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中的中國藝術品拍賣
儘管藝術品拍賣進入我國的時間不長,但發展異常迅猛,短短20多年時間,各地從事藝術品拍賣的拍賣行已多達上百家,藝術品拍賣的年成交金額已從數百萬元上升到數百億元,重量級拍品也有最初的百萬元上升到現在的上億元。像目前宋元名跡動輒都是數億元價格,大大提升了中國藝術品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同時,也成就了一批知名的藝術品拍賣行,如北京的嘉德、保利、匡時,上海的朵雲軒、嘉禾、天衡,杭州的西冷印社,廣州的華藝、崇正等。其中北京的嘉德、保利每年總成交額已經可與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分庭抗禮。
自九十年代初國內引進藝術拍賣後,藝術品拍賣迅速被國人接受,在短短二十多年裡國內藝術拍賣高潮迭起,參與的人與日俱增,買家也由最初國外為主轉為國內為主,大量的外圍資金尤其是金融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不斷地推高了中國藝術品價格。目前,國內重量級拍品由最初的百萬元上升到現在的上億元,中國藝術品尤其是文物藝術品的價值在海內外大藏家和機構的參與下得到了充分挖掘,大大提升了中國藝術品在國際上地位和價值。
朵雲軒首拍開啟中國藝術品交易新時代
眾所周知,過去國內民間古玩藝術品市場的交易和經營模式大致分為四類:即市場店鋪式、馬路貨亭式、室內地攤式與零散店號式。這些傳統古玩市場交易模式一般是買家和賣家一對一進行的,雙方討價還價,若價格雙方都能接受,一個願賣,一個願買,交易就算成功,交易價格一般只有買賣二家知道,有的雙方還會約定成交價格不得外傳。如果買賣雙方價格談不攏交易就會終止。而藝術品拍賣卻是一種全新的交易方式,它來之於西方,可以說是舶來品,其實質是一種充分利用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的藝術品交易方式,是藝術品買賣雙方通過專業的中介企業——拍賣行,在公開、公正、公平的環境裡,由買方以價格競爭為手段,以價高者得為原則,以落槌成交為形式的藝術品買賣業務活動,它有別於古玩市場上個人之間的成交,投拍的藝術品如果未達到一些基本條件,往往會產生流標,若流標比例高,不僅會造成拍賣行經濟損失,而且會使拍賣行信譽下降。這種全新的交易方式儘管在我國時間很短,但影響巨大。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國營文物商店朵雲軒總經理祝君波到海外考察後,在1992年8月成立了國內首家藝術品拍賣公司,招牌由著名書畫家、鑑藏家、詩人謝稚柳題寫。朵雲軒拍賣公司成立後,經過精心策劃和精心組織,於1993年在上海靜安希爾頓酒店舉辦了轟動一時的「朵雲軒首屆字畫拍賣會」。
有趣的是,當時買家要進入會場還需購買80元門票,而門票在酒店外居然被黃牛炒過了百元,場內500個席位早早便座無虛席。
朵雲軒這個書畫專場在很多行內人眼裡具有「中國藝術史上裡程碑的意義」,它是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拍賣——拍賣公司持有註冊證書,拍品類別清晰,成交額合理。155件拍品在海內外買家踴躍競投下最終成交835萬元,比起當時北京文物市場2188件拍品、300萬元的成交,朵雲軒已經向國際規則下的藝術品拍賣會靠近了一大步。此後,國內藝術品拍賣迅速擴展到大江南北,並被廣大的收藏者、投資者接受或認可。目前,各地藝術品拍賣行已有上百家,上拍的品種已由字畫、瓷器擴展至玉器、古籍善本、油畫、郵票、錢幣、家具、文房用品、青銅器等等,藝術品年拍賣額已從最初的百萬元發展到現在的數百億元,單件拍品價格從原來的百萬元上升到現在的數億元。根據筆者觀察,由於藝術品拍賣組織嚴密、公開性強、透明度高,它的影響自然很大。