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之食2》:講述中國早餐文化的味美與情意

2020-12-18 深度文娛

深度文娛導讀:

晨光熹微,便是熙熙攘攘的初始,積極的人們與熱力噴薄的城市,日復一日地較勁共生在日出之時便已開啟,安逸則從一頓早餐開始。早餐可以說是一種最能繼承地域飲食文化基因的味覺密碼,更是中華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內涵。

由金鷹紀實團隊原創打造的美食人文紀錄片《日出之食》,是國內首檔聚焦中國南北早餐文化的佳作。在第二季的創作中,導演繼續為觀眾講述了6座不同性格面貌城市的早餐故事,以人、店、食材為探尋線索,不僅向觀眾呈現了各具特色的餐點的製作工藝和傳承技法,更將城市中的人情味融入敘述,烹調出極具意蘊的日出之食。

南北早餐文化巡禮,打造極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圖譜

從熟悉的家鄉到陌生奮鬥的遠方,一頓美妙飽食的早餐便可消解心中的思念,這也是各具味覺特色的城市餐點所能帶給人們最由衷的生活暖意。無論是聞名遐邇的淮揚美食,恪守傳統的天津古味,抑或是熱辣直率的湖南韻味,原生質樸的貴州智慧,這些從南至北的早餐食品給觀眾帶來了一次別樣的視覺盛宴,導演通過對各方製作工藝和傳承技法的細緻記錄,勾勒出了極具特色的地域美食圖譜。

位於北方河海要衝的天津衛,九方雜居,南北包容,性格豪爽,吃食講求實惠,與「春風十裡揚州路」的揚州人的閒散詩意大為不同,天津人心中的早餐是以解飽為首要目的,因此慢慢成就了天津早點的特色,一塊大餅可以夾住一切,這是城市人安居樂業的屬性。他們的吃食很少有奇異的花樣,片中的老天津更是將現代吃法的「煎餅果子」奉為「邪教」,天津人重在保留傳統模樣和性格,造就了一種不被時代打擾的品味美食的態度。

與天津人恪守傳統古味的方式相比,向海而生,兼容並包的南方商業重鎮廣州則是另一種面貌。閒適散漫地上茶樓、喝早茶是他們對早餐的一種精緻選擇,與外來美食的絕妙融合更是讓早茶得以在味蕾競爭中呈現異樣的色彩,源於遙遠歐洲的葡式蛋撻,東北滿洲的沙琪瑪和隔海相望的香港鳳爪,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種文化在進行著美食層面的交流,與天津人的一人食相比,廣東人的喝早茶更像是一種令人愉快的社交活動,在吃食的同時,獲得身心的快感。

然而隨著交通的便利與貫通,地域美食文化的壁壘也正逐步打破,揚州飲食文化既保留了南方的傳統,又吸收了北方的精髓,便是最好的證明,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貫通讓飲食文化在此充分交融,南北早餐的悠閒與匆忙,豐富與簡單,一人食與社交化都成為了中國早餐美食圖譜的絕佳點綴。

鏡頭中的烹飪技法,呈現美食背後的工藝與智慧

中國美食的烹飪技法豐富多元並且充滿講究,在早餐的工藝中更是可見一斑,這樣的功夫也大多只能通過師授徒傳的方式進行延續,關於火候的控制、刀工的精準、用量的拿捏、時長的把握等都能直接決定一道美食最終的水準,《日出之食》在每集25分鐘左右的體量中,透過精彩的鏡頭技巧為觀眾集中呈現了各路早點名師匠人如何在一方廚房天地裡揮灑智慧和技法。

在第四集《粉城長沙》中就向觀眾介紹了長沙早餐江湖的米粉大師們如何施展平生絕學:一頓一抖一翻一卷便塑造了一個米粉行業裡的最高手法,「觀音頭」,筷子輕提,小爪籬輕送,米粉入碗,紋絲不動,這些手上功夫被老行家們演繹得輕車熟路,如魚得水,令人嘆服,還有諸如廣式茶點的烘焙工藝,傳統湯包的褶子技法等在片中大都以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面貌予以呈現,導演以慢鏡高光的方式定格了種種凝聚先人智慧的早餐工藝,使得整部作品極具觀賞性。

