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熱播的範冰冰版電視劇武則天中有入宮女子在小臂處被點守宮砂的鏡頭,而我國古代確有以守宮砂驗證女子貞操的說法,這使守宮砂充滿了神奇色彩。
守宮,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壁虎,俗稱蝎虎,北京人叫它「蠍了虎子」。入藥又名天龍、蝠蜓。動物學分類上屬於脊椎動物亞門一爬行綱一鱗晰亞綱—有鱗總目一蜘蠍目中的一種冷血動物。
守宮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編成的《新修本草》中載:「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宮。」這裡的「宮」泛指所有的房屋;李時珍說:「守宮,處處人家牆壁有之」。其二,「宮」專指帝王、皇后、妃子等居住的皇宮內苑,即為皇帝看守後宮之意。這個釋名在現在看來頗有些荒謬,毫無科學依據,但許多古人對此深信不疑,不少古籍中都有記載,如西漢的《淮南子•萬畢術》、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以及南北朝時陶弘景的著作等。古人認為,用硃砂餵養壁虎,養到三年以上或滿三斤重(另一說法是直到吃夠了七斤硃砂以後),全身通紅時,在七月初七那天,烤乾碾成末或搗爛取漿,點在宮中女子的手臂上,經過數日不洗滌,便可滲入皮下,從此臂上便有了一個殷紅似血的斑點,叫做「守宮砂」。一旦她與男人有過性行為,守宮砂就會褪色消失,否則終身不褪。
那麼這種驗證貞潔的方法是否可信呢?守宮砂能否作為鑑別處女的神器呢?
其實,古人對守宮砂也早就提出了質疑。著有《唐本草》的蘇恭就說︰「飼朱點婦人,謬說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此說法一針見血地指出:「點臂之說,《淮南萬畢術》、張華《博物志》、彭乘《墨客揮犀》,皆有其法,大抵不真。」
那麼守宮真正神奇的作用是什麼呢?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守宮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動物。
守宮,作為爬行動物家族中的一員,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2億多年。惡劣的生存環境、天敵的傷害,都沒能使它們滅絕。而且它們還進化出了一種保護性或防衛性的「本領」,當遇到天敵的捕捉時,它們可以自行將尾巴截斷,甩給「敵人」,斷下的尾巴還會有力地猛烈跳動,以吸引敵害的注意力,而壁虎卻趁機逃之夭夭。過不了多久,還可以再生出一條新尾巴。守宮頑強的生命力和獨到的再生功能吸引了科學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藥用價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