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家鄉
久別之後於冬日回到家鄉
難免回味起離鄉前後的生活
我們的故事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
01在冬季長大
2020級商學院 馮金賢:
我叫馮金賢,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
我對我家鄉較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我高中時候的銀杏樹,因為那些樹實在是太大太繁茂了。一到秋天,我們學校的小院子裡看去就是滿目的金黃色。其實銀杏在南方並不常見,它是偏北方一點的氣候才適合種的樹。而我們那裡的銀杏不僅安然生長,還長的特別大,完全不像尋常的小銀杏。學校的銀杏樹可能有三層樓那麼高,又被種在一個院子裡,所以就會顯得非常壯觀。我們高中還有著名的「八榕樹」,這八棵樹是我們學校的象徵,一種精神寄存,也是我們平南縣中學走過百年曆程的見證,向來被認為是平南縣中學的根。回去看望高中老師的時候,我們又和它合了影。
回家就意味著能吃到家鄉的美食,對於我這種在離家這麼遠的地方求學的人來說,家鄉的味道尤為想念。我們那邊比較出名的可能就是螺螄粉了。其實我們廣西還有其他很多粉類,都挺好吃的,比如桂林滷粉,腸粉之類的。而且我們那邊有桂花糕和雲片糕這些糕點,都很好吃。第一次離家這麼遠,回家第一天媽媽就把這些糕點備在家裡,晚上到家的第一口甜蜜就是廣西糕點。
廣西各地的風景陪伴了我整個童年,來到合肥以後發現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還是桂林的那邊的山水,其實柳州也挺好看的,而且去柳州的話,可以在那邊吃到正宗的螺螄粉。再比如我們南寧首府,也有一個5A級景點。因為我們這邊是少數民族自治區,遊玩的時候選擇去少數民族聚集地的話,那種民風民俗尤為精彩。
我來合肥以後,對家裡面更加懷念了。高中讀書的時候,對自己以前住的小村很懷念,但是出了省以後,感覺廣西整個省份都非常令人思念。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在外的華人那麼懷念中國這個大的國家,而不是只單單懷念自己家裡那片小天地的原因了。人在外面會有更高的格局和思維,來到大學真的花了太多的時間去適應。比如飲食方面,我們那邊的飲食是偏淡一點的,但是這邊是重口味一點,而且我們那邊的面不像合肥這種面這麼粗這麼長,而且我們那邊有一種特別的米粉也沒有看到這邊有賣,鄉愁瀰漫上來的時候,抬頭發現樹也似乎和家那邊的不一樣。
回家以後,我打算再把記憶裡的每一片廣西大地再走一遍,再重新體味一番。
02在冬季長大
2019級社會與政治學院 李佳璐:
我是來自黑龍江的李佳璐。
我的家鄉在黑龍江,冰雪之地。北方的溫度較為寒冷,冬天的時候大家很少出門,外面白茫茫的一片都是雪地。打雪仗、堆雪人,都是我們北方小孩必備的冬日活動。外面的天氣冷得像一個天然的冰窖,可以把食物直接儲存在外面。雖然春夏之際草木繁榮,但身在北方的大家都較為關注冬季。
還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只要是下過雪,剷出來的雪都堆在學校操場上,堆成很高的雪山。我們每次下課都會到雪山上玩,互相丟雪球,這是一段很美好並且值得紀念的快樂時光。
黑龍江的冰燈藝術節也十分著名,展覽時有很多精心雕刻的冰燈,身著其中,最直接的感受還是冰燈帶來的寒氣,再配上周圍五彩繽紛的燈,場景十分吸引人。
到了元宵節燈節,還會在一條街中放置很多的吊燈,裡面有燈謎可以猜。正在逛燈展時,天又慢慢的飄起了小雪花,燈下的雪花閃著光芒,輕輕地落在北方的土地上。
東北最出名的美食就是烤冷麵、冰糖葫蘆和一些特色菜系。東北的冰糖葫蘆吃起來真的是冰冰涼涼的,這是因為天氣寒冷而凍成的。
放寒假了,終於又可以體會到冬日的快樂了。回家最期待的事就是再嘗一嘗家鄉的特色菜,再看一看家鄉美麗的雪。雖然外面天氣寒冷,但回家的內心卻是溫暖的。我也希望全國各地的遊客都可以看到我們美麗的北國風光。
03冬日小確幸
2018級新聞傳播學院 巴健:
我叫巴健,我的家鄉是甘肅蘭州。疫情期間我在家鄉做的兩次志願活動都與抗疫有關的。
第一次是在小區物業戶主群裡看到了社區發的抗疫志願者徵集通知,於是我報名成為了社區志願者。可供選擇的工作種類很多:在小區門口為進出的人員測量體溫、敦促小區業主們注意防範衛生安全、檢查進出人員的口罩佩戴情況等。我的工作是挨家挨戶為住戶們發放出入證,並囑咐他們減少外出。
第二次是在當地企業舉辦的一場抗疫募捐活動中做志願者,都是一些後勤的工作,還有安排人員入座等。
之所以會在疫情期間選擇做志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身為大學生群體,在非常時期我們應該擔起一些責任,不說用我們的能力讓世界變得更好,但至少也能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讓自己身邊的人更溫暖、更有安全感一些。其次,在家也有大把的空閒時間,不如用這些時間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何樂而不為呢。除此之外,我還在家鄉有過對我而言意義非凡的實習經歷。
