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丨疫情之下利潤飆升10倍,這家外貿企業靠的是啥?

2020-12-05 中國一帶一路網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10個月我國貨物出口總額143296億元,同比增長2.4%;同時,貿易結構持續優化。前10個月,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8%,佔出口額的59%。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在全球的貨物貿易出現了下降的情況下,中國外貿如何做到了穩增長?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國際形勢的新挑戰?

20年以來第一次如此繁忙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簡稱GE,是享譽全球的超級工業巨頭。位於北京亦莊的影像製造基地,是GE在華創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也是GE全球最大的醫療影像設備製造基地,供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往全球的CT設備,70%產自這裡。

隨著今年疫情的全球蔓延,工廠訂單激增,員工從除夕當天接到生產任務至今幾乎無休,生產異常繁忙,每天大量的醫療設備從這裡源源不斷地發往全球的抗疫一線。20多年來,全球訂單增長如此迅猛,還是頭一次。

GE醫療北京醫療影像設備製造基地運營工作人員馮濤告訴記者,基地之所以能消化這天量訂單,要歸結於工廠這些年本土智能化改造,因為GE全球唯一全智能連續流生產線就在這裡,每60分鐘就會出一臺設備。

2016年啟動的「智慧工廠建設項目」,如今已經成為「GE全球智慧製造示範工廠」。依託智能化升級,智慧工廠讓庫存周轉率大幅提升,單臺設備的綜合能耗遠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做到這一點,主要得益於中國強大的供應鏈體系。

GE醫療北京基地的供應鏈遍布全球,中國國內的供應商超過150家,主流產品的零部件國產化率已達85%,在應對疫情挑戰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中國供應鏈體系的韌性。

雖然全球貿易局勢及地緣政治形勢在疫情影響下日益複雜嚴峻,確實為跨國企業的業務發展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但中國仍然是GE全球供應鏈和創新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力跨境電商 自主掌控定價權

慈谿是我國三大小家電產業集群之一,上千家企業、近萬家配套商雲集於此。疫情暴發後,中國成為全球範圍內少有的能夠提供可靠產能的國家,「接單接到手軟」是當地企業當下真實的寫照。

張宇是當地一家企業的負責人。為了應對激增的訂單,張宇剛剛投入了50萬元新增一條生產線,現在5條生產線開足馬力,每天要生產一萬臺三明治機,全部出口到俄羅斯。訂單量的暴增對於任何一家生產製造企業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然而卻讓張宇一籌莫展。

張宇告訴記者,生產的利潤只有3%,受到疫情影響,原材料和國際物流價格上漲,僅匯率變化的利潤損失就達到7%。現在是賠本賺吆喝,生產一件賠一件。

目前慈谿部分小家電製造企業的產品科技含量和企業品牌價值不高,生產還停留在貼牌階段。這不僅讓這些企業需要看「別人臉色」過日子,在市場上也缺少「話語權」和自主定價權。

浙江省慈谿市電子商務協會會長餘雪輝接手父親的企業20年,眼睜睜看著利潤從15%一路下跌到如今的3%。他在2014年開始試水B2C模式的跨境電商,「企業直接面對消費者」,通過自主品牌的出海銷售,利潤從此前的3%-5%,達到如今的30%以上。不僅積累了用戶,而且爭取到了寶貴的自主定價權。

另一家生產洗衣機的工廠,年初受到疫情影響,海外訂單下滑嚴重,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生死一搏做起來的跨境電商讓他們一年銷量達上萬臺,銷售額能達到300萬美元,有了自主定價權。

「兩條腿走路」,B2B和B2C同時進行,成為當下更多企業出海的選擇。今年前三季度,慈谿外貿家電企業實現產值409.96億元,同比增長9.45%。

浙江省台州市黃巖模具小鎮,被譽為中國的「模具之鄉」。小鎮上聚集著大大小小上百家模具企業,亞洲第一大塑料擠出模頭,服務全球車企的汽車模具、微發泡大型模具、各種模具一應俱全。

賽豪實業的主要客戶是全球車燈行業的頭部企業,他們的產品通過配套進入奔馳、寶馬、大眾等全球知名車企。公司往年海外市場的佔比在50%左右,今年受疫情影響,原以為海外訂單會驟減,但沒想到東南亞地區訂單不減反增,同比增長了20%以上。

近期,國家剛籤訂的RCEP協議,也給公司開拓東南亞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

今年11月,黃巖模具小鎮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特色小鎮。通過打響黃巖「模具之鄉」的金名片,促進黃巖區模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協同合作,擴大黃巖模具的國際競爭力,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

港口碼頭恢復往日繁華景象

位於「長江經濟帶」南翼的寧波舟山港,是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和中國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貨物吞吐量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個世界第一大港一度變得冷冷清清。隨著國內疫情形勢的逐漸好轉,港口碼頭又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景象。

日益增加的船舶數量讓碼頭的貨櫃堆場逐漸趨於飽和,每一個泊位,每一個貨櫃位都成為了極為稀缺的資源,很多人想不到港口業務恢復得如此之快。

▲ 寧波舟山港北侖第一貨櫃公司海鐵貨運組主任王蕾

根據海關數據統計,1至10月寧波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為7985.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6%。其中10月份進出口總額875.4億元,同比增長達到了16.9%。其中民營企業的出口份額超過70%。

今年以來,寧波市進出口總體呈現了逐季回升的良好態勢,今年1-10月寧波市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和進口總值這三項指標在第三季度均創下了季度歷史的新高。

如何識別規避讓九成外貿人中招的套路?

