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團COO幹嘉偉:To B銷售要回歸本質,不要有「神秘力量依賴症」

2020-12-0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很多方法不是別人不知道,只是你比別人更堅持、更用心。」

本文轉載自高榕資本(ID:banyancapital),由幹嘉偉在高榕資本「榕匯」的內部分享實錄整理而來。

To B銷售在今天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更激烈的競爭、更強勢的客戶、更難取得的共識、更難管理的團隊……

如何鍛造一支能打的To B銷售鐵軍?如何找到增長路徑並規模化複製?如何搭建銷售組織?是自營還是渠道?是外部引進人才還是內部培養?

幹嘉偉被認為是中國最懂To B銷售的人之一。作為阿里巴巴第67號員工,幹嘉偉是「中供鐵軍」代表性人物,後加入美團擔任COO,親手打造了美團的線下地推鐵軍。

11月1日,在榕匯·企業服務CEO閉門會上,高瓴資本運營合伙人、前美團COO幹嘉偉,從To B業務的基本思考框架出發,圍繞To B銷售的組織建設、團隊管理等問題做了深度分享。其中既有回歸商業和人性本質的思考,也有非常務實具體的實操指南。

在幹嘉偉看來,「很多方法不是別人不知道,只是你比別人更堅持、更用心。」

例如,幹嘉偉在分享中反覆提及的「早啟動晚分享」,就是其在美團帶領萬人銷售團隊時非常重視抓的基本方法。也成為高榕投資企業CEO們會後反饋要立刻踐行到日常管理中的關鍵一點。

以下是他的分享:

坦白說,這次在榕匯分享,是我目前為止準備時間最長的一次。一是大家會前提問很踴躍;二是雖然都圍繞To B業務,但實際上大B、小B切入點很不一樣,所以花了大量時間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儘可能把觀點分享出來,也希望能更有針對性。

一、To B業務的基本思考框架

當我們在談論To B業務時,首先要有一套基本的思考框架。其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三個要素是——潛在客戶數、客戶分布和定價。

相反,在談論To B業務時,單純地談「大客戶」和「中小客戶」意義不大,因為每個人對大小的定義不同。你眼中的大客戶,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小客戶。

1. 潛在客戶數

做To B業務,首先要思考你切的市場有多少潛在客戶數。如果你的潛在客戶數是三位數或者勉強跑到四位數,市場規模可想而知。

假設有1000家潛在客戶,單個客戶年營收100萬很多了,那麼最大是10億的市場。而且一家客戶年營收100萬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對比來看,美團的客戶數保守說有1000萬,每家客戶年營收1萬,那也有1000億的市場規模,客戶的可控性也高得多。

潛在客戶數是決定你的生意是否有地位、是否安全、是否可控的重要因素。

2. 客戶分布

即你的客戶以什麼樣的密度在分布著。

以阿里和美團的客戶分布情況來對比。原來我在阿里,大量客戶是開發區裡的製造型企業,客戶之間的平均距離是2-3公裡,阿里一位成熟的銷售人員可以覆蓋和服務的客戶數是50-70家。而美團2016年每位銷售可以覆蓋的客戶數達到了250家。

阿里與美團的IT系統、管理水平是差不多的,那效率的差異是什麼導致的?

是客戶分布導致的。

因為美團的業務是本地生活,客戶集中分布在市內,一個mall進去可能就有20家客戶。

所以,你的客戶分布情況如何,例如是否有明顯的聚集效應、是全國平均分布還是有較強的地域性,都決定了作業模式和銷售組織的設計。

而中國之所以出現地推這個行業,是因為中國潛在客戶數絕對值大、分布密度又高,地推模式使銷售的有效作業時間可以最大化。直銷這個行業的核心價值就在於與客戶有效接觸的時間。

3. 定價

定價非常重要,定價要從很多角度來看。

一方面,定價不是越高越好,因為高定價會對招聘、培訓、標準化、規模化擴張、客戶回款周期等帶來不利影響;定價肯定也不是越低越好,因為有些產品對客戶而言,收1萬不見得比收4萬要快,而且定價高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讓客戶更滿意。

To B業務的定價其實不能用傳統的經濟學視角來分析。To B業務既不是按照成本來定價,也不是根據競爭定價。To B業務的定價要與你的潛在客戶數、客戶分布相匹配,定價既要能夠保證合理的銷售速度,又要有足夠的利潤流向銷售渠道。

