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熱鬧得有些不太尋常。
8月3日,恆大汽車集團在上海、廣州一口氣發布了恆馳六款車型,覆蓋A到D所有級別及轎車、SUV、MPV、跨界車等細分區間。據悉,此次發布的6款車型是由享譽全球的造型設計大師Anders Warming、Michael Robinson 和丸山公顧分別操刀設計,一經亮相就吸引了諸多網友的關注。
而近日來,蔚來汽車公布了七月份的整體交付量,理想汽車登陸納斯達克掛牌,小鵬汽車被爆出近期將赴美上市,加上這一次恆馳的「六劍齊發」,新能源車企們的新聞幾乎是在連番轟炸,各方信息都隱約透露出新能源汽車行業回暖的跡象。
而回顧過去這一年多來車市的低迷,對於恆大汽車此次「六劍齊發」的背景和原因,業內更是出現了眾多猜測和分析:儘管車型實現了從A級到D級所有級別,以及轎車、SUV、MPV到跨界車等細分車型全覆蓋,但是六款車型的設計和定位能否得到用戶的青睞?品牌能否迅速得到市場認可?未來的量產和交付難關能否順利解決?
恆大「換道超車」背後的邏輯
「從2019年到2021年,恆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將分別投資200億元、150億元、100億元。」這是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此前提出造車項目時的規劃。如果只看數字,很容易會陷入恆大造車「財大氣粗」、「有錢好辦事」的誤區中。而對於恆大而言,在新能源車這條賽道上「換道超車」,顯然不是高舉資金大棒直接衝進賽場這麼簡單。
從恆大造車過去這幾年的布局來看,恆大一直是步步為營,為恆馳品牌在產業鏈生態、技術實力兩方面進行了深度布局。
在產業鏈生態方面,恆大夯實的是汽車銷售、汽車後市場、智慧充電及生態合作夥伴等環節。在產業鏈核心技術方面,恆大則是通過一系列國際收購與合作,在整車研發製造、3.0底盤架構、動力總成、動力電池等關鍵環節佔據了領先優勢。
梳理一下這些恆大汽車從2018年開始的投資與併購路線,懂懂筆記剖析出恆大在造車布局上的一條清晰思路:從外圍向核心滲透、逐漸形成技術、市場和生態的合圍。
2018年初,恆大集團內部提出「新恆大」戰略,指出將重點布局新能源和機器人等領域。隨後在6月份,恆大宣布入主Faraday Future,又在9月份以收購和增資方式入股廣匯集團(成為第二大股東)。
這個交易總價為144.9億元的大動作,等於提前在新能源車銷售渠道進行了全國範圍的布局。要知道,廣匯集團在國內汽車領域銷售額和渠道數量上都名列前茅,這無疑為將來恆大造車的終端銷售體系打下了基礎。
進入2019年,恆大在造車上的步伐從渠道建設、動力總成、動力電池到產能體系開始加速布局。1月,恆大健康宣布以9.3億美元的價格拿下瑞典電動汽車製造企業(NEVS)51%的股權,以此入主國能汽車;同時出資1.5億歐元入股瑞典超級跑車公司科尼賽克,並提出斥資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1億元)與科尼賽克成立合資公司,以子公司(NEVS)持股65%。此舉意味著恆大將同時獲得科尼賽克的部分知識及工業產權許可。
在海外一路「買買買」的同時,恆大在國內市場的閃電收購也令人關注。2019年1月,恆大健康宣布以10.6億元收購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58.07%的股權,正式進入國內三元軟包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領域;3月,以5億元收購山東泰特機電有限公司70%股份,後者100%持有荷蘭輪轂電機企業e-Traction的股份;5月底,恆大與英國Protean輪轂電機公司在倫敦籤訂協議,全資收購Protean。
至此,恆大已經掌控了商用車和乘用車兩大領域全球先進的輪轂電機技術。
時至2020年,恆大的步伐依舊沒有停止。6月10日恆大健康以3.795億美元收購NEVS其餘17.6%股權,至此完整拿下NEVS。同時恆大提出在中國、瑞典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多個基於工業4.0標準打造的生產基地,其在廣東南沙、上海松江的兩大基地也將於2021年竣工投產。
可以說,這一切的動作,最終成為恆大健康在7月27日正式更名為「恆大汽車」的註腳。
就在鞏固整車製造、電機電控和動力電池等關鍵領域能力的同時,恆大「換道超車」的另一條主線也在落地。除了入股廣匯汽車,恆大在2019年1月出資設立了「恆大智慧充電科技有限公司」,隨後在7月底與國家電網共同宣布合資成立「國網恆達智慧能源服務公司」。
