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做官要學曾國藩,從商要學胡雪巖,做人要學杜月笙"
三人是政界、商界響噹噹的大人物,最終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胡雪巖作為清代著名的"紅頂商人",被後世好事者稱為"商聖"。而說起胡雪巖的一生,他的經歷堪稱傳奇!
胡雪巖(1823-1885),名光墉,字雪巖,出生於安徽績溪。他出身貧寒,13歲移居杭州,白手起家,在錢莊裡做夥計。
曾國藩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
胡雪巖就是這樣一個十分具有識人之明的人。他之所以能在三十年內迅速發跡,成為當時中國的巨商富賈,都離不開他的識人眼光。
當他還是一個錢莊的小夥計時,遇到了落魄書生王有齡。
王有齡雖說是個官二代,但父親早逝,自己又舉業未成,十分潦倒。儘管如此,王有齡卻很喜歡擺架子,讓很多人討厭。唯獨胡雪巖不反感王有齡,反而覺得他非池中之物,很關心他。為了幫王有齡湊進京趕考的費用,胡雪巖甚至不惜生命為代價,從錢莊挪借500兩銀子給王有齡送去。
而王有齡也十分爭氣,一路做到浙江巡撫,步步高升的他,一刻也沒有忘記恩人胡雪巖的雪中送炭。因此,王有齡做官後,利用官場上的勢力為胡雪巖的錢莊、茶莊、藥鋪等生意鋪路。王有齡官做到多大,胡雪巖的生意就做到多大,因此實現了原始積累,成為江南首富。
不想好景不長,在太平天國起義過程中,王有齡守杭州失敗,自殺身亡。王有齡去世後,一個偶然的機會,胡雪巖又結識了時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
胡雪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過人的見解,為左宗棠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議,解決了不少問題,得到了左宗棠的賞識和信賴。從此,胡雪巖成為了左宗棠的智囊,被引為心腹,左宗棠就這樣成為了胡雪巖生命中的第二個王有齡。
胡雪巖憑藉這層關係,在幫助左宗棠置軍餉、辦軍火的過程中狠賺了一筆,還做了布政使,慈谿太后賜他黃袍馬褂。胡雪巖事業到達巔峰,成了當時名副其實的紅頂商人。
沒想到的是,富可敵國的胡雪巖最終被捲入左宗棠和李鴻章的鬥爭之中,短短三天就傾家蕩產。再到後來,胡雪巖又被清廷革職抄家,最後鬱鬱而終,享年62歲。
在胡雪巖去世之前,為子孫後代留下三句話:"第一,後人不要經商;第二,後人不要從政;第三,胡李不通婚。"他的這三條祖訓一直流傳了下來,為子孫後代指明了出路,後人們都謹遵祖先的意思,不敢違背。據說,從此以後,胡雪巖的五百餘子孫再無經商。
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人們為什麼還記得胡雪巖?
胡雪巖的成功不但在會識人上,還在於他胸有大志,懂得變通,誠實守信,會做人,因此才能創造商業奇蹟,獲得巨大的成功。
胡雪巖作為商人,不止重利,還講究義利相濟,他說:"無論為官為商,都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既要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也要為天下黎民著想,否則,為官便是貪官,為商便是奸商,這兩種人,都是沒什麼好下場的。"
做人,經商,在胡雪巖身上,其實不過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大家可以看看胡雪巖的這套書,了解胡雪巖的一生的謀略和他的傳奇之路。
晚清歷史之精彩在於史料保存相當全面、豐富、真實。紅頂商人胡雪巖被後人屢屢提及,從商業謀略、人生格局、政治風雲方面都可以探知一二。
就連馬雲也曾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講起這位同鄉前輩:胡雪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壞的榜樣--紅頂商人。錢和權是不能碰在一起的,做了生意就一定不能考慮你自己想當官從政,從了政你一定不能有錢,這兩件事情就像炸藥和雷管碰在一起,總是要爆炸的。
通過這套書,你不僅能夠了解胡雪巖的一生,還能夠學到胡雪巖的畢生經驗,識人、辨事應有盡有,恰逢新年大促,這套經典共四本僅需79元,折合下來一本還不到20塊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