大量海外訂單取消,為何中國外貿仍創新高?

從2000到2020 風雨二十年外貿大事記

來源丨央視財經

責編丨曹家寧 監製丨李申

投稿/糾錯: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們: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權歸「中國一帶一路網」所有

轉載請留言

提供230萬個就業崗位!中巴經濟走廊重塑區域經濟格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王微:「一帶一路」應建立連接全球的物流體系

相關焦點

  • 獨家丨俄媒:「一帶一路」是歐亞繁榮的必由之路
    「一帶一路」尤其關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被西方評級機構判定為「高風險」地區,因而幾乎沒有可能獲得歐盟或美國的投資,即便有,也多被認為是基於新殖民主義的開發工程,或是使當地資源枯竭的非可持續項目。
  • 外貿人渡劫:貨櫃難訂,全球海運價格暴漲4倍
    事實上,從10月份以來,從印度到南美,再到東南亞,直至歐洲、北美洲等,全球海運價格直線式上漲,甚至出現過了一個晚上,價格就翻番的景象。隨著海運價格劇烈的波動,物流成本的飆升,不少中小型外貿企業的生存形勢,也變得比以往更為嚴峻。
  • 21深度丨「訂單全部被取消,員工做一休一」外貿工廠自救之路:全年...
    浙江飛劍工貿為星巴克等品牌代工的保溫杯等產品(受訪對象供圖)這家以生產運動水壺、保溫杯為主的外貿工廠是星巴克、hydro flask、蘇泊爾、名創優品等著名品牌的代工廠,在其每年10億的營業額中有6億來自外貿出口,產品主要銷往歐洲和北美市場。疫情發生後,儘管國外客戶頻繁催單,但公司復工並不順暢。
  • 疫情之下,外貿企業如何從0啟動在線營銷實現自救?
    我們的核心產品是一款針對B2B企業出海場景,圍繞獲客路徑打通營銷鏈路上全觸點的Marketing CRM。我們的客戶都是B2B出海企業,也就是俗稱的外貿企業,在過去這近兩個月的疫情中,外貿企業可以說是受影響最直接的一個垂直領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外客戶原有的供應商收到疫情影響,貨物交付延期或無法交付,客戶不得不尋找新的供應商。
  • 海運價格飆升3倍仍「一箱難求」,外貿廠商焦急發愁
    浙江宏升玩具生產廠銷售經理王開滿臉愁容,他的外貿業務正遭遇「卡脖子」難題。沉寂十年的海運市場這個冬天異常火爆。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出口訂單快速轉好,國內貨櫃需求集中爆發,而海外疫情持續致全球貨櫃周轉不暢,海運價格飆升3倍仍「一箱難求」。外貿廠商成本急劇上升,出口業務大受影響。但海運屬於全球化市場,整體運力仍供過於求,造成目前的局面有其特殊性,船公司擴充運力面臨兩難選擇。
  • 外貿企業「年關」:一艙難求運費翻倍漲 貨櫃缺口緣何補不上?
    此外,船運運力緊張也是近幾個月影響外貿運輸效率的一大主因。王旭稱,國際航運市場常年不景氣,普遍面臨著虧損。特別是疫情期間,全球貿易斷崖式下滑,航運公司不得不停運一部分航線以自救。但自中國全面復工復產後,中國的出口迅速升溫,運力的需求迅速增長,由於停航導致運力緊缺,直接導致運費飆升,甚至出現「一艙難求」的局面。
  • 盤點2020中國外貿八大熱點
    導讀:2020年,中國外貿企業經歷了年初的停產困頓、訂單暴跌,也經歷了年中的出口轉內銷、轉產其他產品等逆境求生,更經歷了年末的出口爆單、貨櫃荒、天價海運費、匯率上升等逆風翻盤。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圖 / 新華社2020年的中國外貿大幅超出年初的預期,在逆勢中創下了歷史最好紀錄。
  • 工業企業利潤修復:利潤降幅收窄 庫存與應收帳款上升
    作為浙江飛劍工貿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介紹,這家以生產運動水壺、保溫杯為主的工廠3月效益改善主要得益於復工復產帶來的前期在手訂單的生產交付,然而以外貿為主的新訂單正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這是復工之後中國企業效益的一個縮影。
  • 抗疫情穩外貿 國家高新區外貿外資企業復工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陸續推出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措施,國家高新區作為開放的高地,也在積極行動,抓開放、穩外貿、穩外資,精準施策,加強對接服務,幫助企業用好用足政策,有序推動外貿、外資企業復工復產,昔日的繁忙景象正在漸漸恢復。
  • 天津這家外貿國企如何搶到「先機」做成10億美元的生意?-新聞中心...
    受疫情影響,這家公司的業務今年2月下降65%、4月下降40%。但從5、6月份開始,這一數字變成了正增長。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整體進出口規模達到9.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略有增長。到10月15號,公司進出口額突破10億美元大關,利潤達千萬元人民幣。  天津紡織集團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是如何實現逆勢增長的?
