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The Four Asian Dragons)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詞,他是指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期間,亞洲的西太平洋地區發展比較快的四個經濟體(由北向南依次為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
亞洲四小龍,都位於「儒家文化圈」當中,有很多和儒家思想類似的東西,比如勤勞節儉,務實肯幹,重視教育等。
我們知道,儒家文化還是一種講究服從和講究秩序的文化,所以這些地區的社會普遍比較穩定,沒有出現過較大的社會動蕩,這就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有利於吸引外資的進駐。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之前,亞洲四小龍一直是以農業和小型輕工業作為主導的.在1970到1990年代,藉助一些發達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加上本土優質廉價的勞動力優勢,施行一種出口導向型戰略.
把發展經濟的重點放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吸引了大批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使得本地區經濟在短時間內迅速騰飛,最終成為繼日本之後的發達地區。
本文按照「亞洲四小龍」由北向南的順序,分別對以上四個國家和地區近50年的發展狀況做一個立體臨摹,並對他們未來發展情況從做一點純個人的概括和排名。
勵精圖治的韓國
韓國歷史上曾是我國的藩屬國之一,在上世紀50年代還是一個窮國,經歷了二戰和韓戰以後,韓國當時的經濟發展基礎幾乎是零,40%以上的人口處於失業狀態。
韓國是一個民族自尊心很強的國家,他能一躍成為發達國家,都離不開韓國人這種堅忍不拔的氣質和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韓國人奮發圖強,一舉進入世界發達國家之列。另外,韓國經濟的騰飛也得利於良好的外部經濟條件。
美國一直比較重視與韓國的關係(目的在於使韓國成為自己在亞洲的戰略合作夥伴),很多科技成果都轉讓給了韓國,這些東西為韓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電子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比如著名的三星品牌就是在這個時期發展壯大的。
60年代後期,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創建了大量國有企業,並造就了現代,三星、LG等世界著名跨國集團。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韓國又通過加大發展IT產業,使韓國成為科技上的強國。
目前,韓國的鋼鐵生產世界第六。汽車生產世界第五,紡織業世界第四,輪胎製造業世界第三,造船業居世界第二。18年韓國GDP總額世界排名達到了第12位,人均收入超過3萬美元。不過,由於其國土面積太小,始終有發展上的瓶頸制約。
韓國領土面積10萬多平方公裡,跟我國的江蘇省差不多大,2018年江蘇省GDP已達到1.37萬億美元了,相信達到甚至超越韓國的時間為期不遠。
韓國人口老齡化十分嚴重,人口又過於集中。和美國的關係撲朔迷離,韓國的產業和中國重疊的部分越來越大,和體量巨大的中國的競爭也會也會越來越激烈,從長遠來看都有很大的弊端,個人很不看好。
個人預測,韓國在未來亞洲四小龍的發展過程中會不如新加坡和中國香港。
高開低走的中國臺灣
首先糾正一個誤區,臺灣能發展成為四小龍之一,很多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委員長敗退臺灣的時候把大陸的黃金都拿走了的緣故。其實運抵臺灣的黃金很少,甚至很多不是純金,那只是政府為安撫民心所做的行動。
當年委員長帶去的黃金,只有三百餘萬兩,而且最終運到臺灣的黃金也不到大陸黃金總量的百分之一。並且這些黃金成色普遍不足,根本達不到那種99%的可用標準。1950年,大陸當時並不發達的廣東一省即收兌黃金7455萬兩,由此可見運抵臺灣的黃金之少。
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和以下措施的施行是有很大關係的。進行土地方面的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農民經濟獨立並有餘力受教育。而土地方面的改革,也成為臺灣農業現代化和工業發展的基礎。
