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樣縮小城鄉差距的

2020-12-12 大河網

    □張曉冰水野隆張(日)有元舜治(日)吳玲玲

    二戰後,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日本城鄉差距急劇擴大,由此引發了大城市人口過密、農村人口過疏、農村經濟日漸凋敝等系列問題。面對嚴峻的城鄉差距問題,日本政府不斷調整農業、農村政策,採取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縮小城鄉差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終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城鄉差距較小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城鄉差距較大,縮小城鄉差距的難度也逐漸加大,認真研究日本城鄉差距的治理經驗,對推動我國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鑑意義。

    日本城鄉差距的歷史與現狀

    日本的城鄉差距經歷了先擴大後縮小的過程,呈倒U曲線。即:在城市化、工業化初期,城鄉差距迅速擴大;城市化、工業化中後期,城鄉差距出現短期的穩定並呈縮小之勢;城市化、工業化結束,基本實現城鄉的一體化發展。

    為了追趕發達國家,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工業,採取徵收高額農業稅的方法汲取農業剩餘扶持工業發展,城鄉差距問題初步顯現。二戰結束初期,為了重振經濟,日本政府將「經濟高增長」視為唯一目標,大力推進生產力變革,並藉助美軍在朝鮮戰場的軍需增長,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儘管在此期間,農業也有較快發展,但是由於工業和農業生產方式以及產品需求方式的差異,導致農業勞動力的收入增長速度遠低於工業部門,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20世紀50年代,城鄉差距的擴大成為當時日本嚴重的社會問題。在1957至1959年間,農業生產者收入只佔製造業工人收入的63.6%。城鄉差距問題引起了農民和社會輿論的不滿,工業化初期的「挖鄉補城、以農哺工」的發展思路亟待調整。

    從1955年起日本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經濟規模持續擴大,GDP保持了年均10%的高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日本逐步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1955年12月,時任內閣農林大臣的河野一郎提出了「新農村建設構想」。1956年至1962年,實施了第一次新農村建設。1967年~1979年間啟動了第二次新農村建設。第二次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在第一次的基礎上,繼續加大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基礎建設力度,提高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水平,全面縮小城鄉差距。這一階段可以視為是城鄉差距調整和縮小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逐漸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198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為76.2%,日本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城鄉居民收入差別不大,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生活品質與城市也趨於一致。

    日本縮小城鄉差距主要對策

    (一)從制度層面打破城鄉界限,促進城鄉一體化

    日本是一個人口流動完全自由的國家,《憲法》規定了公民遷移的自由。日本《戶籍法》規定實行「戶口隨人走」的制度。在日本,「住民票」不具有限制遷移自由的權利,只是為了方便居民繳納稅款、領取國民退休金和行使選舉權。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期,日本政府面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通過加強農村地區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城鄉統籌的養老、醫療、教育制度的方式,使城市和農村在法律地位、居民政治權利、社會保障、治理模式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有效解除了農民進城或城市居民「下鄉」的後顧之憂。此外,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農業耕地和農村住宅流轉體制,鼓勵城市居民到農村或者城市遠郊居住或投資。因為不存在人口身份上的差別和歧視,所以在基本公共服務趨同的情況下,城鄉人口之間的雙向流動不斷增強,城鄉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二)發揮「農協」作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農業協同組合(又稱農協),是日本農民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依據《農業協同組合法》而建立的一種自我管理的互助性組織。根據行政區劃,日本農協建立了基層、地方、全國的三級系統。長期以來,日本農協在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農村及農民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職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生產組織功能。農協不僅專注於生產、流通領域的聯合,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確保農民在市場上處於有利地位,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而且近年來,農協的合作領域還拓展到農村的生活和金融領域,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提供金融支持。二是利益表達功能。農協在城鄉差距問題最為嚴重的城市化初期,不斷促成政府調整農業政策,替代政府承擔了提供部分公共服務的功能。

