。換言之,朱元璋的人生價值觀,是受底層環境薰染形成,而不是受上流社會或宮廷環境。
  • 為什麼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礽奪權呢?
    其實這句話不對,只要能患難與共,就一定能共富貴,因為患難之時的交心情誼,都是以後真金白銀的籌碼,是唯一值得信任的。父子之間的緣分跟友誼、夫妻之間,其實沒什麼不同。有的緣分深,有的緣分淺,有的是善緣,有的則是孽緣。
  •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禔奪權呢?
    朱元璋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他不怕任何人造反,包括太子。而康熙的皇位是繼承來的,最擔心的事情恰恰是有人覬覦他的皇位,太子也不例外。朱元璋又二十六個兒子,太子朱標為長子,同時也是馬皇后所生,為嫡子,於情於理都是太子的不二人選。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或者英明神武的皇帝,對自己兒子大多不喜歡,都覺得「不類朕」,也就是沒有自己英明神武的意思,比如秦始皇看扶蘇、朱棣看朱高熾都不怎麼順眼。
  • 朱元璋十分信任自己的太子朱標,為何康熙卻十分提防太子胤礽?
    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大兒子朱標就是十分寵愛,在朱標剛開始的時候就是被立為皇儲,朱元璋在處理政務的時候都會把朱標帶上,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就表達了要讓朱標當太子的想法,並且讓百官都當朱標的老師,毫不掩飾對朱標的喜愛,到了朱標成年的時候更是放手讓朱標自己處理政務,要百官有什麼政事就交給朱標,如果朱標處理不了再來找他,可見朱元璋對於這個大兒子是多麼重視和喜愛。
  • 朱標為何被稱為權力最大的太子,朱元璋為什麼敢放權給他?
    這段記載描述的是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標。「太子」作為國之儲君,是由皇帝選定的國家未來的皇帝,因此擁有極大的影響力以及地位,因此常有權臣依附其身旁。然而,對於諸多的帝王們來說,這也是令其深感不妥的事情,作為太子,若是一朝權利膨脹、利慾薰心,難保其不會有奪位心思。
  • 朱標為何被稱為「史上權力最大太子」?朱元璋手把手教他做皇帝
    若在民間,父親對兒子有多好都不奇怪,可天家無情,皇帝與太子走到後來基本都成政敵,像朱元璋和朱標這樣的很少見。整個明朝,從上到下,所有人都知道未來的皇帝一定是朱標,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對此也心知肚明。朱棣縱有野心,也半點都不敢表露,只能乖乖的當燕王,惹朱元璋生氣了還得靠朱標說情。
  • 朱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令朱元璋如此信任他,竟放權給他
    實際上,通過分析朱元璋放權的原因之後,相信各位讀者也會理解朱元璋的用心之處,了解他為何願意給朱標如此之大的權利。一、身為太子卻權利極大,被稱為權力最大的太子身為長子,朱標原本就深受朱元璋的喜愛,朱標出生之時朱元璋還非皇帝,正在前線指揮戰鬥的他聽聞朱標出生的消息竟喜極而泣,更是在山上刻字道:「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 胤褆是惠妃的親兒子,為何惠妃卻上書康熙,請求處死兒子
    胤褆是她的親兒子,她為何想讓兒子死呢?這就要說到「九子奪嫡」了,康熙是一位長壽的皇帝,兒子眾多,雖然有近10個早逝,但最後活到成年的也有24個。即便他立了嫡子胤礽為太子,但別的兒子並不甘心。胤褆作為皇長子,就是最不服氣的一個,為什麼呢?其一,胤褆是長子,清朝並不像明朝那樣有祖訓,必須要讓嫡子繼位。所以胤褆作為長子,是有很大資格被立為太子的。
  • 同樣是立太子,為何朱元璋兒子集體擁護,康熙兒子鬥得你死我活?
    朱元璋和康熙都是我國歷史上相當厲害也相當出名的皇帝,朱元璋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王朝。
  • 同為皇帝,為什麼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禔奪權呢?
    整個封建王朝當中,最高標準最高配置的太子只有一位,他就是朱標。我們看一下太子朱標,在剛剛當上太子的時候,朱元璋給太子尋找的幾位老師都是什麼樣子的。 康熙對胤礽的不滿主要是在胤礽日漸成熟以後,康熙逐漸年老,作為未來的皇帝,在朝堂之上向胤礽靠攏的朝臣越來越多,當太子的勢力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候,康熙的皇權自然就受到挑戰,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 朱元璋與康熙的兒子數量多,為何朱標地位穩固而康熙卻九子奪嫡?
    所以,朱元璋的各個兒子都知道自己的定位。而清朝不一樣,康熙之前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甚至,整個清朝就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子,母親是庶妃;順治是皇太極的第9子,母親孝莊文皇后只是側福晉;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8子,其生母孟古哲哲也只是側妃。有前面三位皇帝做榜樣,康熙的兒子們當然「不老實」啊!
  • 朱標性格與父親相反,朱棣更像父親,為何朱元璋堅持選朱標
    就比如康熙的太子胤礽,胤礽能被立為太子,是因為他是孝誠仁皇后所生的嫡子,而且孝誠仁皇后生下他以後,就撒手人寰了。康熙也認為,這個兒子其實不像他,但還是將其立為皇太子,盡心栽培。只是後來胤礽的所作所為,實在太令康熙失望,才會正式被廢黜。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殺伐果斷,他對大臣的雷霆手段,令馬皇后和朱標都看不下去。
  • 朱元璋為何非要把皇位傳給朱標,朱標有多厲害呢?
    縱觀幾大開國皇帝都會感嘆嫡長子「不像我」,到死了這太子還沒有確定。如秦始皇覺得扶蘇還差點,把發配去修長城。劉邦覺得劉盈沒有血性,就算已是太子,劉邦總想把他廢掉。趙匡胤覺得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都不是當皇帝的料,才給弟弟趙光義留了機會,康熙皇帝(他從功績上說,其實也算一個開國皇帝)也是覺得他立的繼承人胤礽「不類我」,因此,雖然很小就把他立為太子,但後來兩次廢黜了他。朱棣覺得他的嫡長子朱高熾「不像我」,遲遲不願立他為太子。
  • 朱元璋與康熙的兒子都多,為何朱標地位穩固而康熙時就有九子奪嫡
    用事實說話,朱標確實要比胤礽優秀。朱標這樣的太子坐上皇帝,其他的兒子們也應該是服氣的。當然,九子奪嫡的原因有很多,胤礽也並非如雍正王朝之中那般混帳無用,但做皇帝,火候還差很多。首先看兩位皇帝對太子的感情。
  • 康熙晚年明明更喜歡十四阿哥胤褆,為何最後卻傳位於老四雍正?
    在武功方面康熙無疑是清朝最為偉大的一位帝王,而要是論政務的話,雍正十幾年如一日的勤勉,一舉扭轉了康熙年間國庫嚴重虧空的局面。然而,雖說雍正是個合格的接班人,但是雍正這個皇位得來的並不容易,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中,雍正為何能夠擊敗康熙寵愛的十四阿哥呢?
  • 康熙晚年遭遇九子奪嫡,朱元璋的皇子為何卻無人敢與朱標爭太子?
    歷史上在康熙去世之前,他的很多孩子為了能夠爭奪皇帝的位置,而發動了內亂,給後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康熙的孩子和朱元璋的孩子數量差不多。為什麼朱元璋時期並沒有發生孩子們一起來搶奪皇位的事件呢?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