在1968年,當時整體經濟還很落後的情況下,委員長決定將國民義務教育延長到9年,當時全世界實施九年以上義務教育的國家不到十個,所以遭到一部分人反對,政府力排眾議,推行此政策,高達80%的臺灣人民因此受益,為臺灣未來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蔣經國主政期間推動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鋼鐵造船等工業的發展。大興土木的結果是使失業率下降,而且培養了很多應用型和管理型的人才。內需拉動國內外的大量投資,也為臺灣工業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七十年代臺灣就開始謀求產業升級轉型。80年代後期,在當時的工業研究院院長張忠謀(也就是後來臺積電的董事長)的提議下,臺灣開始進軍晶片製造業。
張忠謀
長達二十年的不懈努力,臺灣本土的晶片製造企業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以臺積電(TSMC)為代表的臺灣企業成為全球IT製造的龍頭。
臺灣18年實現生產總值5894億美元,人均GDP達到了2.5萬美元。按省份排名的話,臺灣GDP總量約為3.9萬億元人民幣,全國排名第8位。臺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裡面表現最為優異的經濟體,但如今,臺灣卻失去了昔日的活力,經濟持續衰退,曾經引以為傲的電子產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個人預測中國臺灣在亞洲四小龍的未來發展中會是最差的一個。因為臺灣的問題太多了。政治問題,安全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產業萎縮問題。
撥雲見日的中國香港
解放戰爭末期,大陸的很多資本和技術人員怕戰亂沒有選擇去臺灣,而是選擇進入了背靠大陸的香港。
新中國成立以後,當時大陸和西方國家相互封鎖,沒有直接的貿易往來,但是大陸和西方都和香港保持了密切的貿易往來,這也使得香港的中轉貿易繁榮了三四十年。 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與新加坡,兩者有很多的相似性。
比如都被英國殖民統治過,歷史背景和人口結構也比較相近,經濟活動也是以轉口貿易為主,因此兩者經常被用來比較。然而,作為曾經亞洲四小龍之首的香港,如今的發展情勢卻不容樂觀,和新加坡比起來,各種數據都明顯處於下風。
香港18年生產總值為3630億美元,位居亞洲四小龍第三位。18年香港GDP為2.4萬億元。同年深圳市的GDP總量為2.42萬億元。香港被深圳正式趕超。如果按省份排名,香港GDP總量排名全國第18位,在陝西和江西之間。
個人預測,中國香港在亞洲四小龍的未來發展中會成為僅次於新加坡的水平。畢竟是中國的馬甲,靠著轉口貿易還是可以的。有內地的大力支持,也不會讓香港太衰退的。
所以他應該比新加坡略差,但會比韓國和臺灣好。人口也有內地人支援,基本不存在老齡化問題。
得天獨厚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優越的。他的北邊與馬來西亞為鄰,中間隔著一個柔佛海峽;南邊與印度尼西亞為鄰,中間隔著一個新加波海峽。同時,它緊鄰的馬六甲海峽,連接著印度洋太平洋這兩大洋。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新加坡成為了國際貿易的中轉區和不可或缺的運輸中心。許多國家的貿易都會經過新加坡,或者由新加坡代為轉運,慢慢地這就成為新加坡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加坡領土面積是700方公裡多一點,基本只相當於我國的一個三峽水庫的表面積。雖然新加坡的國土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他們國家極重視人才的培養。
除了對國內教育的重視和以外,新加坡還面向全球高薪聘請各類精英人才。這種開放的眼光和格局,讓新加坡這樣的小國家迅速成為四小龍之一,因為他們的經濟發展中,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作為原動力。
由於對外貿的依存度過高,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新加坡經濟出現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新加坡政府及時改變政策,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外部經濟聯繫等方面做出很多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如今,新加坡經濟穩健增長。
馬六甲海峽
新加坡的GDP總量為亞洲四小龍的末位,但是經濟增長速度和人均GDP(18年新加坡人均GDP為6.4萬美元,)是亞洲四小龍裡面最高的。
個人預測,新加坡在亞洲四小龍的未來發展中必屬於領跑者。原因在新加坡的政局穩定,主體民族有大陸作為補充,人口勞動力不成問題,地處東南亞,體量最小,外交相對獨立,可以背靠東協做東南亞的金融中心,各方面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