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峰村村委會主任裴文貴(左)和種植戶曹書明(中)以及第一書記徐飛易檢查梨樹套袋情況。
走進雨城區鳳鳴鄉頂峰村,滿山梨樹枝葉繁茂,枝頭上已結出不少青綠色鵪鶉蛋大小的梨子。自從脫貧攻堅以來,種植「六月雪」梨,已成為該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更對當地群眾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該村「六月雪」梨已進入掛果期,再過2個月就能成熟採摘,而當地種植戶對市場前景,更是信心十足。
新產業比傳統農業更划算
「樹上都結出果果了,要趁這幾天抓緊把袋子給它套上。」近日,雨城區鳳鳴鄉頂峰村3組的曹書明很忙。當地種植的優質梨品種「六月雪」已掛果,為防止蟲蛀、鳥啄以及確保無藥物汙染,每一個果實都要用紙袋套上。
目前,樹上果實只有兩釐米左右,但到7、8月份成熟時,就能長到4兩重左右,短短幾個月,就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眼下,正值「六月雪」梨掛果時期,全村的種植戶都在忙著套袋,已套好的果樹林裡,一眼望去,青嫩的枝葉間全是米黃色的袋子。
「一個袋子就是一個果子。」望著山坡上果樹林中密密麻麻的「黃紙袋」,曹書明樂在心頭,因為袋子越多,就說明果子越多,能賣出更多的錢。曹書明算是頂峰村種植「六月雪」梨的大戶,一共種了8畝。自2005年到現在,已有10多年的種植經驗,也算是村裡種植戶中的行家裡手。
「種植『六月雪』梨有搞頭喲。」曹書明說,這梨的價格呈現出上升趨勢,並且現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最高的時候,自己賣出過14元一公斤的好價錢。僅2017年,「六月雪」梨就為曹書明帶來近5萬元的效益。
豐產期每畝至少產果2000斤,按市場平均10元一公斤計算,一畝產值就是10000元。曹書明坦言,發展梨產業比種莊稼划算太多了,梨樹管理簡單,持續效益長,僅這兩點優勢,種莊稼就沒法比。
好產業帶來致富新希望
「其實『六月雪』梨只是頂峰村三大產業之一。」頂峰村村委會主任裴文貴說,雪梨和茶葉、藤椒一起被稱為當地的「三千工程」,即是三個產業都達到千畝規模。同時,這三大產業也是村裡脫貧致富「211」工程,即人均佔有茶葉2畝,雪梨1畝,藤椒1畝。
「六月雪」梨之所以得名,正是因它成熟時間多為農曆6月。這個時間段,正是同類水果的空窗期,加之「六月雪」梨品質優良,有好的市場反應就並不稀奇了。「『六月雪』梨的管理採摘時間,剛好與其它兩大產業間隔開來,互不影響。」裴文貴說,這也是該梨能成為我村主要產業,並在這裡紮根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2005年,在鄉黨委政府、區林業局和區農業局的指導下,頂峰村「兩委」結合本村區位優勢和地理環境,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切實助農增收,並從成都龍泉驛引進優良品種「六月雪」梨在頂峰村1、2、3、4組進行大力發展。2007年投產並產生經濟效益,還成立了雅安市「六月雪」梨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當年種下的果樹,現已進入了豐產期。
「2016年,我們村舉辦了採摘節後,『六月雪』梨的市場就更好了。」裴文貴表示,去年果子成熟後,僅10多天時間,全村的雪梨就銷售一空。他估計,今年市場應該也差不多,屆時火爆的銷售場景肯定還會出現。
皮薄、化渣、水分足、味道甜,是「六月雪」梨的特色。裴文貴介紹,僅含糖量一項,「六月雪」梨就達到了13.87%,比一般梨子高出了1至2個百分點。
儘管「六月雪」梨豐產,市場又好,但頂峰村並沒有就此止步不前。為了該產業的持續發展,村「兩委」又帶著大家從產品質量和更新換代上下功夫。曹書明說,為了保證梨子的品質,種植戶還要擇果,控制產量保證質量。裴文貴也表示,未來自己還將進行精品果打造,滿足市場需求。
今年,在雨城區林業局支持幫助下,頂峰村又發展了「六月雪」梨300多畝。裴文貴說,「六月雪」梨在頂峰村也有10多年時間,逐漸的換代更新也將開始,如此良好的產業一定要保留發展好,為當地帶來更多更好的效益。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