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村改建的農家樂
新興村的「共享農莊」 受訪者供圖
這幾個月,涪陵區大順鄉新興村的村民們很好奇。他們發現,村裡的稻田、菜園和果園旁,都架起了高高的攝像頭。
為什麼立起攝像頭?村民們滿是疑惑。
直到新興村黨支部書記冉瑞勇跟他們擺起龍門陣,這個疑惑才得以解答。「這些都是搞鄉村旅遊用的,立攝像頭的區域叫『共享農莊』,安攝像頭是為了讓城裡人能看到自己認養的地,等果子成熟了,城裡人來採摘,還可以在咱們村上的農家樂住幾天。」
位於涪陵區西南的大順鄉新興村,距重慶主城70公裡,全村總人口1800餘人。待南川至兩江新區高速公路開通後,該村將進入重慶「一小時經濟圈」。2018年以來,該村圍繞盤活農村閒置資產資源做文章,著力打造鄉村旅遊,建立村資管會收儲回購村裡閒置資產,引進城市資本建產業,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走出了一條村集體與農戶合作共贏的致富之路。
暢通城市資本下鄉
今年65歲的陳祿高是新興村的一位居民,他和妻子種著6畝地,同時餵豬、養雞鴨維持生計,老兩口一年的收入除去家用及贍養老人,只能剩下幾千元錢。
自從去年新興村開始打造鄉村旅遊後,陳祿高把宅基地和部分土地轉讓給村集體經濟,得到補償款,搬進場鎮上的新房。現在,他的老房子被改成了一家農家樂,他轉讓出去的田地成為了村裡鄉村旅遊的項目之一,而陳祿高也成了項目的工作人員,一年增收兩萬餘元。
「村資管會把城裡的公司引進來,建設家鄉,還給了我工作,讓我們老兩口輕鬆多了,掙得也多了。」陳祿高黝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感。
陳祿高口中的「村資管會」全稱為村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是新興村以村集體為載體、農民為主體的新型集體經濟運管組織。
新興村黨支部書記冉瑞勇給記者講起「村資管會」的運營模式,村資管會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各村民小組長、群眾代表等組成。「對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荒地、水域等自然資源,村民閒置資產等進行收儲回購,統一建立閒置資源資產預收儲臺帳,再結合本村特色,通過對外招商引入城市資本開發特色產業項目。」
保底+分紅連結農民利益
村裡正在開發的體驗農莊,就是新興村村資管會引進的城市資本開發項目之一。這個叫天寶都市農莊的項目,約有450畝土地,項目的實施方是重慶正億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我們採取『村資管會+企業+宅基地置換』和『村資管會+企業+農戶土地入股』兩種模式,農戶可有『一次性補償款+二次分紅』,或者『保底+二次分紅』兩種收益方式。」冉瑞勇說。
「第一年,我們會有保底的收入,等到項目正式運營起來,每年還會給我們分紅。」以土地入股天寶都市農莊的陳玉發說,今年村裡的項目陸陸續續開起來了,周末經常有遊客來。
冉瑞勇說,2018年8月至今,新興村成功引進項目9個,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4230平方米、土地656畝,預計農戶享有村資管會綜合收益預計二次分紅4.9萬元,戶均收益2萬元。
打造共享農莊
陳祿高平時務工的地方,就在村口的稻田。遠遠看去,一片綠油油。走近稻田,記者才發現不同,旁邊有一個「共享農莊」的牌子,四周剛剛安上了攝像頭。
「這是我們公司做的共享農莊,以全程可監控、可體驗有機農產品為主題,發展訂單農業+鄉村旅遊,今年我們剛種上第一季有機水稻。」項目負責人廖鴻鳴說,他們迎合城市群體對高品質有機食品的市場需求,推出「有機米種植+鄉村民宿」旅遊套餐。
他介紹,該共享農莊採取會員制,會員每年繳納3000元年費就可「擁有」一塊田,稻田交給農戶託管,由共享農莊項目方支付薪水,待收成後,會員享有300斤有機大米。另外,會員下載APP後,可以實時監控稻田土地情況,還享有每年4天新興村的免費住宿。
「擴大訂單農業市場的同時,也拉動了村裡旅遊消費。」廖鴻鳴估計,今年該項目可增加農戶勞務收入18.5萬元,入會會員直接消費有機米19.5萬元,預計拉動城市遊客到村「過夜遊」2000餘人次,其他農產品消費60餘萬元。
「除了已開放的共享稻田,我們正在打造共享菜園、共享果園、共享民宿等。」冉瑞勇說,通過網絡認領、租賃的方式,讓村裡的土地、房屋、果蔬,甚至是家禽都可共享認養,讓遊客在這裡體驗田園生活,再通過電商平臺,讓本地的特色農產品走出去,實現遊客「住院子、找樂子、提籃子」一體化體驗。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