    (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為了振興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日本政府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加快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為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日本將工業過度密集的地區確定為「促進轉出地區」,將工業集聚程度較低的地區確定為「誘導地區」,通過制定政策,以及政府補貼和政策性融資手段,推動工業企業向農村地區轉移。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地區湧現了許多大企業,這些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們為吸納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隨著農村地區工廠的增多,農民能夠在農忙時耕作,農閒時做工,從而形成了大規模兼業隊伍。兼業逐漸成了農戶最大的收入來源,目前兼營收入約佔農戶總收入的70%左右。

    二是開展「一村一品」運動,提升地區競爭力。所謂「一村一品」運動,實際上就是一種在政府引導和扶持下,以行政區和地方特色產品為基礎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一個地區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挖掘或創造一種或幾種可以成為本地區標誌性的、可以使當地居民引以為豪的產品或者項目,並儘快將它培育成全日本乃至全世界一流的產品和項目。

    三是財政支持與技術援助相結合,促進城鄉一體化。在第一次新農村建設的7年間,日本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補貼總額

    高達480億日元。第二次新農村建設的區域規模及資金扶持力度遠遠大於第一次,涉及全國80%的市町村。除了兩次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外,日本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和保護程度是所有發達國家中最高的。與此同時,日本在城市化、工業化中後期還施行了向農村傾斜的稅收制度。在技術援助方面,為充分發揮日本在生物化學技術和機械製造技術上的優勢,提高農業生產率,日本在全國範圍內建有農業科研體系和農業改良推廣體系以及農協負責的推廣服務體系,大大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

    (四)不斷加強農村地區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城鄉一體化治理

    戰後日本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教育、社會保障、農村基礎設施等。其中,城鄉統籌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是抑制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再分配政策。1959年的《國民健康保險法》要求全國的農戶、個體經營者等無固定職業和收入者均要強制加入,至此日本實現了全民醫療。1959年的《國民年金法》規定凡年滿20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的日本農民、個體經營者等均須加入國民養老保險,從而將原先未曾納入公共養老保險制度的廣大農民、個體經營者強制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之中。20世紀60年代,以公共醫療和養老保障為支柱的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並迅速普及。1970年,日本創設農業人養老金制度,規定農民年金計劃基金2/3以上

    由政府補貼。戰後日本對發展教育的高度重視,對縮小日本城鄉差距發揮了重要作用。1965至1973年,日本的公共教育投資年均增長17.6%,超過了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除了基礎教育以外,日本政府大力發展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通過政府和私營企業同時參與的方式,形成了分層次、有重點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五)均富社會思維,助力城鄉差距的縮

    小

    均富社會思維是日本貧富差距較小的重要社會文化原因。在日本,10%最富裕階層的收入,僅是10%最貧困階層收入的4.5倍,而美國、英國為10~15倍之間。日本橄欖型的社會結構,是在1961年國民經濟倍增計劃實施後逐漸形成的,到1973年,日本國民收入增加了兩倍,從此形成了一個強大和穩定的中產階層。現在日本,極端富裕階層和極端貧困階層的人數很少,大約有一億中產階層過著較為富裕的生活。這一社會結構的形成,與日本文化中注重人人平等、推崇佛教「和」的理念密切相關。早在江戶時代,日本人就十分推崇「世間滿意」這一樸素的社會貢獻理念,時至今日,即便是那些收益很好的日本大企業,也都有將部分利潤返還社會,通過投資公共事業、社會發展事業,讓全社會共享財富的傾向。這種均富思維在日本縮小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頗值得我們深思。

    【連結】

    日本新農村建設的支持政策

    1.為促進新農村建設,日本曾出臺過很多惠農政策,主要有:「結構政策的基本方針」(1967年)、「綜合資金制度」(1968年)、《農振法》(1969年)、《農地法》(1970年修改)、《農協法》(1970年修改)、《農村地區引入工業促進法》(1971年)、《工業重新配製促進法》(1972年)。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實現城鄉一體化,日本開始了「造村運動」,相繼頒布實施了《土地改良長期計劃》(1973

    年)、《農振法》和《土地改良法》(1984年修改)、《村落地域建設法》(1987年)。

    3.據統計,在財稅對農業的支持方面,儘管日本財政收入中來自農業的僅佔1%左右,但農業投入佔財政支出的比重卻在10%以上。到20世紀90年代,政府財政對農業的資金援助年增長率穩定在13.4%左右。中央政府對農村的稅收返還比例從1955年的12%上升至1970年的22%,2000年增至25%。