每位銷售人員每年帶來100萬的營收,是一個比較好的參考標準。平均拿出25萬給到銷售,剩下的75萬可以投入做產品研發、做客戶服務,公司還有利潤,To B就是這麼一門生意。

總結一下,思考To B業務的基本邏輯框架是:

你切入了一個怎樣的市場,這個市場規模有多大;客戶分布決定了銷售效率,決定了一位銷售能覆蓋多少客戶;定價既要保證合理的銷售速度,也要為銷售渠道提供足夠的利潤。

二、如何找到業務規模化擴張路徑

做To B業務,經常有人問這樣的問題:增長遇到瓶頸怎麼辦?總部所在城市增長快,其他城市增長慢怎麼辦?

我認為,這些問題的本質是沒有找到業務規模化擴張的路徑。

2011年11月,我剛去到美團,正是「千團大戰」最激烈的時候,作為COO我負責的是供應鏈、銷售和增長。但最初幾個月,我並沒有做具體的管理工作,而是到處去問一線人員和中高層管理人員:在美團如何成為一名銷冠?

我當時的邏輯是,如果可以找到可複製的成為銷冠的路徑,就通過管理把其他人複製成銷冠。當時美團有一千多人,一定有牛人;只要找到那個人,其他人都來學習他就可以了,這就是管理。

那麼如何成為一名銷冠?

當時我收集到各種各樣的答案,有人說是勤奮,有人說是臉皮厚,比較多的一個說法是「消費感好」。

所謂消費感好,意思是團購套餐要賣爆,需要銷售懂得搭配一個好的套餐。但消費感很難量化和定義,不可規模複製。我怎麼培訓員工呢?不可能讓他們上班就去下館子,不現實。

最後我們發現,與業績相關係數最高的是什麼?就是供給數,說白了就是團購單量。

2012年美團開年會的時候,我和同事說,2012年我們就做一件事——「狂拜訪、狂上單」。

對於大規模團隊的銷售而言,需要足夠簡單,不要繞彎子。「狂拜訪、狂上單」這6個字很明確,關鍵動作(拜訪)和結果指標(上單)都有了,態度也有了,就是「狂」。「狂」這個字很有畫面感,玩命、拼命、猛,都不如「狂」。

經過一年時間,美團就把競爭對手遠遠甩在後面。

我在美團期間,也沒有按行業劃分銷售人員,而是要求「見門就進」,因為直銷真正的專業度就是拜訪量,行業的差異性不是壁壘。

小結一下,當時美團先找到了與最終業績相關係數最高的指標——供給,再通過「狂拜訪、狂上單」提高供給數,從而找到了業務規模化擴張的路徑。

三、To B銷售組織兩個關鍵問題

1. 自營VS渠道?

1)早期自營打樣

很多創業公司關注一個問題,銷售是自營還是找渠道合作。我對初創公司的建議是,早期老老實實自營打樣,真正知道銷售效率如何,過程中也能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

對於渠道商,創業公司不要心存不切實際的幻想,花了很多力氣在條款和YY上,最後發現渠道商沒有認真幫你銷售。原因很簡單,因為渠道本質上就是要掙錢,不可能因為你是創業公司、很有前途,就和你「共度時艱」。

2)打磨期、非標、低毛利產品慎用渠道

產品打磨期,尚未完全了解市場的真正需求,產品也要經常調整,這時候交給渠道商,對雙方而言風險都很大。

非標就是指以前市場上沒有出現過同類產品和服務,不能指望代理商幫你趟出一條路。

低毛利產品,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才有可能是賺錢的生意,渠道商虧錢、你虧得更多。

實際上,這些事情在「千團大戰」的時候都發生過。當時團購還不掙錢,有團購公司想:自己擴張需要快速招銷售,招完還要培訓,培訓完也不一定掙錢,既然這樣不如找代理。

但實際上代理並不會去真正幫你趟路子,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所以2011、2012兩年,我在美團最大的價值就是跟王興說,我們啥也別幹,就做自營。

2. 如何設計提成制度

有關To B銷售提成制度的設計,有3點基本框架。

1)目標薪酬

什麼是目標薪酬?

