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家長退群,需要多點開誠布公的溝通

2021-01-11 瀟湘晨報

一位家長抱怨,自己下班回家要忙著批改作業、輔導功課,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不堪重負決定退群,該視頻引發不少家長的共鳴。不少家長最怕班主任在班級微信群裡單獨@自己,說明又有什麼沒有做到位,誠惶誠恐,顏面盡失。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顯示,40%以上的家長覺得無力輔導孩子作業。而教師又將本來該由學校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了家長,才會引發部分家長的不滿。

問題是家長可以退群,但孩子能退學嗎?顯然不可能。家校合作難道是有了微信之後才有的?顯然又不對。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家長都需要和不同年級的教師打交道,有沒有微信群,都不能妨礙這種交流的發生,否則就是哪裡出了問題。而家長退群,正是家校合作某一環節出了問題的外在表現,值得家長自己和所在班級老師的共同反思,也值得整個社會反思。

捫心自問,在孩子的學業發展方面,即便沒有教師的叮囑,作為父母也不大可能不關心。尤其是現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一二線城市的父母很多自身就是當初的小學霸,老師沒有提要求,自己偶爾可能也會「技癢」。但是作為非全職奶爸、奶媽,一天辛苦工作下來,到家還得對著一堆家庭輔導任務,並且全年無休,脾氣再好,不發飆也會嘀咕,老師在幹嗎呢?

老師布置這一堆任務,不也是與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相違背?這裡就必須要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現階段的義務教育仍然是應試教育為主,中高考的指揮棒下,教師根據上級指示在學校內給孩子們的壓力要適度,這樣只能讓孩子把壓力帶回家,傳導給家長也就成為必然。

家校合作實質上是通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進行的,但這一互動過程質量有高有低,新聞裡的這個案例顯然是一方只是機械地對另外一方的行為做出反應,交互作用中對彼此的行為沒有解釋,更沒有領悟。按照相關互動研究理論,合作的個體間除了要思考自己的願望、目的和計劃,還要對於即將進行的行為進行共同的判斷、選擇和決策。合作的意願、明確目標、相互理解、互相配合、互相信任是有效合作的前提。該案例當中,這些顯然都不存在。

教師要反思,在群裡和家長溝通交流的語氣是否生硬、簡單,部分老師在群裡布置任務,有的不說理由,有的任務明顯超出孩子年齡水平和能力範圍,有的不考慮材料是否符合季節性、適宜性,不考慮家長的具體情況,一刀切或命令式,讓家長很反感,對於家長的疑問裝作沒看到,造成家長不解。而家長也要反思自己的素質與耐心,一遇到一點點誤會或不滿,就在群裡責難老師。還有的不考慮老師的工作性質,在群裡頻頻發問,一旦沒有及時得到回覆,就在群裡向老師發牢騷,也是離譜。