相關焦點

  • 貧富差距之下,何時才能縮小城鄉的養老差別?
    中國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的發展不同,解決貧富差距並不斷縮小貧富差距是我們一直要走的路。那麼低收入人群就更不可能成為拉動經濟的積極參與者,貧富差距是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縮小城鄉差別,就需要城市反哺農村,先進城市通過帶動來反哺後進城市。而縮小城鄉養老差距是實現縮小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我國的養老制度也逐漸向平衡、對等的方向前進。
  • 怎樣縮小貧富差距
    2000年前後,我國在實現了翻兩番的戰略目標、達到小康水平之後,兩極分化問題日益凸顯,黨和政府對此高度關注,不斷採取各種措施,縮小貧富差距。這些措施和做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我國經濟發展在地區差異上主要表現為東西部發展的嚴重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事實上就是貧富分化的一種根源。西部大開發就是縮短東西部之間的差距,通過西部的發展拉平地區貧富差距。
  • 日本如何縮小貧富差距?
    所以,1億2600萬人口的日本,有2000多萬名「貧困人口」,與14億中國人只剩下500多萬「貧困人口」,是兩個概念。雖然是兩個概念,也就是說,「貧困」的質量不一樣,但是,貧富差距的內涵是一樣。跟我們中國一樣,日本的貧富差距,首先是城鄉差別造成的。但是,日本解決城鄉貧富差距的時間表,要比我們中國來得早。
  • 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
    其中,2010、2011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兩年快於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   報告稱,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長1.8倍,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長1.8倍,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8.1%。
  • 收入差距縮小不等於貧富差距縮小
    原標題:收入差距縮小不等於貧富差距縮小   4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的《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3~2014)》指出,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 重慶國企實施「十大工程」 縮小城鄉、區域差距
    新華社重慶9月12日電(記者張桂林)重慶市國資委宣布,未來5年,重慶國企將重點實施扶持微型企業、支持非公企業發展融資、對口幫扶貧困區縣、支持農村「三權」融資、扶持困難職工等「十大工程」,為全市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能力和作用。
  • 集權式財政改革能夠縮小城鄉差距嗎?
    城鄉發展不平衡在分權之後的再集權中不僅沒有得到減緩,而且還進一步擴大。面對不斷擴大的城鄉發展差距,為了鞏固基層政權,實現協調發展,2002年新一屆政府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發展戰略。在這一戰略指引下,一些省份開始嘗試將再集權改革向基層政府延伸,例如安徽省於2004年在全省範圍推行「鄉財縣管」改革。
  • 前三季度嶽陽市居民收入增速回暖 城鄉相對差距縮小
    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9元,同比名義增長4.4%;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985元,同比名義增長7.5%,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較半年度分別提高0.7和1.8個百分點。從收入構成看,前三季度嶽陽市居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等四項收入均實現正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3。
  • 「十三五」:縮小初次分配環節收入差距
    此後,從1988年至2007年間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但基尼係數從2008年開始連續6年有所回落,2013年基尼係數降低為0.473。基尼係數在最近幾年的持續下降趨勢,似乎印證了庫茨涅茲「倒U型」拐點的到來,但最近幾年基尼係數的降低是否就一定預示收入差距會在今後得到持續縮小,還需要進一步的追蹤與研究,政策制定者不能對收入差距問題掉以輕心。
  • 專訪中國農大張正河:中國的城鄉差距到底有多大?
    由此可見,中國城鄉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需關注差距進一步擴大     問:從理論上該如何看待我國的城鄉差距問題呢?     張正河:增長極理論和非均衡發展理論表明,在某一時段內,特別是工業化階段,城鄉差距和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共同存在的現象。按照經濟理論,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鄉差距總是先逐步擴大,然後縮小的。但如果這種差距過大,就不可避免地帶來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面的矛盾。美國經歷了70年的努力,工農收入才趨向平衡。