拿拍品的定價來說,拍賣行一般會根據物主的要求,然後根據以往拍賣的情況和其它拍賣行拍賣情況,確定拍品的底價,若是底價定得太高,造成流標的可能性就大。一般拍賣行都不願意將拍品定得太高,最理想的是適中或偏低的底價,給買家有競價的空間。不過,拍賣行對拍品的運作卻大有講究。以2000年春季天津文物拍賣鼻煙壺為例,天津文物曾推出一隻標價30萬元的鼻煙壺,高48毫米。僅平常人的拇指一般大小。形似扁瓶,白色料胎,雙面用胭脂紅琺瑯彩繪風景圖案,壺底刻「乾隆年制」。據專家介紹。這種料胎畫琺瑯工藝製作十分困難,傳世極為稀少,特別是那些繪有西方風情的鼻煙壺,一直是海外藏家的尋求目標。然而,有價值的東西,市場上的仿品就多,特別是在天津,一種被稱為「雲氏煙壺」的現代玻璃仿品更是遠近聞名。所以,當天津文物公司在拍賣圖錄中推出的這隻鼻煙壺,多被認為極可能是贗品。
對此,天津文物公司早有準備,先是在《收藏家》等業內刊物上介紹拍賣專題,配發了這隻煙壺的照片,同時利用國際網際網路將鼻煙壺等重點拍品的圖片及相關資料在網上發播。接著又與天津日報聯合舉辦「文物鑑定名家系列講座」,還邀請了北京故宮博物院鼻煙壺專家夏更起先生面向社會講授「鼻煙壺鑑定」,吸引了眾多聽眾。夏先生在講課中,又特意把這件拍品與故宮同類鼻煙壺相對照,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而後在拍賣預展期間,天津文物公司又不失時機地撰寫了「身價百萬鼻煙壺精彩亮相」一文。實際這一篇文章的題目已經暗示該鼻煙壺的底價已飈升至百萬元,結果標價30萬元的鼻煙壺最終以242萬元的天價拍出,創下了當時國內外同類拍品價格的最高紀錄,由此可見藝術品拍賣的巨大魅力。
國內買家已成為主力軍九十年代初,我國藝術品拍賣剛興起時,國內藝術品拍賣中的買家大都是境外港臺人士,像朵雲軒首屆字畫拍賣會上,香港大收藏家張宗憲一人就買下數百萬元的拍品,約佔全部成交量的三分之一,成為頭號買家,其中豐子愷的《一輪紅日東方湧》被他以11.5萬元拍得,創下當時豐子愷作品的最高價。到九十年代中後期,國內買家異軍突起,成為了市場主力軍,特別是國內文博機構、大企業家和金融資本的介入,使得藝術品成交空前活躍。從文博機構看,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等文博機構紛紛出手,如1995年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推出的稀世珍寶——北宋張先《十詠圖》高頭大卷,當時資深專家徐邦達力排眾議,上書中央力主購買,最終在中央和國家文物局領導支持下,故宮博物院以高達1980萬元買下,開創了國家博物館從拍賣市場購買文物的先河。之後,故宮博物院在1996年以880萬元從翰海購買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2003年以2200萬元從嘉德購買隋人書索靖《出師頌》等。首都博物館也不幹示弱,2000年以880萬元從翰海購買宋佚名《梅花詩意圖》,以550萬元從中貿聖佳購買鄭燮《手書五經冊》,以184.8萬元購買明嘉靖素三彩觀音;2004年又以341萬元購買顧洛《蠶織圖卷》,以132萬元購買的王炳《蒨園八景燕京八景圖卷》等。上海圖書館在2002年嘉德以990萬元收購錢鏡塘舊藏《明代名人書札》。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從2009年嘉德以54.4萬元優先購買了陳獨秀等致胡適書札……
從大企業看,大連萬達集團較早涉足藝術品拍賣,先後在1998年嘉德春拍以374萬元競購了傅抱石《虎踞龍盤今勝昔》鏡心,2000年在翰海以440萬元購買八大山人《孤禽圖》立軸,2007年在保利以1518萬元吃進李可染1977年作《灕江勝境圖》鏡心;泰康人壽在2007年嘉德以4032萬元競購陳逸飛1972年作《黃河頌》油畫,2009年在嘉德以1904萬元收購蔣兆和1949年作《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鏡心,2017年在嘉德以4945萬元競得的羅中立的