和你公司本身的情況沒有關係,要看所在國家、地區、城市、該行業同類崗位的社會均值收入,這與地方房價、物價、工作性質等密切相關。

制定目標薪酬時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在某地、做某一工作,多少錢的薪資是有競爭力的,這是目標薪酬。

2)固浮比

固浮比,指的是底薪與提成的比例。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固浮比越低、成本越低;但固浮比太低招不到人,要設計在一個合理的水平。較低的固浮比可以讓好壞差距拉大,刺激管理槓桿。

回過頭看,管理和組織的槓桿是什麼?

如果能把平均50分的組織,通過管理、系統提升和產品封裝迅速提升到80分,中間30分就是企業創造的價值,就是能夠賺錢的地方。

3)費比

費比是指銷售和渠道成本佔全部營收的比重。沒有所謂合理的費比,只能逐步改善、永無止境地去追求。從虧錢,到賺錢,再到巨賺,把多出的錢投入到流量、技術、品牌等等。

美團最開始不賺錢,2012年「狂拜訪、狂上單」,一年降了4次銷售提成。當時團隊怨聲載道,但費比降低後,多出來的錢可以用於買流量,買了更多流量後銷量就更高,之後有了更大的市場影響力、能拿到更好的供給、要求更高的毛利。銷量增加之後,儘管提成下降,但兩項相乘,銷售人員的總體收入上升,這就是良性循環。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354」更有意義,即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錢。需要付出比同行更多,但是如果能達到要求,就可以拿到有足夠尊嚴的收入。而且經過這樣的訓練,以後在市場上的身價不一樣。

四、突破To B銷售管理天花板

1. 如何突破銷售管理人員的瓶頸

很多人問有關銷售管理人員的問題,包括銷售管理人員是外部招聘還是內部培養,具備哪些特點算是優秀的銷售管理幹部,如何培訓銷售管理人員,等等。

1)難度和規模決定平均管理水平

首先要明確一點,是銷售管理的難度和規模決定了平均管理水平。

什麼是銷售管理的難度?

以電銷和直銷(地推)為例對比,電銷的管理難度就比直銷低。電銷的呼叫中心是相對標準化的,相對更易管理,銷售水平偏差不會太多,分布呈紡錘狀;直銷銷售上班就出去跑客戶了,管理起來更難,而且銷售好壞差別非常大,分布呈金字塔狀。

銷售管理的規模也決定了管理水平。就像好的技術人員都是在大數據、高並發的情況下訓練出來的,銷售也是一樣。市場上大部分的銷售,所面對的潛在客戶數都是兩位數、三位數,上四位數的很少;活動半徑也多在本市、本省,很少遍及全國。而當客戶數達到了五位數、六位數,玩法完全不同。規模差距,決定了作業模式和管理水平根本上的差異。

2)核心組織能力自建

再來談銷售管理人員是外部引進還是內部培養,我的答案是都要有,但有優先級。

如果你的潛在客戶數是五位數、六位數,那麼市場上99%的銷售滿足不了你的訴求,內部也很難培養,必須要外部引進。從哪引進?目前中國To B行業銷售相對得到驗證和認可的三家公司——中大企業華為毫無疑問是No.1,中小企業是阿里和美團。

此外,人才要自上而下引進,不要從中間引進,方法論才適用整個公司,不會出現打架的情況。而且這個人一般都有曾經熟悉的同事,可以變成今天的戰友。

除了外部引進,核心組織能力自建也非常重要。有哪些辦法?

以下這幾點很簡單,但是非常管用。美團到店餐飲最多時候有15000名地推人員,就做了這幾件事。如果做到位,美團的80分肯定到了。

A. 師徒制

如何培養潛在的管理人員?師徒制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新人進來除了主管,還有一位師父。第一有利於新人「活下來」,第二可以通過帶徒弟的方式,觀察師父是否有潛質成為管理人員。

B. M0(潛在管理人員)

如果這位師父「帶活」了兩個徒弟,說明有潛質,可以成為潛在管理人員,就是我們說的M0。平時可以參與一些管理工作,等到真正做管理的時候,不至於手忙腳亂。這個道理很簡單。

C. 早啟動晚分享

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銷售管理整天琢磨培訓、找一位厲害的培訓總監,那都是「神秘力量依賴症」。縣官不如現管,「早啟動晚分享」才是真正靠譜的培訓。