  • 匯率走進「6.5時代」,利潤變少外貿人集體叫苦
    這種情勢下,許多出口企業日益感受到了壓力。「價格漲了,訂單少了,利潤也少了」廣東省佛山鏘城五金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服裝輔料(紐扣、拉鏈等)出口的公司,該公司負責人左倩儀1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11月10日前,公司收到的外貿訂單還比較多,但是隨著最近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這一周都沒有接到外貿新訂單。
  • 貨櫃一箱難求 外貿企業為「出貨」絞盡腦汁
    證券時報記者走訪多家外貿出口企業了解到,貨櫃缺貨現象從今年6月份就開始了,企業需要提前預定貨櫃。並且,近幾個月貨櫃緊缺問題一直存在,出口商提前預定時間不斷加長,從一周、10天一直拉長到20天、一個月,甚至部分還需要搖號拼運氣。
  • 疫情夾擊下的外貿業樣本:訂單持續銳減 開源節流謀轉型
    張棟的公司在深圳,主要從事溫度計儀器的出口貿易業務,前幾年好不容易熬到行業靠前的地位,然而在這次全球性疫情當中卻受到較大的衝擊,客戶訂單量銳減。受影響的遠不止張棟所在的這一家公司。據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目前國內部分從事化妝品、溫度計儀器等常規性產品出口的外貿企業,目前正在遭遇史無前例的「至暗時刻」。
  • 關注丨出口,出了新狀況
    8月份,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張斌說了一段話,總結疫情後中國的外貿表現,他說:「中國外貿表現,不僅優於全球主要經濟體,也好於我們自己的預期。」1-10月的出口數據最近出來了,結果非常好:不但沒跌,還同比上升了1.1%。這可是一年以來難得的好消息了。
  • 船運貨櫃一箱難求 外貿企業為「出貨」絞盡腦汁
    證券時報記者走訪多家外貿出口企業了解到,貨櫃缺貨現象從今年6月份就開始了,企業需要提前預定貨櫃。並且,近幾個月貨櫃緊缺問題一直存在,出口商提前預定時間不斷加長,從一周、10天一直拉長到20天、一個月,甚至部分還需要搖號拼運氣。  11月12日,東莞市鼎致家具有限公司外貿主管Frank Cheng對記者表示,貨櫃非常緊缺,需要提前20天預定。
  • 關注丨一個季度狂賺超400億元!這些「中國製造」火到國外去
    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蘋果公司新系列手機取消了原本標配的耳機、充電器,來自中國的手機配件因此被海外民眾大量搶購,他們企業三季度的銷售額較二季度增長了5倍。現在工廠實現滿負荷生產,每天發2到3個大貨櫃的貨,貨車天天在工廠門口等著,產品生產出來就立刻被運走。除了手機周邊產品熱銷以外,受海外疫情影響,海外「宅經濟」需求繼續升溫。
  • 十三五河北答卷|河北外貿實現「量」和「質」雙升
    省商務廳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全省外貿進出口淨增近1000億元,規模突破4000億元。今年1至10月,全省外貿進出口完成3515億元,增長6.0%,預計全年進出口可超過4200億元,增長5%左右,「十三五」時期進出口、出口年均增幅可分別達到5.6%和3.6%。
  • 新冠疫情改變亞洲企業利潤排名 中國大陸企業前10名中佔7個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新冠疫情改變亞洲企業利潤排名新冠肺炎疫情令人們「足不出戶」的時間大大增加,這導致今年二季度亞洲地區企業利潤排行榜重新洗牌,日本《日經亞洲評論》9月8日報導稱,亞洲地區科技企業的吸金能力最近幾個月來高歌猛進
  • 被無數外貿人哭慘的2020年,全球跨境電商業務飆升21%
    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26.2%,是唯一保持正增長的貿易方式作為新型的外貿業態,跨境電商模式的線上交易、非接觸式交貨以及交易鏈條短等優勢在這次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彰顯,也為因疫情受到衝擊的外貿企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
  • 外貿企業也接國內訂單?從義烏到東莞細看外貿「晴雨表」
    在這兩座靠外貿出口發展起來的城市,《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訪了數家為美國大型連鎖超市和消費品牌代工的工廠,感受在中美貿易戰下,「中國製造」面對的壓力和機遇。同樣,接受記者採訪的美國民眾和業內人士也表示,美國挑起貿易戰對普通美國百姓的傷害也很大,而美中兩國約定日期磋商本身就是在釋放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