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梁武帝晚年沉迷佛法,在都城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建立了大小寺廟幾百座。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梁武帝蕭衍是餓死在皇宮不是寺廟。關於他是否40年不碰女人,可能沒有那麼長時間,根據史料推測二十多年不近女色應該是有的。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紀十八》(太清三年)五月,丙辰,上臥淨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嗬!嗬!」逐殂。年八十六。
梁武帝少年英才,在位建功立業,但是到了晚年梁武帝開始篤信佛法,狂熱到四次把自己獻給寺廟,表示對佛的虔誠。第一是主動還朝,大赦天下,之後三次每次都是大臣花了上億的錢把他贖回來,共耗資六億錢。
和尚一開始是吃肉的
佛經《首楞嚴經》裡提到出家人不能吃葷,這個「葷」是指蔥、蒜、韭、薤、興渠(洋蔥),不是指不能吃肉。只是和尚吃的肉是「五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我殺、自死、鳥殘。大致意思就是這個動物不是自己殺的,沒有聽說宰殺過程,不是教唆別人殺的,可以是自己死掉的,可以是殘餘殘渣。
但是從梁武帝開始漢地和尚開始吃「純素」,不吃肉了,他的理論依據是《大般涅槃經》。他吃素,不近女色,還要求全國上下的出家人都這麼做。
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例如藏傳佛教他們還是吃肉的,而且遊牧民族地區多以牛羊肉為食,不可能像梁武帝居住的江南一樣,蔬菜水果豐富。他們不吃肉也沒別的吃。
達摩祖師見梁武帝
梁武帝建了那麼多寺廟,醉心佛法,僅都城僧尼就達十萬餘人。達摩聽說梁武帝熱心佛法,來到皇宮晉見了梁武帝。這是一次不愉快的切磋交流,直接導致達摩去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梁武帝問達摩:「我建那麼多寺廟,法事,甚至捨身侍佛,是否功德無量?能修成正果了呢?」達摩只是搖了搖頭!話不投機半句多,達摩很快就離開了皇宮。
朝政荒廢
蕭衍把時間精力都用在了佛法上,朝政自然荒廢,識人不明,身邊小人當道。梁武帝非常縱容宗室子弟,甚至殺人放火也不管。
蕭正德梁武帝的侄子,此人作惡多端,比如他喜愛一種叫「打稽」的活動,就是每天傍晚黃昏時分,糾集一些亡命之徒,在大街上殺人,揚言:「殺多少人都沒事,皇帝以慈悲為懷,不會把我怎麼樣的。」
就這樣,梁武帝也就跟沒看到一樣,要是遇上災年或者瘟疫,只是不停的禱告,祈求佛祖保佑,而不採取治理措施。這就是佛祖有靈,也要他去做具體的事情,度過災荒吧!
不近女色40年?
梁武帝公元502年登基,八個兒子中有七個是登基之後出生,還有好幾個女兒。所以當上皇帝後,還是納了很多妃子,綿延子嗣,此時還沒有達到沉迷佛教的程度。
蕭衍是到晚年捨身佛法,公元527年,63歲時,第一次親自到同泰寺出家(就是現在的南京雞鳴寺),三天後還朝,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他並沒有放棄江山,此後20年中又三次出家,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一合計,拿國庫的錢再把他贖回來。如果從公元527年算,直到他549年去世,不近女色估計有二十多年,算到40年有點誇大。
曾經唐太宗李世民問過玄奘,「梁武帝也種了不少福田吧?」玄奘則答:「他捨身不舍皇位,騙取國庫的錢財種自己的福田,不但不虔誠,還成了崇佛的反面例子。」
侯景之亂
侯景本來為北齊效力,徵戰四方,此人脾氣反覆無常,最後又來投靠蕭衍。朝中很多人都認為:「此人不能要,否則大禍臨頭。」果不其然,侯景以清君側朱異為藉口,發動叛亂。
蕭衍早已失了人心,根本調不動各地兵馬救援,只能束手就擒,不過他表現的非常鎮定,連侯景都有點懼怕。
之後,他被侯景囚禁在皇宮的淨居殿,內心對侯景憤憤不平,因而侯景減少他的飲食供給。《資治通鑑》裡是說,饑渴難耐的蕭衍索要蜂蜜不得,嗬!嗬!兩聲就是去世了,終年86歲。
結束語
萬事皆有度,物極必反,梁武帝修佛沒錯,但是荒廢朝政,就是佛也不能贊同吧!歷史上梁武帝還是博學多才的,詩詞繪畫書法都有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