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大部分人都喜歡看《封神榜》,在影視資源匱乏的時代,《封神榜》裡古色古氣的畫面,尤其是引人入勝的情節,充滿了想像力,現在大家肯定都還記得哼哈二將、土行孫、雷震子等一系列人物,當然這裡面讓人崇拜和羨慕的人就是姜子牙了,他智謀超群、法術高強,可以說是《封神榜》的核心。
細細的一了解,姜子牙的名號也不少,諸如姜尚、呂尚、姜太公、太公望等,這些不同的名字也是都是古時候根據不同的地域、封號來確定的。確切的說姜子牙是姓姜,名尚,字子牙,姜子牙的先祖隨大禹治水有功,被夏朝封到了呂地,所以先秦時代一般用封地為姓,那時姜子牙應該叫做呂尚。之所以叫太公望,也是有一番典故的,周文王初次見到姜太公,經過一番交談,感覺姜太公很有才能,周文王激動的抓著姜太公的手說:「我太公告訴我,當有賢能人輔佐周的時候,周就能振興起來,你就是那個賢能的人吧,我太公盼望你很久了」。由此也有稱姜子牙為太公望,隨著演變結合他的姓氏,就稱為姜太公了。
說起姜子牙,現在流傳的最著名的有個歇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太公釣魚也是一個十分有名的典故,說的是姜太公已經七十多歲了,但是由於當時社會黑暗而且動蕩,一直心懷壯志未酬,用後來孟浩然的話說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了。當時姜太公也聽說了周文王比較賢明,愛護老百姓而且有雄才大略,就有了投靠周文王的想法,但是他一想,自己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也沒有什麼名聲,周文王會不會看重自己,心裡也沒有底。
所以姜太公就在周文王回都的路途中,在河邊,用一個沒有鉤的魚竿釣魚,而且不用魚餌,據說用直鉤還釣到不少魚,當然這個有可能是傳說,無法考證了,當時周文王從河邊過,感到十分的奇怪,覺得這個老頭是個奇人,就和姜太公攀談起來,發現姜太公言語不凡,是個大有才能的人,所以就收入帳下。
後來我們都知道,姜太公的才能受到周文王、周武王的重用,幫助推翻商朝的暴政,建立了周朝,可是居功至偉。在我們來看姜太公釣魚這個故事,非正式的閒侃一下,也不是對古典故事的褻瀆和不敬,這個典故也是人才自我推薦的典範吧。姜太公良禽擇木而棲,通過直鉤釣魚這樣奇妙的方法,向周文王推介了自己,使自己的大才得以施展,在亂世之中得以濟世救民,建功立業。
這一點其實也有巨大的啟示意義,我們在現實中也會發現有一些稍有才能的人,往往是心高氣傲,老是端著,有可能錯失很多的良機,得不償失。姜太公這樣的經世之才都需要自我推薦,我等凡夫俗子還要站到樹梢上,不落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