去年7月到8月,我在家鄉的網易新聞甘肅運營中心實習了一個月。一開始是在設計崗工作,比如做圖,拍片子,剪片子和做微信,主要是做圖為主。後來也做了很多很有意義的一些工作,比如參與了一個項目 「沿黃行 遊蘭州」的城市宣傳活動,活動邀請了一些抖音網紅,微博博主來蘭州進行為期兩天的宣傳,我負責設計主KV,和注水旗、易拉寶之類的美術陳列。另一個有意義的工作就是在「跟總書記看甘肅」活動中採訪到了我的偶像趙聲良老師。2019年的八月習近平總書記來視察甘肅,我們也走了一遍他走過的路,當時採訪趙老師的主要內容也依據於此。
我一直是一個很有家鄉情結的人。以前,我都只是自己感動於「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河南,八千年看甘肅」,只是自己沉迷於這裡女媧伏羲的傳說、張騫從河西走廊出使西域、霍去病徵戰匈奴、還有和玉門關、陽關有關的詩句。但是上了大學之後,我認識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們,每次回學校我都會給一些朋友帶幾套蘭州的手繪明信片和特產。假期在家的時候,我也會在朋友圈發很多家鄉美景的照片,想要吸引我的大學同學們來甘肅玩,但是我自己還沒有走過全省的每一個城市。這次實習之後,我看了航拍中國甘肅篇,還有河西走廊之類的一些紀錄片,我真切地想告訴所有人,甘肅不止有荒蕪,在她廣袤的土壤下是掩蓋不住的磅礴和厚重的歷史底蘊。所以,我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專業能力,把自己的家鄉推廣出去,從自己的大學同學開始,讓全國各省的人都看到甘肅的美。
04冬日小確幸
2018級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楊曼:
我是來自內蒙古的楊曼。
認識了來自福建的大學同學之後,我們寢室的幾個同學談論起自己的家鄉,好像談論家鄉是初識的時候最容易開啟的話題。
生在北方的我總是嚮往著南方,覺得那裡擺脫了風沙,擺脫了天寒地凍,擺脫了粗俗的口音。南方是個溫軟的夢,那裡有細膩的皮膚,有一切時髦和精美的東西。
最近我讀了雙雪濤,目光又回到了北方,看《氣球》、《鐵西區》,從中總能找到我所在的北方的影子。比起熟悉的印象,反而是這種通過閱讀的「觀看」才讓我發覺原來北方是這樣,而那些掩埋的記憶也被挖出來重組。我一直認為過去的生活空洞乏味,而今我開始尋找那些記憶碎片,去重新拼湊我那個北方,我的那個內蒙。
我想起我暗戀的北方女孩,我曾堅信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當我們的皮膚凍得紅一塊白一塊,她的臉頰仍然白皙,我們穿著或灰暗或豔俗的蹩腳的衣服,她卻穿什麼都好看。
我想起內蒙的冬天,走出門即面對生存問題,在自然的巨大威壓下你無暇顧及美麗,你要與寒冷抗爭,每次出門都像個戰士穿上層層鎧甲。但我也記得也許是去年也許是前年我與友人散步的數個夜晚,昏黃的街燈下道路格外安靜,或許還有靴子踩在雪上的聲音,在南方聽不到這種聲音。我們看著遠處的燈樓,看著新年彩燈,時光緩慢流淌,這大概可以算作人生最美麗的場景之一。
在大學裡,我終於追求到了精巧的南方,也獨自去過一些漂亮的地方,可旅行空泛的快樂除了作為日後談資外,並不能帶來更多滿足,再沒有哪處的景色比那晚更美麗,我所討厭與我所珍愛的都在北方的冬天。
由於這次疫情,在家待了一個春天和夏天,期待著樹木放葉去樹林走走,沒想到這麼快那片地就被開發了,再去就只有鏟車在黃沙上一趟趟走過,內蒙的春天向來風沙大,失去樹木遮蔽的土地即使在晴天也黃沙撲面,看著為數不多的自然生態被蠶食不由得讓人心生悲涼。這次回去還想趁著開學前再看一看那為數不多的林,希望家鄉的經濟發展方式能得到改善。
我之前不理解為什麼有人從北方出來了還要再回去,現在我有點理解了精美的南方對你而言不意味著什麼,而那些飽含愛與恨的寒冬才給你帶來深刻的生命。
05冬日小確幸
2019級社會與政治學院 嚴正杰:
我是來自福建的嚴正杰。
大學來到合肥後,與來自天南海北的舍友共處一室,有來自長白山腳下的東北漢子,有來自新疆吐魯番的小夥子。
初來合肥時,確實有些許不適應,習慣了清淡口味的南方人吃到了第一口安徽菜,至今仍然能記住「鹹」這一字。美食具有千百種滋味,帶給了人們千百種享受。離開家鄉,也就離開了早餐時的豆漿炒、鍋邊糊,正餐時的佛跳牆,魚丸湯,沙茶麵,滷麵。
還記得去年寒假在疫情期間,剛開始我每天都呆在家裡無所事事。等到疫情稍微得到控制以後,附近的社區在招志願者,幫忙協助小區進出的登記和體溫檢查,我也就報名參加成為志願者一員。在這期間我深切感受到了每個小區居民都很認真聽從政府的號召,都做到了無事不出門,出門戴口罩等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為抗疫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次寒假呢,我希望有機會能夠和家鄉的好朋友們一起聚一聚,其次就是在當地政府實習,學習一下政府內部的一些文件分類歸檔等與我的專業相關的問題,為之後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
你家鄉的冬季是什麼樣的呢?
你的寒假又準備怎麼度過呢?
來源: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