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閒讀:「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2020-12-21 談藝錄

什麼是最深的孤獨?什麼樣的詩句才能寫出這種孤獨,唐詩裡寫盡這種孤獨的句子私下認為沒有能超過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原詩如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唐代詩人,陳子昂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之後,因為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的重視,授麟臺正字。後升右拾遺(後世稱他為陳拾遺即緣於此),後因直言敢諫,被定為「逆黨」反對武后,由此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時,陳子昂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對陳子昂加以迫害,最終陳冤死獄中。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詩風骨格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7首,而最有名的代表作即這首《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的陳子昂)

這首詩大概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即697年,前一年,契丹人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徵討,陳子昂在軍中擔任參謀,後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不被採納。稍後,他又進言,武不聽,反降其為軍曹。連遭挫折的詩人一肚子鬱結,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就是幽州臺,現在在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

「前不見古人」,自然是指前代的賢君不可復見,「後不見來者」,當然是後世的賢明之君來不及見到,如果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陳子昂覺得自己生不逢時,登臺遠眺,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由此感到孤單寂寞,思前想後,心緒無從著落,陳子昂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從詩句式出發,陳子昂採取了 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而《楚辭》之中屈原的《遠遊》篇中有類似的句子「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從語意上來看,陳子昂化用的就是《遠遊》中的意思,只是陳子昂的意境更加蒼茫遒勁鬱勃。

初讀此詩,總覺得該四句整齊,似乎這樣更像詩,也更容易記誦,後來揚聲長讀楚辭,漸漸知道這首詩的音節之妙,我們從音節讀法上來看句式停頓,讀讀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後兩句每句之中加了虛詞「之」和「而」,讀的時候多了兩處停頓: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兩處停頓,使音節上更加舒緩流暢,讀來如曼聲長嘆,更顯出陳子昂的無可奈何,如果去掉這兩處停頓,顯然音節上太過急促,並不利於情緒表達。

(屈原與《楚辭》)

我們再來看看陳子昂的人生經歷。

陳子昂有兩次落第的經歷,高宗調露元年(679年),懷經緯之才的陳子昂,出三峽,北上長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並參加了第二年科舉考試。落第後還鄉。回故裡金華山研讀,「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為他後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永淳元年(682年),學有所成的陳子昂,再次入京應試,又落第。

陳子昂第二次落第之後,恰逢一個人當街叫賣胡琴,索價百萬,圍觀者甚眾,但卻無人問津,陳子昂擠進人群,出千緡(古代一種計量單位)買之。第二天,陳子昂在長安宣陽裡宴會豪貴,捧琴感嘆道:「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即碎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這種做法,即便放在現代仍堪稱優秀的營銷,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了他的文章之後,驚嘆道:「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陳子昂從此名傳帝京,漸為世人所重。

24歲進士到最後直言進諫、不納、降職,壯志難酬的陳子昂38歲解職還鄉,後被奸人陷害入獄,盧藏用《陳子昂別傳》云:「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財,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子昂慌懼,使家人納錢20萬,而簡意未塞,數輿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毀,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氣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號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一代大詩人,死於小吏之手。陳子昂死的時候,只有41歲。

(陳子昂墓)

了解完陳子昂的生平,再看這首詩,短短如五絕,但卻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無奈,每每讀及,都會在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這種共鳴,是無奈、孤獨,以及由此引發的深度悲傷,這種悲傷,不是個人感情的小悲傷,小情緒,而是大格局的,是「天問」式的,是家國情懷的,是追尋人生終極意義的悲傷,因此,平常人,特別是遭遇坎坷的人,讀到此詩,極易感同身受。