此外對於「量」的拿捏和控制也是烹製過程中的一門重要學問:廣東粥追求米粒開花,粥底稠,可起膠,久置而不出水這是對火候的控制;煎餅果子想要麵糊細膩得反覆研磨二到三遍直至質地鬆散,這是對力道的控制,蒿子與糯米的相遇能夠最大限度地化解飽食感這是對成分的控制,對於各類早點工藝背後所包含的原理與機能導演做足了準備功課,充分調動了鏡頭語言的各類技法以及節奏的元素,以極為活潑靈動的方式引導觀眾認識傳統工藝,獲得了出色的成效。

隨著科技的進步,市面上越來越多的食材用料已然可以經由機器批量訂製生產,而導演鏡頭下的「早點大師」們卻仍舊堅守著各自祖傳的手上工藝,正如《津膳盡美》中的老穆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手工攤「嘎巴」,這種帶著溫度的手頭功夫,才是師傅們能夠將平民化的食物做出大名堂的最終原因。

情意與技藝的流轉,彰顯中華美食文化的人文魅力

節目團隊在第一季的創作中就將系列片定位於人文美食,不僅有精緻可口的日出餐點,還將烹製者的心路一同搬上屏幕。第二季則延續了這一理念,在每集的分量中加入3至5個關於「傳承」的故事的講述:有為家人奉獻愛意、熱衷糕點烘焙的於珊珊,有繼承老父親半生心血、決心發揚廣式腸粉的陳靜儀,研究生畢業後卻毅然選擇接手民間沙水店的任曉,片中對於美食的延續正朝向年輕一代轉移,流露出為夢想奮鬥、執著追求幸福、堅守鄉味傳統的人文情意。

作為一名美食愛好者,於珊珊的願望就是嘗試通過各種烘焙手法為她的家人製作出最美味的早餐,這種簡單的小幸福激勵著她如同藝術家一般高標準地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作品」,看著家人大快朵頤地用盡餐點,她感到了內心的一頓滿足。早餐已不僅是一次美食的盛宴,在更多人眼裡則是一種親情的維繫,如同年輕的陳靜儀面對老父親半生經營的心血無法為繼時,堅定地負擔起了責任,廣東人的腸粉包含著一份獨特的回憶和味道,她深感其中的分量。

美食的傳承不僅是情意的連結,更離不開祖上秘法的傳授。依然堅持手工攤嘎巴的童強對嘎巴菜的工藝絲毫不敢怠慢,秘制的滷汁製作相當講究,不僅僅是香濃味美,更為關鍵的是盛進碗裡的汁水只有泛起亮晶晶的光亮才算符合標準,黏在嘎巴上不會掉落才算合格,就是這種極為簡單的「煎餅泡湯」硬是被堅守老一輩工藝的新人做出了最本真的滋味,還有諸如天津煎餅果子米糊的稀厚控制、長沙煨碼的火候掌握等都是古味在面對現如今食物洪流的衝刷下,依舊能夠沿著既定軌跡發展,不被時代打擾的關鍵。

無論是情感的聯結抑或是手藝的傳遞,一頓簡單的日出之食可以串聯起幾代人的守候和回憶,一碗簡易的吃食可以搭建起人與人之間獨特的牽掛和絲絲縷縷的眷戀,這些日復一日在清晨忙碌的人們執著於把幸福變成食物,讓中國人的餐桌上平添了些許永恆不變的人文魅力。