家長要洞悉教師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支持、渴望得到理解的普遍心理,提高和教師進行高效溝通的能力,這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家長的層次不一樣,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所以誤解也是正常。家校之間需要換位思考,如果平時多互動,尤其是面對面開誠布公地溝通,想必退群這樣的事就可以避免。□蔣光祥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家長群為何變為批鬥群,越來越多的家長退群的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然而慢慢的這個群卻開始變了味道,老師在群裡面趾高氣昂,家長在群裡面噤若寒蟬,為了配合老師,很多家長昧著良心說話,這也無形當中,讓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對家長群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產生了質疑。家長群,早已讓很多家長不堪重負,批鬥與拍馬屁蔚然成風前段時間,一位家長,因為忍受不了家長群當中老師的吆五喝六,實在受不了那些其他家長的阿諛奉承,怒而退群,在網絡上引起了一大片爭議,可以說這種現象,在如今的家長群當中不是個別,而是普遍現象,大部分家長白天忙於工作,只有晚上或者周末節假日可以陪伴孩子
  • 半月談|家長群,如何修復「退群」事件留下的裂痕
    家長群,如何修復「退群」事件留下的裂痕半月談評論員 白麗萍近日一家長不滿老師將批作業、輔導功課等「分內工作」長期「轉嫁」於家長,憤而退群。此舉引起社會關注並持續發酵。本該是家校共育的良好溝通渠道,「家長群」緣何變成家校間的「鬧心群」?其實家長退群,其來有自。提心弔膽等新消息,輔導和批改作業,每天完成兩次體溫打卡,偶爾還有各種安全知識的學習和考核……部分家長反映,這早就是家長群的常態。家長們大多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早出晚歸,回來還要蹲著點給孩子輔導作業,怎一個「累」字了得。
  • 家長微信群需要「約法三章」
    但現實中,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家長卻不勝其煩。不同於其他微信群,基於對孩子的關注,家長會無意識地把競爭心態帶入微信群。在這種心態作用下,不少家長替孩子「爭寵」,力求引起老師更多關注,也就出現了「排隊」點讚、「蓋樓」感謝老師。
  • 家長群卻成了「工作群」,成年人還有沒有休息時間?
    而此前網上一條關於「家長退群聊天群」的視頻,一夜火了起來。視頻中的家鄉表示:老師要求家長輔導作業以及批改作業,這對於家長來說很不能理解,自己忙碌一整天,下班卻還要承擔起老師的工作,這到底誰才是老師呢?這個「家長退群」的視頻一出,讓大批家長產生共鳴,很多家長覺得,這哪裡是家長群,明明是「工作群」,很多家長覺得,自己每天都在忙於工作,拖著一身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後,還要輔導孩子的作業,那麼這老師要來幹嘛?
  • 期末複習階段,老師把家長群給禁言了,家長不知道如何溝通怎麼辦
    作為老師,我非常理解「高冷」老師的做法,期末複習階段,本身就是爭分奪秒,家長群的信息又多,誰都來說話,就容易把老師發的重要信息蓋過。至於家長有問題,不知道如何跟老師溝通的問題,我有一些溝通的經驗和技巧,想分享一下。
  • 老師把作業發家長微信群,並要求家長審閱批改。你怎麼看?
    有老師把作業發家長微信群,並要求家長審閱批改作業。這種做法合適嗎?完全可以肯定,老師的做法有妥有不妥。把作業發微信群,便於及時溝通,讓家長知悉並督促孩子完成作業任務。這個要求很合理,不過分。孩子學習與成長,不可缺少家長(尤其是父母)的陪伴,更不可缺少父母的督促,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愛玩貪玩,孩子天性使然。因此,在家校的合作中,家庭主要的責任就是在督促孩子的學習中(多為寫作業)去培養孩子的習慣,進而是不怕困難和持之以恆的學習品質。
  • 家長微信群發言「帶情緒」,班主任如何引導溝通?
    ▊編者按 家長向老師、學校提出合理意見和建議,本就是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重要表現。但許多家長往往「愛孩心切」,在微信群就某些事件表達溝通時,不自覺帶有情緒。 要避免非理性表達在群裡帶節奏,班主任如何及時引導輿論走向理性?
  • 「家長退群」惹央視關注,聊天記錄曝光:我教完了還要老師幹嘛?
    最近幾年,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特別是關於輔導小孩寫作業這個問題,絕大多數家長雖然也很反感輔導作業,但敢怒不敢言。不過之前有一位家長"退群"後的發言惹央視關注,家長表示,父母輔導小孩寫作業,教育孩子是應該的,但這並不應該成為一項任務。
  • 家長在群裡怒懟老師:學會與老師溝通,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
    網上很多微信的對話截圖,可以看出部分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技巧不夠,態度也不端正,造成了家校溝通的錯位,對孩子的教育不利。小林師範畢業,帶一年級的班主任,就遇到很多讓她鬱悶的家長。班上一位小朋友比較調皮,喜歡在上課的時候走動 ,說話,甚至毆打別的小朋友,屬於習慣沒有養好,需要重點改善行為規範的一類。