據悉,目前合資公司已經與碧桂園、萬科、融創、恆大等房地產巨頭籤訂協議,目標是覆國內近5500個社區月3100萬位業主提供小區內的充電服務。同時,恆大旗下數百個樓盤也在計劃嘗試汽車與車位共同租售的業態,幫助汽車與房地產行業形成聯動效應。
這就是恆大「換道超車」的邏輯。讓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關鍵技術落地,實現全產業鏈閉環的高效運轉,打通從基礎設施建設到車間高效運轉、從核心零部件生產到整車裝配、從技術創新到車型研發、從產品落地到運營服務與市場拓展的相關關鍵環節。最終,形成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新能源汽車為主軸的獨特商業模式。
從深度走向廣度的恆馳模式
作為港股市場唯一一家擁有優秀研發製造能力的新能源汽車上市企業,這種模式已經受到了資本市場的瘋狂追捧。當然,這些「買買買」和「圈圈圈」組成的資源和優勢,依然會面臨國內乃至全球新能源車市場的諸多挑戰。
實際上,未來的難題或遠不止這些。而從過去兩年多的縝密布局以及這次「六劍齊發」呈現出的思考,恆大汽車已經看到了自己即將面對的挑戰。
懂懂筆記將未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趨勢和挑戰總結為以下三點,也逐一對恆大汽車的優劣勢和能力進行一下分析。
一是整體規模和政策環境向好,但短期內市場需求難以爆發。從相關數據來看,2019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全年銷量為107萬臺,同比增長率只有1.6%。加之疫情影響,未來1~2年內用戶購買需求仍將處在緩慢回升狀態。
鑑於恆大汽車計劃於2021年實現量產,並且正在與全球多家汽車工程技術龍頭聯手同步研發14 款車型,可以掌控好量產和車型推進的節奏,在技術路線和產品規劃上不斷進行優化。尤其是新品規划過程中,可以穩健、全面地規劃新車上市、銷量提升和維持,以及車型改款和代際更迭等重要環節。
如果將銷售勢能面向中長期市場爆發點(如2025和2030年兩個關鍵時點),做好繼續苦戰三年的準備,恆大汽車將會在未來幾年迎來新能源市場全面的爆發,而其頗為完善的產品布局,也將在各個細分市場中搶佔增長的先機。
二是秉持自身新能源技術和產品儲備的優勢,迎接新老車企長期「服務與技術競賽」的考驗。
未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核心,是多元化生命周期服務的競逐。這也是全球主要主機廠目前最為關注以及資源優勢的所在。作為起步較晚的造車新勢力,恆大汽車六款車型實現了通過A級到D級以及多個細分區間全覆蓋,以品類換時間,具備了儘快掌握各用戶群體反饋的條件。
但同時,也要與傳統車企以及其他新造車勢力在整車製造、車輛售前售後、營銷場景、換電充電布局、融資租賃等方面比拼創新和持續投入能力,包括在車輛殘值設定、後續殘值兌現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突出自身獨特商業模式(房產+文旅養生+汽車)的優勢。
第三點,新能源市場消費端結構與需求日趨合理,但個人消費市場更考驗新能源車企的全服務鏈創新能力。
根據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最新的研究發現,近幾年國內純電動汽車的銷售需求更多來自於企業客戶(佔51%),只有11%的銷量來自普通C端用戶。但是隨著動力電池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純電動汽車的總體購買和使用成本將在未來幾年低於燃油車,C端用戶的需求將呈現進一步爆發,引領市場從量變走向質變。
基於這種變化趨勢,消費者的需求也愈發呈現出複雜和多樣化。對於一輛新能源汽車從購車、用車、養車、換車的完整生命周期,用戶都會提出基於產品服務體系的全新需求。目前在全產業鏈涉足並開始試水的恆大汽車,已經嘗試「摸著石頭過河」, 在全服務鏈條中提供完整的服務能力,未來或將藉此衍生出更多的「盈利來源」,打造出更多新的商業模式。
基於恆大汽車目前的資源優勢,已經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造型設計、供應鏈及生產線等領域創造了顯著成績。許家印曾經提出過,要力爭「在3-5年內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10年內實現年產銷500萬輛」的目標。
從他以往制定大戰略、確立大目標、心懷大格局、圍繞大定位、完成大布局的風格來看,恆馳未來要構建的必將是一個強大的全產業鏈格局。這也註定恆馳將來必定跳出整車廠思維,將自身跨領域的資源形成合力,最終打造出符合恆大汽車特色且迥異於其他玩家的全體系競爭能力。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