相關焦點

  • 全新美食紀錄片IP「一日之食」首發片單,《早餐中國》領銜播出
    近日,由騰訊視頻自製的全新美食紀錄片IP「一日之食」正式官宣,目前首發片單中包含:《早餐中國》、《向著宵夜的方向》、《沸騰吧火鍋》、《開動吧海鮮》四部美食紀錄片。「一日之食」IP通過有鮮明場景感、時間性、煙火氣的內容,刻畫出不同地域、職業、面貌的美食人物肖像,《早餐中國》第三季作為「一日之食」首部美食紀錄片將於10月19日播出。
  • 8款懶人早餐,簡單易做,味美營養,讓你每天不重樣
    8款懶人早餐,簡單易做,味美營養,讓你每天不重樣。很高興迎來了國慶小長假,有的人已經到家了,或許有的人還在回家的路上,或者也在出遊的路上,如果你也喜歡在家陪陪家人,為家人做一道味美佳餚,或者做一份簡單的早餐,也是一份溫暖而幸福的陪伴,看看這8款早餐,簡單易做,味美營養,每天花上15分鐘,就可以天天不重樣,也不用去早餐店排隊啦,一起來看看吧。
  • 秋天,早餐好喝牛奶和豆漿,味美來補氣,我家每天都喝
    秋天,早餐最好喝牛奶和豆漿,味美補氣,我每天都喝!天氣很不穩定,天氣涼爽,甚至有點冷,有一次,曬太陽很熱,季節變換時,老人和小孩特別容易生病,你應該注意這個,我推薦一種早餐粥,原料很簡單,價格也很合適,一次一壺不到1元,但比吃藥便宜得多。
  • 世界早餐大比拼,中國早餐排名第一?
    早餐,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在中國歷來就有「一日之計在於晨」的說法,可見早餐在中國人心目的重要性。雖然世界各地文化風俗不同但是在早餐這件事兒上也都不含糊,可有的國家對於早餐也是相當對付。俄羅斯早餐NO5:俄羅斯早餐對於以彪悍著稱的戰鬥名族,俄羅斯人的早餐繼承了了他們粗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烘烤的麵包
  • 《食之契約》X桃園眷村聯動 開啟美好的一天從早餐開始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擁有一個健康的早晨,才能精力充沛地度過一整天,因此早餐就變得格外重要。《食之契約》和知名網紅小吃品牌——桃園眷村的聯動活動今日正式開啟,美食擬人冒險手遊搭配「早餐愛馬仕」,走進御侍大人的生活,用獨特環境、美味早餐和周邊福利,為御侍大人開啟美好一天。
  • 「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川博開展,「有滋有味」講述食味人間
    今天下午「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本次展覽由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共展出了118件/套文物,其中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南宮柳」銅鼎、雍正魚子綠釉菊瓣紋茶壺、黑黃釉風花雪夜玉壺春瓶等特色文物,也有四川博物院館藏極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東漢庖廚畫像磚、芙蓉花金盞等,從原始烹飪到飲食禮儀,從皇家風範到市井煙火,從宴樂之歡再到詩意人生,講述了一個別樣的食味人間。
  • 麻婆豆腐、夫妻肺片、賴湯圓等非遺川菜傳承人將亮相「味美四川...
    四川在線記者 邵明亮 陳碧紅 劉文澡 閔玲 攝影 郝飛9月27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2020「味美四川」川派餐飲匯活動周新聞發布會,四川國際博覽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楊川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作為四川會展業的一分子,四川國際博覽集團將充分發揮會展促進功能
  • 美食暢饗|一朝一食,跟著《早餐中國》打卡山東人最愛的早餐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你有多久沒有吃到故鄉的早餐今天讓我們跟著紀錄片《早餐中國》的鏡頭走街串巷,聞香食味尋味山東人最愛的早餐濰坊肉火燒濰坊人的一天就是從肉火燒和豆腐腦開始的伴隨著第一縷陽光濰坊從睡夢中醒來大多數濰坊人會選擇一頓美味的早餐作為這場生活美學的開場白而肉火燒將會是大家的不二之選濰坊人的一天就是從肉火燒和豆腐腦開始的「濰坊肉火燒」一般是外地人的叫法本地人都叫老濰縣肉火燒他鄉的火燒是烤的而濰坊的肉火燒是用火燒的是用和成泥的無煙煤炭
  • 秋冬季節早餐搭配,永和豆漿粉成主流
    在大眾日常飲食增加熱量抵禦嚴寒之餘,也要選擇適合身體營養健康的食品。永和豆漿粉作為一種老幼皆宜,味美質優的液態營養品,清晨喝一碗豆漿粉,來幾個小籠包子,這種傳統的吃法既方便又營養。經過數10年的發展,永和豆漿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已經成為消費者信賴和喜愛的品牌,永和豆漿推出的永和豆漿粉深受消費者信賴與認可,既保留了鮮豆漿的口感,也涵蓋了豆漿的營養,永和豆漿已經逐步發展為中國臺灣飲食文化的一張名片。
