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抱怨,自己下班回家要忙著批改作業、輔導功課,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不堪重負決定退群,該視頻引發不少家長的共鳴。不少家長最怕班主任在班級微信群裡單獨@自己,說明又有什麼沒有做到位,誠惶誠恐,顏面盡失。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顯示,40%以上的家長覺得無力輔導孩子作業。而教師又將本來該由學校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了家長,才會引發部分家長的不滿。
問題是家長可以退群,但孩子能退學嗎?顯然不可能。家校合作難道是有了微信之後才有的?顯然又不對。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家長都需要和不同年級的教師打交道,有沒有微信群,都不能妨礙這種交流的發生,否則就是哪裡出了問題。而家長退群,正是家校合作某一環節出了問題的外在表現,值得家長自己和所在班級老師的共同反思,也值得整個社會反思。
捫心自問,在孩子的學業發展方面,即便沒有教師的叮囑,作為父母也不大可能不關心。尤其是現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一二線城市的父母很多自身就是當初的小學霸,老師沒有提要求,自己偶爾可能也會「技癢」。但是作為非全職奶爸、奶媽,一天辛苦工作下來,到家還得對著一堆家庭輔導任務,並且全年無休,脾氣再好,不發飆也會嘀咕,老師在幹嗎呢?
老師布置這一堆任務,不也是與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相違背?這裡就必須要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現階段的義務教育仍然是應試教育為主,中高考的指揮棒下,教師根據上級指示在學校內給孩子們的壓力要適度,這樣只能讓孩子把壓力帶回家,傳導給家長也就成為必然。
家校合作實質上是通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進行的,但這一互動過程質量有高有低,新聞裡的這個案例顯然是一方只是機械地對另外一方的行為做出反應,交互作用中對彼此的行為沒有解釋,更沒有領悟。按照相關互動研究理論,合作的個體間除了要思考自己的願望、目的和計劃,還要對於即將進行的行為進行共同的判斷、選擇和決策。合作的意願、明確目標、相互理解、互相配合、互相信任是有效合作的前提。該案例當中,這些顯然都不存在。
教師要反思,在群裡和家長溝通交流的語氣是否生硬、簡單,部分老師在群裡布置任務,有的不說理由,有的任務明顯超出孩子年齡水平和能力範圍,有的不考慮材料是否符合季節性、適宜性,不考慮家長的具體情況,一刀切或命令式,讓家長很反感,對於家長的疑問裝作沒看到,造成家長不解。而家長也要反思自己的素質與耐心,一遇到一點點誤會或不滿,就在群裡責難老師。還有的不考慮老師的工作性質,在群裡頻頻發問,一旦沒有及時得到回覆,就在群裡向老師發牢騷,也是離譜。
家長要洞悉教師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支持、渴望得到理解的普遍心理,提高和教師進行高效溝通的能力,這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家長的層次不一樣,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所以誤解也是正常。家校之間需要換位思考,如果平時多互動,尤其是面對面開誠布公地溝通,想必退群這樣的事就可以避免。□蔣光祥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