《春蠶》油畫;新疆廣匯集團2011年在嘉德以5290萬元收購黃賓虹壬辰(1952年)作《山川臥遊卷》手卷,同年在保利以高達2.66億元購買徐悲鴻1951年作《九州無事樂耕耘》鏡心;蘇寧集團2016年在保利以3.036億元購得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在同場拍賣會上,以7762.5萬元吃進元代吳鎮《野竹圖》立軸;湖南電廣集團在2012年保利以2.9235億元收購李可染1964年作《萬山紅遍》鏡心;寶龍集團在2013年保利以1.288億元將黃胄1981年作《歡騰的草原》收入囊中……從金融資本看,中國建設銀行在1995年嘉德以605萬元競得劉春華1967年《毛主席去安源》油畫,此次競購在當時已屬天價,轟動海內外;金融大腕劉益謙自國內興起藝術拍賣以來,頻頻巨資出手,2009年在翰海以8344萬元收購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如意耳葫蘆瓶」,2010年在嘉德以3.08億元競得東晉王羲之的草書《平安帖》,2015年在匡時國際以8050萬元競得《宋人摹郭忠恕四獵騎圖》手卷,同年,在保利以1288萬元競得清乾隆御製紫檀重簷廡殿頂三間式大佛龕……目前,每年藝術品拍賣會,幾乎都能見到劉益謙的出手。
由於以上三路人馬的介入,中國藝術品的價格水漲船高,記得1993年上海朵雲軒首次名家字畫拍賣會,價格最高的是張大千的《晚山看雲》,成交價為143萬元,1994年嘉德成交價格最高的是張大千《飛梁石瀑》,成交價為209萬元。1996年傅抱石的《麗人行》在嘉德以1078萬元拍出,首次突破了千萬元大關。2010年嘉德隆重推出張大千潑彩力作《愛痕湖》鏡心,結果以1.008億元拍出,不僅創下近現代書畫市場最高價,而且把近現代書畫推向億元價格,轟動海內外。之後,中國藝術品億元價格頻出,特別是各路名家大師爭奇鬥豔,交相輝映。2017年保利拍賣會上,隆重推出了齊白石的《山水十二屏》,這是迄今市場上出現的齊最大作品。該作以4.5億元起拍,經過70餘次激烈的競拍,最終以9.315億元成交(約合1.41億美元),如此天價一舉刷新了中國藝術品的全球拍賣紀錄,也成為了首件過1億美元的中國藝術品。據悉,類似12屏條山水目前存世僅見兩套,另一套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此件超億元的成交使得中國藝術家作品的價格可以和畢卡索等國際藝術家達到同一數量級。
藝術珍品海外回流大勢所趨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陸也造就不少富翁,其中不少有實力的藏家在海內外瘋狂地競購中國藝術品。如在1999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國內一買家力挫群雄,以684萬港元和442萬港元競得元代鮮于樞的《草書韓愈卷》和元代趙子昂《行書歸去來辭卷》,當時,不少拍賣場上的觀者認為買家是瘋了,居然用如此高價收購。時隔一年,北京保利集團又在香港市場上以近3千萬港元的天價收購了虎首、牛首、猴首銅像;北京文物公司則以2914萬港元收購了曾被英法聯軍掠奪去的清乾隆鏤空六方套瓶。
以後,由於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走出了一輪史無前例飆升行情,海外藏家看到大陸藝術品拍賣迭創新高,於是不少藏家在金錢的誘惑下,把一些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回流大陸市場。如2002年中貿聖佳從日本覓得回流作品——唐代大畫家閻立本《孔子弟子像》的宋摹本後,海內外的許多文博機構得知後都表示有意競買。其中,一買家開口就出價150萬美元,而首都博物館由於經費有限,只能出價800萬元,中貿聖佳為了能讓拍賣場上罕見物留在國內,放棄自己經濟利益,並對物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後物主以800萬元直接買給了首都博物館。