  • 日本媽媽製作的早餐美如「畫」:用餐食之精細,食材皆可作畫
    因為家裡面養著可愛的孩子們,所以日本媽媽每天都會早早起來精心給孩子準備營養豐盛的早餐,用餐食之精細,食材也皆可作畫。不信,打開今天的美食分享,就有這樣的一位日本媽媽製作的早餐美好如「畫」,憑藉每天的曬圖,走紅了朋友圈。
  • 盤點成本低收益高的都有哪些早餐小吃項目,什麼小吃比較火爆
    外出務工的人員特別的多,在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做早點生意,會給人們 帶來巨大的財富,許多人看到早點賣得這麼好,而且利潤這麼高以後,就 想著也做早餐生意,成本低收益高的都有哪些早餐小吃項目,什麼小吃比 較火爆?
  • 一日之食的溫暖從福州開啟
    海峽衛視作為騰訊視頻的合作夥伴,當仁不讓做起了東道,約請福州美食大V馬語襄助,把一日之食安排妥當。這一早的餐點就有老福洲的小食、尚幹依心的扁肉拌麵以及福清滑(《早餐中國》的老粉想必知道,這可是「早餐」的主角之一),嘴刁的老福州看了自是點頭,而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又覺得如何呢?
  • 在北京,《早餐中國》裡的故鄉味,無需早起就能找到
    昨晚《早餐中國》登上微博熱搜榜, 無數在北京打拼的遊子們, 看完都對家鄉有所想念吧! 喜歡把豆汁、焦圈加鹹菜當早餐的人, 都很熱愛生活。
  • 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簡介
    共舉辦大、中、小型博覽會、展覽會、高峰論壇會37場;出版發行《中國名食世界館》、《中國食文化學術研討會文集》、《世界食品經濟文化通覽》、《中國黔菜》、《吃的歷史》等書籍17冊,主辦《中國食文化》、《食在中國》會員月刊;與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社等新聞媒體合作,採訪、拍攝並錄製《葡萄酒的知識》等食文化紀錄片數部;組織專家學者、會員及優秀企業代表赴港澳臺地區、日本、法國
  • 1月6日中國中東部可觀日偏食,北方地區可見「帶食日出」
    屆時,包括中國中東部地區在內的亞洲東北部、太平洋西北部,以及北美阿拉斯加西南小部分地區都可以看到「天狗咬日」的天象奇觀。此外,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還可見到「帶食日出」。日食分日全食、日環食和日偏食三種。其中,日偏食指的是,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可以看到月球從一側擋住部分太陽光的現象。
  • 避開早餐「雷區」,合理搭配營養早餐,健康才是現代飲食文化
    飲食本身兼具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雙重性質,而中國人對於吃的追求,可以說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源遠流長。從果腹到饕餮,再到酒宴等等,中國人對於「吃」有著絕對認真的境界劃分。合理搭配營養早餐自隋唐時期,民間逐漸形成以朝食、晝食和夕食為主的「一日三餐」的傳統。從這時起,飲食也開始更加的豐富和多樣化。
  • 豆瓣8.9,早餐的意義是什麼?
    2012年,一部「綜藝正劇」《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終於有一部紀錄片將中華民族5000年以來五湖四海各不相同的美食文化細細道來。一種人文的關懷、一種質樸的珍惜、一種對食物的虔誠,甚至是一種本地文化的傳承貫穿其間,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在中國文化紀錄片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不再有選擇困難症,早餐喝粥大全
    只是早餐,就可以來個365天,天天不重樣。不管是單身一人,還是三口之家,即使是一大家人,要做到早餐豐富多樣其實也不是難事,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早餐食譜大全,讓您在快節奏的日常生活中,再不用為早餐發愁了,要做到天天不重樣的早餐,只要多了解一些營養早餐食譜,學習做一些營養早餐粥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為重要的一餐,早上吃得營養吃得飽,可以保證一天的營養,以及整個上午的充沛精力。
  • 《早餐中國2》中的濰坊全國矚目,這樣的美食愛了愛了
    《早餐中國》可以說是繼《舌尖上的中國》後最讓人垂涎的節目了。高逼格的色調,誘人的美食畫面加上烹飪時的音效,讓人看了便能胃口大開!從湖南長沙的「肉絲粉」、貴州凱裡的「酸湯粉」、廣東潮汕的「豬血湯」……《早餐中國》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美味的早餐,每一集雖然僅有短短的幾分鐘,卻能讓人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