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娛導讀:
晨光熹微,便是熙熙攘攘的初始,積極的人們與熱力噴薄的城市,日復一日地較勁共生在日出之時便已開啟,安逸則從一頓早餐開始。早餐可以說是一種最能繼承地域飲食文化基因的味覺密碼,更是中華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內涵。
由金鷹紀實團隊原創打造的美食人文紀錄片《日出之食》,是國內首檔聚焦中國南北早餐文化的佳作。在第二季的創作中,導演繼續為觀眾講述了6座不同性格面貌城市的早餐故事,以人、店、食材為探尋線索,不僅向觀眾呈現了各具特色的餐點的製作工藝和傳承技法,更將城市中的人情味融入敘述,烹調出極具意蘊的日出之食。
南北早餐文化巡禮,打造極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圖譜
從熟悉的家鄉到陌生奮鬥的遠方,一頓美妙飽食的早餐便可消解心中的思念,這也是各具味覺特色的城市餐點所能帶給人們最由衷的生活暖意。無論是聞名遐邇的淮揚美食,恪守傳統的天津古味,抑或是熱辣直率的湖南韻味,原生質樸的貴州智慧,這些從南至北的早餐食品給觀眾帶來了一次別樣的視覺盛宴,導演通過對各方製作工藝和傳承技法的細緻記錄,勾勒出了極具特色的地域美食圖譜。
位於北方河海要衝的天津衛,九方雜居,南北包容,性格豪爽,吃食講求實惠,與「春風十裡揚州路」的揚州人的閒散詩意大為不同,天津人心中的早餐是以解飽為首要目的,因此慢慢成就了天津早點的特色,一塊大餅可以夾住一切,這是城市人安居樂業的屬性。他們的吃食很少有奇異的花樣,片中的老天津更是將現代吃法的「煎餅果子」奉為「邪教」,天津人重在保留傳統模樣和性格,造就了一種不被時代打擾的品味美食的態度。
與天津人恪守傳統古味的方式相比,向海而生,兼容並包的南方商業重鎮廣州則是另一種面貌。閒適散漫地上茶樓、喝早茶是他們對早餐的一種精緻選擇,與外來美食的絕妙融合更是讓早茶得以在味蕾競爭中呈現異樣的色彩,源於遙遠歐洲的葡式蛋撻,東北滿洲的沙琪瑪和隔海相望的香港鳳爪,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種文化在進行著美食層面的交流,與天津人的一人食相比,廣東人的喝早茶更像是一種令人愉快的社交活動,在吃食的同時,獲得身心的快感。
然而隨著交通的便利與貫通,地域美食文化的壁壘也正逐步打破,揚州飲食文化既保留了南方的傳統,又吸收了北方的精髓,便是最好的證明,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貫通讓飲食文化在此充分交融,南北早餐的悠閒與匆忙,豐富與簡單,一人食與社交化都成為了中國早餐美食圖譜的絕佳點綴。
鏡頭中的烹飪技法,呈現美食背後的工藝與智慧
中國美食的烹飪技法豐富多元並且充滿講究,在早餐的工藝中更是可見一斑,這樣的功夫也大多只能通過師授徒傳的方式進行延續,關於火候的控制、刀工的精準、用量的拿捏、時長的把握等都能直接決定一道美食最終的水準,《日出之食》在每集25分鐘左右的體量中,透過精彩的鏡頭技巧為觀眾集中呈現了各路早點名師匠人如何在一方廚房天地裡揮灑智慧和技法。
在第四集《粉城長沙》中就向觀眾介紹了長沙早餐江湖的米粉大師們如何施展平生絕學:一頓一抖一翻一卷便塑造了一個米粉行業裡的最高手法,「觀音頭」,筷子輕提,小爪籬輕送,米粉入碗,紋絲不動,這些手上功夫被老行家們演繹得輕車熟路,如魚得水,令人嘆服,還有諸如廣式茶點的烘焙工藝,傳統湯包的褶子技法等在片中大都以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面貌予以呈現,導演以慢鏡高光的方式定格了種種凝聚先人智慧的早餐工藝,使得整部作品極具觀賞性。
此外對於「量」的拿捏和控制也是烹製過程中的一門重要學問:廣東粥追求米粒開花,粥底稠,可起膠,久置而不出水這是對火候的控制;煎餅果子想要麵糊細膩得反覆研磨二到三遍直至質地鬆散,這是對力道的控制,蒿子與糯米的相遇能夠最大限度地化解飽食感這是對成分的控制,對於各類早點工藝背後所包含的原理與機能導演做足了準備功課,充分調動了鏡頭語言的各類技法以及節奏的元素,以極為活潑靈動的方式引導觀眾認識傳統工藝,獲得了出色的成效。
隨著科技的進步,市面上越來越多的食材用料已然可以經由機器批量訂製生產,而導演鏡頭下的「早點大師」們卻仍舊堅守著各自祖傳的手上工藝,正如《津膳盡美》中的老穆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手工攤「嘎巴」,這種帶著溫度的手頭功夫,才是師傅們能夠將平民化的食物做出大名堂的最終原因。
情意與技藝的流轉,彰顯中華美食文化的人文魅力
節目團隊在第一季的創作中就將系列片定位於人文美食,不僅有精緻可口的日出餐點,還將烹製者的心路一同搬上屏幕。第二季則延續了這一理念,在每集的分量中加入3至5個關於「傳承」的故事的講述:有為家人奉獻愛意、熱衷糕點烘焙的於珊珊,有繼承老父親半生心血、決心發揚廣式腸粉的陳靜儀,研究生畢業後卻毅然選擇接手民間沙水店的任曉,片中對於美食的延續正朝向年輕一代轉移,流露出為夢想奮鬥、執著追求幸福、堅守鄉味傳統的人文情意。
作為一名美食愛好者,於珊珊的願望就是嘗試通過各種烘焙手法為她的家人製作出最美味的早餐,這種簡單的小幸福激勵著她如同藝術家一般高標準地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作品」,看著家人大快朵頤地用盡餐點,她感到了內心的一頓滿足。早餐已不僅是一次美食的盛宴,在更多人眼裡則是一種親情的維繫,如同年輕的陳靜儀面對老父親半生經營的心血無法為繼時,堅定地負擔起了責任,廣東人的腸粉包含著一份獨特的回憶和味道,她深感其中的分量。
美食的傳承不僅是情意的連結,更離不開祖上秘法的傳授。依然堅持手工攤嘎巴的童強對嘎巴菜的工藝絲毫不敢怠慢,秘制的滷汁製作相當講究,不僅僅是香濃味美,更為關鍵的是盛進碗裡的汁水只有泛起亮晶晶的光亮才算符合標準,黏在嘎巴上不會掉落才算合格,就是這種極為簡單的「煎餅泡湯」硬是被堅守老一輩工藝的新人做出了最本真的滋味,還有諸如天津煎餅果子米糊的稀厚控制、長沙煨碼的火候掌握等都是古味在面對現如今食物洪流的衝刷下,依舊能夠沿著既定軌跡發展,不被時代打擾的關鍵。
無論是情感的聯結抑或是手藝的傳遞,一頓簡單的日出之食可以串聯起幾代人的守候和回憶,一碗簡易的吃食可以搭建起人與人之間獨特的牽掛和絲絲縷縷的眷戀,這些日復一日在清晨忙碌的人們執著於把幸福變成食物,讓中國人的餐桌上平添了些許永恆不變的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