2009年保利拍賣會上,海外回流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手卷被金融大腕劉益謙以6171.2萬元收購;在2014年蘇富比拍賣會上,劉益謙更是出手驚人,以高達2.8億港元將玫茵堂珍藏成化雞缸杯買下,轟動國際拍壇。在2016年嘉德拍賣會上,原尤倫斯夫婦收藏的曾鞏《局事帖》以2.07億元被影視界大佬王中軍收藏。上述這些機構和大藏家的舉措,在海內外造成了很大影響。目前,各地拍賣行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有的赴日本、香港、臺灣拿貨,有的赴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覓貨,有的遠涉重洋赴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取貨。更有的拍賣行為招攬客戶推出回流作品拍賣專場。從2000年以來的情況看,回流作品佔了相當大一部分,回流已成為了一股潮流。不過,有的買家在購買回流作品時,僅憑著自己的財力和民族情感,在拍賣場上踴躍競投。殊不知,這一激情之下往往會遮蔽許多問題,尤其是在回流作品中也夾雜著不少的垃圾,有的回流專場大多數是贗品、劣品。因此,買家在對待回流作品時務必要謹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未來藝術市場挑戰機遇並存
自我國引進藝術拍賣後,藝術品給藏家帶來的回報是有目共睹的,以徐悲鴻精心之作《春之歌》為例,這張畫是徐悲鴻送給好友張大千的禮品,最初亮相於1999年中國嘉德「中國美術百年專場」拍賣會上,當時的估價80至90萬元。上拍後,終因底價過高而流標;2001年,該作於上海東方秋拍會中成交,價格僅為73萬元;2003年該作又在上海榮寶上拍,以346.5萬元拍出,兩年間翻了4倍多;2008年北京長風再推此作,成交價為694.4萬元,價格再次翻倍;2009年北京保利隆重推出《春之歌》,成交價為1013.6萬元,價格突破了千萬元大關。同樣,1994年香港大收藏家張宗憲在上海朵雲軒字畫拍賣會上以31.9萬元,吃進齊白石的大幅《篆書》中堂,創齊白石書法最高價,當時很多人認為張宗憲是瘋了,甚至預言張宗憲這輩子可能被永遠套牢。然而,到2006年,張宗憲在香港蘇富比拋出此作,獲價高達224.8萬元,12年價格居然翻了7倍。
與此同時,藏家損失慘重的投資也屢有發生,即便是一流的畫家作品恐也難以倖免。如清代著名的宮廷畫家金廷標《聽泉圖》立軸曾在2010年嘉德拍賣會上以高達4513.6萬元成交,時隔5年後,也就是2015年嘉德再推金廷標《聽泉圖》立軸,結果只以3680萬元成交,如果不計利息只算佣金和價格差,損失當在千萬元以上。又如齊白石1947年作《花鳥四屏》在2010年嘉德被拍至9200萬元,2014年保利再推此作,以5577.5萬元成交,4年不算利息,直接損失高達近4千萬元,可謂面目全非,慘不忍睹。
今天,我國藝術品拍賣還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儘管未來拍賣行競爭將更激烈,優勝劣汰是大勢所趨,但市場前景無疑十分誘人,特別一大批人脫貧致富,會有更多的人關注的藝術品拍賣,介入藝術品拍賣,同時,藝術品拍賣市場能讓藏家和投資者的收藏品以拍賣的方式實現市場價值,增添收藏的樂趣,收穫集藏的碩果。
本人專業從事古玩行業已數年,具有豐富的交易古玩經驗,若您有古玩交易需求請聯繫我,讓我們一起努力,弘揚古玩文化,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 弘揚歷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
——————————— 收藏典範、市場翹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