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女性懷孕之後,胎相不穩,為了避免發生意外,大多都儘量減少出門,安心在家養胎,但其實即便是在家裡,也暗藏很多危險,尤其是孕媽在家裡的一些常見習慣,可能會引發寶寶宮內缺氧,孕媽需謹慎。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孕媽茜茜如今懷孕已經7個月了,剛知道懷孕那一會兒,因為妊娠反應太過嚴重,加上工作的地方通勤時間太長,於是,茜茜和老公、家人一商量,就辭職在家養胎了。
回家之後,由於只有茜茜一人在家,於是她日常非常注意,飲食上從不敢亂吃,更是很少出門,整天躺在床上刷劇。
後來,在一次例行產檢中,醫生發現茜茜腹中的寶寶有缺氧的情況,但臍帶、羊水和胎盤全都正常,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是茜茜孕期很少出門導致的。
醫生看著一臉懵的茜茜語重心長地說道:「懷孕滿3個月之後,就應該多去人少的戶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就算在家裡,也要及時開窗通風,不然,孕媽自己都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更不談寶寶了。」
聽完醫生的話之後,茜茜回家就時刻保持家裡通風,晚飯後也拉著老公去樓下花園走走。下次產檢果不其然,寶寶缺氧的情況真的緩解了。
孕期常做以下幾件事,寶寶容易宮內缺氧
1、用不正確的姿勢睡覺
不少孕媽因身體不適,會不斷變換睡姿,甚至固定用自己喜歡的姿勢睡覺,但是有些不良睡姿長期保持,可能會造成胎兒缺氧,例如:
仰睡:數據顯示,有60%的人都習慣這一睡姿,但是隨著胎兒重量的增加,周圍臟器所受到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加,易導致臟器及腰背部血管因受壓迫而供血不足,進而導致體內含氧量下降,迫使寶寶出現缺氧的情況。
蒙頭睡:孕媽將頭蒙在密閉的被子裡,空氣流通性較差,易導致周圍含氧量減少,此外,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廢氣未能及時釋放出去,易被復吸到體內,這樣一來,孕媽可能會越睡越沉,陷入無意識缺氧,從而連累寶寶也缺氧。
右側睡:絕大多數孕媽都存在子宮右旋的情況,如若右側睡,容易壓迫到心臟及胎盤動脈,從而抑制運血功能,進而易引發缺氧,影響寶寶發育。
因此,為了寶寶健康發育著想,孕媽在孕中期之後最好能堅持左側睡(子宮左旋孕媽需右側睡),減少對心臟的壓迫,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避免胎兒缺氧。
2、總是熬夜
數據顯示,我國25-34歲這一年齡段女性當中,有熬夜習慣的比例高達47.33%。
孕期熬夜不僅可能導致胎兒生物鐘紊亂,還可能導致其缺氧。
因為夜間23:00到凌晨2:00是肝臟造血的黃金時間,如果孕媽在這一時間還未睡覺,易造成氣血兩虧,從而使得體內的氧循環受到影響,易導致寶寶出現因缺氧而發育遲緩的情況。
因此,孕媽最晚需在23:00之前就能入睡,並保障良好的睡眠質量。
3、長期不出門
醫生建議,懷孕到14周之後,孕媽可以適當出門散步、運動,既能增強體質、緩解情緒,還有利於胎兒發育。
但有些孕媽卻基於各種原因不喜歡出門,甚至會為了阻止病菌侵入而緊閉門窗,但這樣一來,易導致室內細菌滋生,空氣渾濁,從而導致氧氣含量下降,傷害到寶寶。
因此,孕媽需適當出門活動,就算待在家裡也要定期給室內通風,維持環境的清爽,為寶寶提供新鮮的氧氣。
懷孕28周左右,胎兒發育較為迅速,此時比較容易出現缺氧的情況,因此,孕媽要注意觀察寶寶有無下列異常:
√胎動異常。12小時內低於10次或者超過40次則為異常,可能是缺氧信號。
√胎心異常。超過正常範圍(每分鐘120次到160次)。
寶寶缺氧了應當怎麼辦
當缺氧情況不太嚴重的情況下,可通過改善缺氧環境的方式來緩解:
左側睡:提升宮內血液流通速度,加速氧氣的運輸率;
運動: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加速氧氣流動,增加攜氧量和利用率。
吸氧:可有效提升體內氧氣含量,讓胎兒呼吸到新鮮空氣。
但如果缺氧情況非常嚴重,應當及時就醫,並謹遵醫囑治療,但危急時刻醫生可能會建議終止妊娠,孕媽需冷靜對待,積極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