  • 吉田麻也:越南與日本差距縮小,久保建英是未來
    6月12日消息,日本國家隊隊長吉田麻也在接受ESPN採訪時表示,越南、馬拉西亞等國與韓國、日本之間的差距在縮小。日本男足去年獲得亞洲杯亞軍,吉田麻也在長谷部誠退出之後成為國家隊隊長,現在這位32歲的中後衛效力於意甲桑普多利亞。
  • 縮小貧富差距 增加社會彈性
    中國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正在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發,剛剛閉幕的十八大為此規劃了宏偉藍圖,並提出到2020年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收入倍增」計劃引人關注,這是搞好分配,縮小差距的重要步驟,更是關乎公平、增加社會彈性的大事。
  • 1998年房改執筆人:集體土地建租賃房將縮小城鄉貧富差距
    8月28日,國土資源部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下文簡稱「方案」),確定第一批在北京、上海、瀋陽、南京、杭州、合肥、廈門、鄭州、武漢、廣州、佛山、肇慶、成都等13個城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 中國居民貧富差距拉大 勞動者渴望縮小收入差距
    中國居民貧富差距拉大 勞動者渴望縮小收入差距 而且,這種收入差距仍有擴大趨勢,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曾表示,我國行業間工資水平差距已超過4.88倍,並呈現出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而國際上公認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  地區城鄉之間的差距  2007屆大學畢業生小歐和小施,分別在深圳和福州工作。
  • 黃奇帆:努力在發展過程中同步縮小「三大差距」
    在改革上,重慶把戶籍制度改革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突破口,到去年底,僅僅4個月的時間,已順利完成145萬農民轉戶,現在每天差不多以1萬多人的速度在推進。實踐證明,這項改革順應民意、合乎時代潮流。在住房制度改革上,重慶通過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大規模建設公租房,幫助中低收入群體實現「住有所居」。此外,重慶還大力扶持微型企業發展,實際上是推動草根階層創業,造福民生。
  • 吉田麻也:越南足球和日本差距在縮小;久保是亞洲足球的未來
    近日,日本國家隊隊長吉田麻也接受了ESPN的採訪,他談到越南足球的水平越來越高,不斷縮小和日本的差距,久保建英等日本新星是亞洲足球的未來。談及亞洲足球,吉田麻也說道:「我認為水平上的差距越來越小了。「再舉個例子,泰國花了很多錢,他們聘請了西野朗,這名教練曾帶領我們日本隊徵戰俄羅斯世界盃。」關於久保建英、南野拓實等年輕球員,吉田麻也說:「他們是日本足球和亞洲足球的未來。尤其是久保建英,他的西班牙語已經說得很好了,這在西班牙或歐洲足壇是一個巨大的優勢。我們以前沒有這樣的球員,所以這是新的一代。」
  • 超7億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如何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內循環?
    打破城鄉分割,深化一次分配改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居民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40年間,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年均增長速度達到7.4%和7.3%,2018年中國城鄉人均收入分別達到39251元和14617元,為經濟內循環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 徐祥臨:貧富差距成因的政策盤點
    他們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在現代化起步階段貧富差距拉大是各國的普遍現象,中國正處在這個階段上,所以貧富差距拉大符合規律;二是中國農村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勞動力市場處於無限供給狀態,不利於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卻有利於提高資本的贏利水平,結果必然是貧富差距拉大。筆者不能同意這種看法。 1978年至1985年期間,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是縮小的,這也意味著中國整體上貧富差距在縮小。
  • 萬廣華:中國有潛力恢復增長,但先要縮小貧富差距
    這在宏觀上就是幫助縮小貧富差距。但是,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大量有資本的人藉助全球化,到全世界去追逐利潤,還把很多工廠轉移出去了,使處於收入階梯下面的人,尤其是藍領階層失去了工作,收入也降低了。這樣一來,全球化則拉大了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而前面提到,美國國內的貧富差距與川普上臺以及他將來連任都是至關重要的。
  • 吉田麻也:越南與日本差距逐年縮小,久保建英是亞洲未來
    虎撲6月14日訊 近日,日本國腳吉田麻也接受ESPN採訪,談到了日韓這樣亞洲的足球強隊和越南、泰國等小國家的差距,以及日本足球的未來。吉田麻也:「我認為越南這樣的小國家與我們的足球水平差距正在不斷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