每天下班前,主管把大家聚在一起,每個人分別分享一個亮點和一個可以改善的地方,這種方法比任何培訓都好。2015年我在美團,每晚要求看到城市經理髮來的亮點總結,這種壓力會層層傳導下去。這件事是反人性的,必須抓。

2. 銷售團隊基本管理問題

1)銷售團隊的培養和建設

今天談銷售團隊管理,有人會說90後、00後隊伍難帶了。但其實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關鍵是時代在變,人性是不變的。對照馬斯洛人類需求的五個層次,可能今天90後、00後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可以被滿足,但還會有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是不變的。

管理不要刻舟求劍,管理就是和人打交道,要去理解人性。然後用制度去遏制人性惡的一面,激發人性好的一面。

2)老銷售懈怠

有CEO問,公司工作時間長的老銷售出現懈怠怎麼辦。這裡也有一個基本的思考方向,即人均客戶數一定會達到一個動態平衡點。一位銷售一邊開發新客戶,一邊服務和維護老客戶,當老客戶有一定流失,需要再花精力開發新客戶,最終達到一個數值。

而這個動態平衡點,取決於客戶數規模、客戶分布、IT和管理水平。如果一家公司的動態平衡點是100家客戶,而老銷售服務的客戶數已經達到了110家,就不用再折騰了;如果只有50家,沒有達到平衡點、「未老先衰」,那就需要從管理和佣金設計兩頭使勁。比如壓低老客戶訂單的提成。

3)銷售培訓

銷售培訓,主要是靠直接的管理人員,不要依賴培訓團隊。大家回想一下戰爭片,平時思想工作都是班長和老兵在做。

和依賴培訓類似,銷售管理做得不到位、業務沒做好,一些公司還會依賴市場部、依賴GR、依賴企業文化,這些都是「神秘力量依賴症」。

To B的銷售是什麼?

一個好的銷售人員在客戶那裡,他就代表了公司、代表了CEO,他既是銷售部,又是客服部、市場部,還是一個形象大使。

如何讓銷售人員做到這些?

還是我剛才講的,做好「早啟動晚分享」和師徒制。很多方法不是別人不知道,只是你比別人更堅持、更用心。

4)矩陣式管理

也有To B公司採用矩陣式管理,即在總部設立各事業部,在各區域設分公司。我的建議是,創業公司不要輕易玩矩陣式管理。內部會面臨趨利避害的人性,導致不同條線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去操作;外部則會面臨競爭壓力,分散後可能會面對不同的競爭對手。

矩陣式管理需要很成熟的企業去運作,需要有很好的系統、很好的管理文化和協同機制。創業公司還是要先做端到端的閉環。當下可能犧牲了一部分協同效應,但是要「先佔市場,再擰毛巾」。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aOSIELnGQKVQ2Dp3oaeHFQ