  • 「高調退出家長群」引爆網絡討論:教育的這條底線,家長決不能退
    家長群能退出,但家長的責任不能退款,自家娃更不能退貨…… 退群一時爽,但不會一直爽。身為家長,請你明白,我們早已「退無可退」。 她也和許多家長一樣,「有很多家長群,有故事群,有閱讀群……一打開手機,一天十幾個群都是孩子的事。」 但她沒有選擇退群,她說:「不回確實不行。因為我的孩子是普通人,不能讓別人覺得我的孩子很特殊。」 面對教育的壓力,她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勇於擔責。
  • 家長吐槽老師抱怨 跑偏的「家長群」如何歸位?
    小郭老師正在家裡吃著晚飯,家長群發來消息:「聽孩子說班級的紀律不好啊?但好像隔壁班的還不錯?」小郭老師氣得放下碗筷,「又是一個不分場合講話的家長。」  認為家長群變「負擔群」的案例不在少數,近日,江蘇一家長退群的新聞將「家長群」這一話題推上風口浪尖,「家長群有必要存在嗎?」這一微博話題登上熱搜,閱讀量超過4億。方便家校溝通的家長群為何變成了負擔?
  • 退出家長群之後|百家故事
    家長們的強烈共鳴之下,視頻獲得了大量點讚和轉發。有人留言說自己曾在半夜想起作文沒改完,打著手電筒改,老公醒來被嚇一跳;也有人說起,為了輔導小孩作業,自己的工作報告做到凌晨三點……媒體評論:家長群本應該是家校溝通的橋梁,卻無形間成了「壓力群」。除此之外,還有「苦力群」和「誇誇群」。
  • 鬧上央視的「退群」事件,不是誰對誰不滿,而是成年人真實的可憐
    「家長退群」事件,是一群成年人不堪重負的真實體現這則視頻發布之前,其實在我們身邊也經常會有家長,討論各自班級群的情況。我的一位朋友就讓我看了她孩子班級的家長群,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很震驚呀!看到這裡,我深深的體會到同事說的:一定要將班級群置頂,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看班級家長群裡的信息,否則都不知道孩子的作業是什麼?需要注意什麼事項?否則第二天到校後,家長和學生都會挨批評。
  • 家長群「變味」鬧上人民網,家長:我想退群,又怕耽誤孩子學習
    前段時間一位江蘇家長退群的事件,可以說在家長圈裡是一顆石頭激起了千層浪。 稱現在的家長群已經開始變味了,現在的班級群成為了家長們的「壓力群」。 壓垮一個當代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就夠了,那位退群的家長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 家長群聊「酒」,博士媽媽制止遭群攻,網友:群主不該當吃瓜群眾
    事情的大致原委,據多名家長透露,12月11日晚上19點過,有幾名家長在班級群裡大談酒,博士媽媽認為與孩子學習、紀律、在校表現及活動無關的話題,不必在群裡聊影響到別的家長。而聊酒的家長卻嘻嘻哈哈地繼續自己的酒話題,博士媽媽再強調班級群有規定,希望人人遵守,如果群主不加以制止,「否則,家長群任何事務,我來接管」。結果你一言我一語,前前後後對懟了4個多小時。
  • 家長會優秀家長發言稿,直面當下家長群作業批改問題,贏滿堂喝彩
    大家都從網上知道了近來一件很火的事情:一位家長退出家長群的事炒得是紅紅火火。那麼我就從家長群談起,對此,我藉此機會發表一下我的看法:1、「家長群」是順應時代發展,形成的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橋梁,它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為我們的家校溝通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家長群在當下還要繼續發揮它的作用,所以我們對於家長群要正確、合理、科學有效地使用。
  • 「家長」是個什麼東西?弄明白這一點,再考慮退群吧!
    批評起家長來,我有點肆無忌憚,有人就懷疑我是老師了。唉,我倒是很想混進教師隊伍、純潔一下家長群體,可人家不要啊。那我就作為家長中的臥底,繼續批判那些自以為是的家長吧!(老師在群裡有過分要求,這種情況另說;即便有,如何處理,前面的文章也介紹過了
  • 杭州有城區宣布,管好班級微信群!當晚9點半到次日7點,家長不在群裡...
    這段時間,「家長群」上了熱搜。11月10日,杭州市教育局舉辦「家校攜手共同成長——杭州市家校共育座談會」,邀請了來自各區的多位家長代表、教師代表等,一起探討如何減輕學生、家長負擔。群內實行家長實名制,未經班主任同意,不擅自邀請學生、非本班家長等無關人員進群。尊重每個人合理的表達權利,若出現意見相左,不強求一致。3.表達理性訴求。群內用語溫和理性,避免過激性、煽動性的言論,自覺維護班級群的教育屬性,不發無關信息。4.理解老師的忙碌。當老師未及時回覆信息時,請多份耐心,安心等待。
  • 馬上評|當教師也很想「退群」,怎麼看?
    坊間的一些父母為了孩子學校的家長群而煩惱,「家長退群」一時成熱門話題。如今在網上讀到了有教師也很想「退群」的感慨,他們也有委屈,也有苦惱。「老師上了一天班回家,晚上還要聽學生背書,糾正發音,回家還是在上班。
  • 還記得前段時間「家長退群」事件嗎?現在多省已叫停家長批改作業
    此事件一出,立刻在網上引起不小的轟動,不少家長站出來,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原本家長群是方便學校和家長溝通的橋梁,結果卻成為家長的「壓力群」。老師每次用公告方式通知各位家長幫孩子批改作業。如果家長批改作業出現錯誤,比如標點符號打錯,都要被老師在群裡點名批評。這給家長帶來了很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