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浙江杭州桐廬的許先生(化名)前陣子在田裡幹活時,不慎被鐮刀割傷了小腿。他撥開腳邊的雜草,看到傷口已經破皮,有鮮血滲出,但過一會就止住了。
「對於我們務農的人來說,磕磕碰碰,受點小傷是再尋常不過的了。」許先生說,過了一個星期,傷口也慢慢癒合了,所以自己並沒有太在意。
這幾天,許先生覺得走路越來越吃力,人也有些僵硬。吃飯的時候,還出現張口困難,雙下肢大腿肌肉不自主抽搐,大量出汗的症狀。家人見狀後,馬上把他送到當地醫院治療。
由於當地醫療資源有限,做了基本的檢查不能明確病因,於是將其轉院至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搶救室。此時,許先生的下肢傷口皮膚已經發紅伴腫脹。接診的是急診外科的陳方慧副主任醫師和陳友雷主治醫師,詳細追問病史結合臨床表現初步診斷為破傷風感染。
針對病因,醫生們切開傷口為許先生清創排膿。在此過程中發現傷口裡面有一小片木片,於是立即取出,充分衝洗。在給予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注射之後,將許先生收入急診病房。
儘管已經進行了初步的治療,許先生四肢抽動情況卻始終要在大劑量的鎮靜藥維持下,才能稍微得以控制,一旦減少鎮靜藥劑量病情就會加重。由於臥床時間過久再加上機體免疫力差,容易得墜積性肺炎,許先生的氣道裡都是膿痰,排痰不暢,醫生必須要多次做纖支鏡才能將氣道內深部痰液吸出。為了爭取更多的恢復時間、減少感染,最終為許先生行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術。
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許先生現在已經可以脫離呼吸機,在氣管切開下面罩吸氧了,神志清楚時還會跟醫護人員進行無聲交流,也能夠自己動手擦拭身上的汗了。「目前他仍需抗感染、化痰等對症治療,等待病情穩定後,就要進行下一步的康復治療了。」方金燕副主任醫師說,其實,像許先生這種情況生活中不乏出現。「腳底下扎了一個釘子,菜刀切了一個小口子……儘管我們已經非常小心,但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小磕碰或者是創傷。這種情況下,大家一定要警惕因為破傷風感染皮膚創口導致的疾病。」
「一直以來,破傷風給人的印象是比較恐怖的。在以前,破傷風曾是一種『不治之症』。不過到了現在,破傷風是可防可治的。」方金燕介紹,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國家一直不斷的努力,疫苗接種預防已普遍展開。主要包括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主動免疫是將含有破傷風類毒素成分的疫苗接種於人體,使機體產生獲得性免疫力;被動免疫是將免疫效應物如TAT或TIG輸入體內,使機體立即獲得免疫力,用於破傷風的治療和短期應急預防。
那麼,受傷後到底要不要打破傷風?「其實破傷風桿菌感染的重要條件是傷口需形成厭氧微環境,所以要根據傷口的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打破傷風。」方金燕說,如傷口窄而深(如刺傷),伴有泥土或異物汙染;大面積創傷或燒傷,壞死組織多,局部組織缺血;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混合感染。這些情況均易造成傷口局部的厭氧微環境,有利於破傷風桿菌繁殖,所以此類傷口必須打破傷風針。「如果只是單純皮膚表面擦傷,沒有明顯的流血,只要及時清創處理就可以了,一般不需要打破傷風針的。」
當然,如果病人的基礎疾病較多,免疫功能較差,一旦發生外傷事件,建議醫院就診後詢問醫生是否需要打破傷風針。
另外,方金燕提醒,我們在接種破傷風之時,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1.感冒時不能夠注射破傷風疫苗。如果處在感冒階段,是不適合注射破傷風疫苗的,等到感冒痊癒以後再注射就可以了。
2.不要同時注射其他疫苗。打破傷風疫苗的時候,如果同時有進行其他疫苗的安排的話一定要向醫生說明,由醫生來決定是否可以同時注射。
3.外傷後兩周內注射都有免疫效果。破傷風感染後發病的潛伏期為6-12天,根據其發病機制,傷後應儘早應用TAT,只要未發病,傷後2周內應用TAT均應視為有預防作用,而不僅僅局限於「24小時內接受免疫預防,否則無效」的說法。
4.破傷風針並不具有持久的免疫力。被動免疫給體內帶來的抗體只能持續2-4d(TAT)或2~3周(TIG,半衰期25d),此後抗體水平下降,身體不再受到保護。因此,應用一次破傷風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並不能帶來持久免疫力,持久的免疫力要靠破傷風類毒素疫苗在體內產生的主動免疫。
(本文圖片由杭州市一醫院供圖)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