本文由 @高榕資本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幹嘉偉:To B業務的直銷需要思考這四點
    「比如說美團2012年要實現上岸,到12月份盈虧平衡,買流量花掉的錢、供應鏈花掉的錢、包括我們辦公室裡的每一張紙都要給我算進去。把這些都扣掉,我們要能盈虧平衡。」幹嘉偉坦言:當時美團能實現盈利就是依賴於強大的預算系統,1000多個毛利點也是在銷售CRM裡進行控制的。
  • 「兩個王興」,美團網創始人的極客式管理模式
    隨著中概股危機和資本寒冬,美團不僅從千團大戰中活過來,還佔領團購行業過半的市場份額,並在2013年年底首度宣布全年盈利。2013年美團全年交易額達160億元,較2012年增長了188%。王興根據美團的增長速度推算,美團到2015年的銷售額突破1000億大關。不過在美團剛剛起步的時候現金恰恰是他們最大的劣勢。
  • 票證依賴症的發作
    十年前,改革開放20周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播出有關大型系列片,其中說到上海有位票證收藏家所收藏的「二錢半」糧票。票面「分量」僅僅只有「二錢半」,恐怕真是世界紀錄啊。另有媒體報導說,在浙江衢州發現了面額僅為5釐的油票,5釐也就是0.25克,我立馬就聯想起「納米」的概念,這樣的油票能不讓人「油然」而生感慨嗎!  想起來是那麼的遙遠。
  • 有多少產業得了「政策依賴症」
    前幾年國家是出臺了一些政策,給予了扶持,但這樣的政策對於整個行業的發展實際上是不利的。即使在這樣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裡,也有中、小企業在失去了政策的扶持後感到茫然。未來幾年,家電行業市場預期正常的發展態勢還會有,也會保持正常的增長,回歸正常的市場競爭。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企業應當努力做的是轉型,要向品牌要效益,要向品質要效益,而不是像前幾年那樣向規模和政策要效益。
  • 「美團」起訴「一點資訊」稱其網站發文捏造事實 欲索賠50萬元
    原告三快科技公司訴稱,其是「美團」的運營商。2018年5月21日,一點網聚公司在其經營的網站「一點資訊」上刊載標題為《陸奇從百度離職背後的推手,相同境況的美團陳亮路在何方?》的文章,作者為「老徐時評」。
  • 美團和餓了麼同時向B端要利潤
    這會讓人有本能的好奇:餐飲業的數位化,究竟是有利於餐飲商業的現實需要?還是最終為了有利於外賣平臺的戰略轉型? 畢竟,餐飲業與零售業,還是有著本質屬性的區別。相對於零售行業,餐飲業的準入門檻低。尤其是外賣發展之後,店鋪租金下降了不少。不少創業者,奔著餐飲的低門檻準入特性,抱著能賺一筆就走,賺不到拉倒,這種態度創業一頭扎進來。這也導致大量餐飲企業,其實掙扎在生死線上。
  • 美團王興:十年創業九敗一勝 創業界樣本
    書的內容全部來自於我對美團的採訪,感謝王興和美團對我的信任,開放全部高管、部分中層和一線員工讓我採訪,因此我才能獲得鮮活的一手內容。為了做這本書,我常常晚上9點左右就呆在美團網當時在北辰泰嶽大廈的辦公室,採訪美團的高管們,這時他們剛剛結束一個會議,有時候聊到凌晨一兩點才回家。
  • 銷售之神原一平挑戰把梳子賣給和尚,和尚反勸:回去多聽別人批評
    有一個銷售員,能力一般,銷售業績也橫插,有一天,他去寺廟推銷,一位老和尚指點了他,沒多久,他的業績就突飛猛進!這個業務員就是在日本銷售行業中被譽為「銷售之神」的原一平。剛入行的時候,原一平大概是看了「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段子,激情滿滿,跑到寺廟準備賣梳子了。
  • 九敗一勝:美團(03690)創始人王興的創業十年
    ——王興 美團的上市,只是開始,不要把IPO上市津津樂道為一種創業成功,戰鬥還在激烈進行中,還沒到談階段勝局的時候。 一個人的早期經歷,會對一個人產生深遠影響。所以,探尋王興早期經歷,對於理解當下的王興、美團,未來的王興、美團,就變得很有價值。
  • 最神秘的「組織」,吃喝玩樂全都有?美團的帝國究竟有多大?
    有人說,美團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組織,做飯、玩遊戲、出行樣樣精通,當然這只是一個玩笑話。但是,為何美團這樣一個網絡生活服務平臺,贏得了「百團大戰」,成為了今天這個吃喝玩樂啥都有的「超級帝國」呢?這就造成一個錯覺——美團是一家很賺錢的公司,實際上聰明的人都能看出來,美團如今不過是起步階段,有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意思,實際上只是一家擁有著龐大流水,但是利潤卻少得可憐。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美團的盈利、虧本,而是要說說美團的鐵騎打下了哪些領域。