(【唐詩閒讀】之5,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解鎖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卻看見唐詩...
    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11日訊(記者 戴璐嶺 攝影報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就算你不熟悉陳子昂,那也一定讀過他的《登幽州臺歌》。他是孤獨痛苦的陳拾遺,他是唐詩變革的風向標式人物。近日,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何開四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專訪,為網友們講述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之一——陳子昂的故事。
  • 這首詩千古絕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唐詩發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標誌著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後世尊稱為詩骨。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一生俯首蘇東坡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邀月對飲在詩詞歌賦,書法,文化,人品等方面,蘇東坡在我的心目中,可以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來概括。「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掩面合十!英雄所見略同,不知你的「英雄」是誰?
  • 探詩中山河: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登幽州臺歌》——(一首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磅礴之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登幽州臺歌》是初唐詩人陳子昂的作品,相比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句大氣磅礴的千古名句而言。陳子昂的名聲顯得並沒有這句經典名句來得聲勢浩大。陳子昂也算得上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雖然從小不識文墨,舞刀弄槍,不過在十七八歲之時,因為誤傷他人,從此棄武從文,踏足文壇。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的古人指誰,為什麼老師沒有細講?
    我們都知道這首詩中有一句千古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也都知道它如今的含義指空前絕後、絕無僅有。但是如果要問其中的「古人」指誰,這句詩又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我想很多人就不清楚了。那麼它的答案具體是什麼呢?
  •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的一生真的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了。20歲參加考試,落榜!24歲直言參政,放逐!35歲隨軍遠徵,被貶!41歲被人陷害,冤死!如此專一的從頭衰到尾也著實是不容易。
  •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豪氣沖天還是滿懷孤獨?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唐詩。其實在首詩,大家應該都已經是可以『倒背如流』了。但小編實在是覺得這首詩,真的非常的令人震撼又感動。所以還是想要的大家在欣賞一下。想必看到小編的題目,大家已經知道,這首詩的內容了。那小編就先從寫這首詩的作者和創作背景來給大家說起吧。陳子昂,唐前期著名詩人,據史料記載: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
  • 初唐詩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中的「古人」指的是誰?
    唐詩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尤其是對於唐朝前期的那些詩人們來說,更是經歷了一場承前啟後的變革。他們真正把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傳統繼承了下來,並且用自己的才華將其發揚到了極致。而其中的佼佼者,莫過於初唐四傑以及陳子昂。
  • 陳子昂最悲傷孤獨的詩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登上幽州臺,眼前不由聯想到了那個群雄崛起,風雲際會的春秋戰國。燕趙固多慷慨悲歌之士,詩人眼前的土地,曾經活躍著燕昭王,樂毅等一批傑出的人才。燕昭王千金市骨,築黃金臺招賢納士。君臣相互欣賞,可謂聖賢相逢。只是,這美好的時光,我沒有遇到。
  • 「炒作」,陳子昂成功推出千古絕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前幾天,稱不上富翁的「大衣哥」捐了20萬元支持武漢抗擊疫情。網絡上就有人出來說是「作秀」,「大衣哥」回應很「硬核」:「歡迎你也抱20萬來作秀!」這就是我們喜愛的朱之文,那些自我炒作而大紅大紫的,轉身就灰飛煙滅的事多了去了,原因你懂的。說到這兒,想到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作者陳子昂,唐代詩壇炒作的頂級高手,被人們傳為美談,芳香千年不減。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幽州臺究竟在哪兒?這三種說法較權威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讀來引人深思、發人深省,但對幽州臺的具體位置,多數人並不會細究。張之儉幽州臺究竟在哪兒?顯然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就是緬懷這些古人;「後不見來者」,也是因這些古人心生感慨。「遙望黃金臺」一句點明了陳子昂寫這首詩時不在黃金臺,而是在遙望黃金臺,由此也可以斷定,幽州臺並不是黃金臺。既然不在河北定興,幽州臺究竟是在大興還是在海澱?「幽州臺在大興」一說的根據是有人認為「古十二州」之一的幽州位於北京大興。
  • 洛桑被馬季讚譽「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他和郭德綱是莫逆之交
    馬季曾親自為他手書,讚譽他在表演和模仿的能力「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恩師尹博林曾經評價過洛桑,說他就像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別人很難達到他的高度。天才是不可複製的,就只有這麼一個!洛桑模仿的火車行進聲和鳴笛聲、鳥叫聲、架子鼓聲、長號聲、小號聲、卡通角色唐老鴨等,都是惟妙惟肖。他表演和模仿很多名人,比如趙本山、陳佩斯等。
  • 一首《落葉》,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獨和堅持
    這是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獨和堅持;「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李白敬仰孟浩然,是懾服於孟浩然的「迷花不事君」的獨立人格。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評書傳奇」聽袁闊成先生講《三國演義》
    後文書孔明北伐,給劉嬋上表,袁先生用了整整一講的時長詳細說了《出師表》,其中的解釋評論,讓人獲益良多。「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並非虛言。2008年2月,袁先生參加賑災義演很多評書演員都說過《三國》,可在我心裡,袁先生可謂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冬天逛鏡泊湖,真的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太悽涼!
    鏡泊湖屬於牡丹江市,旺季的時候牡丹江有專門發往鏡泊湖的班車,淡季聽說幾乎沒有班車,所以選擇了坐火車去到東京城,在東京城坐班車去鏡泊湖,去東京城之前要先吃好飯,到那邊下車後走一路都沒見到飯店。另外比較坑的還有:從東京城到鏡泊湖的班車要七拐八拐去好幾個村,很浪費時間;車費一般應該是10元,但因為只有我一個人去鏡泊湖,所以被收了20元,雖然也可以理解,但心裡不舒服是肯定的。
  •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陳子昂從此摘掉了腰間的劍,告別了需要經常四處打架的江湖,哥們從此後用毛筆了。這個世界一點也不公平,陳子昂一讀就成了學霸。680年,21歲的陳子昂去大唐首都長安考試,落榜。看來陳子昂只是縣裡的學霸。對著夜風念道: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看慣了官場的爾虞我詐,看淡了年輕時的名利,趁著沒有被歲月洗成一隻大白兔,陳子昂遞上了辭職報告,回到了四川老家,打算就此榮華富貴過完下半生。可哪裡還有多少揮金如土的歲月。
  • 四道求賢令: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大意:先緬懷了秦繆(穆)公時期的輝煌,再批判了後繼者的昏庸,後追憶其父秦獻公的壯志,結尾求賢:能強秦者,尊官分土。在這種背景下,燕昭王即位後發布求賢令,為取信於人,而非葉公好龍,便千金買骨,築黃金臺。於是「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終於在公元前284年,樂毅統率燕國聯合趙、楚、韓、魏共五國攻破齊國,佔領齊國七十多城。 後人多憑弔黃金臺,如李賀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 唐詩閒讀:「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前幾篇文章裡提到過的「裴秀才迪」)逐處作詩,王維寫一首,裴迪和一首,最終合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王維詩的第五首。開頭就是一句「空山不見人」劈空而來。此詩又寫「空山」,既是空山,就該是除了山啥也沒有了,是空廓虛無的,但詩人著重強調了這裡的「空山」主要是「不見人」。眼前有一座山,但是看不到人影,言外之意,除了看不到人,其他的景物大致是可以看到的:竹林、小溪、山石、樹木,不見人的原因是樹林太過茂密,才看不到人,這一句,詩人調動的,是人的視覺系統,是繪畫角度的。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注音版,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想起了誰?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qián bù jiàn gǔ rén,後不見來者 hòu bù jiàn lái zhě。譯文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 詩詞|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登幽州臺歌唐代: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⑵前:過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⑶後:未來。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⑸愴(chuàng)然:悲傷悽惻的樣子。涕:古時指眼淚。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