  • 美團飲鳩止渴謀求上市 王興能否擺脫對賭魔咒
    自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之後,美團還能引起關注的消息,大概就是眼花繚亂的架構調整和一波波高管離職了。  5月5日,美團點評發布郵件稱,集團高級副總裁、廣告平臺負責人陳燁因個人及家庭原因將離職,另據媒體近日報導,原美團網COO幹嘉偉已加盟高瓴資本。原美團得力幹將、點評系高管的悉數出走,使得美團點評成為「網際網路史上高管流失最快」的公司。
  • 分享美團傳記《九敗一勝》6點讀書心得筆記,看未來的BAT
    問題:有小夥伴會問,《九敗一勝》是美團比較全面的一本傳記,能否分享下讀書心得筆記?作者李志剛通過採訪美團的多位高管以及王興本人,寫出了相對真實的美團發展歷程,我梳理了以下美團成功的六點讀書心得筆記。第一,節奏控制得當,奠定團購領域領先位置。
  • 王興九敗一勝,美團流血上市
    1、「人民幣玩家」王興 雷軍說過一句狠話,大意是創業要有燒不完的錢。這句話話放在王興身上,同樣成立。就在美團上市前夕,跟著王興一起打天下的清華同學紛紛離開。2017年,一起創辦校內網的元老賴斌強離職創業。被王興挖過來負責美團銷售、戰略、金融等部分的楊錦方也於2016年離開。校內網4號員工、美團實權人物、前銷售副總裁楊俊更是早在2014年就離職。
  • 曾「吊打」美團的拉手網面臨倒閉!昔日的團購老大做錯了什麼?
    說起美團,大家都不陌生。但說起拉手網,估計現在知道的人就少了,它曾是中國第一大團購網站,同時也是美團最大的對手,如今卻瀕臨倒閉。據悉,拉手網成立於2010年3月18日,起步僅比美團晚了半個月,但在融資上卻表現驚人。到2011年時,拉手網3輪總融資額1.66億美元,而美團在2010年底時只拿到A輪1200萬美元融資,到2011年7月時才完成B輪5000萬美元。兩相比較,拉手網顯然更有前途。
  • 高瓴資本幹嘉偉:2012年「千團大戰」,美團只做了一件事勝出
    高瓴資本運營合伙人幹嘉偉出席並演講,他在現場回憶了美團往事。 2011年他去美團的時候正是千團大戰,全國有5000多家團購公司在競爭,那個時候他堅決要求不要用代理商模式。2012年美團年會上,他跟美團的同事講,2012年就做一件事「狂拜訪、狂上單」這六個字,最終用了半年就超過了預定進度。
  • 基層「一把手依賴症」抬頭
    南方某市直單位辦公室負責人說,上級對他們年度考核有一項是「領導批示」,且必須是省市黨政一把手的肯定性批示。為此,即使工作沒多少亮點,他們也得寫專報遞到上面「請批示」「跑批示」。基層反映,「一把手依賴症」也導致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工作選擇性重視:主要領導重視的工作,就快馬加鞭狠抓落實;主要領導不怎麼重視的工作,就選擇性忽視。
  • 美團什麼都能送,如何看待美團「藥店」?
    企業的護城河可攻可守,對手打不進來的同時,自己還能抓住戰機出手,比如說美團為什麼打贏了外賣?成為了共享單車最後的贏家?就是因為美團400萬騎手太強勢了啊!美團為什麼要做藥店?有媒體爆料,美團的關聯公司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新增「美團專業藥房」商標,這意味著美團的藥房要來了。這是繼美團下沉「社區團購」之後的又一大戰役。
  • 《神秘巨星》:不要空談夢想,要有才華和運氣
    到後來的《我滴個神啊》,到前前段時間的《摔跤吧,爸爸》,到現在的《神秘巨星》,阿米爾·汗用他的一部一部電影,不可避免的談論著印度社會最尖銳的問題。就像《時代》雜誌對他的評價:「一個演員,能改變一個國家嗎?」,我們不知道有沒有改變,但是他一直在努力。記得去看《摔跤吧,爸爸》的時候,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么爸爸要那樣去幹涉女兒的選擇。
  • 美團推出「團好貨」進軍電商,直面阿里、拼多多,網際網路...
    那麼,美團這次布局實物電商邏輯是什麼?能否做成?又對淘寶、拼多多等意味著什麼呢? — 1— 其實2013 年,美團就已試水電商業務。 2013 年 6 月,美團全資收購實物團購網站猛買網,隨後任命其創始人張智勇為美團商品團購部總監,向COO幹嘉偉匯報。
  • 「深度」美團創業簡史:八年與八個關鍵詞
    美團則是社交化網絡與電子商務的交集。王興說這個交集的本質像淘寶,聚合買家和賣家的需求,低成本、高效率 ,美妙之處是把營銷和銷售很好地結合在一起。2011年,美團銷售額14. 5億,比2010年翻了10倍,但總體還沒有贏利。王興總結,在2011年上上下下「城頭變幻大王旗」,美團始終堅持目標策略,扎紮實實幹該幹的事,終於確立了全國第一名的地位。王慧文的說法更加直接:「不是因為我們做得有多好,而是對手做得太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